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素质的构成要素包括机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其中道德素质(师德)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对教师的道德素质也产生了多元影响。因此,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原则
1.价值观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体高校教师的自觉追求,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根本原则和要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爱国主义、服务人民、崇尚科学、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公民道德基本准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应作为主要内容。
2.法纪观
教师遵守教育法纪就是遵守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在文明社会,法律、纪律、道德是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效工具。法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靠国家强制力量发挥作用;而道德主要是依靠人们内心的信念维持。作为教人遵纪守法的教师,要真正发挥教育的功用,理应率先遵纪守法。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教育工作中,自觉增强法纪观念,依法执教,促进法治,是师德的基本内涵。加强高校师德建设,要有章可循,要让教师明确应该遵守的制度、规范和条例等法律法规,做到依法从教,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在工作中做到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认真履行职责,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在师德建设上,应该将教师道德规范从软性的道德约束上升为国家教育部门的规章制度,具备法规约束力。
3.以人为本观
这里的以人为本是指在师德建设中,既要强调教师热爱学生,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教育根本,鼓励学生的自主发展,又要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在过去的传统教育中,一向重视教师人格力量的榜样作用,强调教师的自律,但很少考虑师德对教师自身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事实上,教育事业也应该是教师成就自我的事业。教师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其实也照亮了自己,奉献中也成就了自我,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师德理念。要教育教师把师德建设与自身发展结合起来,在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修养的过程中,努力做到增强事业心,激发强烈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
4.公平正义观
当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互助、教学相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只有教师公正无私、诚实守信,学生才会信服、才会自觉地接受教育,教师的权威才能得以确立,下一步的教育活动才能得到有效开展。当前,某些庸俗的社会风气污染了校园,高校教师必须要坚守阵地,维护好教育的公平正义。只有坚定不移地把公平正义作为和谐社会的灵魂,并立足本职,认真解决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使师生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得到发展,从根本上维护和实现教育的公平、正义与和谐。
5.自律观
自律和他律在师德建设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但自律更为关键。践行师德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意志,它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由于教育劳动效果的长期性、迟效性,它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有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努力克服困难,深入细致地、持之以恒地做好教育工作,无私奉献、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对策与思考
1.健全领导体系,统筹规划,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新局面
加强师德建设,首先应要求各级领导和教师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并明确目前师德建设中的问题所在。其次要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领导体制。高校应建设由学校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校级层面,应成立由主管校领导负责的,由校工会、宣传部、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等主要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师德建设工作的指导、部署和考核工作,制定学校层面的师德建设工作计划,把师德建设工作列为党政常规性工作,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内容落实,坚持不懈地开展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活动。院(系)应成立由党政共同负责,有团委、学工系统、教师代表参加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根据校级层面的工作计划,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的师德建设工作。
2.完善规章制度,推进师德建设制度化、科学化进程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针对高校教师群体的职业道德方面的规范要求。为使高校师德建设更具制度化、科学化,应该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完善一个涵盖高校教师工作全部内容的国家级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规定高校教师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客观上为规范高校教师行为奠定法律基础。目前,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具体实施细则还不多,只是停留在道德层面上的批评教育和道德评判,在实践上往往流于形式,急需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以示我国教育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二是逐步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国家政策体系。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政策不多,关于道德建设的更是凤毛麟角。三是研究制定国家层面的高校师德建设规范,规范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和要求,提高高校师德建设的权威性。
3.树立典型,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学校要加强师德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注重发现和及时总结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先进事迹和先进经验,挖掘带有普遍意义的好思想、好作风和好做法,运用校园网络、广播、校报校刊、宣传橱窗和黑板报等传播媒介加以宣传推广。应当通过举行优秀教师表彰会、师德建设先进经验交流会等,展示高校教师的精神风貌,弘扬高尚的师德风范,发挥榜样的作用,从而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广大教师,用先进典型的事迹激励广大教师,营造崇尚师德的良好风气。另外,还要动员全社会“尊师重教”,真正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表彰师德先进时要注重精神奖励与物资奖励并重,努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这对于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导向十分关键。
