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声农村小说的思想特质及文化内涵解析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g_za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现代文学中,自鲁迅在其小说中引入农民并赋予他们主人公身份后,农村题材小说被重视,农民成为现当代文学审美的对象。高晓声以其严谨的现实主义笔法对我国农民的命运变化、生活境遇进行瞄述,探索农民心灵世界,风格幽默。本文主要对高晓声农村小说进行阐述,解析其小说的思想特质、文化内涵,为读者鉴赏高晓声农村小说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晓声 农村小说 思想 文化内涵
  高晓声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接触古典文学,在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在20世纪50年代初,高晓声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1979年,其发表了《陈奂生上城》等描述农民生活的短篇小说,并在当时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高晓声的作品以农村题材小说为主,其作品激情褒扬农民优点、善意嘲弄农民身上的劣根性,传达思想、警示人们,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一、高晓声农村小说的思想审视
  (一)审视灵魂
  在文坛沉寂二十余年后,以“促使人们的灵魂完美”为目的,高晓声再度执笔事文,通过文学唤起农民当家做主人翁的思想意识。高晓声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新中国农民的生活情况、喜怒哀乐进行展现,描述真实的农村生活,摄录人物灵魂的演进及社会迈步的足音。例如,在《李顺大造屋》作品中,作者描述了李顺大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历经千辛万苦建成三间普通房屋的故事。且在故事背后,作者意在揭示李大顺身上的奴性意识、“跟派”思想,并反思像李顺大这样的人物是否具有一定的责任,是否应该思想醒悟等问题。同时,高晓声的动机是解剖人物灵魂,是通过“他审”小说人物进行“自审”。在高晓声的作品中,不仅解剖小说主人翁,也对自己进行解剖,并巧妙结合“他审”“自审”,将作品思想表达指向民族命运。例如,在“陈奂生系列”小说中,作者借助知识分子陈正清、农民陈奂生之间的对话来“自审”自我。在小说中,“公家人”陈正清向陈奂生借钱、陈正清说“事实是为需要服务的”等场景,均说明了当时社会知识分子的渺小、尴尬,以此“自审”“我”类知识分子。
  (二)精英意识
  在高晓声农村小说作品中,描绘的有“自我迷失”型农民和“自我觉醒”型农民,通过这两种农民形象,表现作者强烈的精英意识及有限的现代意识。其中“自我迷失”型农民多出现在20世纪上半叶,生活历经种种艰辛,迎来改革开放。对于这类农民,作者揭露、批判他们的缺点,进而体现了作者的精英意识。如陈奂生在经历了“漏斗户”“上城”“包产”等生活,而在变革前面,其依旧“自我”迷失,性格特征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在《转业》中,集中体现陈奂生的奴性,在《战术》中,我国商品经济崛起,但陈奂生的精神状态是失落的,他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总觉得自己不及别人。另外在高晓声还对其他“自我迷失”型农民形象进行了塑造。例如在《陈继根癖》中塑造的陈继根形象则是另外一种“自我迷失”型农民形象。陈继根始终勤勤恳恳,甚至为填饱肚子而拆祖屋换取粮食。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里,陈继根们单纯依靠农业不能养活自己,同时还不能做副业补贴家用,因此到最后只能走向出走这条路。审视陈继根的生活历程,不管是养家糊口,还是送终父母和娶妻嫁妹,所有资金来源全部都是留下的那三件祖屋。
  (三)自我觉醒
  在“现代化”环境下,高晓声认识到现代化的好处,以积极的态度响应现代化,并在小说中描写“自我觉醒”型农民,这类农民多为青年农民,如苗果成、崔全成、江开良等,他们有头脑、有文化,不满干部包办指挥一切的现状,接受新政策、掌握自己的命运。《荒池岸边柳枝青》中,主人公张清流有一股闯劲,在农村改革的激流中展示自己,成为渔业专家;《水底障碍》中的张雨大精明、能干、正直,敢于反抗,敢于顶撞公社干部。这些农民追求、向往新的生活方式,反映了高晓声意识中对传统农民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着作者的现代意识。
