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可如今的高昂房价,在一些地方已经让曾经的“土窝”都变得跟“金窝”一般金贵。2007年,人们已经对房价的继续高涨感到司空见惯。就在这个“买房难,难于上青天”的特殊时期,一则消息的横空出世,让老百姓们看到了房价下降的希望。房价真的能降下来吗?
近日有报道称,央行拟推行新的按揭政策,将购房首付款比例从目前的最低二成,提高到四至五成,以达到彻底打压房价的目的。自2006年6月1日商业银行住房贷款首付比例限定为最低不得低于30%之后,房贷首付可能再次调高,据透露,此举是为了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另外也是为了解决目前老百姓最关心的房价疯长问题。
央行拟提高房贷首付至五成的消息在这个房价疯长、价格居高不下的时期发布,就如同在社会上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试回想一下,政府近几年已多次通过利率杠杆来调控楼市。2004年10月和2006年4月先后两次加息,2005年3月央行取消房贷优惠利率,5年以上房贷利率已由2004年10月前的5.04%调整为目前的6.39%。可从这几年这些宏观调控所起到的作用来看,可以说是收效甚微。加息对购房者来说,每月只是增加了很少的利息支出,增加的还贷利息远远赶不上房价飞涨的速度,因此,这恐怕不能成为购房者购房时所考虑到的决定因素。事实证明,房价飞涨至今依然未得到有效遏止。如果一旦真把房贷首付提高到四至五成,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能达到政府期望达到的预期效果吗?
首先,央行大幅提高房贷首付的政策一旦真正出台,势必会对楼市造成深远影响。五成首付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难以接受,特别是对于那些生活在房价高昂的城市里的购房者来说,这将极大推迟其计划购房时间,直接导致楼市购买力下降,市场供需发生逆转,这就会对房地产开发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其实像这种提高首付的“杀手锏”,台湾地区曾经使用过。当年台湾房地产价格火爆上涨数倍,台湾政府提高首付比例至五成后,楼市持续低迷了13年之久,开发商至今仍心有余悸。
其次,房贷首付大幅上调也会使各大商业银行受到较大冲击。个人房贷由于贷款抵押物清晰,与其它贷款业务相比较更安全。面对这样一个巨大而诱人的市场,各大商业银行一直都全力争抢,各种对房贷业务的优惠政策层出不穷。如果提高购房首付款比例,无疑是对商业银行的棒头一喝,他们肯定不愿意看到个人房贷业务因政策因素而缩量。
如果大幅提高房贷首付的新政策出台,对楼市的强大遏止力一旦发挥效用,房价势必会经历一个急跌的阶段,房地产市场将会严重缩水,开发商将蒙受巨大损失,这样又导致银行存量房贷不良贷款率急升,这样的一落一升甚至有可能使国民经济产生动荡。
再说商业银行的房贷业务,虽然为其自身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产生了其社会效益。房贷业务的发展使得大多数本来对高昂的房价望尘莫及的老百姓具备了购房能力。房贷首付比例的大幅上调,对第一次买房的特别是刚毕业,工作没多久的大学生,以及新婚购房族的人群来说,由于还未完成资本积累,又加上首付比例的提高、贷款数额的减少,会使他们买房的愿望更加难以实现,以至推迟购房时间,甚至取消购房计划。而且就算房贷首付大幅提升,房价或许会下降,但房价下降后的首付支出是很难低于现今房价的二成首付的,老百姓一样会对首付所需的大量资金伤脑筋,并且极可能会更多,压力也就更大,导致无房可买、无房可住,从而引发一系列新的经济、社会问题。
政府提高首付比例初衷是为了抑制投资性需求,从而抑制房价。而事实上,真正想抑制的投资炒房者依然是有能力一次性买下多套房屋的,挤出房地产市场的投资炒房者只是少数一部分人,并不能取到所预想的效果。就算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大量投资炒房者不再涉足楼市,但这也只是短暂的。随着房价的下降,五成的首付又会变成他们所能接受的价格,他们继而会卷土重来,就会再次将房价哄抬到高位。就这样不断循环,房价经历大起大落,大量购房者持币观望,势必造成房地产市场低迷,并出现畸形发展。
也就是说,央行拟提高房贷首付至五成的政策考虑一旦被其付诸实践,不但对楼市本身、对银行、对购房者来说都不会受益,而这样房贷首付的大幅上调最后损害的还是真正想购房、住房的消费者的利益。该政策除单方面增加了购房者的购房成本外,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平衡房价、抑制房价。因此,是否一定要通过提高房贷首付来抑制居高不下的房价,还请相关部门三思而后行。
点评:
房价怪圈
近几年,房价月增幅过两位数已不再是新闻,全国房价上涨幅度之快已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讨论的热点话题。在2006年“国六条”、“国十五条”出台以后,北京、广州、深圳等绝大多数城市的商品房价格仍呈不断攀升的势头,有的甚至还超过了前几年同期水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1%。1~6月,深圳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累计涨幅为70.3%,月均涨幅达11.7%,成为全国房价领头羊。有的老百姓甚至说房价越调越高,中国房价走进了一个越调越涨的怪圈。衣食住行,是人们生产生活最根本的问题,如果没有了住房保障,我们将去何处安身立命?高涨的房价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为“住”发愁,对“房”生畏。老百姓何时能不再对房价患有恐高症,这是所有人都盼望着的。
近日有报道称,央行拟推行新的按揭政策,将购房首付款比例从目前的最低二成,提高到四至五成,以达到彻底打压房价的目的。自2006年6月1日商业银行住房贷款首付比例限定为最低不得低于30%之后,房贷首付可能再次调高,据透露,此举是为了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另外也是为了解决目前老百姓最关心的房价疯长问题。
央行拟提高房贷首付至五成的消息在这个房价疯长、价格居高不下的时期发布,就如同在社会上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试回想一下,政府近几年已多次通过利率杠杆来调控楼市。2004年10月和2006年4月先后两次加息,2005年3月央行取消房贷优惠利率,5年以上房贷利率已由2004年10月前的5.04%调整为目前的6.39%。可从这几年这些宏观调控所起到的作用来看,可以说是收效甚微。加息对购房者来说,每月只是增加了很少的利息支出,增加的还贷利息远远赶不上房价飞涨的速度,因此,这恐怕不能成为购房者购房时所考虑到的决定因素。事实证明,房价飞涨至今依然未得到有效遏止。如果一旦真把房贷首付提高到四至五成,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能达到政府期望达到的预期效果吗?
