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学生各方面压力的不断加重,学困生自身的不适应导致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带来的消极情绪使他们无法专注学习,发挥潜力,受到忽视,从而使他们幸福感极大缺失。本文将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从学校、家庭、个人方面探索学困生幸福感的缺失,从而提出建立学生幸福感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幸福感;学困生
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品质下的一个特征,它是人们根据内化指标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对自身生活状态产生积极性情感的心理状态。学困生是学习方面稍微薄弱的学生,这类学生经常受到来自教师、家长、学生的批评,所以他们大多缺乏自信,生活学习态度消极。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挖掘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的幸福感。
一、学困生幸福感缺失的表现
高中是初中的升华,是进入大学的必经阶段,学生们必须通过高考才能选择理想的大学进行深造,因此学校对高考极为重视。与初中相比,学校在学生的要求、管理上都比前者严格,使得学生的压力相当大,在重大的压力与要求下,一些学生不能适应初高中角色转换,于是成为高中的“学困生”。
1.行为方面
行为问题是学困生表现出的一个典型问题。他们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与老师关系恶劣,家庭关系冷漠,个人性格等原因,容易产生挫败感,失落感,被遗弃感,再加上他们正值青春叛逆期,价值观尚未形成,所以容易做出一些损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公然扰乱课堂纪律,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等,更有甚者还出现违反法律的行为。除此之外,学困生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所以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他们往往会出现极端的想法乃至出现自残、自杀等伤害自己的行为。
2.心理方面
许多学困生由于难以适应高中生活或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能克服,呈现出一系列心理问题。在情绪上,他们大多情绪波动大,呈现出暴躁易怒,喜怒无常,抑郁消极,自卑脆弱的状态,在心理问题上,他们呈现出迷茫,焦虑,抑郁,失眠,紧张,恐惧的趋势,有的学生还呈现出轻微自残、自杀的倾向。自身基础弱,课业负担重,老师的压力和家长的期盼使许多学困生找不到情绪宣泄的出口,所以他们的情绪长期呈现出消极的状态,心理健康程度令人堪忧。
二、学困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1.校方片面追求成绩
长期以来,高中的升学是决定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标志,所以学生的分数就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教师们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能力的高低,这样的评价偏差导致学校只会片面追求学生的成绩,一味重视成绩好的学生,习惯性忽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而这这似乎是各大高中的常态。
2.教师教育观念的偏差
我国大多数高中,学生的成绩往往和老师的业绩挂钩,所以大多数老师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困生们由于成绩差往往拖了班级成绩的后退,导致老师的业绩上不去,所以老师就把原因归咎于学生,采取错误的方法对待学习后进生,而一些学困生由于性格顽皮,经常破坏学习纪律,老师们就对他们采取了“漠视”的态度,置之不理,学生们久而久之就产生厌学、逃学、打架等现象,在学校的学习变得极为痛苦。
3.自我调节功能差
学困生们的个人因素也是产生消极思想的重要原因,他们的主要问题在于自我调节功能较差,如无法适应高中的知识体系;无法适应学校管理模式;不能接受家庭的突发变故;无法兼顾恋爱与学习;失恋后不能及时排解等,许多学困生在问题产生后,自己无法解决,也不及时的找老师、同学帮助,导致这些问题成为了影响自己生活学习乃至心理健康的隐患。
4.社会价值的偏差
学困生幸福感的缺失不是单方面的,当今的社会价值取向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价值取向功利化的今天,人们仍然对“精英教育”有着很高的热情,对成绩好与成绩不好的学生存在着两极化的偏差评价,一味的重视成绩好的学生,忽视甚至拒绝接纳成绩不好的学生,这样的价值取向不仅不利于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还对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埋下了隐患。
三、学困生幸福感缺失的教育对策
教育对学生们的心理情感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对学生要一视同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对于学困生,我们更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与理解,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充分挖掘他们的积极情绪,让学困生们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充分肯定,感到幸福。
1.正确引导,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困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因此,教师在这个时候的疏导是很有必要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树立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都有可以培养的价值和潜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学困生的个人感受,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引导他们从不同的方面认识自己的优点。身为教师,我们要针对学生个人特点的差异学会采用个性化的方式对待学生,帮助学困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鼓励他们个性化发展。
2.采取激励措施,重树信心
学困生们很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不自信,因此培养学困生的幸福感需要采取激励措施。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过于注重他们的成绩,而应该帮助他们重新建立目标,建立自信。如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不断的采取方法激励他们,如让他们当“第一”,经常表扬他们,号召同学向他们学习等,学困生们一旦意识到自己受到重视,便容易树立自信心。因此大量的激励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摒弃“高中生唯一的目标就是考大学”的陈旧思想,应该认识到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考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教师要帮助学困生树立人生目标,鼓励他们的多元化发展,肯定他们的价值,不要让学习成绩束缚了他们身心的发展。
3.关注心理健康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近年来,许多学困生都出现了心理健康的问题,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还要在行为上重视。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为学生排忧解难,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老师不仅要对学困生一些极端消极的思想和行为要进行耐心开导,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让他们获得正确的价值引导,以免误入歧途。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应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校方应该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任用专业的心理老师,在校园内建立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張天鹏.中学生幸福感的缺失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2).
