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我市举办了一次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5位年轻教师执教了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麋鹿》一课,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其认真的态度、良好的素养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评比活动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就这五节课而言,也留下了诸多遗憾,尤其是群体患上“失语症”的现象引起了我深深的忧虑。
1.教学目标迷失
以《麋鹿》一课为例。5位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定的教学目标基本相同,包括了四方面的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字词、比较两组词语;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这是六年级的一篇说明文,这样的目标设定显然忽略了学段目标和文体特点,忽略了《麋鹿》作为文本资源所应承载的课程任务。
确定教学目标必须考虑课程阶段目标、文本资源和编者的编写意图几方面的因素。
课标中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共有九条,联系文本,这里我想强调的是第二至第六条。即: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课后习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编者的编写意图,其作用不可忽视。《麋鹿》一课的课后习题有描红六个生字,比较“放养”“饲养”、“陆续”“相继”两组词语,了解麋鹿的相关知识三项。
据此,我给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为:
①学会生字词;熟读课文,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②感受国家变化带来的大自然和谐之美;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③比较两组词语,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④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并能初步运用;体会课文说明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①、②两个目标是围绕课文内容和情感方面设定的;③、④两个目标主要体现了年段教学要求,试图实现由读向写的迁移。
2.教学方法单一
5位教师无一例外均是从理解课文内容入手,在导入、整体感知后,按部就班地从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三方面展开教学;每一环节教师基本都是通过提问来展开教学过程,诸如“麋鹿的外形有哪些特点,分别有什么作用”等无效提问充斥课堂,全然不顾课文中已经清清楚楚地写明了;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问题没有思考价值,更没有任何挑战性;课文内容基本就是教学内容,对课文的说明方法只是蜻蜓点水,顺手捎带;对课文表达的独到之处视而不见,词语辨析似乎成了教学的负担。
教学目标的迷失,教学方法的单一,导致教学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
针对以上问题,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自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
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麋鹿的哪些知识,再和同学交流一下;
②推荐一到两组(每组三名,视学生掌握情况而定)学生当讲解员,分别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其他同学补充。
《麋鹿》全文900余字,要求学生在3分钟时间内默读完课文。然后合上书,静静地回想课文写了麋鹿的哪些知识,再同座交流,相互补充。
教师未提一个问题,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读、静思、互说,彻底摒弃了“问题式”教学模式。
2.主动探究,了解说明方法
①多媒体(黑板)出示常用的说明方法;
②阅读批注,看看课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全班交流。
本课的要点一目了然,通过第一环节的自主阅读、交流后,问题已得到解决。对照以前学过的说明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了解本课的说明方法,将课标第三学段的相关阅读目标落到实处。
3.比较辨析,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特点
①出示课后习题2,比较两组词语,体会课文用词的精确,感受词语在语境中的感情色彩;
②再读句子:麋鹿过去和现在命运的巨大反差,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学说明文仅仅关注课文的说明方法还不够,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颇值得细细玩味,对提高学生习作用词的准确性大有裨益。编者设计此项练习的意图就在于此。
在引领学生比较习题中的两组词语后,还可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用得很准确,值得借鉴?
