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命题作文历来是作文教学的一个训练重点,也是升学试题中的一个热点,明了半命题作文的一些添题原则,学会对半命题作文进行辨析与思考,在辨析与思考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迁移技能技巧、提升文章品位是很有必要的。
1.明了半命题作文的一些添题原则
半命题题目必须添加修饰或限制成分,题目完整才能开始作文。添加须遵循8个字: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如"与……对话",失败题目:与历史对话、与时间对话,失败的原因在于时间也好历史也好,过大、过虚、过空,不如添一些小而实的,如与虎门销烟对话、与2010对话。再如"我的生活"显然不及"我的初三生活"实在。
半命题作文添题题目必须通顺、完整。以"体验……"为例,填"一下"模糊、含混,语意不明,换成"失败的滋味"语意就完整。
2.学会对半命题作文作简单的辨析
2.1 辨人称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的习作,要贴近自己的生活实践,多数时候会以第一人称"我"作为诉求表述,叙写"我"的思想、情感、价值观。"我"就不能写别人,只能是写自己,而且要尽量体现作为第一人称作文的优点:真实、可信。有时假若是第三人称写人物,就不要对其进行理刻画,他的心理只能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反映。又如"你啊……", 这个题目,"你"是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写文章的优点:亲切、自然。那么在叙写时,除了在细节上体现生动,在选村上表现出深刻,在作文中流露出自然外,还要体现出一种亲切,可多称呼,可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可议论,可感可悟……第二人称的文章用书信体表述,更显亲切、更有利于抒情。
2.2 辨范围
"那一次,我明白了……","那一次"就在范围上限定了量,写了三两次生动的事,显然不合命题之要求,"那一次"就只能写一次。有一次,我上作文课针对这个题目,我口头作文选了三件事,让学生评判我这次作文的优劣,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认为我说得"太好了",而实际上,我是错的,我选了三件事。由此可见,学生在这方面是易犯错的。又如"我的……"与"我和……"这两个作文题目,写作范围上有巨大的差别,多数学生在作文时,易将二者混为一堂,从写作范围上看,前者侧重于补充的对象,"我"是见证者,后者侧重于"二者的关系",我是参与者。
2.3 辨关联
如"当……的时候, 我……"这个作文题目上,要补充两次,两者存在关联,后者是要主观者表达的重点,前者为表述设置了情景,这类题目就要求在情景中表情达意。又如在"在……中学会……","学会……"是倾诉的核心,"在……"中是写作前提,是范围限制,如只粗糙地表述自己学会了什么,或只设置情景"在……中",都属于审题上的重大失误。
2.4 辨主旨
主旨即文章的中心。往往半命题在题目中就暗含了主旨。上面所说的题目"在……中学会……", "学会……"即为文章的主旨。"那一次,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即为文章的主旨。有些时候,主旨又不是补充成分,如"向……说不","说不"是文章主旨. "……,谢谢你", "谢谢你" 是文章主旨.
半命题作文除了要学会辨析,更应学会思考。
思命题者出题本意。如"那一次,我读懂了……",刚才也谈到只能是一次,这个不难理解,关键是对"读"字的理解,如果把"读"理解为读某篇文章,读某一影视作品,显然不合出题者的本意。命题者是想带动写作者的生活体验,读人,读事,读生活,从而引发写作者对人、对事、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再说"懂",只明白事情的原委,只陈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只肤浅地说对自己感触颇深,或者说只有叙述,描写等,这些都不算"懂"。"懂"就要抒情,"懂"就要议论,要感悟出自己情感上,思想上、认识上的升华,要真切地流露出自己有感有悟。
思"稳"。生活是自己经历的生活,事是自己感悟很深的事,自己能做到"说真话,诉真情",有话可说,有情可表,在稳中求胜,这是初学半命题作文的一点常识。如老师与父母相比,二者都好,老师接触的不深,父母多一些,那我就选写父母:父母与朋友相比,朋友共同语言多一些,那我就是选写朋友:朋友与知己相比,知己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情愫、情思;那我就选知己。总之,自己的文章自己写,一定要选有话可说,表述起来游刃有余的写,否则,事不生动,情是假的,悟是虚的,感也就是骗人的。
3.思表达技巧
文章往往是用具体可感的事例去解释、表现、阐述抽象的道理与主旨。有时要小题大做,以小见大反映;有时要结合体验,直陈意旨;有时要参与思索,画龙点睛议论。巧用点题句,使文章不游离于主旨之外,妙用排比句,给文章内涵增色。
4.思"新、异",有发散思维
"当……的时候",可填具体事物,"当我面对那双眼睛的时候";可填抽象事物,"当我面对虚荣的时候"; 可填特定场景,"当我面对掌声响起的时候"; 可填特殊符号,"当我面对A、B、C的时候"。四川省广元市2003年中考作文题目是"……,我对你说"。人人都感到好写,但从实际效果上看,得高分者不多,多数同学一味求稳,选老师、亲人、朋友……,给人以俗套之感。针对这类题目,一定要发挥自己平时之优势,如善读史者,可补充历史中的一位人物;如善于追星的,可补充现实中的一位明星;如喜欢军事的,可补充一位军事家……后来,中考作文反馈,优秀作文也不少,如"蒋介石,我对你说","王昭君,我对你说"……
题目要新,体式也可新,书信体的、题记式的、小标题式的、访谈式的、合同式的、实验报告式的……在稳中求异,作文一定不会低分。又如"那一次,我读懂了……",常规思维,都说"老师真好",那么你就要求异思维,不唱赞歌,而是说他的市侩、不公平,甚至伪正直……
