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自身的危险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5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15年中,风险管理的意义被人们一再强调。在经历了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巨额损失后,金融机构投入风险管理的人力和物力大幅增加,从业人员相关的技术水平也迅速提高。首席风险官成为金融机构里的常规头衔。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直接对首席执行官或者管理委员会负责,而不是对首席财务官或者首席运营官负责。
  风险管理总是与客户经理们希望不被干扰地做他们部门自己的事情的愿望有冲突,从而引起后者强烈地抱怨。此外,该领域逐渐被广大公众所认知,也产生了所谓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现象——风险经理的名利双收,难免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如果这些都可以忽略的话,最近一些学者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的批评,倒是值得人们关注和讨论。
  
  风险管理的方方面面
  
  2004年,伦敦经济学院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风险与法规研究中心主任鲍尔教授(Michael Power)发表了题为“风险管理至高无上”(The Risk Management Is Everything)的论文,提出了他称之为“风险管理爆炸”的负面影响的问题。理想状态下,风险管理应该具体体现“有意义的价值和理想,而不是责任和义务的强加”。然而,他指出,风险管理的崛起常常被认为就是要大量增加战略,原先那些“有着可靠程序”的专家们的专业的、有价值的判断必须让位于这些战略。鲍尔教授称,这种从专家判断到战略的转变源自于所谓的“次级风险管理”(secondary risk management)的压力。专家们越来越多地被指责为未尽其责,事后诸葛亮,结果,风险经理的当务之急是要先考虑其个人的名誉风险,从而影响了他们在控制风险时的效率,而他们本来在这个领域是知识渊博和训练有素的。这种现象也助长了一种危险的防御文化,这种文化不利于我们对未知未来的准备。
  就我的经验来看,这种防御文化扩大到了整个机构,使机构非常不当地分配风险管理的资源。最为极端的例子之一是“千年虫”问题。经媒体的大肆宣传,任何一家公司都难以承受在这方面可能出现的失误所带来的名誉风险。与系统相关的很多人都神经质地关注投入测试和认证的资源有多少。一般地,人们感到,付出的努力多,问题就出现的少,假如有问题的话,也能够淡化。所以,投入测试和修复的时间和金钱的多少,成为免遭其责的防御武器。“看,我们投入了3000万美金,没人能说我们不重视。”事实上,即使不是十分重视,也不见得就会发生大问题,工业世界为此浪费的时间和努力实在是太多了。
  