4.拓展提高,了解课文说明与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出示一段关于麋鹿的纯说明性的文字,对比阅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
严格说来,这不是一篇标准意义上的说明文,一些文学性的语言及表达方法,使得原本略显枯燥的说明文体变得生动起来。对比阅读更容易感受其特点,给学生的印象也更为深刻。
5.读写迁移,写一段话,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要求:用上学到的说明方法,注意用词的准确,尽可能把句子写生动些。
现在的语文课本最为缺失的就是习作训练体现不够,需要我们教师用敏锐的视角发掘课文中的读写结合点,日积月累,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才能成为必然。
课标强调纪实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是鉴于对以前部分教师片面强调习作技法的纠正,在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就是最好的证明。就二、三学段而言,教师不仅要有读写结合的意识,还应该有系统训练的意识,有计划地对一些基本的表达方法进行渗透,尽早结束当前习作教学的过度自由状态。
(责编夏 天)
1.教学目标迷失
以《麋鹿》一课为例。5位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定的教学目标基本相同,包括了四方面的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字词、比较两组词语;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这是六年级的一篇说明文,这样的目标设定显然忽略了学段目标和文体特点,忽略了《麋鹿》作为文本资源所应承载的课程任务。
确定教学目标必须考虑课程阶段目标、文本资源和编者的编写意图几方面的因素。
课标中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共有九条,联系文本,这里我想强调的是第二至第六条。即: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课后习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编者的编写意图,其作用不可忽视。《麋鹿》一课的课后习题有描红六个生字,比较“放养”“饲养”、“陆续”“相继”两组词语,了解麋鹿的相关知识三项。
据此,我给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为:
①学会生字词;熟读课文,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②感受国家变化带来的大自然和谐之美;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③比较两组词语,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④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并能初步运用;体会课文说明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①、②两个目标是围绕课文内容和情感方面设定的;③、④两个目标主要体现了年段教学要求,试图实现由读向写的迁移。
2.教学方法单一
5位教师无一例外均是从理解课文内容入手,在导入、整体感知后,按部就班地从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三方面展开教学;每一环节教师基本都是通过提问来展开教学过程,诸如“麋鹿的外形有哪些特点,分别有什么作用”等无效提问充斥课堂,全然不顾课文中已经清清楚楚地写明了;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问题没有思考价值,更没有任何挑战性;课文内容基本就是教学内容,对课文的说明方法只是蜻蜓点水,顺手捎带;对课文表达的独到之处视而不见,词语辨析似乎成了教学的负担。
教学目标的迷失,教学方法的单一,导致教学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
针对以上问题,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自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
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麋鹿的哪些知识,再和同学交流一下;
②推荐一到两组(每组三名,视学生掌握情况而定)学生当讲解员,分别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其他同学补充。
《麋鹿》全文900余字,要求学生在3分钟时间内默读完课文。然后合上书,静静地回想课文写了麋鹿的哪些知识,再同座交流,相互补充。
教师未提一个问题,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读、静思、互说,彻底摒弃了“问题式”教学模式。
2.主动探究,了解说明方法
①多媒体(黑板)出示常用的说明方法;
②阅读批注,看看课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全班交流。
本课的要点一目了然,通过第一环节的自主阅读、交流后,问题已得到解决。对照以前学过的说明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了解本课的说明方法,将课标第三学段的相关阅读目标落到实处。
3.比较辨析,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特点
①出示课后习题2,比较两组词语,体会课文用词的精确,感受词语在语境中的感情色彩;
②再读句子:麋鹿过去和现在命运的巨大反差,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学说明文仅仅关注课文的说明方法还不够,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颇值得细细玩味,对提高学生习作用词的准确性大有裨益。编者设计此项练习的意图就在于此。
在引领学生比较习题中的两组词语后,还可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用得很准确,值得借鉴?
4.拓展提高,了解课文说明与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出示一段关于麋鹿的纯说明性的文字,对比阅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
严格说来,这不是一篇标准意义上的说明文,一些文学性的语言及表达方法,使得原本略显枯燥的说明文体变得生动起来。对比阅读更容易感受其特点,给学生的印象也更为深刻。
5.读写迁移,写一段话,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要求:用上学到的说明方法,注意用词的准确,尽可能把句子写生动些。
现在的语文课本最为缺失的就是习作训练体现不够,需要我们教师用敏锐的视角发掘课文中的读写结合点,日积月累,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才能成为必然。
课标强调纪实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是鉴于对以前部分教师片面强调习作技法的纠正,在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就是最好的证明。就二、三学段而言,教师不仅要有读写结合的意识,还应该有系统训练的意识,有计划地对一些基本的表达方法进行渗透,尽早结束当前习作教学的过度自由状态。
(责编夏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