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客家本土文化拥有豐厚的思政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改革的重点研究课题,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嘉应学院为例,探索和挖掘客家苏区红色文化和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探索符合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本土文化
[作者简介]林伟京(1963-),男,广东兴宁人,嘉应学院政法学院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研究。陈佳纯(1997-),女,广东汕头人,嘉应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基金项目] 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专项基金支持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10582019)。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01-0051-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①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关乎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的培养,作为实践教学方式也逐渐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②而后,各高校进行一系列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和改革,然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仍面临很大挑战,如何切实有效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挑战
为了解嘉应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具体情况,本次研究通过网络平台“问卷星”在嘉应学院全校范围内开展“关于嘉应学院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对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情况”调查问卷,回收问卷260份。此外,通过访谈学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方式,了解本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从目前情况看,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虽然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基本共识,但各高校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仍存在形式主义、活动缺乏内涵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关于嘉应学院举办的第二课堂思政课实践活动是否对学生政治素养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这一情况,有60%的学生认为大部分活动流于形式,无法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有40%的学生认为大部分活动注重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认同感普遍偏低。自“05方案”发布以来,各高校都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创新,新增加各类型第二课堂思政实践活动,但由于高校实践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多数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对活动主题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刻,这必然导致活动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利用本土文化开展思政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在3月1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做出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③这为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指明了方向。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种价值观念不断涌入和渗透,各种思想通过互联网、媒体等途径冲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目前大学生多为95后,由于社会阅历不足,思想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各高校须通过思政课教学让学生明确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而利用植根本土的文化作为核心内涵开展思政实践活动,更加贴合学生实际情况,更能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深化认识和明确社会主义方向,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立足本土,完善思政课实践教育模式的对策
本土文化是指个人或团体在成长历程中足以影响其知觉、思维、价值观等形成的扎根本土、世代传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④本土文化以其独特性、可感性、可信性,解决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易被学生接受的问题。依托本土优秀文化作为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植入本土,长出本土的果实,使思政教育更加“接地气”。
(一)利用梅州苏区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爱国情怀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先进文化形态,有着丰富的现实价值和精神内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把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思政课核心内涵和重要观念,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政治责任感有重要意义。
梅州是世界客都,又是革命老区,早在2013年中央党史研究室就已确认梅州全境八县(市、区)均为原中央苏区范围。周恩来、叶剑英、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开展革命活动,红四军、八一南昌起义军都曾在这片热土浴血奋战……众多革命英烈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嘉应学院地处于广东省梅州市,拥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借助梅州苏区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本土化”的思政课实践教育活动。通过对本土资源的开发,挖掘红色资源内涵和价值,为思政教育打开另外一种渠道,形成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近年来,嘉应学院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开展了系列思政课实践教育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果。仅从2016年—2018年就通过党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教育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共计20000多人次赴梅县叶剑英纪念园、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感受红色文化,传承苏区精神”等主题实践教学活动,让全校学生走出校门,深入梅州红色革命地区,亲身体会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并在参观活动结束后让每位学生撰写实践报告,进行心得体会交流,将红色文化融入到精神领域,内化为行动指南,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二)开展以优秀客家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第二课堂活动,传承优秀客家精神
梅州地区古称“人文秀区”,历来崇文重教,孕育了一批名人,他们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爱国爱乡、廉洁自律……形成了独具区域特色的客家文化精神,无形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结合客家优秀的本土文化进行课堂改革,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整合客家传统文化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和行为进行有机结合,这要求各学院在落实活动时,要把专业知识作为客家文化的载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自身道德素质,通过第二课堂的补充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丰富,使思政课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
1、创新传播途径,传承客家家训之廉洁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反腐力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00多万件,腐败分子的落网从侧面反映出廉洁文化教育的不足与缺失。因此,加强作风建设,弘扬廉洁精神,建设高校廉政文化,成为当下高校一项迫切的任务。
作为世界客都的梅州,在客属族群迁徒中客家人勤俭节约,惠及族群,报效国家,形成了通俗、独特的客家家训,其中廉洁文化作为客家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一脉相承、光大发扬!
近年来,嘉应学院秉承客家地区廉洁文化的理念,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校风廉洁建设,已连续举办五届客家廉洁文化主题活动。各学院将廉洁文化融入专业培养,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第二课堂活动。各学院以廉洁为主线,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发挥廉洁文化的导向作用,增强学生的廉洁意识,助力于营造风清正气、廉荣贪耻的校园氛围。
2、以优秀客家人为榜样,传承客家优秀品质。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让学生接受,让学生能真正感知到,把抽象的教育依托于可知可感可信的具体化事物中,从身边人身边事入手,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深刻烙印在每个学生心中。因此,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充分认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挖掘客家人的典型代表,具体通过以客家名人的人生经历、社会贡献、个人品质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剖析理解、深刻领会,发挥名人的引导作用,形成无形的教育力量,使学生身心感受到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发挥客家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如可以利用梅州著名慈善家田家炳一生的经历、品质精神等各方面开展思政教育。田家炳一生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等,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他爱国爱乡,一生致力于公益事业,捐款数额以亿元计,而他本人的生活却过得十分简朴,一双鞋穿了10年,袜子补了又补。田家炳倾其一生诠释了客家文化中的爱国爱民、勤俭诚信、溯本思源、宽厚无私。作为田家炳的故土梅州,随处可见以田家炳名字命名的学校、图书馆等等,以田家炳的贡献、精神为主线,在校园营造一种学习“田家炳精神”的氛围,更能触及学生内心,使思政教育更深入人心,达到预期效果。
[注释]
①本报评论员.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3-21(002).
②李昌国.基于校际合作的四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9(04):70-74.
