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什么东西

来源 :东方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nmeng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人民”的名义下
  
  在人民的名义下,人民以其无可置疑的纯洁性,被天然地赋予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正义立场,因此,只要往人民那里一站,便自然而然的代表着什么,又自然而然地反对着什么,这就是人民的人民性。
  然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下,人民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我们只知道在人民的名义下发生的往往都是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五、六十年代的放卫星、闹饥荒是这样,七十年代的“文革”是这样,八、九十年代的贪污腐化、豆腐渣工程同样是这样。而直到如今,那些被称为“人民”的人们却始终视那些挂着“人民政府”“人民公安”等金字招牌的地方为畏途,除非发“请帖”,否则连多看一眼都会有点不寒而栗的。人民怕“人民”,这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结果,滑稽得令人不敢相信但却又不能不信。
  “人民”是什么?这倒使我想起了“人民”的原始定义:在云梦秦简《日书》里,“人民”与“臣妾”一样属于“出入”(买卖)之列,也就是相当于“奴隶”、“奴仆”而已。据说,同样的意思还见于《周礼》。在形式上,彼“人民”与此“人民”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了,一个“压”得很低,一个“捧”的很高(所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一个相似之处就是作为“人民”之主体,他们在实质上究竟能多大程度地决定自己的命运呢?“捧的越高,摔得越重”,这本是一个人生哲学问题,殊料在政治哲学里依然有其强大的效力。“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句宪法里的说辞在现实生活中只是一个被高度抽象化了的空空概念。相反,“人民”还要对自己的权力被别人拿去后再以“打折”的形式“恩赐”给自己的游戏规则感恩戴德。而通常情况下,即使有“少数”违背这个规则的地方,我们也只是认为这是“人”的问题,而与体制无关。因此,当我们的人大机关能够有幸质询或否决一个小小的政府提案时,我们便要“欣欣然”地高兴好半天。这就是我们的“人民”。
  上帝作证:在“人民”的名义下,一切都是公正而合理的。
  
  (二)从“人民”到“市民”
  
  与“人民”相比,我更希望自己仅仅只是一个“市民”———虽然有时候难免会沾染一点市侩气习。
  将“人民”还原成“公民”,再到“市民”,这应该是一个历史的必然。任何东西,与其高尚得近似虚无和缥缈,还不如庸俗一点更好,那样才会显得真实和自然。
  从“人民”到“市民”,这本是可以一步到位的,但中间偏偏夹杂着的“公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公民是指“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然后,在这条解释的末尾,我颇为吃惊地发现一个小小的注释,标明这是一个外来词,借自日本国。那么,在末有“公民”之前,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臣民,以及臣民社会。这是我所能想象出来的唯一答案。
  数千年来,我们便是在“君权神授”的意旨下,享受着“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带来的千般好处,然后在“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谎言式安慰下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这使得我们天生就具有一种重视权威、服从权威的“权威性格”。因此,当突然某一天,有人告诉我们现在是“人民社会”的时候,我们还是不自禁地将“人民”与“臣民”等量齐观了。老实说,我个人实在看不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类的说教与“人民至上”之类的东西有何区别(据说是“阶级”的)。我个人还天真地以为我们的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是一个臣民式社会———要不然,我们干吗要将某某人随随便便的一句大空话当作“圣旨”一样在全国十二亿人中间大肆渲染好一阵呢?不过,非常幸运的是,在我们今天,这样的事情毕竟只是为体制内的人所接受(而且也说不上是“真接受”还是“假接受”),体制外的大多数“人民”则依托于“市场”迅速向“市民”这一阶层演变,因为“市民”无须以“人民性”来标榜其高尚,所以在要求宪法本来早就赋予他们的公民权益方面,也就不必像“人民”那样“羞羞答答”了。换言之,与“人民”相比,只有“市民”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公民”了———这是体制的转变,也是人的转变,是体制的进步,也是人的进步。
  