4.健全完善师德培养教育机制,以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为途径
师德培养机制是建立在对高校教师终身教育理念上的高校教师师德培训工作中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不仅要成为业务上的尖子,而且还要成为以德修身的标兵。培养高尚的师德要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一是时间上要有保证,每年安排时间组织教师培训。二是内容上要有计划,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教师头脑,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师德建设最重要的内容。教育教师要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恪守学术道德,尊重他人智力成果,以自己的高尚道德和人格力量教育和感染学生。三是方法上要改进,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健全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制度,新教师岗位师德教育制度,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列为高校教师培养和就职后培训的重要环节。
实践证明,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完全依靠外在强制手段来推进师德建设是违背道德建设规律的,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引导高校教师自觉参与到师德建设中去。首先,教师必须自觉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教书育人的基本功。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增强法制意识,规范教育行为;学习先进教育思想、理念,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全面提升师德水平。其次,师德建设必须做到内修与慎独。师德作为教师的主要行为规范,通过教师的内心信念起作用,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借助内省、慎独、知行合一等途径,形成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以情育人,以理塑人,以行正人。
5.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要坚持以人为本,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师德教风评价体系,并且在年度考核指标中量化体现,促进高校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业务能力。一是综合考评:由师德建设领导小组指定相关部门成立考评小组,按照师德规范标准制定综合量化考核体系,对全体高校教师进行考评,得出考评结论。二是同行考评:以各院(系)行政负责人为组长,党、政、工共同参与,按照院(系)工作目标,突出教学、科研,制定量化考核体系,由全院(系)教师进行互评,形成结论。三是学生考评:由各院(系)党总支、分团委(团总支)组织,按照“三育人”的服务宗旨,制定量化考核体系,由学生对本院(系)教师进行考核,得出结论。评价结果=综合结论×权重 同行结论×权重 学生结论×权重。权重划分应考虑实际情况,着重于综合测评得分,着重于学生的效果反馈得分。评价结果出来后,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评奖评优、职务晋升、工资收入等直接挂钩。
师德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一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工作。时代在进步,新的教育形势将使师德建设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因此,高校必须努力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提升师德建设水平,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且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张雯]
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原则
1.价值观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体高校教师的自觉追求,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根本原则和要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爱国主义、服务人民、崇尚科学、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公民道德基本准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应作为主要内容。
2.法纪观
教师遵守教育法纪就是遵守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在文明社会,法律、纪律、道德是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效工具。法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靠国家强制力量发挥作用;而道德主要是依靠人们内心的信念维持。作为教人遵纪守法的教师,要真正发挥教育的功用,理应率先遵纪守法。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教育工作中,自觉增强法纪观念,依法执教,促进法治,是师德的基本内涵。加强高校师德建设,要有章可循,要让教师明确应该遵守的制度、规范和条例等法律法规,做到依法从教,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在工作中做到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认真履行职责,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在师德建设上,应该将教师道德规范从软性的道德约束上升为国家教育部门的规章制度,具备法规约束力。
3.以人为本观
这里的以人为本是指在师德建设中,既要强调教师热爱学生,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教育根本,鼓励学生的自主发展,又要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在过去的传统教育中,一向重视教师人格力量的榜样作用,强调教师的自律,但很少考虑师德对教师自身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事实上,教育事业也应该是教师成就自我的事业。教师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其实也照亮了自己,奉献中也成就了自我,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师德理念。要教育教师把师德建设与自身发展结合起来,在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修养的过程中,努力做到增强事业心,激发强烈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
4.公平正义观
当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互助、教学相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只有教师公正无私、诚实守信,学生才会信服、才会自觉地接受教育,教师的权威才能得以确立,下一步的教育活动才能得到有效开展。当前,某些庸俗的社会风气污染了校园,高校教师必须要坚守阵地,维护好教育的公平正义。只有坚定不移地把公平正义作为和谐社会的灵魂,并立足本职,认真解决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使师生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得到发展,从根本上维护和实现教育的公平、正义与和谐。
5.自律观
自律和他律在师德建设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但自律更为关键。践行师德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意志,它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由于教育劳动效果的长期性、迟效性,它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有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努力克服困难,深入细致地、持之以恒地做好教育工作,无私奉献、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对策与思考
