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渗透德育教育

来源 :知音励志·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qiu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新的课程标准更是把它放在首要位置,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当然也要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数学教师应积极在数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其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已渗透了德育因素。教师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捕捉好德育的有利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在数学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此,我谈谈自己的做法及肤浅体会:
  1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拥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尝试成功。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的分析,都要启发诱导学生尝试探索,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样下来,学生才会敢于参与,乐于参与。 其次,创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教师不要有个人的偏见,教师不应轻视和鄙视学生,这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师有个人偏见,还轻视和鄙视学生,那么,这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它最有可能摧毁学生的自信心。所以,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更应该具有一片爱心,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的方式才能使课程更好地进行下去,也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成绩和教学质量。
  2 结合传授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1 实践的观点
  數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如讲“勾股定理”时,教师要说明早在公元一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勾广三,股修四、经偶五”的规律(即勾三、股四、弦五),并且借助图形对该定理进行了两种巧妙的证明。让学生明确,任何一个定理、公式的形成均来自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的正确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的能力。
  2.2 辩证的观点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论证方法,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比如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像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2.3 在抽象概括中渗透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知识的联系和发展中找出异同点,沟通数、形、式与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3 以学生为本,师生情感交融
  俗话说:“感人新者,莫乎于情”。在教学中,教师要诚于衷而行于外,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恰当地组织教学,灵活地选择方法,通过一个个环节的安排,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总之,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必须明白学生还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则是不符合实际的。要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爱,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的教学就是要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纯真善良的人格是美好的,无私正直的道德是美好的。在学生的眼里,教师的每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次掌声都是对他们行为的最高奖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生命既是一种强大有力、不可战胜的财富,同时也是一种脆弱无助的、极易损伤的珍宝,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只需一句冷酷无情的话语,一个漠不关心的眼神,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策略性,一定不能喧宾夺主,教师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就一定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在进行这一实践时我特别注意方法上的文道结合,不生搬硬套,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
  参考文献
  [1]共同应对――普通初中新课程的困惑与思考[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07).
  [2]普通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数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1).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