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积极心理学是一场心理学运动,兴起于上世纪末。它倡导心理学不仅研究人类的各种心理方面问题和人们所具有的美德、积极的品质、能力和潜力等。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对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主张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学生们的共性培养和个性发展,提倡自我预防的新预防观,培养学生积极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育,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8-0053-01
21 世纪的中国大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所面临非同寻常的压力,在学校他们要面对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压力,走入社会后还要面临就业方面的压力。许多在还没毕业期间,就已经开始为将来的前途焦虑和紧张,再加上如今社会生活环境瞬息万变,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积极心理学则是用来解决这类问题的,它提出使用积极的力量来对抗人的负面情绪和负面影响,进一步使人类能够适应环境,这对当代大学生在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的定义、起源与简介
英文Positive Psychology代表的是积极心理学,它主要是利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有关手段,来研究人类积极心理方面的一个学科。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的当代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KnnonM. Sheldon) 和他的朋友。他们的定义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即“积极心理学是一种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美德与活力的科学,其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去挖掘人们固有的具有潜在的建设性力量,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的道路。”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每当人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和情绪,而作为一个处于社会与校园边界的主体——大学生,常常最先能够切身的感觉到有关社会改变方面的冲击。面对社会变革他们可能会拥有机遇,但机遇到来的同时也会携带者挑战,对于这种挑战,有的人会难以适从,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年龄平均处于17-22岁之间,此时的生理发育已经基本完成,但是,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身心发展的矛盾性最为突出的时间点恰好是大学时期,他们面临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的矛盾——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交错出现。
积极心理学则针对这些难以适从和心里障碍提出——通过增加学生的积极性来克服它们,以培养学生个体与群体的积极人格为最终目标,一切都要向积极的方向靠拢,并且对于学生来讲,赞赏性的教育是最好的良药,同时积极预防和组织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将会提供给大学生一个全新的自我认识。
三.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双管齐下
3.1 学校教育
3.1.1 塑造大学生积极的人格。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认为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能够代替或消除消极方面的力量。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与引领者,更要去善于引领且培养并发扬大学生所具有的积极“力量”,如:积极自信、自我的良好定位与认知等。大学生是处于一个接受新鲜事物十分迅速的一个主体。而社会上的知识良莠不齐,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的发现并引导促进他们自我成长,才能使他们掌握积极的社会思想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前景。
3.1.2 构建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绝大多数取决于自身坏境因素,而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校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能让学生迅速且高质量成长的最优质的手段。积极教育观的根本目标是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优点。在这种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将能够愉快自主地接受并吸收知识,并且学会潜移默化,而且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更能够更好地塑造人格,满足思想教育的终极目的。
3.1.3 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培养学生个体积极情绪,必须重视学生情绪上的个体差异性。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对于同一事件不同学生往往有不同的情绪体验;情绪体验基本相同时情绪反应特点、反应强度可能不一样;情绪发生后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高低、处理情绪的方式方法也可能不同等等.要深入了解学生在情绪上的差异性,就不要被学生的表面情绪现象所迷惑。要多和学生接触、交心,通过吸收和理解,将其纳入学生的生活之中,学会融会贯通,进一步实现学生成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的幸福感、满意感和快乐感。
3.2 自我教育
3.2.1 以自身为主体,转变教育方式。
在对于社会认知与自身经验积累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可以广而说之为“外界教育”,是自身主体被迫接受的一种方式,所以,对于积极性的接受,作为自身主体应该转变其教育方式,人的生命系统是自我决定的,具有潜在的自我完善能力,因此,在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中,应分明自身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被动接受到主动寻求学习,在生活、学习和就业三个方面实行自我意识优先的决策,自主开展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活动。
3.2.2 运用积极力量,改进教育过程。
积极心理学通过激发人类内在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的手段,促使人类更有意义地生活。重点是教给学生运用自身积极力量,改进自己接受教育的过程。激发自主学习动机,让自身在学习中寻求快乐,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中产生求知的渴求欲。转变师生角色,准确定位,不能越位,营造和谐、平等、民主氛围。
3.3.3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進自我教育。
一个人的心理积极度绝大多数原因取决于他主体自身所处的环境中,因此,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校园建设,宿舍文明建设等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这些环境会在一点一滴中渗透于主体,所以,为了促进主体自主性的自我寻求并接受教育,作为高校工作者,首要重任,即联合高校各大组织部门,积极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在生活、思想、学习等方方面面贯彻落实,潜移默化,引导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张海涛. 基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接受式音乐治疗个案实践[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5).
