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总结与学生相处的点滴,从职业认同,角色定位,教育艺术等方面讨论作为80后教师的我们如何与现在的高中生和谐相处,以和谐的关系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师生关系 职业素养 益友 爱心 科学方法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真诚的尊重和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因此,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那么怎样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呢?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和学生的个性特点。现如今,80后的教师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新生力量。要想建立和谐有效的师生关系,了解教师自身和学生的性格特点是十分必要的。80后教师与90后高中生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所以80后教师能理解学生想什么,要什么,会什么,就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欢迎。作为80后教师的一员,我承认我们也是有缺点的。独生子女的生活背景和良好的生活条件造就了我们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怕苦畏难的心理。而90后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但是他们也是有优点的,他们思维敏捷,个性张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想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就得针对自己和学生的优缺点采用科学的方式来实现。我认为,这种科学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必须获得学生的职业认同。身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使自己成为能在各方面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师。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你的专业水平,人格魅力和价值观是教师赢得学生爱戴的基础。而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与爱戴是师生感情产生的源泉,亦是师生和谐关系存在的基础。当然,获得学生的职业认同并不是指我们要过分地强调教师权威。教师也是普通人,也会犯错,在学生面前敢于承认自己过失的教师更易获得学生的认可。
第二,教师应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作为教师,新生代的我们应利用理解学生思维模式和行为特点的优势,将自己定位在做能帮助学生的“益友”,努力从师道尊严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教师与学生并非上下级关系,而应是有思想的个体相互交流的关系。教师应努力强化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减少学生对教师的距离感。但是,做学生的益友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师道”,与学生实现零距离。与学生距离过近不利于教师树立威信,不利于班级管理,从而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度”的把握是教师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上应学会的基本技能。并且,教师应努力在“师”与“友”之间寻找平衡点,使和谐师生关系真正为教学服务。
第三,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要有技巧,有艺术。我根据自己近年来的教育实践,总结了几点粗浅的经验供同行们共同探讨。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心。教育工作不是责任,亦非义务,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心地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在想解决之道以帮助他们提高。因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真心是一切和谐关系建立的根本。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会以学生的立场思考。心理学有个术语叫“同理心”,也就是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使问题的处理更加合乎情理,更易于被接受。不要打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幌子行压迫之实,更不能视“我是为你好,所以你得听我的”为理所当然。教师说话、做事要有理可依。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之上的交流才是真正有效的。
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学生的过失或错误。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原本就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因此,教师所要做的是根据社会现实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促使其正确地思维。
例如,在现如今这样一个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技产品屡见不鲜。这些新产品对90后的这样一个好奇心特别旺盛的群体有着无法遏制的诱惑力。因此当学生沉迷于手机、电脑、网游等科技产品的时候,教师因理性对待。洪水堵无效,疏导才是正道。强迫性地遏制只会激化师生的对立情绪,于问题的解决无益。遇到此类问题我的做法是和学生一起研究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弄清其本质。再怎具有诱惑力,一旦解开神秘的面纱,便索然无味了。并且,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在思想上同化,这样的方式学生更易接受,也更能提高其自控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4. 相信自己,相信学生。任何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信任和关注,希望自己的错误能被老师所理解。所以教师的信任会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热情,从而使师生关系进入良性循环。而作为教师我们要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是有独立思想的一群人,所以我们要相信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反事情做得很出色。教师所要做的在适当的时候放手,在心理上支持,在他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鼓励、安慰,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分析事理并正确处理。我们亦要相信自己良好的榜样示范一定会给学生正确的指引。
总之,我们要相信只要有心且方法得当,就一定能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处理好与90后高中生的关系一定会对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并有助于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的最高目标 —— 创造有知识,有思想,有道德的社会人。
【关键词】师生关系 职业素养 益友 爱心 科学方法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真诚的尊重和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因此,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那么怎样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呢?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和学生的个性特点。现如今,80后的教师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新生力量。要想建立和谐有效的师生关系,了解教师自身和学生的性格特点是十分必要的。80后教师与90后高中生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所以80后教师能理解学生想什么,要什么,会什么,就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欢迎。作为80后教师的一员,我承认我们也是有缺点的。独生子女的生活背景和良好的生活条件造就了我们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怕苦畏难的心理。而90后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但是他们也是有优点的,他们思维敏捷,个性张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想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就得针对自己和学生的优缺点采用科学的方式来实现。我认为,这种科学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必须获得学生的职业认同。身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使自己成为能在各方面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师。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你的专业水平,人格魅力和价值观是教师赢得学生爱戴的基础。而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与爱戴是师生感情产生的源泉,亦是师生和谐关系存在的基础。当然,获得学生的职业认同并不是指我们要过分地强调教师权威。教师也是普通人,也会犯错,在学生面前敢于承认自己过失的教师更易获得学生的认可。
第二,教师应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作为教师,新生代的我们应利用理解学生思维模式和行为特点的优势,将自己定位在做能帮助学生的“益友”,努力从师道尊严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教师与学生并非上下级关系,而应是有思想的个体相互交流的关系。教师应努力强化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减少学生对教师的距离感。但是,做学生的益友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师道”,与学生实现零距离。与学生距离过近不利于教师树立威信,不利于班级管理,从而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度”的把握是教师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上应学会的基本技能。并且,教师应努力在“师”与“友”之间寻找平衡点,使和谐师生关系真正为教学服务。
第三,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要有技巧,有艺术。我根据自己近年来的教育实践,总结了几点粗浅的经验供同行们共同探讨。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心。教育工作不是责任,亦非义务,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心地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在想解决之道以帮助他们提高。因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真心是一切和谐关系建立的根本。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会以学生的立场思考。心理学有个术语叫“同理心”,也就是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使问题的处理更加合乎情理,更易于被接受。不要打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幌子行压迫之实,更不能视“我是为你好,所以你得听我的”为理所当然。教师说话、做事要有理可依。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之上的交流才是真正有效的。
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学生的过失或错误。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原本就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因此,教师所要做的是根据社会现实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促使其正确地思维。
例如,在现如今这样一个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技产品屡见不鲜。这些新产品对90后的这样一个好奇心特别旺盛的群体有着无法遏制的诱惑力。因此当学生沉迷于手机、电脑、网游等科技产品的时候,教师因理性对待。洪水堵无效,疏导才是正道。强迫性地遏制只会激化师生的对立情绪,于问题的解决无益。遇到此类问题我的做法是和学生一起研究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弄清其本质。再怎具有诱惑力,一旦解开神秘的面纱,便索然无味了。并且,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在思想上同化,这样的方式学生更易接受,也更能提高其自控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4. 相信自己,相信学生。任何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信任和关注,希望自己的错误能被老师所理解。所以教师的信任会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热情,从而使师生关系进入良性循环。而作为教师我们要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是有独立思想的一群人,所以我们要相信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反事情做得很出色。教师所要做的在适当的时候放手,在心理上支持,在他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鼓励、安慰,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分析事理并正确处理。我们亦要相信自己良好的榜样示范一定会给学生正确的指引。
总之,我们要相信只要有心且方法得当,就一定能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处理好与90后高中生的关系一定会对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并有助于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的最高目标 —— 创造有知识,有思想,有道德的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