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犯罪未成年人的结构性特征与防治对策r——基于最高人民检察院2014—2019年相关数据的社会学分析

来源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s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成年人的刑事犯罪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严峻的社会问题.中国未成年人的刑事犯罪呈现出规模较大、不完整的U型走势和低龄化趋势的自然结构特征.从社会结构特征来看,犯罪的未成年人多以初中文化程度和无业人员、农民职业为主;盗窃、抢劫、故意伤害、聚众斗殴、寻衅滋事、强奸是我国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主要形式;侵财犯罪主要集中在抢劫、抢夺的暴力手段和盗窃、诈骗非暴力两种类型;严重暴力犯罪和毒品犯罪呈下降趋势.为此,遏制未成年人的刑事犯罪、促使未成年人健康发展,就需要调整和优化惩治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政策.具体是:适度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提高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水平和就业能力、引入“推定刑事责任能力制度”和全面介入与干预有犯罪倾向的未成年人的生活、犯罪未成年人的刑期改造和刑满释放后的社会融入的全过程.
其他文献
传统议程设置模式因忽视公众议程使得政府决策缺乏民主性,随着多元主体有更多机会和途径参与到政策制定过程中去,以及社会公众维权意识提高、话语影响力增强,公众议程构建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