  高晓声均是基于现代角度,塑造了這些“自我觉醒”型农民形象,这些形象对于“自我”具有一定的认识,高晓声将自己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预期均寄托在这些人身上。从现代化视角去把握作者自我现代意识下的农村新人成长,并通过这些成长来表现这些人的“自我觉醒”特点。不管是养蜂专家苗果成,还是公司经理江开良等,这些人物形象的成长均是建立在自我独立活动基础上。
  二、高晓声的农村小说文化内涵
  (一)悲剧性写照人物欲望
  正如高晓声自己所言:“我不了解大人物,也不爱写大人物,人物大小仅是一个标签。”其作品多描写农民、知识分子等小人物,并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构成统一性质悲剧。在农村题材小说中,在社会大背景下小人物处于窘境,在《钱包》一文中,主人公黄顺泉的生活简单,思想单纯、逆来顺受,文中写道:“他在世界上也生活了四十年了……经历简单但又复杂的得说不清楚。”在此背景下,当一笔财富接近黄顺泉时,他却成为一个被毁灭的角色。通过此作品中,高晓声表现小人物在历史中的无所适从,不懂得顺应“历史”发展的车轮,从而兴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同时,在高晓声作品中,也可找到作者对人物的揶揄、调侃。在阅读高晓声小说的过程中,你会在初读时觉得平常,但慢慢你会发笑,会激动,会感叹唏嘘,会关心人物,会流泪回味。如在《李顺大造屋》小说中,结尾李顺大建成了三间房屋,以喜剧结尾,但回味其历经的三十多年的造房过程,读者不禁含泪微笑,在用语诙谐、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背后,在幽默性、喜剧性之后,从高晓声作品中扑面而来的是冷峻苦涩。如《“漏斗户”主》中,主人公陈奂生背负一身粮债,生计困难,从而变得沉默、木然,并受人嘲讽。最后,终于有了够他一家过日子的粮食,“他默默看着……水汪满了眼眶”。“大团圆”具有悲情性,欢乐中带有惆怅。
  (二)改造国民性
  在20世纪中国文学探究中,改造国民性是一个重要命题,且鲁迅作品使这一命题达到一个巅峰,他的《故乡》《祝福》《阿Q正传》等作品鞭辟人里地分析、批判国民的劣根性,起到警醒效应。高晓声秉承这一批判意识,从不同角度,对民族、国家进行沉痛的思考、反省。高晓声的农村小说形式相对通俗、篇幅相对短小,但思想开阔,是一部深厚的文化大书,其以农民为支点、以文化为武器,对社会、民族、现实进行观照。在高晓声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精神的弱点、对命运的顺从。如李顺大“吃三年薄粥,买一头黄牛”积攒的建房材料最后被集体浪费后,虽心疼,却只能接受。陈奂生“活得窝窝囊囊,血都发了霉”。但仍不反思,却留恋那样的生活。普通大众或多或少可从这些人物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寻找自己的劣根性。同时,这些人物均无自主意识,属于跟班派,满足现状,即使是在改革开放环境中,也并没有树立自强、自立的创造精神。面对当时的国民现状,高晓声并没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批评,在心理上贴近农民,挖掘农民性格缺点,并让我们在阅读、笑声中看到自己的缺点,反思自身,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未来。
  基于高晓声经历以及对农民的情感来看,高晓声关于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引导农民改变自己的生活观念。总体上来看,高晓声对于农民是持有褒扬和赞同的态度,就算是农村精神弱点所提出的批判也是具有一定善意。
  在高晓声作品中,我们看到农民的生活状态,了解农民性格特点,明白要想使国家真正富强、繁荣,需要改造国民素质,教育民众,建立健全的民主机制,从而提高国家整体素质,营造和谐社会,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棣华馆诗课》是张氏家族文化的延续。本文以《棣华馆诗课》的九篇序跋为研究对象,考察张门第三代才女的家内文学创作情景,并从中探究张氏家族母教与女学的传承及新变。这种传承体现为两个方面:一、于女职之暇治学;二、治女学以成女德为基础,而传承中的新变则表现为家族对女性的文学才能更加重视。  关键词:《棣华馆诗课》 常州 母教 女学 张曜孙  《棣华馆诗课》是清代常州张琦一门第三代文学女性的诗歌选集。
期刊
摘要:国内外学者对曼斯菲尔德小说《幸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女性主义思想和意象象征等方面,鲜少谈及其戏剧性。《幸福》运用的戏剧性元素包括内心独白、场景的集中和高潮,显示出其艺术风格与戏剧审美视角的契合。内心独自描述了女主人公空虚压抑的生活状态,场景的集中揭示了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残酷现实,高潮使小说主题得到最充分的表达。剖析《幸福》的戏剧性元素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曼斯菲尔德的写作手法,提供鉴赏经典作品的新视