首先,央行大幅提高房贷首付的政策一旦真正出台,势必会对楼市造成深远影响。五成首付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难以接受,特别是对于那些生活在房价高昂的城市里的购房者来说,这将极大推迟其计划购房时间,直接导致楼市购买力下降,市场供需发生逆转,这就会对房地产开发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其实像这种提高首付的“杀手锏”,台湾地区曾经使用过。当年台湾房地产价格火爆上涨数倍,台湾政府提高首付比例至五成后,楼市持续低迷了13年之久,开发商至今仍心有余悸。
其次,房贷首付大幅上调也会使各大商业银行受到较大冲击。个人房贷由于贷款抵押物清晰,与其它贷款业务相比较更安全。面对这样一个巨大而诱人的市场,各大商业银行一直都全力争抢,各种对房贷业务的优惠政策层出不穷。如果提高购房首付款比例,无疑是对商业银行的棒头一喝,他们肯定不愿意看到个人房贷业务因政策因素而缩量。
如果大幅提高房贷首付的新政策出台,对楼市的强大遏止力一旦发挥效用,房价势必会经历一个急跌的阶段,房地产市场将会严重缩水,开发商将蒙受巨大损失,这样又导致银行存量房贷不良贷款率急升,这样的一落一升甚至有可能使国民经济产生动荡。
再说商业银行的房贷业务,虽然为其自身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产生了其社会效益。房贷业务的发展使得大多数本来对高昂的房价望尘莫及的老百姓具备了购房能力。房贷首付比例的大幅上调,对第一次买房的特别是刚毕业,工作没多久的大学生,以及新婚购房族的人群来说,由于还未完成资本积累,又加上首付比例的提高、贷款数额的减少,会使他们买房的愿望更加难以实现,以至推迟购房时间,甚至取消购房计划。而且就算房贷首付大幅提升,房价或许会下降,但房价下降后的首付支出是很难低于现今房价的二成首付的,老百姓一样会对首付所需的大量资金伤脑筋,并且极可能会更多,压力也就更大,导致无房可买、无房可住,从而引发一系列新的经济、社会问题。
政府提高首付比例初衷是为了抑制投资性需求,从而抑制房价。而事实上,真正想抑制的投资炒房者依然是有能力一次性买下多套房屋的,挤出房地产市场的投资炒房者只是少数一部分人,并不能取到所预想的效果。就算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大量投资炒房者不再涉足楼市,但这也只是短暂的。随着房价的下降,五成的首付又会变成他们所能接受的价格,他们继而会卷土重来,就会再次将房价哄抬到高位。就这样不断循环,房价经历大起大落,大量购房者持币观望,势必造成房地产市场低迷,并出现畸形发展。
也就是说,央行拟提高房贷首付至五成的政策考虑一旦被其付诸实践,不但对楼市本身、对银行、对购房者来说都不会受益,而这样房贷首付的大幅上调最后损害的还是真正想购房、住房的消费者的利益。该政策除单方面增加了购房者的购房成本外,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平衡房价、抑制房价。因此,是否一定要通过提高房贷首付来抑制居高不下的房价,还请相关部门三思而后行。
点评:
房价怪圈
近几年,房价月增幅过两位数已不再是新闻,全国房价上涨幅度之快已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讨论的热点话题。在2006年“国六条”、“国十五条”出台以后,北京、广州、深圳等绝大多数城市的商品房价格仍呈不断攀升的势头,有的甚至还超过了前几年同期水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1%。1~6月,深圳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累计涨幅为70.3%,月均涨幅达11.7%,成为全国房价领头羊。有的老百姓甚至说房价越调越高,中国房价走进了一个越调越涨的怪圈。衣食住行,是人们生产生活最根本的问题,如果没有了住房保障,我们将去何处安身立命?高涨的房价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为“住”发愁,对“房”生畏。老百姓何时能不再对房价患有恐高症,这是所有人都盼望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