1.健全领导体系,统筹规划,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新局面
加强师德建设,首先应要求各级领导和教师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并明确目前师德建设中的问题所在。其次要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领导体制。高校应建设由学校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校级层面,应成立由主管校领导负责的,由校工会、宣传部、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等主要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师德建设工作的指导、部署和考核工作,制定学校层面的师德建设工作计划,把师德建设工作列为党政常规性工作,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内容落实,坚持不懈地开展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活动。院(系)应成立由党政共同负责,有团委、学工系统、教师代表参加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根据校级层面的工作计划,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的师德建设工作。
2.完善规章制度,推进师德建设制度化、科学化进程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针对高校教师群体的职业道德方面的规范要求。为使高校师德建设更具制度化、科学化,应该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完善一个涵盖高校教师工作全部内容的国家级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规定高校教师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客观上为规范高校教师行为奠定法律基础。目前,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具体实施细则还不多,只是停留在道德层面上的批评教育和道德评判,在实践上往往流于形式,急需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以示我国教育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二是逐步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国家政策体系。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政策不多,关于道德建设的更是凤毛麟角。三是研究制定国家层面的高校师德建设规范,规范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和要求,提高高校师德建设的权威性。
3.树立典型,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学校要加强师德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注重发现和及时总结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先进事迹和先进经验,挖掘带有普遍意义的好思想、好作风和好做法,运用校园网络、广播、校报校刊、宣传橱窗和黑板报等传播媒介加以宣传推广。应当通过举行优秀教师表彰会、师德建设先进经验交流会等,展示高校教师的精神风貌,弘扬高尚的师德风范,发挥榜样的作用,从而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广大教师,用先进典型的事迹激励广大教师,营造崇尚师德的良好风气。另外,还要动员全社会“尊师重教”,真正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表彰师德先进时要注重精神奖励与物资奖励并重,努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这对于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导向十分关键。
4.健全完善师德培养教育机制,以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为途径
师德培养机制是建立在对高校教师终身教育理念上的高校教师师德培训工作中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不仅要成为业务上的尖子,而且还要成为以德修身的标兵。培养高尚的师德要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一是时间上要有保证,每年安排时间组织教师培训。二是内容上要有计划,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教师头脑,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师德建设最重要的内容。教育教师要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恪守学术道德,尊重他人智力成果,以自己的高尚道德和人格力量教育和感染学生。三是方法上要改进,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健全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制度,新教师岗位师德教育制度,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列为高校教师培养和就职后培训的重要环节。
实践证明,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完全依靠外在强制手段来推进师德建设是违背道德建设规律的,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引导高校教师自觉参与到师德建设中去。首先,教师必须自觉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教书育人的基本功。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增强法制意识,规范教育行为;学习先进教育思想、理念,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全面提升师德水平。其次,师德建设必须做到内修与慎独。师德作为教师的主要行为规范,通过教师的内心信念起作用,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借助内省、慎独、知行合一等途径,形成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以情育人,以理塑人,以行正人。
5.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要坚持以人为本,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师德教风评价体系,并且在年度考核指标中量化体现,促进高校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业务能力。一是综合考评:由师德建设领导小组指定相关部门成立考评小组,按照师德规范标准制定综合量化考核体系,对全体高校教师进行考评,得出考评结论。二是同行考评:以各院(系)行政负责人为组长,党、政、工共同参与,按照院(系)工作目标,突出教学、科研,制定量化考核体系,由全院(系)教师进行互评,形成结论。三是学生考评:由各院(系)党总支、分团委(团总支)组织,按照“三育人”的服务宗旨,制定量化考核体系,由学生对本院(系)教师进行考核,得出结论。评价结果=综合结论×权重 同行结论×权重 学生结论×权重。权重划分应考虑实际情况,着重于综合测评得分,着重于学生的效果反馈得分。评价结果出来后,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评奖评优、职务晋升、工资收入等直接挂钩。
师德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一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工作。时代在进步,新的教育形势将使师德建设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因此,高校必须努力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提升师德建设水平,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且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