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梅崖年谱简编

来源 :汉语言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csyangc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仕琇,字斐瞻,号梅崖,福建省建宁县邑北乡杨林人。杨林朱氏系江南当涂县宝塔畲。明永乐间先生先祖以江南军戍建宁,遂置家杨林。迁九代,至曾祖父。曾祖讳国汉,字为章,晚号独醒居士,系明宗室,崇祯甲申变后,悯国将亡,遂隐而不仕,行贾齐楚燕赵,以诗称,与同邑丁之贤(德举)齐名,号“绥安二布衣”,著有《朱布衣诗钞》。父霦,字雨苍,自号韬真子,康熙四十一年(1702)武举,有贤行,生而沉伟,精医术。
  仕琇天资颖异,敏悟过人,自幼读书于所居溪西之松谷别业。年仅十一时,援笔为制义立就。年十五,入县学为诸生。从南丰汪世麟学古文,临别请益,世麟语之曰:“子但通习诸经,可以推倒一世豪杰矣。”仕琇惊诧其言,自是博览经传,旁及诸子百家书。于古文尤推崇昌黎韩愈,并以之为师焉。乾隆九年(1744),仕琇举福建乡试第一。次年赴京,应会试。清江杨勤慤公以大宗伯知贡举,见先生卷,大异之,出闱谓所知曰:“朱某之文,古人之文也。学者读书著文,以朱某为法可矣。”{1}然终不第,南还。乾隆十三年(1748),再应会试,遂成进士,改庶吉士。与同年成进士者朱珪、李中简、林明伦、杨方立、李宗文等交好,而与朱珪以同姓相交最深。林明伦从仕琇学为古文,晨夕交谈,仕琇与论,好举韩愈之文。是年,仕琇入翰林,因诸事繁冗而致疾,遂请假南归调治。乾隆十四年(1749)七月返京师。乾隆十六年(1751),仕琇以庶吉士散馆,出为山东夏津县知县。在任七年,日以至诚恻怛抚其民,民为之谣曰:“夏津清,我公能。”乾隆二十一年(1756),因漳水冲决夏津堤防,改任福宁府教授。及其去夏津,夏津民日思慕之。既抵教授任,念母老而己亦多疾,遂假归侍养。乾隆三十二年(1767),终母丧,复补福宁教授,仍以疾辞。次年,地方当事者多知仕琇之学,以礼请其主讲鳌峰书院,仕琇辞之再三,弗获,遂为讲席。讲学间,四方亲友索文者不断,又有持诗文来质者甚众。乾隆四十二年(1777)五月,以疾辞鳌峰书院讲席。四十四年(1779),由福州归故里,执教于濉川书院。乾隆四十五年(1780),因病卒于里舍,年六十有六。子三人:文佑、文僎、文洊,皆县学生,先卒,孙七人。
  仕琇为学博习于诸师友,精通经史百家,肆力于古文辞。为文以立诚养气为本,早年推崇韩昌黎,晚岁则转而追慕归有光淡朴纯洁之趣,故其文醇古冲淡,自成一家。故刘声木评之云: “壮岁刻意学韩,纵义法不谬,不免斧凿痕,未臻淳清冲淡、极自然之境,尚属一间未达。晚年文从字顺,渐近自然,神到之篇亦自入妙。”{2}
  仕琇与兄仕玠分业古文、诗,名震天下而落落然自如。新建周学健、歙县吴华孙先后督闽学,仕琇以诸生应岁科试皆以文见知。而吴华孙礼之尤至,引与讲论,辄忘倦焉。又尝代族人求文于宁化宪副雷,雷得书惊叹曰:“是书淳古冲淡,古大家手笔也。”③仕琇主讲鳌峰书院凡十一年,弟子甚众,“凡闽人治古文者,不问知为仕琇弟子否,则亦闻之于仕琇弟子者。”{1}仕琇著述,有《梅崖居士文集》三十卷,《梅崖居士外集》八卷。
  乙未 清圣祖康熙五十四年(1715) 一岁 居建宁
  春三月十七日,生于建宁杨林。(朱筠《朱梅崖先生墓志铭》,《笥河文集》卷十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44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是年,父三十四岁,(朱仕琇《先考行状》,《梅崖居士文集》卷六,乾隆四十七年松谷藏版。后文所引,凡出自《梅崖居士文集》、《梅崖居士外集》者,均简称《文集》、《外集》)母三十三岁。(《皇清敕封太孺人先母李氏墓志铭》,《文集》卷十四)
  丙申 康熙五十五年(1716) 二岁 居建宁
  丁酉 康熙五十六年(1717) 三岁 居建宁
  戊戌 康熙五十七年(1718) 四岁 居建宁
  己亥 康熙五十八年(1719) 五岁 居建宁
  庚子 康熙五十九年(1720) 六岁 居建宁
  辛丑 康熙六十年(1721) 七岁 居建宁
  壬寅 康熙六十一年(1722) 八岁 居建宁
  癸卯 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 九岁 居建宁
  是年,从兄朱仕琪成举人。(《岵庵先生六十述》,《文集》卷六;《建宁县志》卷十,中国方志丛书第104册,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
  甲辰 雍正二年(1724) 十岁 居建宁
  是年,登灵应峰寺,嬉戏其中。(《重游灵应峰记》,《文集》卷六)
  乙巳 雍正三年(1725) 十一岁 居建宁