[2]迟旭.中学生幸福感缺失原因及教育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幸福感;学困生
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品质下的一个特征,它是人们根据内化指标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对自身生活状态产生积极性情感的心理状态。学困生是学习方面稍微薄弱的学生,这类学生经常受到来自教师、家长、学生的批评,所以他们大多缺乏自信,生活学习态度消极。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挖掘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的幸福感。
一、学困生幸福感缺失的表现
高中是初中的升华,是进入大学的必经阶段,学生们必须通过高考才能选择理想的大学进行深造,因此学校对高考极为重视。与初中相比,学校在学生的要求、管理上都比前者严格,使得学生的压力相当大,在重大的压力与要求下,一些学生不能适应初高中角色转换,于是成为高中的“学困生”。
1.行为方面
行为问题是学困生表现出的一个典型问题。他们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与老师关系恶劣,家庭关系冷漠,个人性格等原因,容易产生挫败感,失落感,被遗弃感,再加上他们正值青春叛逆期,价值观尚未形成,所以容易做出一些损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公然扰乱课堂纪律,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等,更有甚者还出现违反法律的行为。除此之外,学困生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所以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他们往往会出现极端的想法乃至出现自残、自杀等伤害自己的行为。
2.心理方面
许多学困生由于难以适应高中生活或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能克服,呈现出一系列心理问题。在情绪上,他们大多情绪波动大,呈现出暴躁易怒,喜怒无常,抑郁消极,自卑脆弱的状态,在心理问题上,他们呈现出迷茫,焦虑,抑郁,失眠,紧张,恐惧的趋势,有的学生还呈现出轻微自残、自杀的倾向。自身基础弱,课业负担重,老师的压力和家长的期盼使许多学困生找不到情绪宣泄的出口,所以他们的情绪长期呈现出消极的状态,心理健康程度令人堪忧。
二、学困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1.校方片面追求成绩
长期以来,高中的升学是决定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标志,所以学生的分数就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教师们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能力的高低,这样的评价偏差导致学校只会片面追求学生的成绩,一味重视成绩好的学生,习惯性忽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而这这似乎是各大高中的常态。
2.教师教育观念的偏差
我国大多数高中,学生的成绩往往和老师的业绩挂钩,所以大多数老师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困生们由于成绩差往往拖了班级成绩的后退,导致老师的业绩上不去,所以老师就把原因归咎于学生,采取错误的方法对待学习后进生,而一些学困生由于性格顽皮,经常破坏学习纪律,老师们就对他们采取了“漠视”的态度,置之不理,学生们久而久之就产生厌学、逃学、打架等现象,在学校的学习变得极为痛苦。
3.自我调节功能差
学困生们的个人因素也是产生消极思想的重要原因,他们的主要问题在于自我调节功能较差,如无法适应高中的知识体系;无法适应学校管理模式;不能接受家庭的突发变故;无法兼顾恋爱与学习;失恋后不能及时排解等,许多学困生在问题产生后,自己无法解决,也不及时的找老师、同学帮助,导致这些问题成为了影响自己生活学习乃至心理健康的隐患。
4.社会价值的偏差
学困生幸福感的缺失不是单方面的,当今的社会价值取向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价值取向功利化的今天,人们仍然对“精英教育”有着很高的热情,对成绩好与成绩不好的学生存在着两极化的偏差评价,一味的重视成绩好的学生,忽视甚至拒绝接纳成绩不好的学生,这样的价值取向不仅不利于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还对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埋下了隐患。
三、学困生幸福感缺失的教育对策
教育对学生们的心理情感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对学生要一视同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对于学困生,我们更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与理解,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充分挖掘他们的积极情绪,让学困生们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充分肯定,感到幸福。
1.正确引导,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困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因此,教师在这个时候的疏导是很有必要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树立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都有可以培养的价值和潜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学困生的个人感受,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引导他们从不同的方面认识自己的优点。身为教师,我们要针对学生个人特点的差异学会采用个性化的方式对待学生,帮助学困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鼓励他们个性化发展。
2.采取激励措施,重树信心
学困生们很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不自信,因此培养学困生的幸福感需要采取激励措施。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过于注重他们的成绩,而应该帮助他们重新建立目标,建立自信。如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不断的采取方法激励他们,如让他们当“第一”,经常表扬他们,号召同学向他们学习等,学困生们一旦意识到自己受到重视,便容易树立自信心。因此大量的激励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摒弃“高中生唯一的目标就是考大学”的陈旧思想,应该认识到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考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教师要帮助学困生树立人生目标,鼓励他们的多元化发展,肯定他们的价值,不要让学习成绩束缚了他们身心的发展。
3.关注心理健康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近年来,许多学困生都出现了心理健康的问题,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还要在行为上重视。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为学生排忧解难,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老师不仅要对学困生一些极端消极的思想和行为要进行耐心开导,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让他们获得正确的价值引导,以免误入歧途。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应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校方应该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任用专业的心理老师,在校园内建立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張天鹏.中学生幸福感的缺失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2).
[2]迟旭.中学生幸福感缺失原因及教育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