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欧美出现经济衰退,而我国出口在欧美市场上所占比重较大(有数据显示占40%),这导致2008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出口有所放缓,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圈的外向型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停产、减员、轮班轮休、工资缩减,劳动力市场用工量下降,造成一定数量的工人失业。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主要是面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岗位倾向于一线操作,因此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造成的影响,必然影响到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并由此影响到学校招生和办学。面对这种情况,职业院校如何发展,笔者所在的学校提出了从“走出去”到“转回来”的应对方略,并做了初步尝试。
何谓走出去、为何走出去?中国的职业教育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复兴。之初,大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行业或由地方政府实行统招统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加入WTO,制造业在中国兴起,中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为行业、为地方经济服务,而是由行业走向社会,由计划步入市场,亦即走出去。笔者所在的学校为林业技工学校(现为技师学院),始建于1978年,在计划经济下,招生、就业、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育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均在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进行。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国家对森林年伐量的逐年缩减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学校传统专业设置的“老三样(采运技术、采运机械修理、木材加工)”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不走出去已是无以生存。时至今日,学校从计划体制转身到市场经济,与市场热求而吻合的相关专业历经十年的建设已日趋成熟,渐呈规模,大批毕业生被长三角、环渤海湾等地区的制造业企业、产品代加工企业录用,学生走出了大山,学校步出了林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再谈转回来,亦即由面向社会重回面向行业,由注重向外发展转身为强化服务地方。转回来的关键是要跟紧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和企业的发展方向,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和新兴市场开拓等相应措施。
一、找准定位——以行业新需求设置专业
依托行业,以行业新需求设置专业,是经济危机下提升职教生命力的重要途径。林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近年来,林业产业体系进行了根本性的调整,实施了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工程,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以采伐利用天然林为主向全面经营培育自然林、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等转变。面对林业发展的新形势,人才的短缺与林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始终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仅以笔者学校所在的吉林省为例,吉林省是全国林业重点省区,技能人才队伍现状由表1可见。
由表1不难看出,吉林省林业技工总数占在岗林业工人总数比例仅为32.1%,且人才队伍状况由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工人到初级工、再到中级工直至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人数逐级递减,所占比例也明显逐渐降低,呈现“三角形”分布。众所周知,正常的工人人才队伍应该是两端小中间大的“鼓形体”,也就是说,从事简单体力工作的工人及高级技师比较少,绝大多数应该是中、高级技术工人。纵观世界上制造业发达的一些国家,技师和高级技师占35%左右,高级工和中级工占50%左右。两相比较,吉林林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显得分外急迫。
因此,依托行业,以行业需求设置专业,既能为吉林林业的振兴及时培训急需的营林管护、木材综合加工及伐区剩余物利用等林产工业专业人才,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工作,又能带动职业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明确目标——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应用型技能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所学用得上、所能留得下、所求稳得住”的应用型人才。专业既是职业学校进行职业教育的基本载体,又是社会需求的反映,是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教学工作的结合点。职业学校要进~步明确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思路,满足地方产业的用工需求,专业设置要立足地方,围绕地区产业、企业发展需要来设置和调整;必须仔细地考察地区经济形势,努力使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科研活动紧密联系地区产业、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要求,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当地产业、企业的发展,突显职业教育的基础功能、先导功能和服务功能,全方位服务好地方经济。
三、发挥功能——做好企业员工、下岗职工培训
为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提供培训,为企业在职员工技能提高提供培训是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职业教育应担当起此义务,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就业、再就业、技能提高方面的重要作用。
随着传统的劳动密集产业的转型和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兴起,许多只有中初级技术水平的工人被迫下岗,而高新技术工种岗位又人才短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将通过职业培训来实现;同时,企业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引进,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岗人员的素质,让他们接受继续教育,进行岗位培训、知识更新、技能提高,了解国内外本行业的最新成果、预测发展趋势、适应发展要求等。科技总在发展,设备、工艺永远在不断更新,由此可以说,培训失业、下岗人员和在职职工,是职业教育的永久市场。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危机下,职业学校更当抓住机遇,主动贴近企业,送教到厂,送师到门,帮助企业利用危机导致的“经济之冬”强化员工技能、提高员工素质、稳定职工队伍,更可提升学校办学活力,扩大学校办学规模。
四、实绩——学校的办学规模“危”中有升
从“走出去”到“转回来”,按照市场需求定位,服务地方目标,发挥培训的功能,学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今年的招生中,笔者所在学校依据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局势的变化,对招生专业重点进行了转移,专业设置积极与行业、地区经济接轨。在对吉林省林业厅所属的八个林业局和对吉林森工集团所属的九个分公司及学校所在地的白山市江源区的产业结构、人才队伍现状及人才需求等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加大了满足白山市“十一五”新增大型项目白山市江源电厂需要的电工与电子技术专业培养、在建白山市旅游大市需要的餐旅服务专业的招生宣传,新增了满足白山市江源区新兴产业松花石雕刻与销售需要的松花石雕刻与鉴赏专业,根据林业产业特点,学校送教到厂,传教到门,把学校办到了企业,开设了营林管护、人造板制造与工艺学制教育,并开展了多工种短期培训。学校与多家重点骨干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协议,保证了学校2009年的招生工作在“危”中有升。
