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颖超母亲在瑞金二三事

来源 :人民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un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6年9月,周恩来在南京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个人经历时,有一段话是专门谈邓颖超的母亲的。他说:邓颖超同志的母亲是一个中医,当她近60岁的时候,还在中央苏区的红色医院当医生。国民党军队“围剿”时,杨老太太被俘,被押送到九江。国民党法官要她劝劝邓颖超不要当共产党员,杨老太太回答说:子女的事情我们父母管不了,即使蒋委员长也管不了自己的儿子(蒋经国当时正在苏联),法官无言可答,就把她囚禁在九江反省院。直到1936年国共谈判开始,1937年初才把她释放出来。
  邓颖超的母亲叫杨振德,1875年生于湖南长沙,14岁时父母相继去世。29岁的时候,她嫁到邓家。1904年2月4日,她生下了女儿邓颖超。
  邓颖超才三四岁时,父亲去世。失去丈夫的杨振德从南方挣扎到北方,先后做过家庭教师和医生。民国初年,杨振德在北京南横街一所平民小学落下了脚,在这所学校任教员,9岁的邓颖超就在这所学校开始念书。
  这所学校被反动军阀查封后,杨振德和邓颖超母女俩辗转来到天津。不久,邓颖超转入天津“北洋直属第一女子师范”读书。在“五四运动”的风暴中,邓颖超与郭隆真、周恩来一起,酝酿成立了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核心组织——觉悟社。1925年,邓颖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邓颖超调往广东,同年与周恩来结婚。杨振德跟随来到广东。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邓颖超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杨振德同他们住在一起,替女儿、女婿料理家务,送信放哨,并用行医的收入贴补家用。
  在周恩来抵达中央苏区后,1932年5月,邓颖超、杨振德先后离开上海,经过地下秘密交通线,来到苏区首府瑞金。这天,在叶坪的周恩来见到杨振德,高兴得像小孩子似地拉着老人的手连声说:“到了就好!”“到了就好!”
  这一年,杨振德已经57岁。
  1984年,叶坪村年近90岁的杨姑发大娘,谈起当年的杨振德老人,大娘仍历历在目。大娘说:“当时我才30多岁,邓颖超的妈妈快60岁了,贺子珍的妈妈要小一点。两位老人都有文化,邓颖超的妈妈在中央红色医院当医生,贺子珍的妈妈在列宁小学当老师。两位老人办起了妇女扫盲班,她们不仅教妇女儿童学文化,还宣传苏维埃婚姻法,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谁家有什么困难,包括家庭纠纷,都喜欢找她们帮助解决。”
  有一次,杨振德正在为洋节溪村一位群众治病。这时,一个只有十五六岁的瘦弱姑娘,慌慌张张地跑到她跟前,泪流满面地哀求说:“杨奶奶,你要救救我呀,你不救我,我只有死了! ”
  原来,她是本村一家人的童养媳。这些日子,婆婆硬是逼她与比自己大20多岁的男人成亲,今天就是结婚的日子。她急坏了,突然听到杨奶奶来到村子里,就偷偷地跑了出来。她恳求说:“我宁死也不结这门亲!求你同我公公婆婆说说,退吧!”
  杨振德当即来到这户人家,一看,果然在准备办喜事。
  她把两位老人请到旁屋,耐心地对老人说:“共产党主张婚姻自由,你家的童养媳不愿同你儿子成亲,找我这个老婆子来了。我们党的政策,只要有一方不愿意,谁都不能勉强。我今天来,就是同你们商量,先不要办这门亲事,让她趁年轻去参加文化学习。”
  两位老人感到很意外,顾虑很多。杨振德反复给两位老人讲政策、讲道理,两位老人终于架不住杨奶奶的一片苦心,取消了这桩婚事。杨振德高高兴兴地带着这个童养媳到村夜校报了名。
  摘自《党史文汇》2009.5
其他文献
熟悉顾海良的人都认为,他有着丰富的阅历,同时还拥有年轻的心态与新锐的思想。  顾海良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工人家庭,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一直优秀。18岁那年,他怀着一腔热血从上海到安徽和县农村插队落户。靠着聪明和勤奋,他很快当上了生产队会计、生产队长。接着,他又当上了民办教师、县中等师范代课老师、小学校长。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考上安徽大学经济系,后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顾海良的教坛履历十分完整也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高炉炼铁系统节能模型的分析,运用过程集成的思想,以炼铁过程为研究对象,建立高炉节能减排数学模型。模型以能耗、成本、CO2排放为目标函数,以烧结矿、球团矿、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