  打破“凡事尽在掌握”的神话
  
  令人悲哀的是,上面所提到的转变也源自于那些风险经理们所难以操控的不可抗力。灾祸发生后,司法部门不断追究“凶手”,新闻媒体则闻风而动,捕风捉影。在去年年底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中,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媒体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不能避免?为什么事先不发警告?谁该负责?”等等。自120年前同等级别的海啸发生之日起到现在,这个世界都是如此,也难怪风险经理们首先要控制他们的个人风险了。
  因此,鲍尔教授提出了一些限制所谓的“次级风险管理”的有价值的建议。首先是鼓励、种文化,这种文化以吸取教训、学习经验为导向,而不是以究责为中心,此外,他呼吁创造一种新的政治上与管理上的关于不确定性的理念,即承认风险管理不会、也不能消除所有风险,反对媒体对事实真相的猜测与假设,鼓励机构审慎选择风险,并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所选择的风险是真正要发生的。这种理念承认失败的内在合理性,也认可专家们的判断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坦诚地面对失误,从而做出合理决策。
  本文原载于英国《风险》杂志(Risk Magazine)2005年第3期,经特许转载。
  责任编辑:刘佳
  Liujia@ChinaBanker.net
其他文献
编者按:本文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了中国银行业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改革的未来方向。作者之中查尔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是伦敦经济学院金融市场集团的终身荣誉教授和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前委员、香港金融管理局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前委员;曾晓松是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现任职于一家全球投资银行。  过去的十年之中,中国的金融系统发生了重大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现代商
期刊
泰华农民银行(KASIKORNBANK,又称KBANK)创建于1945年6月8日,至今已经有了60年的经营历史,是目前泰国第二大商业银行。泰华农民银行开业初期只有8人,注册资本只有500万泰铢(约合现人民币48.5万元),到2004年底。员工人数已经超过9000人,总资产已达8245.51亿泰铢(约合人民币1264.S7亿元),净资产6666.5亿元泰铢(约合人民币1313.3亿元),净利润153
期刊
编者按:本文是美国特约编辑詹姆斯·巴茨博士的荐稿。迈克尔·斯塔腾博士(Michael Staten)是美国华盛顿乔治城大学信用研究中心主任。通过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比较,他认为,由于美国较早地建立了全面征信体系,美国的信贷市场尤为发达,美国各阶层的消费者,特别是那些低收入的人、年轻人,从中获益颇多。  美国征信机构关于消费者信用的数据已经成为美国贷款机构做贷款决策的基石。由于有全世界历史最悠久、范围
期刊
第七届20国集团(G-20)财长和行长会议日前在中国召开,主题是“全球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20国集团会后公布了《会议联合公报》、《关于布雷顿森林机构改革的联合声明》、《关于全球发展问题的联合声明》和《20国集团2005年改革议程》,向国际社会表明了其决心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发展的愿望和主张。尽管会议议题广泛,成果较多,但似乎世界经济失衡问题最为发达国家所关心。尤其是,美国对G-20中的发
期刊
编者按:  当前,银行与企业似乎处在某种互相的埋怨当中。一方面,银行抱怨企业诚信不够,信息不真,经营不稳健,见异思迁,忠诚度差;另一方面,企业总是抱怨银行服务手段少,贷款水平低,没有担保就不知如何做贷款,总是嫌贫爱富,需要钱时不拉一把,不需要钱时则不请自来,银行总是在不需要时出现。  看来银企之间需要互动,需要对话,从而建立起更好的互信关系。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应主动检讨我们自己对企业信息的收集能力
期刊
编者按: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究竟能持续到什么时候?这一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人士的关注。近日,本刊记者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卢中原先生谈了谈他的看法。他用八个字概括了自己对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态势的判断——“高位趋稳,稳中趋降”。作为中央第一智囊机构的研究专家,卢研究员观察和分析我国经济形势的视角、方法及由此形成的观点,想必有其独到之处和启发意义。    《银行家》:卢部长,目
期刊
经济发展带动金融高速发展    《银行家》:江苏经济这几年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那么伴随着高速发展的经济,江苏金融业呈现出了什么样的状况?  周忠明:应该说在2000年以前江苏的金融业发展与江苏经济的表现并不相称,主要表现在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并不高,不良贷款历史包袱比较重。从2002年起,江苏金融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轮经济增长中江苏的特色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大
期刊
编者按:中国古代有一优良传统:商人不准从政,皇亲不准经商。这是有道理的,为的是把金钱与正义和权力隔开。但是近来,中国新富们为了利益最大化,花大价钱雇佣经济学人充当说客以影响舆论甚至政策制定,这已不是什么秘密的事情了,许多腐败由此而生。利所在处,众鹜趋之。一时间,不少中国经济学家们纷纷有了自己的“主人”。如此下去,作为科学研究的经济学术领域,怎么还能有坐得住的真学者?《中华工商时报》对香港科技大学丁
期刊
编者按:尽管有学者不断提出质疑,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登台亮相已近在咫尺,央行2005年9月中旬在大连举办的“存款保险国际论坛”成为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在这次论坛上,央行高层悉数登场,大有为中国实施存款保险助阵之势。此次论坛的成果之一,就是获得了在中国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论和舆论支持。与会者一致认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保护存款人权益,提高公众
期刊
编者按:此文是本刊美国特约编辑詹姆斯·巴茨(James Barth)博士的荐稿。托马斯A·德金先生(Tboreas A.Durkin)是美国联储备委员会的高级经济学家。他的研究表明,从长期的、历史的角度看,伴随着美国经济半个多世纪的持续繁荣,美国家庭信贷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但信贷额在家庭总资产中的比重变化不大。总体看来, 目前美国家庭并没有过度负债的情况。    有一种观念在美国广为流传,而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