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敏敏,一个不断追逐梦想的哈佛女孩。1998年高考,她与北大失之交臂,就读中山大学城市规划专业。2002年,曾敏敏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被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录取,最终她选择负笈哈佛。2004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
离开哈佛的曾敏敏,在美国工作一年之后,便毅然回国,继续追逐着心中的梦想。走过了与他人合伙成立设计公司、任职建筑师事务所、任教大学、港大房地产金融博士学习、投身国际投行从事金融工作的寻梦之路后,2009年,曾敏敏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香港华英教育集团(SinoElite Education Group),致力于推动国际精英教育。
国际学生报道的第一天,我和另外一个今年到GSD的同学一起来到学校。
早上首先是一个简单的介绍。我看到了所有今年的国际学生,坐了满满的一屋子。因为是来到后第一次用英语和别人交谈,我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国内学的那一点儿英语到美国用起来竟然如此的贫乏,特别是听力,仿佛每个词我都能听见,可是听完就听完了,刚才对方说了什么,我什么都想不起来。
在第一次大家见面的会上我还闹了个笑话。当时一个GSD的老师提议在座的不同国家的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说“欢迎”,到了中国学生的时候,应该是任意一个中国学生把“欢迎”二字说出来,我并没有听懂,猛得一举手,大家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到我身上,期待着我把这个词说出来。结果我是迎着大家的目光,呵呵地笑了起来。当旁边的一个中国同学最终帮我把“欢迎”说了出来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刚才我的举动有多么的可笑。那一刻,我觉得我的脸一定红得像个苹果一样。
除了早上的欢迎会外,我们这些国际新生还参加了一些熟悉学校内各种设施的讲座,特别是图书馆的介绍。在听的时候,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当初练习托福听力的时候,现在绝对是一场活生生的听力考试。不同的是,托福的听力题我能做得对,可是现在,我什么都听不懂,除了讲解员的手势。
第二天的介绍和头一天不同的是。我们和所有的其他学生,美国的,二年级的在一起。我看到了我这个专业所有的学生。有一段时间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集中,我认识了今年城市规划专业的所有学生。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背景做了自我介绍,城市规划这个专业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要求学生在进入这个专业前要有设计背景,所以每个人都有着和别人不同的经历,有的以前是学文学的,有的是从事金融的,也有的是学工程的,很有意思。我在想,能和来自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同学一起学习城市规划,应该会是一件非常让人激动的事情。我们这个专业的负责人叫TONY,是个西班牙人,脖子上总是系着一个领结,看起来非常绅士。虽然才到学校几天,可是我发现每个教授和老师都有着非常独特的着装风格,不知道他们这种迥异的着装风格是不是也代表了GSD是由来自不同文学背景的人所汇萃的艺术风格呢?
下午,我们听了设计学院院长的讲话,谈到我们的院长PETER ROWE。不得不提一下他的背景。他虽然是个澳大利亚人,可是却在香港长大,对中国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每年他都会带领一些学生做一个中国的项目,GSD里的亚裔学生人数的逐年增长,大概也与他的中国情结有关吧!
