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古诗作品中有许多自然现象。而这些自然现象蕴含很多物理知识。以下本文从四个部分加以解读:(1)力学现象;(2)光学现象;(3)声学现象;(4)热学现象。让我们共同感受科学与艺术共鸣之美。
关键词:参照物 机械能 平面镜成像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 光的直线传播 扩散现象 湿度影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107-01
我国古诗博大精深,寓意含蓄深刻。詩人对自然现象观察细致且富有想象力。也许诗人当时还不知其中自然科学现象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解释其中的原理。但自然现象的神奇、直观,又给予诗人很多遐想。于是,他们通过应用文学的艺术,表达诗人内心的思想、志向、托物言志、感物心怀,阐述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下面我就简评一些古诗中的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以及现象的解释。
1 力学现象
1.1 参照物
唐朝李白的《望天门山》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其中诗人以自己所坐的船为参照物,描写两岸青山的运动,青山好像向诗人走过来。诗人又以两岸为参照物,描绘船是从东边太阳升起来的地方向西边方向顺流而下。诗人巧妙应用参照物,生动描绘天门山夹江对峙的特点和小船由远至近出现。有山有水、有动有静,构成一幅壮丽的山水图卷。
再如清朝孙原湘的《西陵峡》诗句:“一滩声过一滩催,一日舟行几百回。郢树碧从帆底尽,楚台青向橹前来。”其中诗人以自己所坐的船为参照物,把江岸边上的树描绘成从帆底退去。把前面楚台描述成扑向船橹一样。正是诗人以船为参照物,才有了动、静物体正好颠倒过来写。既写出船行至西陵峡独特的感受,又给读者以新奇的印象。
1.2 机械能
汉五朝刘邦的《大风歌》诗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诗人形象描绘狂风的威力,它具有强大动能,使满天云朵飞扬。
再如唐朝王维的《少年行》诗句:“一身能擎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这是一首描写战斗场面的诗。一个人能拉开两张雕花大弓。张开的弓,它具有很大的弹性势能。在射箭时,弓的弹性势能就转化为箭的动能。使箭能够射杀远处的敌军将领。
2 光学现象
2.1 平面镜成像
据考古研究,公元600年左右,我国齐家文化后期,已经制造出相当水平金属反射镜叫鉴,作为镜子使用,所以古代就有很多关于镜成像的诗句。
唐朝张九龄的《照镜见白发》诗句:“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诗人用白描手法,通过观察在明亮的镜子里他自己的形象,发现不知不觉已经满头白发。这里就应用到平面镜成像。
古诗中以水面作为镜面,创作的诗歌也比较多。如翁卷的《野望》诗句:“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这首诗描绘秋天山水清冷美,诗人无意间看到水底下显现出座座青山。物与像浑然对称一体,水天一色。诗人突然一大发现,一定感触颇深,他当然没想到,这就是物理课本里的镜面成像。
2.2 镜面反射
清朝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诗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这首诗写诗人夜晚在船上所见到的景色。一盏渔灯为什么能照耀成一河星光闪烁?平静的水面还不行,因为它只能把一定范围水面反射光线射到眼睛,其余大部分水面是黑暗的。当平静的湖面在微风吹过后,水面变成无数个方向不一致的小镜面。这样一盏灯照到水面上,水面好像有无数个小镜面在反射光线。各个小镜面反射光线都能进入人的眼睛,所以形成整个河面闪烁。
2.3 光的折射
唐朝储光曦的《钓鱼湾》诗句:“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这首诗刻画青年小伙在爱情中期待的心情。其中“潭清疑水浅”含有光折射现象。潭底反射光线从水介质传到空气介质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即潭底所形成的像。像离水面比实际潭底离水面要近些。所以小伙子看到的像比实际浅。
2.4 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传播过程遇到不透明物体,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称为影子。这个现象古代诗人也注意到,把影作为诗歌的创作对象并写下很多传世之作。如唐朝李白的《月下独酌》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其中诗中对影怎么成三人呢?我们可以从身临其境,感受到月球的光线直线传播照射到人,形成人的影子,还有人在酒杯中由于镜面成像形成的人的像,以及诗人本人自己构成三人。诗人又细致观察到“影”随“身”动的特点,不同位置,形成不同的影子,写下动人的诗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这些也都是光直线传播现象。