  是年,先生援笔为制义立就。仕琇幼与仕玠同受诗于先君。仕玠推类通达,克承家训。而先生资性朗悟,拙于记诵,日仅可数十言,遂偏于古文。(《筠园诗集序》,《文集》卷十八;鲁九皋《梅崖朱先生仕琇行状》,《鲁山木先生文集》卷八)
  丙午 雍正四年(1726) 十二岁 居建宁
  是年,从杜继凯学制义,杜先生深爱之,相期许甚厚。(《杜可权像赞》,《文集》卷三)
  丁未 雍正五年(1727) 十三岁 居建宁
  是年,先生见沧州知州徐时作(筠亭)于松谷学舍,奉茗侍侧。(《徐筠亭七十寿序》,《外集》卷三)
  戊申 雍正六年(1728) 十四岁 居建宁
  乙酉 雍正七年(1729) 十五岁 居建宁
  是年,补诸生。以文受知于河南程冠文,拔冠弟子员。程公优之以意,叹赏周至,礼优于郡中之门下者。(《怀旧赋》,《文集》卷一;鲁九皋《梅崖朱先生仕琇行状》,《鲁山木先生文集》卷八)
  庚戌 雍正八年(1730) 十六岁 居建宁
  秋,父病。
  辛亥 雍正九年(1731) 十七岁 居建宁
  是年,先生奉父命从南丰名孝廉汪世麟学制义。 未数月,先生丁父艰,汪世麟亦奉部檄谒选去。当别去,先生请增进所业,汪世麟语之曰:“子但通习诸经,可以推倒一世豪杰矣。”先生惊诧其言,自是诵读经传之文,涉目辄记,旁及诸子百家书。(《敕授文林郎知云南县汪公墓志铭》,《文集》卷九;鲁九皋《梅崖朱先生仕琇行状》,《鲁山木先生文集》卷八)   是年,父朱霦卒,年五十一。(《先考行状》,《文集》卷六)
  是年,世父朱霞请黄菊村教诸生,先生得从黄菊村讲论。(《黄菊村制义序》,《文集》卷十九)
  壬子 雍正十年(1732) 十八岁 居建宁
  是年,与李千人(枥园)结交,先生方处年少气盛之季,于文辞颇为自信,常指斥前人得失。(《李枥园六十寿序》,《外集》卷三)
  癸丑 雍正十一年(1733) 十九岁 居建宁
  甲寅 雍正十二年(1734) 二十岁 居建宁
  是年,登灵应峰寺,迫日暮,以矩返,无所见,先生慨叹曰:“士营千里之外,而常失于耳目之前。”(《重游灵应峰记》,《文集》卷六)
  是年,族中为文会,先生文出,会中人多不能识其辞所自出。(《示子文佑书》,《外集》卷七)
  乙卯 雍正十三年(1735) 二十一岁 居建宁
  八月十一日,从二客游福州鼓山寺。(《游鼓山记》,《文集》卷六)
  是年,应福州乡试,不合格。(《游鼓山记》,《文集》卷六)
  丙辰 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 二十二岁 居建宁
  是年,祖母蒋夫人卒。(《先考行状》,《文集》卷六)
  是年,代撰《谢夫人墓志铭》,先生作墓志自此始。
  是年,长子文佑出生。(《建宁县志》卷十六)
  是年,撰《班马异同辨》,持质前辈未亭先生,先生叹曰:“他日必有以古文名世。”(《班马异同辨》,《外集》卷一)
  丁巳 乾隆二年(1737) 二十三岁 居建宁
  春,先生疏浚山房荷花池中之泉,种白荷数本。(《山池荷花记》,《文集》卷六)
  戊午 乾隆三年(1738) 二十四岁 居建宁
  六月二十七日,先生观山房荷花池,见荷花田田离离,根荄蟠互,异于往昔,喟然有感,叹曰:“阅世盛衰与荷花同,今花复故观,而予未能也。”(《山池荷花记》,《文集》卷六)
  是年,始讫于庠。(《怀旧赋》,《文集》卷一)
  己未 乾隆四年(1739) 二十五岁 居建宁
  庚申 乾隆五年(1740) 二十六岁 居建宁
  辛酉 乾隆六年(1741) 二十七岁 居建宁
  是年,兄仕玠以拔贡入太学赴京师,先生临行出践十里之郊,亲知交酹酒道上。(《送筠园之京师序》,《文集》卷二十;鲁九皋《梅崖朱先生仕琇行状》)仕玠随行携先生为诸生时所梓制义,湖北万年茂(南泉)御史见先生制义,叹曰:“此天下至宝也,虽抑遏蔽掩而光气自露,他日必以名元入清华之选。”(鲁九皋《梅崖朱先生仕琇行状》,《鲁山木先生文集》卷八)
  壬戌 乾隆七年(1742) 二十八岁 居建宁
  夏,山居,与兄仕玠读书于松谷。撰《怀旧赋》怀念程冠文,伤知己之难得,自恨不得一进所业。(《怀旧赋》,《文集》卷一)
  是年,新建周学健视学于闽。先生以文受知周学健。(鲁九皋《梅崖朱先生仕琇行状》,《鲁山木先生文集)卷八;《重修漳州府学碑记》,《文集》卷五)
  是年,长子文佑入学读书。(《建宁县志》卷十六)
  癸亥 乾隆八年(1743) 二十九岁 居建宁
  正月,翰林院编修歙县吴华孙(翼堂)督学至邵武,先生以诸生应岁科试,以文见知,应召入院。先生之食息起居均受吴公之体恤,礼殊异于众。后吴华孙欲循例保举先生为知县,先生婉言谢绝。(《纪知》,《文集》卷一;《复陈绳庵书》,《文集》卷二十四;鲁九皋《梅崖朱先生仕琇行状》,《鲁山木先生文集》卷八)
  是年,沧州知州徐时作(筠亭)告养归里,闻先生兄弟文学甚异,过杨林访先生兄弟二人,曰:“闻子兄弟文学甚异,故乐一见。”(《徐筠亭七十寿序》,《外集》卷三)
  甲子 乾隆九年(1744) 三十岁