虽然来到美国已经有一个月了,可是仍然觉得英语是个很大的问题。很多时候,大家听着老师说话,然后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只有自己傻乎乎的,完全不知道大家在笑什么。因为要住宿舍的学生必须要参加学校DUDLEY HOUSE的就餐计划,每个星期有5顿饭,你可以和所有的研究生一起共进晚餐。
后来我就想了一个办法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晚上吃饭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和美国同学坐在一起吃饭,这样就可以利用共同进餐的机会练习英语。还别说,一段时间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英语的确有了很大的提高。
除此之外,我还特别喜欢看美国一种著名的肥皂剧,名字叫“FRIENDS”,里面说的都是最地道的美国日常英语,平时稍微有点时间的时候,我就会看这部片子,一边看一边把不懂的英文单词记录下来,看完后再到字典里查这些生词,日子一长,不仅词汇量得到了提高,说英语的时候也更有感觉了。因为通过看这些反映美国日常生活的片子,自己也开始明白到真正生活中的英语应该怎么说。
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在国内,我只知道,当别人说“THANK YOU”的时候,我的回答要么是“YOUARE WELCOME”,要么是“NOPROBLEM”,现在我知道,除了这些,你还可以回答“SURE”。另外,看电视电影,收听广播,都是很好的学习英语的方法,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意识地多练习。英语就是要这样,不停地说,才会越来越好。
离开哈佛的曾敏敏,在美国工作一年之后,便毅然回国,继续追逐着心中的梦想。走过了与他人合伙成立设计公司、任职建筑师事务所、任教大学、港大房地产金融博士学习、投身国际投行从事金融工作的寻梦之路后,2009年,曾敏敏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香港华英教育集团(SinoElite Education Group),致力于推动国际精英教育。
国际学生报道的第一天,我和另外一个今年到GSD的同学一起来到学校。
早上首先是一个简单的介绍。我看到了所有今年的国际学生,坐了满满的一屋子。因为是来到后第一次用英语和别人交谈,我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国内学的那一点儿英语到美国用起来竟然如此的贫乏,特别是听力,仿佛每个词我都能听见,可是听完就听完了,刚才对方说了什么,我什么都想不起来。
在第一次大家见面的会上我还闹了个笑话。当时一个GSD的老师提议在座的不同国家的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说“欢迎”,到了中国学生的时候,应该是任意一个中国学生把“欢迎”二字说出来,我并没有听懂,猛得一举手,大家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到我身上,期待着我把这个词说出来。结果我是迎着大家的目光,呵呵地笑了起来。当旁边的一个中国同学最终帮我把“欢迎”说了出来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刚才我的举动有多么的可笑。那一刻,我觉得我的脸一定红得像个苹果一样。
除了早上的欢迎会外,我们这些国际新生还参加了一些熟悉学校内各种设施的讲座,特别是图书馆的介绍。在听的时候,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当初练习托福听力的时候,现在绝对是一场活生生的听力考试。不同的是,托福的听力题我能做得对,可是现在,我什么都听不懂,除了讲解员的手势。
第二天的介绍和头一天不同的是。我们和所有的其他学生,美国的,二年级的在一起。我看到了我这个专业所有的学生。有一段时间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集中,我认识了今年城市规划专业的所有学生。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背景做了自我介绍,城市规划这个专业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要求学生在进入这个专业前要有设计背景,所以每个人都有着和别人不同的经历,有的以前是学文学的,有的是从事金融的,也有的是学工程的,很有意思。我在想,能和来自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同学一起学习城市规划,应该会是一件非常让人激动的事情。我们这个专业的负责人叫TONY,是个西班牙人,脖子上总是系着一个领结,看起来非常绅士。虽然才到学校几天,可是我发现每个教授和老师都有着非常独特的着装风格,不知道他们这种迥异的着装风格是不是也代表了GSD是由来自不同文学背景的人所汇萃的艺术风格呢?
下午,我们听了设计学院院长的讲话,谈到我们的院长PETER ROWE。不得不提一下他的背景。他虽然是个澳大利亚人,可是却在香港长大,对中国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每年他都会带领一些学生做一个中国的项目,GSD里的亚裔学生人数的逐年增长,大概也与他的中国情结有关吧!
虽然来到美国已经有一个月了,可是仍然觉得英语是个很大的问题。很多时候,大家听着老师说话,然后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只有自己傻乎乎的,完全不知道大家在笑什么。因为要住宿舍的学生必须要参加学校DUDLEY HOUSE的就餐计划,每个星期有5顿饭,你可以和所有的研究生一起共进晚餐。
后来我就想了一个办法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晚上吃饭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和美国同学坐在一起吃饭,这样就可以利用共同进餐的机会练习英语。还别说,一段时间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英语的确有了很大的提高。
除此之外,我还特别喜欢看美国一种著名的肥皂剧,名字叫“FRIENDS”,里面说的都是最地道的美国日常英语,平时稍微有点时间的时候,我就会看这部片子,一边看一边把不懂的英文单词记录下来,看完后再到字典里查这些生词,日子一长,不仅词汇量得到了提高,说英语的时候也更有感觉了。因为通过看这些反映美国日常生活的片子,自己也开始明白到真正生活中的英语应该怎么说。
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在国内,我只知道,当别人说“THANK YOU”的时候,我的回答要么是“YOUARE WELCOME”,要么是“NOPROBLEM”,现在我知道,除了这些,你还可以回答“SURE”。另外,看电视电影,收听广播,都是很好的学习英语的方法,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意识地多练习。英语就是要这样,不停地说,才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