  (三)关于“民”的二元对立
  
  “民”是什么?“民”就是被统治着的“人”。
  因此,当有人认为“人民”是一个并列式短语,“人”与“民”之间可以划等号的时候,我颇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民”的这种特性就决定了关于“民”的二元对立:一方面,作为“人”的方面,我们必须强调人性的张扬,反对任何压制人性自由的地方;另一方面,作为“民”的方面,我们又必须顾及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组织方式与管理方式,注意群体的整合与秩序。那么,这种“人”的张扬与“民”的收缩之间的对立究竟该以什么为结局呢?难道说当我们否决此前的纯“人民”模式,迎来带点市侩气习的“市民”模式的时候,我们追求的目的便已达到了?显然不是这样的。“市民”以及“市民社会”也并不总是清白的。在多元化的困惑面前,社会的进步、文化及道德的暂时紊乱堕落等完全有可能同时发生。东欧及其他地区的变革经历清楚地表明,在现代化、民主化的过程中,一不小心,从权力架构中解脱出来的民间社会(或“市民社会”)迎来的将不是民主与富强,而是更加肆无忌惮的权钱交易和黑金政治。于是,怎样在弘扬“人性”的同时又较好地维护“民性”的问题,再次无情地摆到了那些政治家们的面前。
  其实,仅就“市民社会”而言,我们看重的倒并不一定就是其本身,而是与“市民社会”伴生而来的相对独立的“市民意识”、“市民文化”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具有批判色彩的民间话语空间。这种话语空间在目前来说仍是十分有限的,但它无疑已对权力政治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长远来看,这些理应是政治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最后,坦白地说,今天的大多数人对于建立什么样的政治社会并无特别兴趣,很多人关注的倒是如何将一个国家建立成人民为实现自身利益和需要的工具,而不是恰恰相反。
其他文献
钱钟书先生死了,引发人们很多感想。80年代文学十年,钱氏的声望如日中天,那时候他被视为中国学问最宽博的人。只是到了90年代,钱先生才不再独领风骚了。这是因为像陈寅恪、胡适、周作人等一帮民国时的学人又重新被请出来,相形之下,钱热冷却了不少。我想这里面的原因还是简单的,主要因为知识阶层对思想的关切盖过了对单纯艺文的关切,90年代的很多青年学人就是文转哲的,他们也都是从80年代过来的。钱钟书是专治艺文之
期刊
前言  新加坡岛上几乎一切都是人工的。占地仅640平方公里,这个毫无天然资源的城市自建国以来即毫不松懈地开发。今天岛上最原始的地方,大概就剩下武吉知马天然保护区和几个供野战演习的绿林。  人工打造出来的新加坡,育它骄人的成绩。与人民共同白手起家打理这个小地方的人民行动党政府,也为它那套独有的规划与管理国家模式打响了名号,频频在权威性的国际评估中得冠。然而,马不停蹄地经济冲刺和对经济效益二十四孝的治
期刊
《大学》有言,“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指君子在无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亦能始终不渝地保持自己的美德。这当然是非常不容易的。在现代社会慎独尤其困难。现代文化的各个层面都辐射着催人逐利的刺激力,于是人人用智逐利。在这样的社会,法律和道德都只是从属于“商业游戏”的“契约”。聪明人知道遵守契约培养信誉能带来好处,但当受到重利诱惑,且违规不受惩罚时,几乎人人都会违规。正因为如此,现代社会能“慎其独”的君子少矣。
期刊
我很喜欢龙应台教授一些散文,她的风格可谓“宏丽”,并且深刻、独到、犀利、尖锐,视野广阔,融合着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也融合着文史哲等广博的知识,有时甚至显示出一种连男性作家也少有的恢宏气势,给人以智慧的享受和启迪。  然而,《清清楚楚的个人在群众里》(《文汇报》,1997.7.31“龙应台专栏”。下称“龙文”,凡引文未注者均出自此文。)却令人失望,乍看起来,它似乎也很雄辩、广博、挥洒自如,但稍作思考,
期刊
关于中世纪,世人多有诸种误解。此种偏见可能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人的价值重新发现,难免着眼于批判信仰时代诸多压抑人的自主性的所谓神权社会。如此形成的一种历史观,直至今日仍有相当影响。18世纪的吉朋(EdwardGibbon),19世纪的弗莱泽(SirJamesGeorgeFrazer),皆为此种历史观的代表人物,其著作以及同类著作,塑造了一个时代的偏见,仿佛整个中世纪皆是“黑暗时代”,没有
期刊
人类的婚恋生活是生命意义的一个部分,没有这一生活,一切辉煌就会黯然失色,人类就会既没有过去和现在,也没有将来,无论什么样的理想的政治、绝佳的经济、美妙的宗教,都将在人类绵延的中断之际而彻底消失。随着国际间人口日益频繁的流动,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婚恋现象也逐渐普遍化。恐怕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象美国这样,异族婚恋如此普遍和迅速增加。这些婚恋现象的行为和心理,不仅是社会心理学家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也是令
期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追忆陈寅恪》、《解析陈寅恪》两书的出版,给止庵先生提供了一个批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及“大众关注”陈寅恪(亦即读书界所谓的“陈寅恪热”)的契机。他写了《作为话题的陈寅》①的书评文章,肯定了两本新书,批评了后者。陈寅恪是我关注和研究的人物,自然有兴趣参与这类话题。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这个话题,我首先把止庵先生的论点提炼归纳为六点:  一、陆键东著《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将陈寅
期刊
辛亥革命十年以后,所谓民国,仍然是空有其名,实际上成为一个统一国家:南北分裂,军阀割据,政治腐败,内战频仍。胡适这时并不失望气馁,尤思有所作为。他在民国十一年二月七日的日记里说:“自从《每周评论》被封禁,我等了两年多,希望国内有人出来做这种事业,办一个公开的,正谊的好报。但是我始终失望了。现在政府不准我办报,我便不能办了。梁任公吃亏在他放弃了他的言论事业去做总长。我可以打定主意不做官,但我不能放弃
期刊
专业人    传统封建社会里的人,吃饭的根本,也就是生存的基础,乃是土地。传统社会里其实只有两种人:农和士。所谓三十六行,所谓士农工商,实在是除了农与士外,一切都是枝节与末梢,不足挂齿。而农者,亦只有两种:一是有土地的农民,一是没土地的家民,即地主与佃农。士亦只有两种:一为没做官的读书人,一为做了官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做官,万般皆下品,只有读书高,其实是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
期刊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有关我国引进外资的问题上,国内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吸引外资是为了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目前,我国高达7万多亿元的庞大居民储蓄①和不断扩大的银行存贷差②,表明将引进外资用以解决我国储蓄-投资缺口的解释并不成立;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我国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工业结构的整体效益也远未带来预期的成效③,那么千方百计引进外资的动机和必要性究竟何在?    一、内需动力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