  八月,先生举福建乡试第一。(鲁九皋《梅崖朱先生仕琇行状》,《鲁山木先生文集》卷八;《建宁县志》卷十六)正考官:检讨夏公之蓉。副考官:侍读学士万公承苍。题:“里仁为美”一节,“保佑命之”二句,“至于心独,义也”。(法式善《清秘述闻》卷六,《清秘述闻三种》,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71页)先生之文有奇气,而不谐于俗。夏公阅其五策,目为异才,遂定元,万公请将其名次稍后定之。夏公曰:“非第一无以位置此君。”(夏味堂《检讨公年谱》,《北京图书馆珍本年谱丛刊》第9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
  兄仕玠应顺天乡试,得谒长洲沈德潜(归愚),特受嘉奖。(朱仕玠《纪知二章上沈归愚宗伯》,《溪音》卷十,《四库未收书辑刊》第20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兄仕玠诗才同时得到前辈如黄叔琳(昆圃)、方苞(望溪)、王步青(罕皆)的称许。(《筠园先生墓志铭》,《文集》卷十二)
  撰《纪知》,感怀翰林编修吴华孙两岁知遇之恩。
  是年,从兄朱仕琪选知山东新城知县。(《岵庵先生六十述》,《文集》卷六;《建宁县志》卷十)
  乙丑 乾隆十年(1745) 三十一岁
  是年,乘舟经苏州,闻吴华孙被罢督学之命,悼心骇叹,屏食伏床,壮热攻中,两手如火烙,通夕不寐。至京师,拜谒吴华孙之子,询问恩师近况。(《上吴督学书》,《文集》卷二十一)
  是年,与兄仕玠同住京师。先生兄弟二人与浙江山阴胡稚威等集天下名士十五人修禊陶然亭。(《方天游传》,《文集》卷二)
  是年,与会试。清江杨勤慤以大宗伯知贡举,见先生卷洒然异之,出闱谓所知曰:“朱某之文,古人之文也。学者读书著文,以朱某为法可矣。”(鲁九皋《梅崖朱先生仕琇行状》,《鲁山木先生文集》卷八)然不第,南还,先生心志颓下,欲归耕田园。(《上吴督学书》,《文集》卷二十一)
  是年,先生以四肢病风湿,就医南丰,经杜继凯诊视得愈。(《杜可权像赞》,《文集》卷三)
  是年,先生自京师归家后,有邱嫂重侄之丧,家人继疾,哭死忧生,心病悸忡。稍定之余,先生料理篇章,时时捉笔,点勘文章利病,自觉文艺衰退于往时。(《上夏编修书》,《文集》卷二十一)   丙寅 乾隆十一年(1746) 三十二岁 居建宁
  九月初十,福建巡抚周学健询以夏之蓉督学,欲召先生为阅文之用,先生以母老钟爱辞。(《上巡抚周公书》,《文集》卷二十一;《上夏编修书》,《文集》卷二十一)
  丁卯 乾隆十二年(1747) 三十三岁 居建宁
  是年,代族人作书求文于宁化宪副雷,雷公得书惊叹,曰:“是书淳古冲淡,古大家手笔也。”(雷《梅崖居士文集序》,《文集》卷首;鲁九皋《梅崖朱先生仕琇行状》,《鲁山木先生文集》卷八)
  戊辰 乾隆十三年(1748) 三十四岁 赴京师
  三月,应会试。(《建宁县志》卷十六)同考官:庶子后官内阁学士华阳顾汝修,座师:大学士常熟蒋文恪公溥;协办大学士祁阳陈文肃公大受;兵部侍郎后官两江总督满洲鹗刚烈公容安,礼部侍郎沈德潜。(朱锡经《南厓府君年谱》,《北京图书馆珍本年谱丛刊》第10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法式善《清秘述闻》卷六,《清秘述闻三种》,第179页)
  四月,成进士,殿试第三甲第143名,改庶吉士。(江庆柏《清朝进士题名录》上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92页)同年成进士者朱珪(石君)、李中简(廉衣)、林明伦(穆庵)、杨方立(默堂)、李宗文(郁斋)等皆与先生交好,而与朱珪以同姓相交最善。林明伦从先生学为古文,晨夕交谈,先生与论好举韩愈之文。(朱珪《梅崖居士全集序》;林明伦《梅崖居士文集序》,《文集》卷首;朱筠《衢州府知府穆庵林君行状》,《笥河文集》卷九)
  是年,先生入翰林,选入词馆,因学习应酬、事物繁冗而致疾,请假南归调治,拟守蒿庐,毕志著述,以文章报国。(《上督学夏公书》,《文集》卷二十一;《答吴督学书》,《文集》卷二十一)临行,致书于夏之蓉检讨,以未得一见为恨。夏公复书,勉以精勤学问、垂不朽之业载文集中。(夏味堂《检讨公年谱》,《北京图书馆珍本年谱丛刊》第96册)
  是年,至南丰,过杜继凯从子杜瑄居,时杜瑄已病卒,其兄文明出示杜瑄小像,先生为其作像赞。(《杜可权像赞》,《文集》卷三)
  是年,上海水患,先生先父友人周纬苍至建宁投靠先生。(《送周纬苍序》,《外集》卷二)
  己巳 乾隆十四年(1749) 三十五岁 居建宁
  是年,先生家计萧条,时时濒困,教授乡里子弟自给,(《重与雷通政书》,《文集》卷二十一)又多病,甚恐读书报国之志不竟,与友人潘立人书曰:“自惟不文之身,皮非质忝清列,思自放山中,读书十年,求得古人理民物者,效任使当世。或蠧取其中精英,刓砻笔墨,用备国家雕饰一事,托于古之文章报国者,未知其卒能否也。”(《与潘立人书》,《文集》卷三十)
