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是统帅,而论据是血肉,是供统帅调遣的士兵。在挑选和使用论据时就要根据论点做辐射状思维和多向性选择,力求论据新颖出奇,让读者耳目一新。那么,如何让议论文的论据翻新出奇呢?
一、要避俗取新
选择论据要避俗取新,通俗地讲,就是要“与时俱进”,即选择论据一定要选新近出现的人和事,避免一再选用那些“地球人都知道”,或者老生常谈的“经典”。很多同学在论据上难于出新,首先是一种盲从心理在作怪。他们认为,只有课本上的事例或名人名言才具典型性,才能以一当十。其次,是定势思维作怪。写议论文时,一旦确立论点,便习惯于选择过去积累的典型事实和经典名言,很难跳出圈子去选择新论据。所以,要想论据新颖不俗,一方面要建立以新悦人的意识,只要论点和论据相互契合,论据就具典型性,就有说服力;另一方面,要广开生活的源头活水,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写作时,多思考,多比较,论据就能常写常新。
2005年山东中考作文以“人类和环境共处”为话题,不少同学运用了“由于过度砍伐和放牧,黄土高原已经严重荒漠化”从反面论证人类应该与自然和睦相处。其实,动脑筋想想,不乏新颖的例子。“非典”肆虐,难道不是人类乱吃带来的灾祸,难道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北京、天津居民小区楼体整体塌陷,也是人类长期无节制地开采地下水所致。如果我们随意浏览报纸,不难看到有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的保护,导致癌症病人急增……这些论据更新颖、更有吸引力。只要你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注意从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中及时收集新鲜的写作素材,新鲜的论据就能随手拈来。
二、要避平取巧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读诗如此,作文也是如此。在风景区,一般人很难引人注目,而老外的出现,却很容易引人注意。议论文论据的选择,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论据的选择上,我们对中国的事例耳熟能详,写起来驾轻就熟,而对外国的,要生疏得多。倘若我们舍弃熟悉的,而改用不常见的外国的事例或名人名言作论据,会让人觉得新颖而巧妙。如在选择外国事例或名言时,又注意避俗避熟——尽可能不选那些为人们熟悉的、用俗了的例子,尽可能选择新颖的例子,就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而且,在论据的使用上中西合璧,古今合用,就更有说服力。
三、要平中翻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生发出不同的观点。同一则材料,在具体运用时,在叙述上注意变换角度或有意侧重,同样也能推陈出新。
如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笔耕不辍,才有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问世,如果你变换叙述的角度,可以证明以下不同的论点。
1.数十年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才获得成功——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2.数十年的执著追求,面对失败和挫折毫不气馁——执著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是成功的保障。
3.数十年遍尝百草,无数次的实验才取得成功——实践出真知。
4.读了医药学书籍800多种,单是摘抄的笔记就装满了好几箱子——没有广博的积累,就不可能有成功。
好,方法就介绍到这里,关键是同学们平常要有意识地多积累,写作时能灵活运用。
(编辑 孙世奇)
一、要避俗取新
选择论据要避俗取新,通俗地讲,就是要“与时俱进”,即选择论据一定要选新近出现的人和事,避免一再选用那些“地球人都知道”,或者老生常谈的“经典”。很多同学在论据上难于出新,首先是一种盲从心理在作怪。他们认为,只有课本上的事例或名人名言才具典型性,才能以一当十。其次,是定势思维作怪。写议论文时,一旦确立论点,便习惯于选择过去积累的典型事实和经典名言,很难跳出圈子去选择新论据。所以,要想论据新颖不俗,一方面要建立以新悦人的意识,只要论点和论据相互契合,论据就具典型性,就有说服力;另一方面,要广开生活的源头活水,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写作时,多思考,多比较,论据就能常写常新。
2005年山东中考作文以“人类和环境共处”为话题,不少同学运用了“由于过度砍伐和放牧,黄土高原已经严重荒漠化”从反面论证人类应该与自然和睦相处。其实,动脑筋想想,不乏新颖的例子。“非典”肆虐,难道不是人类乱吃带来的灾祸,难道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北京、天津居民小区楼体整体塌陷,也是人类长期无节制地开采地下水所致。如果我们随意浏览报纸,不难看到有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的保护,导致癌症病人急增……这些论据更新颖、更有吸引力。只要你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注意从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中及时收集新鲜的写作素材,新鲜的论据就能随手拈来。
二、要避平取巧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读诗如此,作文也是如此。在风景区,一般人很难引人注目,而老外的出现,却很容易引人注意。议论文论据的选择,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论据的选择上,我们对中国的事例耳熟能详,写起来驾轻就熟,而对外国的,要生疏得多。倘若我们舍弃熟悉的,而改用不常见的外国的事例或名人名言作论据,会让人觉得新颖而巧妙。如在选择外国事例或名言时,又注意避俗避熟——尽可能不选那些为人们熟悉的、用俗了的例子,尽可能选择新颖的例子,就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而且,在论据的使用上中西合璧,古今合用,就更有说服力。
三、要平中翻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生发出不同的观点。同一则材料,在具体运用时,在叙述上注意变换角度或有意侧重,同样也能推陈出新。
如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笔耕不辍,才有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问世,如果你变换叙述的角度,可以证明以下不同的论点。
1.数十年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才获得成功——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2.数十年的执著追求,面对失败和挫折毫不气馁——执著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是成功的保障。
3.数十年遍尝百草,无数次的实验才取得成功——实践出真知。
4.读了医药学书籍800多种,单是摘抄的笔记就装满了好几箱子——没有广博的积累,就不可能有成功。
好,方法就介绍到这里,关键是同学们平常要有意识地多积累,写作时能灵活运用。
(编辑 孙世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