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本书作者曹蕴、马征之间的对话,通过他们对在耶鲁学习和工作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的访谈,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耶鲁大学和耶鲁精神已经清晰地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同时展现给大家的还有中国留学生的留学之路和他们的心路历程,所有这些对于还在苦苦求索、寻找留学之路的莘莘学子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带你去耶鲁“新东方大愚励志丛书”
曹蕴马征著
群言出版社2008.8
定价:22.00元
从国内到美国, 选课的自由度更大了。耶鲁的选课干脆叫买课 (shopping class), 一听这名字, 多少曾被国内教育制度“禁锢”的灵魂都兴奋得颤抖。
耶鲁采用通识教育, 进校不分专业, 两年以后才决定专业, 所以前两年必须抓紧时间把自己可能感兴趣的课都选一遍, 找到最终的兴趣。 但课选多了忙不过来又可能影响到学习成绩, 很多人都希望在求职简历上有个漂亮的成绩, 所以在兴趣和分数之间必须衡量和取舍。
观察下来, 很多美国学生更关注自己的兴趣。 他们也讨论教授的背景, 给分苛刻的老师绝对是“没有国界” 地不受欢迎。 比起我们从前一味关注分数和点名, 兴趣在他们心中是第一位的。
我圈定了6门课。等买到第三门课的时候, 我发现教授变成了上帝, 学生都眼巴巴地期待成为他的选民。 因为讨论型的小课是限制人数的, 不是谁想买就能买。
我早早地来到教室, 环视了一下到场的人数, 心里就开始打鼓了, 离上课还有20分钟就已经满员了, 我又不是大一新生, 估计要碰钉子了。 反正来都来了, 听一节也罢, 这么想我反而觉得自在了。 不停地有人进来, 最后来的是老师, 他照例说了些课程的计划要求, 然后就开始强调人数的问题, 他宣布手上的选课名单里已经有17个人, 这意味着还有最后一个幸运儿可以留下。 他说,“我不喜欢赶人走, 所以你们还是考虑一下自己走吧。”话一落地, 有个家伙就拎包走了。 我不喜欢被赶的滋味, 但那天不知道着了什么魔, 就想死皮赖脸地留下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 为了决定谁去谁留, 老师让大家自我介绍, 并阐述为什么要选这门课, 或者我们怎么理解课程的名字—— “生活”。 耶鲁的“新鲜人” 果然不一样, 个个落落大方, 非常善于表达自己, 完全没有当初我进校的那种青涩。 但现在的我, 比他们多活了八九年, 自认为对生活的理解一定不输给他们。 但是否能赢得老师的青睐, 网开一面让我上课, 我心里还是没底。我发现他们似乎早有准备, 知道那个长着络腮胡子的“上帝” 要精心挑选一番, 所以每个人都试图把自己介绍得独特一些,完全不是死板的3W模式 (Who, Where, Why——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为什么来上课)。终于轮到我了, 我虽没有准备, 但仗着自己多吃几年饭, 所以比较镇定。 我说:“我来自中国,不管在中国还是在美国, 我每天早上起来都能感觉到, 啊, 我还活着, 真好!(众笑)我在美国和在中国的生活形式上有一些不同, 但本质是一样的, 都在追求智慧,追求快乐。不但是自己的快乐, 还有周围人的快乐, 所以我在中国资助了一些穷苦的孩子继续求学(这时,有很多人回头看我)。我相信, 求学的过程也是探索快乐真谛的过程。 苏格拉底说, 没有经过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活, 我选这门课就是不想白活。 ”(众笑)我还没来得及为自己这番精彩的发言高兴, 一盆冷水就泼过来了。 老师问道:“你再说一遍你叫什么名字, 我的名单里为什么没有你?” 我只好红着脸说:“我不是大一的, 可以上吗?” 他只说了一个词: “NO”。 可能因为还在为自己刚才的发言沾沾自喜, 我并没觉得尴尬, 继续说:“那我能听完这节课再走吗?”(众笑)
