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数学课的导入和课末的小结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k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节课的开始与结尾都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开始的好就可以使学生精力集中,学好知识;课末小结的好,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有效地掌握知识。
  
  一、中学数学课的导入
  
  大家知道,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导入新课?我认为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选择较好的方法。
  1、数学课导入的原则
  (1)新课的导入应具有吸引力
  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导,它对学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由于课前的活动休息,刚上课时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占很大成份,所以在上课开始,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利用导入新课这个重要环节,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通过谈话或一些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思维跟着教师的讲课走。
  (2)新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性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因此,导入新课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
  (3)新课的导入应有针对性
  新课导入必须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方法。切记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
  2、数学课导入的方法
  (1)开门见山。教师在新授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
  (2)制造悬念导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3)以旧引新。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
  (4)创设情境导入。中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类比迁移。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获得新知。
  (6)实物演示。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新课的导入可利用实物演示,变抽象概念为具体的实物。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拿出模型,让学生观察六个面面积的计算,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教学扫除了障碍。当然,导入新课的方法,不只以上六种,常见的还有演算发现导入和动手操作导入等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二、中学数学课末小结
  
  课末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画龙点睛的课末小结,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1、课末小结的主要特点与功能
  (1)要有目标性,好的课末小结,是为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服务的,否则就失去了课末小结的意义。
  (2)课末小结要有引导性
  小结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要立足于引导,让学生参与,展现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3)课末小结要有针对性
  课末小结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因文因人制宜,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凡是学生难记、难理解、难掌握及容易出错的地方都应阐明,一般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抓住主要矛盾。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都是每一课的主要矛盾,课末小结就要通过揭示矛盾的实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其次,在课末小结中要教给方法。
  最后要预防错误。学生易错的概念、法则、公式可通过小结加以强调,引起重视,防微杜渐。
  充满情趣的课末小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
  (5)课末小结要简练易懂
  课末小结要有浓缩的“提炼”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应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要简明扼要。
  2、课末小结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1)总结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把一节课内所学习的知识和主要内容,作提纲挈领式的总结。
  (2)悬念式课末小结。这种小结是在教学本课知识的同时,通过教师设疑引出下节课要学的内容。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前呼后应式。这种小结需要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设疑置惑,小结时释疑解惑。前呼后应,形成对照,使学生豁然开朗。
  这种前呼后应式的小结,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的主要知识。
  (4)图表式的小结。这种小结通常是通过图示或表格的方式,引导、归纳、总结出当堂课所学的知识,或揭示同以前所学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若是考虑因材施教,还可以用延伸式进行课末小结。这种方法是指在课末小结时,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探新的愿望,把课末小结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活跃第二课堂。
  总之,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课末小结是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方式方法必须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与课堂教学艺术融为一体。
  (作者联通:717502陕西省志丹县杏河中学)
其他文献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英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把学习英语看成是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人,才能将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激活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质量。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内容越感兴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获取更佳的教学效果。  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学前阶段,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一种新
期刊
天使,未来,希望,小皇帝,这些词汇曾经都是孩子的代名词,这些词汇充分呈现了一代孩子在灿烂阳光下幸福成长的快乐。然而在今天,尤其是今天的农村,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活跃,百姓生活的需求,又一新的关于孩子的代名词也随之孕育而生——“留守儿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进程化的不断加快,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寻求更好的生存方式。然而进入城镇的农民工大多没有稳定的工作和固定的住所
期刊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以学生为本位,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培养和提高。本人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
期刊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还没有完全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许多现象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教师讲的多。新课标理念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少。语文教学中,千篇一律串讲型的课堂结构比较多,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用于串讲串问,用于泛泛“阅读谈话”。不管课文的深浅难易,不考虑课文本身的实际,每篇文章都进行逐段逐句的答问串讲,进行从内容到内容,从情节到情节的烦琐重复的分析。    二、学生自主性差。有些
期刊
夸美纽斯说过:“如果人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是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他就会乐意接受,并很好地消化它。”学生的兴趣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学好语文也就成了遥远的梦想。    一、兴趣增加语文教学的魅力    语文教学中,体裁各有特点,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趣味。阅读作品,读者首先捕捉的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理
期刊
一次,我参加初三年级月考改卷,负责改“积累与运用”部分,其中第三题学生的答案引起我特别的关注。第三题是诗歌赏析题: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现摘录部分同学的答案供大家阅读:  1.到处都是莺鸟树底下烧火取暖,哪家的燕子用嘴啄泥土?这时候,春天来了。  2.早晨起来,一群莺雀围绕着每棵树高歌,一群群燕子都啄着春泥盖自己的屋子,都累得满头大
期刊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只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注意它,接近它,研究它,理解它。如果他不喜欢某个学科就会表现出厌学等情绪,比如我们老师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学生某科始终学不进去,在课堂上打瞌睡。你如果问他原因,他会告诉你他对这科不感兴趣或者觉得老师讲的没劲,听不进去,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懂得培养学生学习的兴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有序可循,但绝不可以恪守陈规,在循序渐进与独辟蹊径这一对矛盾中实现辩证统一。  【关键词】循序渐进独辟蹊径 教学效益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程式化的弊端。片面理解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其负面影响之一是“序”的泛滥,以为找到了“序”,教师就可以按部就班地教,学生循规蹈矩地学,并自以为这就是循序渐进。殊不知“序”已成了“套路”、“系列”的代名词,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期刊
循规蹈矩的老师越来越不受欢迎,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要有个性。    一、具备独立自主的教学个性    教师的个性有益于创造语文教学的艺术。教师有个性,才有语文教学的艺术。个性意识强,个性教学主动性明显,愈能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同样,个性意识越强烈,教学创新意识就越强烈,愈能将创新运用于语文教学艺术之中。独立自主的个性,是实施个性语文教学的前提。     二、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思路要
期刊
题型解读  数学创新试题是指读者没有见过的、问题情景新颖别致的试题,高考就是采用这样的试题来考查解题者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解答数学创新问题需要具备数学的素养、数学的视野、开阔的思维、解题的智慧,有时,从特殊情景入手、从反面入手、从简单入手、从非常规的情景思考将会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范例选讲  例1:一个以6m/s的速度去追停在交通灯前的汽车,当他离汽车25米时,交通灯由红变绿,汽车以1m/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