在经济危机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要有预先意识,要走在市场的前头,找准自己的位置,以就业为根本,以行业为依托,以区域经济为基础组织办学,在危机中寻机遇、求发展。
(作者单位:吉林省林业技师学院)
何谓走出去、为何走出去?中国的职业教育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复兴。之初,大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行业或由地方政府实行统招统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加入WTO,制造业在中国兴起,中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为行业、为地方经济服务,而是由行业走向社会,由计划步入市场,亦即走出去。笔者所在的学校为林业技工学校(现为技师学院),始建于1978年,在计划经济下,招生、就业、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育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均在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进行。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国家对森林年伐量的逐年缩减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学校传统专业设置的“老三样(采运技术、采运机械修理、木材加工)”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不走出去已是无以生存。时至今日,学校从计划体制转身到市场经济,与市场热求而吻合的相关专业历经十年的建设已日趋成熟,渐呈规模,大批毕业生被长三角、环渤海湾等地区的制造业企业、产品代加工企业录用,学生走出了大山,学校步出了林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再谈转回来,亦即由面向社会重回面向行业,由注重向外发展转身为强化服务地方。转回来的关键是要跟紧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和企业的发展方向,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和新兴市场开拓等相应措施。
一、找准定位——以行业新需求设置专业
依托行业,以行业新需求设置专业,是经济危机下提升职教生命力的重要途径。林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近年来,林业产业体系进行了根本性的调整,实施了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工程,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以采伐利用天然林为主向全面经营培育自然林、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等转变。面对林业发展的新形势,人才的短缺与林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始终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仅以笔者学校所在的吉林省为例,吉林省是全国林业重点省区,技能人才队伍现状由表1可见。
由表1不难看出,吉林省林业技工总数占在岗林业工人总数比例仅为32.1%,且人才队伍状况由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工人到初级工、再到中级工直至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人数逐级递减,所占比例也明显逐渐降低,呈现“三角形”分布。众所周知,正常的工人人才队伍应该是两端小中间大的“鼓形体”,也就是说,从事简单体力工作的工人及高级技师比较少,绝大多数应该是中、高级技术工人。纵观世界上制造业发达的一些国家,技师和高级技师占35%左右,高级工和中级工占50%左右。两相比较,吉林林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显得分外急迫。
因此,依托行业,以行业需求设置专业,既能为吉林林业的振兴及时培训急需的营林管护、木材综合加工及伐区剩余物利用等林产工业专业人才,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工作,又能带动职业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明确目标——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应用型技能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所学用得上、所能留得下、所求稳得住”的应用型人才。专业既是职业学校进行职业教育的基本载体,又是社会需求的反映,是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教学工作的结合点。职业学校要进~步明确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思路,满足地方产业的用工需求,专业设置要立足地方,围绕地区产业、企业发展需要来设置和调整;必须仔细地考察地区经济形势,努力使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科研活动紧密联系地区产业、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要求,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当地产业、企业的发展,突显职业教育的基础功能、先导功能和服务功能,全方位服务好地方经济。
三、发挥功能——做好企业员工、下岗职工培训
为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提供培训,为企业在职员工技能提高提供培训是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职业教育应担当起此义务,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就业、再就业、技能提高方面的重要作用。
随着传统的劳动密集产业的转型和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兴起,许多只有中初级技术水平的工人被迫下岗,而高新技术工种岗位又人才短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将通过职业培训来实现;同时,企业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引进,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岗人员的素质,让他们接受继续教育,进行岗位培训、知识更新、技能提高,了解国内外本行业的最新成果、预测发展趋势、适应发展要求等。科技总在发展,设备、工艺永远在不断更新,由此可以说,培训失业、下岗人员和在职职工,是职业教育的永久市场。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危机下,职业学校更当抓住机遇,主动贴近企业,送教到厂,送师到门,帮助企业利用危机导致的“经济之冬”强化员工技能、提高员工素质、稳定职工队伍,更可提升学校办学活力,扩大学校办学规模。
四、实绩——学校的办学规模“危”中有升
从“走出去”到“转回来”,按照市场需求定位,服务地方目标,发挥培训的功能,学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今年的招生中,笔者所在学校依据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局势的变化,对招生专业重点进行了转移,专业设置积极与行业、地区经济接轨。在对吉林省林业厅所属的八个林业局和对吉林森工集团所属的九个分公司及学校所在地的白山市江源区的产业结构、人才队伍现状及人才需求等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加大了满足白山市“十一五”新增大型项目白山市江源电厂需要的电工与电子技术专业培养、在建白山市旅游大市需要的餐旅服务专业的招生宣传,新增了满足白山市江源区新兴产业松花石雕刻与销售需要的松花石雕刻与鉴赏专业,根据林业产业特点,学校送教到厂,传教到门,把学校办到了企业,开设了营林管护、人造板制造与工艺学制教育,并开展了多工种短期培训。学校与多家重点骨干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协议,保证了学校2009年的招生工作在“危”中有升。
在经济危机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要有预先意识,要走在市场的前头,找准自己的位置,以就业为根本,以行业为依托,以区域经济为基础组织办学,在危机中寻机遇、求发展。
(作者单位:吉林省林业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