后来听说,为了决定最后一个名额花落谁家,老师还让大家回去写文章, 详细阐述自己的背景和这门课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甚至有人在被老师拒绝后还不放弃, 继续不断地写信沟通。 我被那个“NO”拒绝了以后就再没努力了,直到下个学期上了他的另一门课。
带你去耶鲁“新东方大愚励志丛书”
曹蕴马征著
群言出版社2008.8
定价:22.00元
从国内到美国, 选课的自由度更大了。耶鲁的选课干脆叫买课 (shopping class), 一听这名字, 多少曾被国内教育制度“禁锢”的灵魂都兴奋得颤抖。
耶鲁采用通识教育, 进校不分专业, 两年以后才决定专业, 所以前两年必须抓紧时间把自己可能感兴趣的课都选一遍, 找到最终的兴趣。 但课选多了忙不过来又可能影响到学习成绩, 很多人都希望在求职简历上有个漂亮的成绩, 所以在兴趣和分数之间必须衡量和取舍。
观察下来, 很多美国学生更关注自己的兴趣。 他们也讨论教授的背景, 给分苛刻的老师绝对是“没有国界” 地不受欢迎。 比起我们从前一味关注分数和点名, 兴趣在他们心中是第一位的。
我圈定了6门课。等买到第三门课的时候, 我发现教授变成了上帝, 学生都眼巴巴地期待成为他的选民。 因为讨论型的小课是限制人数的, 不是谁想买就能买。
我早早地来到教室, 环视了一下到场的人数, 心里就开始打鼓了, 离上课还有20分钟就已经满员了, 我又不是大一新生, 估计要碰钉子了。 反正来都来了, 听一节也罢, 这么想我反而觉得自在了。 不停地有人进来, 最后来的是老师, 他照例说了些课程的计划要求, 然后就开始强调人数的问题, 他宣布手上的选课名单里已经有17个人, 这意味着还有最后一个幸运儿可以留下。 他说,“我不喜欢赶人走, 所以你们还是考虑一下自己走吧。”话一落地, 有个家伙就拎包走了。 我不喜欢被赶的滋味, 但那天不知道着了什么魔, 就想死皮赖脸地留下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 为了决定谁去谁留, 老师让大家自我介绍, 并阐述为什么要选这门课, 或者我们怎么理解课程的名字—— “生活”。 耶鲁的“新鲜人” 果然不一样, 个个落落大方, 非常善于表达自己, 完全没有当初我进校的那种青涩。 但现在的我, 比他们多活了八九年, 自认为对生活的理解一定不输给他们。 但是否能赢得老师的青睐, 网开一面让我上课, 我心里还是没底。我发现他们似乎早有准备, 知道那个长着络腮胡子的“上帝” 要精心挑选一番, 所以每个人都试图把自己介绍得独特一些,完全不是死板的3W模式 (Who, Where, Why——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为什么来上课)。终于轮到我了, 我虽没有准备, 但仗着自己多吃几年饭, 所以比较镇定。 我说:“我来自中国,不管在中国还是在美国, 我每天早上起来都能感觉到, 啊, 我还活着, 真好!(众笑)我在美国和在中国的生活形式上有一些不同, 但本质是一样的, 都在追求智慧,追求快乐。不但是自己的快乐, 还有周围人的快乐, 所以我在中国资助了一些穷苦的孩子继续求学(这时,有很多人回头看我)。我相信, 求学的过程也是探索快乐真谛的过程。 苏格拉底说, 没有经过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活, 我选这门课就是不想白活。 ”(众笑)我还没来得及为自己这番精彩的发言高兴, 一盆冷水就泼过来了。 老师问道:“你再说一遍你叫什么名字, 我的名单里为什么没有你?” 我只好红着脸说:“我不是大一的, 可以上吗?” 他只说了一个词: “NO”。 可能因为还在为自己刚才的发言沾沾自喜, 我并没觉得尴尬, 继续说:“那我能听完这节课再走吗?”(众笑)
后来听说,为了决定最后一个名额花落谁家,老师还让大家回去写文章, 详细阐述自己的背景和这门课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甚至有人在被老师拒绝后还不放弃, 继续不断地写信沟通。 我被那个“NO”拒绝了以后就再没努力了,直到下个学期上了他的另一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