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饥饿一点

来源 :八小时以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bingc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饥饿是一种锻炼
  “饥饿类似于疼痛。在长久持续的饥饿中,胃液烧灼,胃壁摩擦,你会感到真真切切的疼痛。人退化成动物,只想大口大口地吃东西。节食之所以很难,是因为这是在与人最基本最原始的欲望对抗,在与身体最自然最直接的机能对抗。”作家柏邦妮多年以后在回忆自己节食减肥时,那种对抗饥饿的痛楚似乎依然在隐隐发作。


  饥饿无疑是人最为恐惧和难以对抗的东西,在漫长的历史中它始终如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般伴随着人类的发展,逼着人们使出浑身解数来解决它。当社会进化到现在,饥饿对于大部分地方的人来说已经不再意味着死亡,但是我们身体中的基因依然保持着对饥饿的需求。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教授马克·马特森经过研究发现,保持适度的饥饿感对于人的大脑是一种非常必要的锻炼:“当资源变得稀少时,我们的祖先不得不去寻找食物。那些大脑反应灵敏的人能够记下有希望找到食物的位置,或者记得如何避开其他肉食动物,从而更有可能获得食物。这让人在进化中形成了一种连接饥饿期和神经生长的机制……现在我们不再需要为寻找食物而发愁,但也因此让大脑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他的研究证明,当人开始控制热量摄入时,影响神经元生长的两种细胞所分泌的化学物质激增,加快了神经元的增长,从而抵消了脑细胞退化对人大脑的负面影响。“适度的饥饿感会让脑细胞处于轻微压力下,这类似于肌肉细胞锻炼的效果。”
  《自然》杂志刊登的一篇论文,从荷尔蒙的角度证明了饥饿的作用。研究人员在实验老鼠体内发现了一种饥饿荷尔蒙,当饥饿荷尔蒙处于低水平时,实验鼠表现出了沮丧和孤僻的症状,而较高的饥饿荷尔蒙水平让它们更有活力,能够更加积极地寻找食物和躲避攻击。人类同样拥有这种荷尔蒙,同样能够影响人的情绪和反应。
  说起来还真是挺讽刺,人类用了几千年的时间来对抗饥饿,现在战胜了饥饿,身体却告诉人类:你还需要饥饿来锻炼自己,从而让自己的大脑减缓退化。
  饥饿感对人的影响可不仅仅是对大脑和情绪的改善,还有对于生活的改变。
  饥饿是一种态度
  “我开始喜欢微饿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神志特别清醒,看画,看书,看电影,印象格外鲜明。写东西的时候条理似乎也清爽一些。以往写文章,冗余臃肿,整个人在一个煽情的状态,后来慢慢地变得沉实简单多了。”柏邦妮在节食的过程中,身体上的饥饿不仅仅改变她的体型,更改变了她的精神状态。
  要保持这种精神上的饥饿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满足。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曾说过:“做一位不满足的人总比做一头满足的猪好。做一位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总比做一个满足的傻瓜好。”只有始终保持不满足的状态,你才会有动力和欲望去尝试,去改变。
  我们每个人从睁开懵懂的眼睛第一次看世界开始就都是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与兴趣,正是这种不满足才让我们迅速吸收着大量的知识与见闻,从而长大成人。但是很多人却在成年之后,从那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变成了满足的“傻瓜”。我们这些“傻瓜”们依然对物质有着欲望但失却了好奇。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物质的满足总是更容易达成。虽然人们对于物质的欲望能够不断升级,但当欲望达成的那一刻,那份满足感只有程度的区别,并没有新鲜的感觉。这正是约翰·穆勒所担心的事情,一个人满足生存所需的欲望会变得快乐,但也易于止步,精神的快乐才更无止境。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提出了保持精神饥饿感的另一个要素——克制。韩寒在电影《后会无期》中借袁泉的角色说了一句话:“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语气虽淡然,意却深远。这份克制并非只说爱情而是直指人的本性。放肆易得也易满足,而更为艰难的克制才是让每个人心中那个苏格拉底不再沉睡的不二法门。
  学会不满足和克制,让自己变得饥饿一些,收获的绝不仅仅是身体和大脑的良性改变,还有能看到那些曾经被物质的满足所遮掩的生活的快乐与不同。
其他文献
记者|阙政“这只鸭子为什么看起来跟香港的不大一样?”“好像没什么精神的样子哦!”“扁嘴怎么变成了尖嘴?”“为了不被全聚德抓走,必须假装是只鸡!”……  风靡世界的“大黄鸭”游进了北京园博会的湖面,游客却为了一个不太对劲的“鸭嘴巴”争执不下,直到主办方终于证明:裁片未按图纸接缝,出了点瑕疵。  一个小瑕疵都能引起那么大的关注,各色旅游景点恐怕都得羡慕嫉妒恨。为了吸引游客,多少景点都在努力编故事包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