对于半命题作文的辩与思,还要多读典范文章,为自己的文章多积累源头活水,还要多写,积累经验,积累技巧。长此以往,半命题作文就不是一件难事。
1.明了半命题作文的一些添题原则
半命题题目必须添加修饰或限制成分,题目完整才能开始作文。添加须遵循8个字: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如"与……对话",失败题目:与历史对话、与时间对话,失败的原因在于时间也好历史也好,过大、过虚、过空,不如添一些小而实的,如与虎门销烟对话、与2010对话。再如"我的生活"显然不及"我的初三生活"实在。
半命题作文添题题目必须通顺、完整。以"体验……"为例,填"一下"模糊、含混,语意不明,换成"失败的滋味"语意就完整。
2.学会对半命题作文作简单的辨析
2.1 辨人称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的习作,要贴近自己的生活实践,多数时候会以第一人称"我"作为诉求表述,叙写"我"的思想、情感、价值观。"我"就不能写别人,只能是写自己,而且要尽量体现作为第一人称作文的优点:真实、可信。有时假若是第三人称写人物,就不要对其进行理刻画,他的心理只能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反映。又如"你啊……", 这个题目,"你"是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写文章的优点:亲切、自然。那么在叙写时,除了在细节上体现生动,在选村上表现出深刻,在作文中流露出自然外,还要体现出一种亲切,可多称呼,可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可议论,可感可悟……第二人称的文章用书信体表述,更显亲切、更有利于抒情。
2.2 辨范围
"那一次,我明白了……","那一次"就在范围上限定了量,写了三两次生动的事,显然不合命题之要求,"那一次"就只能写一次。有一次,我上作文课针对这个题目,我口头作文选了三件事,让学生评判我这次作文的优劣,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认为我说得"太好了",而实际上,我是错的,我选了三件事。由此可见,学生在这方面是易犯错的。又如"我的……"与"我和……"这两个作文题目,写作范围上有巨大的差别,多数学生在作文时,易将二者混为一堂,从写作范围上看,前者侧重于补充的对象,"我"是见证者,后者侧重于"二者的关系",我是参与者。
2.3 辨关联
如"当……的时候, 我……"这个作文题目上,要补充两次,两者存在关联,后者是要主观者表达的重点,前者为表述设置了情景,这类题目就要求在情景中表情达意。又如在"在……中学会……","学会……"是倾诉的核心,"在……"中是写作前提,是范围限制,如只粗糙地表述自己学会了什么,或只设置情景"在……中",都属于审题上的重大失误。
2.4 辨主旨
主旨即文章的中心。往往半命题在题目中就暗含了主旨。上面所说的题目"在……中学会……", "学会……"即为文章的主旨。"那一次,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即为文章的主旨。有些时候,主旨又不是补充成分,如"向……说不","说不"是文章主旨. "……,谢谢你", "谢谢你" 是文章主旨.
半命题作文除了要学会辨析,更应学会思考。
思命题者出题本意。如"那一次,我读懂了……",刚才也谈到只能是一次,这个不难理解,关键是对"读"字的理解,如果把"读"理解为读某篇文章,读某一影视作品,显然不合出题者的本意。命题者是想带动写作者的生活体验,读人,读事,读生活,从而引发写作者对人、对事、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再说"懂",只明白事情的原委,只陈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只肤浅地说对自己感触颇深,或者说只有叙述,描写等,这些都不算"懂"。"懂"就要抒情,"懂"就要议论,要感悟出自己情感上,思想上、认识上的升华,要真切地流露出自己有感有悟。
思"稳"。生活是自己经历的生活,事是自己感悟很深的事,自己能做到"说真话,诉真情",有话可说,有情可表,在稳中求胜,这是初学半命题作文的一点常识。如老师与父母相比,二者都好,老师接触的不深,父母多一些,那我就选写父母:父母与朋友相比,朋友共同语言多一些,那我就是选写朋友:朋友与知己相比,知己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情愫、情思;那我就选知己。总之,自己的文章自己写,一定要选有话可说,表述起来游刃有余的写,否则,事不生动,情是假的,悟是虚的,感也就是骗人的。
3.思表达技巧
文章往往是用具体可感的事例去解释、表现、阐述抽象的道理与主旨。有时要小题大做,以小见大反映;有时要结合体验,直陈意旨;有时要参与思索,画龙点睛议论。巧用点题句,使文章不游离于主旨之外,妙用排比句,给文章内涵增色。
4.思"新、异",有发散思维
"当……的时候",可填具体事物,"当我面对那双眼睛的时候";可填抽象事物,"当我面对虚荣的时候"; 可填特定场景,"当我面对掌声响起的时候"; 可填特殊符号,"当我面对A、B、C的时候"。四川省广元市2003年中考作文题目是"……,我对你说"。人人都感到好写,但从实际效果上看,得高分者不多,多数同学一味求稳,选老师、亲人、朋友……,给人以俗套之感。针对这类题目,一定要发挥自己平时之优势,如善读史者,可补充历史中的一位人物;如善于追星的,可补充现实中的一位明星;如喜欢军事的,可补充一位军事家……后来,中考作文反馈,优秀作文也不少,如"蒋介石,我对你说","王昭君,我对你说"……
题目要新,体式也可新,书信体的、题记式的、小标题式的、访谈式的、合同式的、实验报告式的……在稳中求异,作文一定不会低分。又如"那一次,我读懂了……",常规思维,都说"老师真好",那么你就要求异思维,不唱赞歌,而是说他的市侩、不公平,甚至伪正直……
对于半命题作文的辩与思,还要多读典范文章,为自己的文章多积累源头活水,还要多写,积累经验,积累技巧。长此以往,半命题作文就不是一件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