③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④陈振喜.论互联网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以东山保卫战纪念园为例[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02):133-13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本土文化
[作者简介]林伟京(1963-),男,广东兴宁人,嘉应学院政法学院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研究。陈佳纯(1997-),女,广东汕头人,嘉应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基金项目] 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专项基金支持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10582019)。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01-0051-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①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关乎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的培养,作为实践教学方式也逐渐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②而后,各高校进行一系列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和改革,然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仍面临很大挑战,如何切实有效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挑战
为了解嘉应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具体情况,本次研究通过网络平台“问卷星”在嘉应学院全校范围内开展“关于嘉应学院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对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情况”调查问卷,回收问卷260份。此外,通过访谈学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方式,了解本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从目前情况看,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虽然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基本共识,但各高校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仍存在形式主义、活动缺乏内涵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关于嘉应学院举办的第二课堂思政课实践活动是否对学生政治素养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这一情况,有60%的学生认为大部分活动流于形式,无法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有40%的学生认为大部分活动注重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认同感普遍偏低。自“05方案”发布以来,各高校都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创新,新增加各类型第二课堂思政实践活动,但由于高校实践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多数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对活动主题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刻,这必然导致活动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利用本土文化开展思政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在3月1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做出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③这为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指明了方向。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种价值观念不断涌入和渗透,各种思想通过互联网、媒体等途径冲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目前大学生多为95后,由于社会阅历不足,思想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各高校须通过思政课教学让学生明确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而利用植根本土的文化作为核心内涵开展思政实践活动,更加贴合学生实际情况,更能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深化认识和明确社会主义方向,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立足本土,完善思政课实践教育模式的对策
本土文化是指个人或团体在成长历程中足以影响其知觉、思维、价值观等形成的扎根本土、世代传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④本土文化以其独特性、可感性、可信性,解决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易被学生接受的问题。依托本土优秀文化作为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植入本土,长出本土的果实,使思政教育更加“接地气”。
(一)利用梅州苏区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爱国情怀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先进文化形态,有着丰富的现实价值和精神内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把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思政课核心内涵和重要观念,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政治责任感有重要意义。
梅州是世界客都,又是革命老区,早在2013年中央党史研究室就已确认梅州全境八县(市、区)均为原中央苏区范围。周恩来、叶剑英、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开展革命活动,红四军、八一南昌起义军都曾在这片热土浴血奋战……众多革命英烈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嘉应学院地处于广东省梅州市,拥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借助梅州苏区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本土化”的思政课实践教育活动。通过对本土资源的开发,挖掘红色资源内涵和价值,为思政教育打开另外一种渠道,形成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近年来,嘉应学院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开展了系列思政课实践教育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果。仅从2016年—2018年就通过党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教育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共计20000多人次赴梅县叶剑英纪念园、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感受红色文化,传承苏区精神”等主题实践教学活动,让全校学生走出校门,深入梅州红色革命地区,亲身体会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并在参观活动结束后让每位学生撰写实践报告,进行心得体会交流,将红色文化融入到精神领域,内化为行动指南,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二)开展以优秀客家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第二课堂活动,传承优秀客家精神
梅州地区古称“人文秀区”,历来崇文重教,孕育了一批名人,他们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爱国爱乡、廉洁自律……形成了独具区域特色的客家文化精神,无形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结合客家优秀的本土文化进行课堂改革,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整合客家传统文化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和行为进行有机结合,这要求各学院在落实活动时,要把专业知识作为客家文化的载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自身道德素质,通过第二课堂的补充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丰富,使思政课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
1、创新传播途径,传承客家家训之廉洁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反腐力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00多万件,腐败分子的落网从侧面反映出廉洁文化教育的不足与缺失。因此,加强作风建设,弘扬廉洁精神,建设高校廉政文化,成为当下高校一项迫切的任务。
作为世界客都的梅州,在客属族群迁徒中客家人勤俭节约,惠及族群,报效国家,形成了通俗、独特的客家家训,其中廉洁文化作为客家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一脉相承、光大发扬!
近年来,嘉应学院秉承客家地区廉洁文化的理念,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校风廉洁建设,已连续举办五届客家廉洁文化主题活动。各学院将廉洁文化融入专业培养,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第二课堂活动。各学院以廉洁为主线,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发挥廉洁文化的导向作用,增强学生的廉洁意识,助力于营造风清正气、廉荣贪耻的校园氛围。
2、以优秀客家人为榜样,传承客家优秀品质。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让学生接受,让学生能真正感知到,把抽象的教育依托于可知可感可信的具体化事物中,从身边人身边事入手,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深刻烙印在每个学生心中。因此,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充分认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挖掘客家人的典型代表,具体通过以客家名人的人生经历、社会贡献、个人品质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剖析理解、深刻领会,发挥名人的引导作用,形成无形的教育力量,使学生身心感受到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发挥客家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如可以利用梅州著名慈善家田家炳一生的经历、品质精神等各方面开展思政教育。田家炳一生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等,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他爱国爱乡,一生致力于公益事业,捐款数额以亿元计,而他本人的生活却过得十分简朴,一双鞋穿了10年,袜子补了又补。田家炳倾其一生诠释了客家文化中的爱国爱民、勤俭诚信、溯本思源、宽厚无私。作为田家炳的故土梅州,随处可见以田家炳名字命名的学校、图书馆等等,以田家炳的贡献、精神为主线,在校园营造一种学习“田家炳精神”的氛围,更能触及学生内心,使思政教育更深入人心,达到预期效果。
[注释]
①本报评论员.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3-21(002).
②李昌国.基于校际合作的四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9(04):70-74.
③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④陈振喜.论互联网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以东山保卫战纪念园为例[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02):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