  庚午 乾隆十五年(1750) 三十六岁
  七月,先生至京师。
  九月十九日,同年李宗文招饮,赐第赏菊,同坐者杨方立、陈绳庵,先生次郁斋元韵得诗四首。是时,先生因庶常例散馆有黜陟,又诗赋不如三君之工,心甚惧黜。(《梅崖诗偶存》,《外集》卷八)
  是年,雷■督学浙江,先生寄书以明岁为母七十大寿,祈雷■为撰寿序。
  是时,先生生计无常,时时濒困,然犹以欧阳修、苏轼诸贤坚定志行自比,尝拟历世事十年,抵四十五岁之年便卷束笔砚,自求性命,同体于天地万物。曰:“因观古诗文之士,昌黎而外,若欧阳、苏文忠、王文公、黄鲁直、陈履常诸人,皆能于穷达之际不失其守。”(《皇清敕封太孺人先母李氏墓志铭》,《文集》卷十四;《重与雷通政书》,《文集》卷二十一;阴承方《通奉大夫左副都御史雷公行状》,《经笥堂文钞》卷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8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辛未 乾隆十六年(1751) 三十七岁
  春,吴翼堂得复故职,命画者绘《乐闲图》,以诗歌系之。先生为之作序。(《乐闲图序》,《文集》卷十六)
  六月初三,先生归家。(《重与周笏廷书》,《文集》卷二十三)
  是年,先生同年荆荫南散馆离京,同官者作诗相送,先生为之作赠序。(《送同年荆荫南序》,《文集》卷十九)
  是年,先生以庶吉士散馆出令山东省夏津县知县。帝命初下之时,同馆中人皆嗟叹先生之离去,人谓先生一旦出为令,将以疏外自待,为文章以自道其放旷悲愁,如古不得志于时者。先生赴任,林明伦作序相赠以勉。(朱筠《朱梅崖先生墓志铭》,《笥河文集》卷十二;林明伦《送朱梅崖同年之任夏津令序》,《清文汇》中册乙集卷十七,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是年,先生接得友人黄临皋自建宁所寄来书并所作赠序,先生惜其文养气未足,不得立言之义,乃作答书,以知言养气二者为立言之要相告诫。
  壬申 乾隆十七年(1752) 三十八岁 居夏津
  是年,林明伦授翰林编修。(朱筠《衢州府知府穆庵林君行状》,《笥河文集》卷九)
  是年,先生任夏津县令,办灾、筑堤、捕蝗。自历任后,事变遽生,困顿滋甚。然先生以归有光、何武诸贤外任相自况, 于古文志向犹坚,尝与友人曰:“仕琇受性迂疏,无他技能。少志为文辞,入都来思览天下豪英以相激发,自视不敢望如唐宋诸名贤,亦庶几姚牧庵、 虞伯生、 王道思、 归熙甫之徒。今虽出吏,此志犹跃然胸膈间,未尝衰歇也。”(《上原任福建督学吴公启》,《文集》卷二十一;《与陈绳庵书》,《文集》卷二十四)
  癸酉 乾隆十八年(1753) 三十九岁 居夏津
  秋,林明伦为山东乡试正考官,先生以夏津令充同考官,所录文往往有古法。(朱珪《衢州府知府林君墓志铭》,《知足斋文集》卷三,《续集四库全书》第1452册)
  是年,雷■擢升为左副都御史,调任浙江。(阴承方《通奉大夫左副都御史雷公行状》,《经笥堂文钞》卷首)
  是年,从兄朱仕琪六十大寿,先生为撰《岵庵先生六十述》。
  甲戌 乾隆十九年(1754) 四十岁 居夏津
  十一月初十日,接恩师沈侍郎德潜手书一封,先生惊喜万分,斋盥捧诵。(《上沈侍郎求选先集书》,《文集》卷二十一;《复沈侍郎书》,《文集》卷二十一)   十二月,丧家媳。(《与林穆庵书》,《文集》卷二十三)
  是年,同乡郑芳坤(荔乡)编撰之《全闽诗话》刊行。先生受为之作序,略曰:“诗本于志而形于乐。志为臣子忠孝之所宣,而下逮士女相感谣俗好恶之异,其土宜刚柔燥湿不一,而性随之寓诸声者,固可知矣。”(《全闽诗话序》,《文集》卷十七)
  是年,友人朱雝(和鸣)应试败,先生作书以“修心”勉之,与论作制义,曰:“仕琇生平怠胜无制,正病心学不修,试诸事而败,宜也。”(《答族弟和鸣书》,《文集》卷二十九;朱筠《衢州府知府穆庵林君行状》,《笥河文集》卷九)
  乙亥 乾隆二十年(1755) 四十一岁 居夏津
  二月,兴修夏津县关帝庙,十一月关帝庙落成,大祭关帝庙。先生自吏事三年以来,民安无事,因撰《重修夏津县关帝庙碑记》以记成功。(《重修夏津县关帝庙碑记》,《外集》卷一)
  是年前后,先生于吏事之余,阅《文选》,见曹、王、刘、阮、陶、谢诗,欣然欲学,终以无暇作罢。先生数年历任夏津,欲罢归,终困于难交待,乃闲时得读归有光文集,见其本末优大,叹非后人所及,犹嗜其“淡朴淳洁之趣”。尝与友人曰:“向时志意高,颇轻视之。今阅历久而心降,乃知前辈之未易及也。贤契学古文,宜且先看曾子固、王介甫作者,得其淡朴淳洁之趣。”(《上沈侍郎求选先集书》,《文集》卷二十一;《复沈侍郎书》,《文集》卷二十一;《答黄临皋书》,《文集》卷二十九)