[2] 胡晓芳. 用积极心理学构建高职女生幸福人生观[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3).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育,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8-0053-01
21 世纪的中国大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所面临非同寻常的压力,在学校他们要面对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压力,走入社会后还要面临就业方面的压力。许多在还没毕业期间,就已经开始为将来的前途焦虑和紧张,再加上如今社会生活环境瞬息万变,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积极心理学则是用来解决这类问题的,它提出使用积极的力量来对抗人的负面情绪和负面影响,进一步使人类能够适应环境,这对当代大学生在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的定义、起源与简介
英文Positive Psychology代表的是积极心理学,它主要是利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有关手段,来研究人类积极心理方面的一个学科。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的当代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KnnonM. Sheldon) 和他的朋友。他们的定义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即“积极心理学是一种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美德与活力的科学,其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去挖掘人们固有的具有潜在的建设性力量,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的道路。”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每当人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和情绪,而作为一个处于社会与校园边界的主体——大学生,常常最先能够切身的感觉到有关社会改变方面的冲击。面对社会变革他们可能会拥有机遇,但机遇到来的同时也会携带者挑战,对于这种挑战,有的人会难以适从,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年龄平均处于17-22岁之间,此时的生理发育已经基本完成,但是,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身心发展的矛盾性最为突出的时间点恰好是大学时期,他们面临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的矛盾——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交错出现。
积极心理学则针对这些难以适从和心里障碍提出——通过增加学生的积极性来克服它们,以培养学生个体与群体的积极人格为最终目标,一切都要向积极的方向靠拢,并且对于学生来讲,赞赏性的教育是最好的良药,同时积极预防和组织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将会提供给大学生一个全新的自我认识。
三.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双管齐下
3.1 学校教育
3.1.1 塑造大学生积极的人格。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认为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能够代替或消除消极方面的力量。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与引领者,更要去善于引领且培养并发扬大学生所具有的积极“力量”,如:积极自信、自我的良好定位与认知等。大学生是处于一个接受新鲜事物十分迅速的一个主体。而社会上的知识良莠不齐,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的发现并引导促进他们自我成长,才能使他们掌握积极的社会思想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前景。
3.1.2 构建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绝大多数取决于自身坏境因素,而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校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能让学生迅速且高质量成长的最优质的手段。积极教育观的根本目标是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优点。在这种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将能够愉快自主地接受并吸收知识,并且学会潜移默化,而且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更能够更好地塑造人格,满足思想教育的终极目的。
3.1.3 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培养学生个体积极情绪,必须重视学生情绪上的个体差异性。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对于同一事件不同学生往往有不同的情绪体验;情绪体验基本相同时情绪反应特点、反应强度可能不一样;情绪发生后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高低、处理情绪的方式方法也可能不同等等.要深入了解学生在情绪上的差异性,就不要被学生的表面情绪现象所迷惑。要多和学生接触、交心,通过吸收和理解,将其纳入学生的生活之中,学会融会贯通,进一步实现学生成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的幸福感、满意感和快乐感。
3.2 自我教育
3.2.1 以自身为主体,转变教育方式。
在对于社会认知与自身经验积累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可以广而说之为“外界教育”,是自身主体被迫接受的一种方式,所以,对于积极性的接受,作为自身主体应该转变其教育方式,人的生命系统是自我决定的,具有潜在的自我完善能力,因此,在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中,应分明自身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被动接受到主动寻求学习,在生活、学习和就业三个方面实行自我意识优先的决策,自主开展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活动。
3.2.2 运用积极力量,改进教育过程。
积极心理学通过激发人类内在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的手段,促使人类更有意义地生活。重点是教给学生运用自身积极力量,改进自己接受教育的过程。激发自主学习动机,让自身在学习中寻求快乐,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中产生求知的渴求欲。转变师生角色,准确定位,不能越位,营造和谐、平等、民主氛围。
3.3.3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進自我教育。
一个人的心理积极度绝大多数原因取决于他主体自身所处的环境中,因此,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校园建设,宿舍文明建设等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这些环境会在一点一滴中渗透于主体,所以,为了促进主体自主性的自我寻求并接受教育,作为高校工作者,首要重任,即联合高校各大组织部门,积极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在生活、思想、学习等方方面面贯彻落实,潜移默化,引导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张海涛. 基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接受式音乐治疗个案实践[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5).
[2] 胡晓芳. 用积极心理学构建高职女生幸福人生观[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