3 声现象
3.1 声音的衍射现象和回声现象
唐朝王维的《鹿柴》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近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人发出的声音频率在85~1100Hz之间,对应声音的波长大约在0.31~4m之间。根据波的衍射条件,只要障碍物尺寸与声波波长相差不多或比声波波长更小时,都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0.31~4m这样尺寸在深山中容易发生衍射现象。“不见人,却能闻人语”正是这一现象的体现。然诗中用“响”字,又突现出寂静山谷中,人声响起之后,回声四起的情形。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诗人用“响”字而非“声”字,颇见用心,且有科学的道理。
3.2 液体传声
唐朝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诗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诗句生动描绘小孩钓鱼时认真、专心致志的神态。生怕鱼儿受惊,远远就对问路行人摇摇手,不让说话。正是小孩懂得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这一物理现象。
4 热学现象
4.1 扩散现象
王安石的《梅花》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为什么诗人远远就知道那一片白色的,不是雪而是梅花呢?关键因为梅花清幽的香气一阵阵飘过来。这正是梅花花香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慢慢从远处扩散过来的物理现象。
4.2 湿度的影响
唐朝王维的《山中》诗句:“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描写初冬景色,由于天气变冷了,山中的水蒸气就可能达到饱和。于是,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以尘埃等小颗粒为凝结中心,形成许多小水滴悬浮在空中,使空气变得不透明,形成雾,使空气湿度增大。虽然山里没有下雨,但行人的衣服还是被打湿了。这就是雾中小水滴作用的原因。
以上例举若干古诗歌中的物理现象,只要我们仔细阅读,慢慢品味,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解读,就会体会到中华民族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诗苑精品[Z].
[2] 唐诗三百首[Z].
[3] 初、高中物理课本[Z].
关键词:参照物 机械能 平面镜成像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 光的直线传播 扩散现象 湿度影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107-01
我国古诗博大精深,寓意含蓄深刻。詩人对自然现象观察细致且富有想象力。也许诗人当时还不知其中自然科学现象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解释其中的原理。但自然现象的神奇、直观,又给予诗人很多遐想。于是,他们通过应用文学的艺术,表达诗人内心的思想、志向、托物言志、感物心怀,阐述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下面我就简评一些古诗中的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以及现象的解释。
1 力学现象
1.1 参照物
唐朝李白的《望天门山》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其中诗人以自己所坐的船为参照物,描写两岸青山的运动,青山好像向诗人走过来。诗人又以两岸为参照物,描绘船是从东边太阳升起来的地方向西边方向顺流而下。诗人巧妙应用参照物,生动描绘天门山夹江对峙的特点和小船由远至近出现。有山有水、有动有静,构成一幅壮丽的山水图卷。
再如清朝孙原湘的《西陵峡》诗句:“一滩声过一滩催,一日舟行几百回。郢树碧从帆底尽,楚台青向橹前来。”其中诗人以自己所坐的船为参照物,把江岸边上的树描绘成从帆底退去。把前面楚台描述成扑向船橹一样。正是诗人以船为参照物,才有了动、静物体正好颠倒过来写。既写出船行至西陵峡独特的感受,又给读者以新奇的印象。
1.2 机械能
汉五朝刘邦的《大风歌》诗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诗人形象描绘狂风的威力,它具有强大动能,使满天云朵飞扬。
再如唐朝王维的《少年行》诗句:“一身能擎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这是一首描写战斗场面的诗。一个人能拉开两张雕花大弓。张开的弓,它具有很大的弹性势能。在射箭时,弓的弹性势能就转化为箭的动能。使箭能够射杀远处的敌军将领。
2 光学现象
2.1 平面镜成像
据考古研究,公元600年左右,我国齐家文化后期,已经制造出相当水平金属反射镜叫鉴,作为镜子使用,所以古代就有很多关于镜成像的诗句。