  是年,先生得悉长子文佑喜作诗,不肯治古文,于是作书授之以作诗之法,略曰:“夫诗之道虽易于古文,然非可一蹴至也。必沉酣《诗》、《骚》,熟精《文选》,属思于有无之际,著笔于近远之间,发兴苍茫,开倪寥廓,无意而合,自然而成,触绪而悟。或则怒生豪出,嘘吸百川,喷字如珠,洒墨成雨,神歌鬼泣,混连元气,归于淡无。如此等境皆诗家上乘,岂尔初学所能知哉·至若言取清虚,意求闲适,亦出天然,不可凑泊。”(《示子文佑书》,《外集》卷七)
  丙子 乾隆二十一年(1756) 四十二岁
  七月,寄书林明伦,附寄《鼎堂制义》,以“为上官者,待属吏宜恕己及物,不可过于操切”相嘱咐。(林明伦《再答朱梅崖书》,《清文汇》中册乙集卷十七)
  秋,漳水决夏津堤防,以河事不能胜任改职。此疑为先生改职之诱因。自历任来,夏津屡遭河患,民多为所困,先生每因河事留宿堤防之所监督。先生自觉于吏事无所成就,又违背向时古文之志,因常思归家读书著文,庶自表现,与樵夫渔父同溪山之乐。尝曰:“为吏连蹇,志每羁而不伸。有如鸿鹄折翮,无复湖海之骋,仰视天云,空长嘹唳也。”又多年来厌倦吏事之无聊繁琐,尝云:“吏事之暇,守妻子,说家常,其余则倦卧而已。生平以诗书朋友山水为性命,今皆废去。又复拜跪上司,刑诘盗贼,反覆辩折,至于衣裳单复,布帛青黄,琐屑之间,重复絮叨,令人闷绝。平时空旷逸澹之气,销铄殆尽。”此疑为先生改职之内因。(《正保屯张氏族谱序》,《文集》卷二十;《复吴青纡书》,《文集》卷二十六;《与李千人书》,《文集》卷二十八;《答李千人书》,《文集》卷二十八;《与柟亭书》,《文集》卷二十九)
  秋,翰林院编修李中简典试山东,先生与之相聚月余,并为兄仕玠制义索序。(《溪音序》,《文集》卷十八)
  是年,通奉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雷■告养归里,因悼友人丧,过松谷访先生。(《建宁县志》卷十六;阴承方《通奉大夫左副都御史雷公行状》,《经笥堂文钞》卷首)
  是年,先生闻恩师沈德潜征选本朝诗,遂寄书,并以曾祖父朱国汉旧刻诗集呈览,愿曾祖父遗诗入选。(《上沈侍郎求选先集书》,《文集》卷二十一;《复沈侍郎书》,《文集》卷二十一)今沈德潜编《清诗别裁集》选录先生曾祖朱国汉诗三首、伯父朱霞诗一首。
  丁丑 乾隆二十二年(1757) 四十三岁
  夏,归里,亲宾请先生文付梓,先生未许。请益力,则欷歔太息曰:“嗟乎!天下后世不知我,自得为我者在也。”(朱仕玠《梅崖居士文集序》,《文集》卷首)
  秋,子文佑自山东省亲南归,病卒于江南金陵,年二十二。(朱仕玠《江南哀行》,《溪音》卷十)
  十月,林明伦卒。
  十一月,先生至京师,入朝引见,并与诸同谱相好者相聚。时,先生与朱南冈、莆田郑慎人莆圻、张伯翘相与朝夕议论。(《与张樊川书》,《文集》卷二十五)
  是年,先生评次林明伦遗文之半,录藏林明伦遗文。(《林穆庵遗文序》,《文集》卷十七)
  戊寅 乾隆二十三年(1758) 四十四岁
  四月,先生抵家,喜老母尚健,诸兄弟姊妹无恙,相聚甚为欢愉。先生回顾离家几十年,山川村落,风景颇殊,又痛失爱子,遭官署火灾致使书服荡尽,追今昔之异,茫然伤感,志意为之消减,忧思万状,于文之所取亦随之而转,然先生以“立诚”为文之要旨则未尝改变。尝于夏津为吏时作手书与姐丈李磻玉论文,云:“读书一节,近市嚣鄙。在先高其志,务洁其心。不以外之闻见动吾耳目,然后有以自置……使其心有以自置,则吾必古心也。以观古人之言,犹吾言也。然后辨其是非焉,察其盈亏焉,究其诚伪焉,判其高下焉。如黑白皎于前矣。于是顺其节次焉,还其训诂焉,沉潜其义蕴焉,调合其心气焉。于是则而法之,役而就之,久则自然合之,又久则变化生之。于是而其文之高也,如累土之成台,如鸿渐之在天,有莫知其所以然者。所谓自置者,志也。”(《答雷宪副书》,《文集》卷二十二;《又答李磻玉书》,《文集》卷二十九;《与余羽皋书》,《文集》卷二十九)
  夏,丧长媳魏氏。(《建宁县志》卷十六)
  七月七日,为兄仕玠诗集《溪音》撰序,谓其涵澹萧瑟,抑亦得于溪之所助者多。昔孔子教人学诗之旨,审于兴观群怨,而末不遗夫名物。(《溪音序》,《文集》卷十八)
  十二月,通奉大夫左副都御史雷■为先生文集作序。序曰:“余之知梅崖,自其为诸生时始。梅崖之族人投书求吾为其母节孝传,尺幅中皆淳古冲淡之气。余心异之,已而知其出自梅崖……其文章不为炳炳烺烺,以动人视听。其变化离奇皆以淳古冲淡出之。其所自得,盖在文字之外。然则,世之知梅崖者,毋涉乎浅而不既其深也。知梅崖之浅深,则其人之浅深可知矣。”(雷■《梅崖居士文集序》,《文集》卷首)   是年,先生在京师与朱筠、礼科给事中陈君绳庵、侍讲学士李中简等相见。时,与朱筠共论古文,先生恳恳执袖谓朱筠曰:“及吾两人未死,古文词论当定也。”(朱筠《朱梅崖先生墓志铭》,《笥河文集》卷十二)
  是年,友人方天游卒,先生见方天游之兄骥于京师,骥属先生为其弟方天游作传。(《方天游传》,《文集》卷二)