期刊
摘 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直到今天也在影响着我们的言行。宋代对孝道的推崇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然而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父母与子女之间为了利益而争讼,冲破了旧的家庭关系和宗族关系。宋儒们为了缓解这种冲击带来的消极影响,通过政府的旌表和法律上的倾斜大力推崇孝悌,挽救被冲击的孝道。本文从《名公书判清明集》出发,从各判例中研究宋儒们为了挽救孝道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和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劝孝之
期刊
摘要:本文从小说《百年孤独》的结构入手,分析这部小说从整体上的“环形”叙事到每个情节、动作、细节也不断形成回环套索般的结构特征,进而试图将所谓“魔幻现实主义”的评价落实于小说文本结构的深层肌理来予以阐释和解读。  关键词:《百年孤独》 魔幻现实主义 “环形结构”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名著《百年孤独》从诞生伊始就被出版商、评论家和读者共同贴上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标签,而当人们具体分析这部小说的“
期刊
摘要:《小小小小的火》中,伊奇一把火烧毁了所有的条条框框,之后离家出走寻找心中理想的生舌方式,她对循规蹈矩的生活的憎恶以及对流浪艺术家自由生活的热爱是由其儿童的伦理选择过程决定的。伊奇的伦理选择说明儿童只有完成从生物性选择到伦理性选择才能成长为成人,在这—过程当中,斯芬克斯因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成人的正确引导不可或缺,它能帮助儿童顺利完成伦理选择。  关键词:《小小小小的火》 伊奇 斯芬克斯
期刊
摘要:《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是苏辙任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期间,评价新法、剖析利害的一篇论事状。从遣使八人分行天下,到颁农田水利、论免役、行均输、议青苗诸法,苏辙剖析其中利害,剀切而得当。同时他采用多种写作手法,使整篇文章都表现出晓畅自然、委婉恳切的特点。  关键词:苏辙 《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 赏析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州眉山人,著有《栾城集》等。“唐宋八大家”
期刊
摘要:悼亡作为一大题材进入文人诗词可追溯到西晋潘岳的《悼亡诗》,而苏轼则是首次把悼亡引入词的创作题材中。男性书写悼亡词一般是悼念亡妻,主要集中于对已故之人的追思,女性的悼夫词自然也是如此。但由于两者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心理有所不同,故而在创作内容和情感表达上存在一定差异。文中主要从性别角度对同一时代同一题材下男女两性书写的词作比较,探究他们创作悼亡词的异同及男女丧偶后对夫妻的角色认知。  关键词:悼亡
期刊
摘要:《山本》在其貌似无序的叙事中,有意无意地向读者传达着其伦理指向。本文通过长幼伦理、情感伦理、连襟伦理三个维度,织就家庭叙事伦理之网,从而指出《山本》中折射出来的传统家庭伦理传承的困境和背反的无奈,并呼唤着传统家庭伦理的回归。  关键词:传承 背反 《山本》  在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中,伦理意识始终在他的创作图谱中占据着一席之地。无论是《高老庄》《秦腔》,还是《极花》,伦理意义总是贯穿始终。他的最
期刊
摘要:本文从小说《包法利夫人》主人公爱玛的人物性格与情节驱动出发,试图发现小说所隐藏的“对称性”结构,并借助这一文本结构来兼及探讨另一位人物——包法利先生在小说中的叙事功能以及其命运悲剧的必然性。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 “对称性”  小说《包法利夫人》的主人公当然是包法利夫人——爱玛。一方面,爱玛对于爱情,情欲的追求构成了小说最为核心的情节驱动力;另一方面,也正是爱玛这种性格特质才最终
期刊
摘要:红柯以书写新疆称誉文坛,继《生命树》出版之后,其新作《太阳深处的火焰》以陕西第二大城市渭北市为故事背景向我们讲述了一部当代“儒林外史”。红柯再一次运用复调式的书写方式,向我们呈现新疆大漠和陕西关中两个地域的对话。过去与现在、现实与历史、失望与希望,红柯将陕西关中人物的生命状态和生存体验淋漓尽致地揭开在世人面前。  关键词:《太阳深处的火焰》 红柯 生命书写  一直以来红柯以书写新疆称誉文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