唐朝张九龄的《照镜见白发》诗句:“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诗人用白描手法,通过观察在明亮的镜子里他自己的形象,发现不知不觉已经满头白发。这里就应用到平面镜成像。
古诗中以水面作为镜面,创作的诗歌也比较多。如翁卷的《野望》诗句:“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这首诗描绘秋天山水清冷美,诗人无意间看到水底下显现出座座青山。物与像浑然对称一体,水天一色。诗人突然一大发现,一定感触颇深,他当然没想到,这就是物理课本里的镜面成像。
2.2 镜面反射
清朝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诗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这首诗写诗人夜晚在船上所见到的景色。一盏渔灯为什么能照耀成一河星光闪烁?平静的水面还不行,因为它只能把一定范围水面反射光线射到眼睛,其余大部分水面是黑暗的。当平静的湖面在微风吹过后,水面变成无数个方向不一致的小镜面。这样一盏灯照到水面上,水面好像有无数个小镜面在反射光线。各个小镜面反射光线都能进入人的眼睛,所以形成整个河面闪烁。
2.3 光的折射
唐朝储光曦的《钓鱼湾》诗句:“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这首诗刻画青年小伙在爱情中期待的心情。其中“潭清疑水浅”含有光折射现象。潭底反射光线从水介质传到空气介质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即潭底所形成的像。像离水面比实际潭底离水面要近些。所以小伙子看到的像比实际浅。
2.4 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传播过程遇到不透明物体,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称为影子。这个现象古代诗人也注意到,把影作为诗歌的创作对象并写下很多传世之作。如唐朝李白的《月下独酌》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其中诗中对影怎么成三人呢?我们可以从身临其境,感受到月球的光线直线传播照射到人,形成人的影子,还有人在酒杯中由于镜面成像形成的人的像,以及诗人本人自己构成三人。诗人又细致观察到“影”随“身”动的特点,不同位置,形成不同的影子,写下动人的诗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这些也都是光直线传播现象。
3 声现象
3.1 声音的衍射现象和回声现象
唐朝王维的《鹿柴》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近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人发出的声音频率在85~1100Hz之间,对应声音的波长大约在0.31~4m之间。根据波的衍射条件,只要障碍物尺寸与声波波长相差不多或比声波波长更小时,都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0.31~4m这样尺寸在深山中容易发生衍射现象。“不见人,却能闻人语”正是这一现象的体现。然诗中用“响”字,又突现出寂静山谷中,人声响起之后,回声四起的情形。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诗人用“响”字而非“声”字,颇见用心,且有科学的道理。
3.2 液体传声
唐朝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诗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诗句生动描绘小孩钓鱼时认真、专心致志的神态。生怕鱼儿受惊,远远就对问路行人摇摇手,不让说话。正是小孩懂得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这一物理现象。
4 热学现象
4.1 扩散现象
王安石的《梅花》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为什么诗人远远就知道那一片白色的,不是雪而是梅花呢?关键因为梅花清幽的香气一阵阵飘过来。这正是梅花花香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慢慢从远处扩散过来的物理现象。
4.2 湿度的影响
唐朝王维的《山中》诗句:“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描写初冬景色,由于天气变冷了,山中的水蒸气就可能达到饱和。于是,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以尘埃等小颗粒为凝结中心,形成许多小水滴悬浮在空中,使空气变得不透明,形成雾,使空气湿度增大。虽然山里没有下雨,但行人的衣服还是被打湿了。这就是雾中小水滴作用的原因。
以上例举若干古诗歌中的物理现象,只要我们仔细阅读,慢慢品味,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解读,就会体会到中华民族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诗苑精品[Z].
[2] 唐诗三百首[Z].
[3] 初、高中物理课本[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