  是年,去夏津县令之职。先生在任七年,为政以至诚恻怛抚其民,尝以归有光(震川)之为长兴县令、韩愈之为阳山县令自况,又极称何武为吏于当时无赫赫名,而去后常系人思。初任夏津时,堂吏窜改供词于卷以进,幕宾辄批行。后先生复审阅之,加批,严饬堂吏。幕宾怒,以为慢己,要言辞去。先生婉言谢罪,犹怒不解,先生笑曰:“君果去耶·”命庖人治具躬饯之,幕宾遂去。此后,书吏无敢舞文者。待先生之去夏津,民果日思而讴之,曰:“夏津清,我公能。”(鲁九皋《梅崖朱先生仕琇行状》,《鲁山木先生文集)卷八;《与陈绳庵书》,《文集》卷二十四)
  是年,先生听闻雷■《经笥堂文钞》编就卷帙将以问世,甚为欢喜,作答书,并以《方天游传》、《穆庵遗文》寄予宪副雷■。(《答雷宪副书》,《文集》卷二十一)
  是年,先生居家时,亲友问访、乡人求文者不断,不得闲读书。(《复与李郁斋书》,《文集》卷二十五)
  己卯 乾隆二十四年(1759) 四十五岁
  春,鲁九皋徒步往建宁拜见先生,先生一见许为著作手。(陈煦《皇清赐进士出身山西夏县知县鲁山木先生行状》,鲁九皋《山木居士外集》附)后,鲁九皋寄以所作古文八篇、古诗一章相示,请先生评改。(鲁九皋《上朱梅崖师书》,《鲁山木先生文集》卷四)
  四月,任福宁府学教授,以学署卑湿,假居署旁书院楼中,常与书院人士论文,闲暇亦饮为乐。(《复与李郁斋书》,《文集》卷二十五)时友人施君弼为沙县教谕,先生与之相遇,为之撰像赞。(《施君弼五像赞》,《文集》卷三)先生任教期间,兄仕玠在家敦促付梓先生所著文集,因校对乏人,书中错漏未及改正。待先生归里,文集已成,先生悔之不及。后陆续加以修补更正,经年之后,先生仍为不满。然求索者颇多,先生每以之赠人。(《与陈绳庵书》,《文集》卷二十四;《答林育万书》,《文集》卷二十七)
  八月,以老母高年,不忍去离左右,又多病,以疾辞教谕之职,循例告养。(游光绎《鳌峰书院志》卷二《祠祀》,赵所生、薛正兴《中国历代书院志》第10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97-298页;《与官石溪先生书》,《文集》卷三十)
  冬,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沈德潜为朱仕玠诗集《溪音》作序,赞许先生,曰:“梅崖古文无所依傍,自求名家,予心醉焉。”(沈德潜《溪音序》,朱仕玠《溪音》卷首)
  十二月十四日,为宪副雷■之母撰《诰封宁化李太夫人传》。
  是年,先生付梓所著文集《梅崖居士集》,刻子文佑遗诗。(《复与李郁斋书》,《文集》卷二十五)
  庚辰 乾隆二十五年(1760) 四十六岁 居建宁
  十月二十五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雷■以疾卒于里。先生为之撰《通奉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雷公墓志铭》。
  是年,鲁九皋以第三人补充郡学生。(陈煦《皇清赐进士出身山西夏县知县鲁山木先生行状》,鲁九皋《山木居士外集》附)
  是年,先生手书一禀与沈德潜,以先曾祖朱国汉诗入选《清诗别裁集》致谢。(《上沈尚书书》,《文集》卷二十一)
  是年,兄仕玠授德化教谕。(《建宁县志》卷十六)
  辛巳 乾隆二十六年(1761) 四十七岁 居建宁
  是年,母八十大寿,先生从诸兄率诸曾孙为母贺寿。(鲁九皋《皇清敕封太孺人朱母李太夫人墓表》,《鲁山木先生文集》卷九)县大夫及四方知名人士与先生兄弟相好者皆来献颂为寿,冠乌错庭,连十日夜。(《皇清敕封太孺人先母李氏墓志铭》,《文集》卷十四)
  壬午 乾隆二十七年(1762) 四十八岁 居建宁
  九月,从兄岵庵先生朱仕琪病卒。(《岵庵先生行状》,《文集》卷六)
  是年,朱珪摄福州府事郡试,先生幼子名列前位,门人龚景瀚得选。(《与雷朴先书》,《文集》卷二十八;朱锡经《南厓府君年谱》,《北京图书馆珍本年谱丛刊》第106册)
  癸未 乾隆二十八年(1763) 四十九岁 居建宁
  六月,兄仕玠调任凤山教谕,游小琉球。(《筠园先生墓志铭》,《文集》卷十二)
  甲申 乾隆二十九年(1764) 五十岁
  四月十一日,至将乐县,因母患病,十九日回建宁。(《答鲁絜非书》,《文集》卷二十八)
  五月初三,母李孺人病卒,年八十三。(《皇清敕封太孺人先母李氏墓志铭》,《文集》卷十四)
  是年,先生五十大寿,鲁九皋为作《朱梅崖先生五十寿序》。(鲁九皋《鲁山木先生文集》卷六)
  乙酉 乾隆三十年(1765) 五十一岁 居建宁
  十一月,庶母杨夫人卒,年六十七。(《皇清敕封太孺人先母李氏墓志铭》,《文集》卷十四)
  十二月,葬母李孺人,以庶母杨夫人从葬。(《皇清敕封太孺人先母李氏墓志铭》,《文集》卷十四)
  是年,鲁九皋充郡学拔贡生。(陈煦《皇清赐进士出身山西夏县知县鲁山木先生行状》,鲁九皋《山木居士外集》附)
  是年,先生得意门生宁人望拔贡、余春林中举。(《建宁县志》卷十六;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卷十二)
  丙戌 乾隆三十一年(1766) 五十二岁 居建宁
  秋,知好友李中简升迁侍讲学士,先生甚是欣羡,寄手书一封以致意,略谓里居无聊,近益衰老,齿颓发白,笔墨俱退,徒喜后来佳士及门八九人皆英俊可喜,自信与古人相传一脉尚自不失。(《与李廉衣书》,《文集》卷二十六)
  冬,友人李千人(枥园)六十寿,先生为之作寿辞,撰《李枥园六十寿序》。(《李枥园六十寿序》,《外集》卷三)
  是年,寄书信与张樊川编修,曰:“往时治古人遗言,慕其风格,调剂心气,冀与之合。用志不纷,笔力颇复卓然,中困吏事,踉跄而归。自病孤陋,乃发诸史读之,端绪繁琐,掇拾不给,而神智慆慢,辄就遗忘,形诸文笔,顿成萎薾。乃知学贵心得,卤莽涉猎,诚无谓也。”并推荐门生徐惇典、宁人望二太学生拜师张樊川门下,与之论治古文。(《与张樊川书》,《文集》卷二十五)   是年,王鸣盛文集《西庄始存稿》刊刻。王鸣盛以文集得失询问于先生。先生以晚辈陈己见云:“至著文之道,第本其所得于古人者,调剂心气,诚一以出之,斋庄以持之,优游以深之,曲折以昌之,援引古昔以矜重之。使其言粲然各识其职而不乱,澹然各止其所而不过,则虽寻常问讯起居之辞,而人宝之如金玉,袭之如兰芷,听之如笙瑟,味之如醪醴,有不忍去者矣。”(萧芝《西庄始存稿序》,王鸣盛《西庄始存稿》卷首,《续修四库全书》第1434册;《答王光禄西庄书》,《外集》卷七)
  丁亥 乾隆三十二年(1767) 五十三岁 居建宁
  是年,终母丧,复补福宁府学教授,仍以疾辞。(鲁九皋《梅崖朱先生仕琇行状》,《鲁山木先生文集》卷八)
  是年,杨方立升任鸿胪寺丞卿,居四品,负责朝廷祭祀事宜。同年乞假归养,抵家不足十日逝世。先生以不得亲往其家吊唁为憾。(《答罗台山书》,《文集》卷三十)
  戊子 乾隆三十三年(1768) 五十四岁 居福州
  地方藩臬以下多知先生之贤,以礼请先生主讲鳌峰书院,巡抚崔公又召,先生辞之再三,终不可得。春,为鳌峰书院讲席。四方亲友求索先生文章者不断,又有持诗文来质者甚众。(《与李廉衣书》,《文集》卷二十六)
  是年,门人龚景瀚举于乡试。(陈寿祺《龚景瀚传》,龚景瀚《澹静斋文钞》卷首附,《续修四库全书》第1474册)
  己丑 乾隆三十四年(1769) 五十五岁 居福州
  十二月,自福州抵家。(《答李郁斋书》,《文集》卷二十五)
  庚寅 乾隆三十五年(1770) 五十六岁 居福州
  三月,在福州,得书为吴翼堂七十大寿作寿序。
  五月,与朱筠相见,然未得与之深谈而匆匆分别,先生深以为憾。是时,朱筠奉命为福建乡试正考官,于鳌峰书院中取士十余名。(《与家石君书》,《文集》卷二十七;王兰荫《朱笥河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珍本年谱丛刊》第106册)
  八月十三日,皇上六十万寿,又值皇太后八十千秋,皇帝特开恩科,鳌峰书院中门生多有得隽以去者,诸生以先生就馆三年,惧先生所课之文久而散佚,谋选集付梓以传诵。既成,先生作《鳌峰课艺尤雅编序》。(《鳌峰课艺尤雅编序》,《文集》卷十九)
  秋,与安溪名士李清馥相交好,然未得与之送别,深以为憾。(《答逊斋先生书》,《文集》卷三十)
  是年,鲁九皋于本省乡试中成举人。(陈煦《皇清赐进士出身山西夏县知县鲁山木先生行状》,鲁九皋《山木居士外集》附)
  是年,先生阅邸报悉朱珪由湖北按察调任山西,又迁布政使,先生修禀一书以示庆贺。是时,先生身处书院,课事繁杂,久废时文,虽时陈古学相延,无奈久无应者,先生以此忽忽不乐,拟明岁辞去。(朱锡经《南厓府君年谱》,《北京图书馆珍本年谱丛刊》第106册;《与家石君书》,《文集》卷二十七)
  辛卯 乾隆三十六年(1771) 五十七岁 居福州
  八月,接得李清馥手书及家刻《易》、《礼》诸书,为其著作《道南讲授》作序。
  腊月,接到翰林编修林澍蕃(于宣)手书一通,因得知己激动不已,愿与之以同学相称,结为知交。
  是年,鲁九皋中进士,殿试二甲二十名;(陈煦《皇清赐进士出身山西夏县知县鲁山木先生行状》,鲁九皋《山木居士外集》附)龚景瀚亦成进士。(陈寿祺《龚景瀚传》,龚景瀚《澹静斋文钞》卷首附)友人林澍蕃(于宣)成进士,入选词馆,授翰林院编修。(朱筠《编修林君墓志铭》,《笥河文集》卷十二)
  壬辰 乾隆三十七年(1772) 五十八岁 居福州
  癸巳 乾隆三十八年(1773) 五十九岁 居福州
  正月,先生作客江西新城,过门生黄宗修之居,为宗修父作寿文。(《与家石君书》,《文集》卷二十七)
  是年,兄仕玠卒,年六十二。先生撰《筠园先生墓志铭》。
  是年,先生为汪世麟撰墓志铭。
  甲午 乾隆三十九年(1774) 六十岁 居福州
  是年,四库馆开。朱筠从事四库馆中,先生禀书与朱筠以示欣羡。先生曾许刻亡友林明伦遗文数十篇,刻印模板存朱珪处。是时,朱珪宦于山西,值鲁九皋欲得摹刻,先生烦请朱筠为之处理,以使林明伦遗文得以流传。(王兰荫《朱笥河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珍本年谱丛刊》第106册;《与家竹君书》,《文集》卷二十七)
  乙未 乾隆四十年(1775) 六十一岁 居福州
  是年,汪辉祖成进士。先生接其手书为其先人及二太夫人作传文,撰《二节妇传》篇。
  丙申 乾隆四十一年(1776) 六十二岁 居福州
  是年,门生陈倬云付梓先生自掌教鳌峰书院以来所作应酬之文,先生自撰《梅崖居士续集序》。
  丁酉 乾隆四十二年(1777) 六十三岁 居建宁
  五月,以疾辞鳌峰讲席。(游光绎《鳌峰书院志》卷二《祠祀》,赵所生、薛正兴《中国历代书院志》第10册,第298页)先生自任鳌峰书院教授以来,造就人才甚众,乡试、会试门生中多有得科第而去者。尝自慰书院中不乏聪明之士,然苦于有志于学者太少,自认为舌焦笔秃,徒费精神日月,于人心、世道、学业俱无所益,又书院离家千里,家中事故多端,不能远出,先生每欲归隐山中,尝思决然舍去,以整顿精力,衷于素志。凡此诸端,疑为先生离鳌峰书院而去之内隐。(《与李廉衣书》,《文集》卷二十六)
  仲夏,先生由福州归故里,执教于濉川书院。(鲁九皋《梅崖朱先生仕琇行状》,《鲁山木先生文集》卷八)与书馆处主人相得,又去家不远,先生得以与朋侪往来赏析文义,以“俭静”自处,览庄老书、时文、诗歌佳者以散悦心性。(《答何述善书》,《文集》卷三十;《答鲁絜非书》,《文集》卷二十八)
  是年,龚景瀚撰《送朱梅崖师归里叙》,示以难舍哀伤之情。(龚景瀚《澹静斋文抄》卷二)
  是年,先生所作评之《穆庵遗文》一卷刊行。(孙殿起《贩书偶记》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86页)   戊戌 乾隆四十三年(1778) 六十四岁 居建宁
  是年,先生至省城,友人良珍与孟广冒雨出城迎接。(《答何述善书》,《文集》卷三十)
  己亥 乾隆四十四年(1779) 六十五岁 居建宁
  是年,归安孙君武水至濉川书院,求先生为其诗集作序。先生论诗略去形貌而专致详于心气疾舒浮切丰匮之间,而一以自然为主,因为之序曰:“心气者,志之余,而所以为言之具,故诗之利病必察于此。至志之淑慝,则视夫其所自立也。”(《孙武水诗序》,《文集》卷十八)
  是年,朱珪主福建乡试,先生颇感欣慰,谓此或为闽中文学日上之机。(《与家石君书》、《答家石君书》,《文集》卷二十七)
  庚子 乾隆四十五年(1780) 六十六岁 居建宁
  七月,先生疾弥笃,归建宁杨林。(鲁九皋《梅崖朱先生仕琇行状》,《鲁山木先生文集》卷八)
  七月二十九日,先生卒于里舍。先生从子文伟等乞铭于朱筠。(朱筠《朱梅崖先生墓志铭》,《笥河文集》卷十二)
  十月,福州书院人士、尝从先生问业者设位于福州小西湖开化寺之宛在堂,制服致奠。(龚景瀚《同学公祭朱梅崖师文》,《澹静斋文钞》卷五)
  十一月,诸生奔走学使者院、巡抚及布政按察诸当事,俱言先生指授有法,行称其文,请入神主院中,遂得与福清林枝春、仁和沈廷芳、侯官张甑陶同奉,主祀鳌峰书院蔡公祠。(游光绎《鳌峰书院志》卷二《祠祀》,赵所生、薛正兴《中国历代书院志》第10册,第297-298页;朱筠《朱梅崖先生墓志铭》,《笥河文集》卷十二)
  是年,龚景瀚撰《同学公祭朱梅崖师文》哀悼先生。(龚景瀚《澹静斋文钞》卷五)
  辛丑 乾隆四十六年(1781)
  春,鲁九皋奉先生遗命汇其已刻与未刻遗文,寄予朱珪校正。(朱珪《朱梅崖居士全集序》,《全集》卷首)
  冬,朱珪邀鲁九皋面商先生文稿之去存核伪误。(朱珪《朱梅崖居士全集序》,《全集》卷首)
  壬寅 乾隆四十七年(1782)
  冬,《梅崖居士全集》由门人鲁九皋刊行,为《梅崖居士文集》三十卷、《梅崖居士外集》八卷,后附《梅崖山人诗偶存》,并殿以朱筠所作墓志铭及鲁九皋所作行状。朱珪遵先生遗意为《全集》作序,略叙其闻先生之言云:“始力抗周、秦、两汉与荀卿、屈平、马迁、扬雄诸子,搏必伏而监其脑,然后导而汇之韩、柳、欧阳、王、曾、姚、虞以下,若首受而委逆也。及其晚而反复于遵岩、震川诸家,心愈降而容气尽,于是奇辞奥旨不合于道者鲜矣。”(朱珪《朱梅崖居士全集序》,《全集》卷首)鲁九皋为作行状,略曰:“其为文始学韩子,其后更博采秦汉以来诸家之长,而独成其体于韩子之后。其教学者为文即举韩子所以教人者,而综其要以立诚为本,以文从字顺各识职为旨归,以中有自得而能自为为究竟。”(鲁九皋《梅崖朱先生仕琇行状》,《鲁山木先生文集》卷八)
  【责任编辑 王宏林】
其他文献
中考试题是命题专家们经过精心设计而成的,每一道试题都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是数学教学的极好资源.在进行平行四边形单元复习时,利用2015年江苏省泰州1市中考试题的第25题,可帮助
艺术无本质,但有规则。这一规则是在艺术实践中展现出来的。艺术规则论来自于维特根斯坦的"遵行规则"的思想。在遵行规则中,有两个方面是交织在一起的:一是评估理解规则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