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农民队伍的主体作用,因此,培养和建设一支新型农民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本文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出发,结合地方职业农民培养情况,提出对策建议,通过人才培养助推乡村振兴。
关键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传统农业发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已然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然而,农村人口的流动,农村人才的流失,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界定
2017年1月29日,农业部出台“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職业农民队伍。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着力点还在于如何准确界定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有效精准开展培育工作。
新型职业农民相较于传统农民而言,具备不一样的特征。传统农民长期居住于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付出体力劳动为主,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与经营,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相对单一、落后。新型职业农民一般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注重与市场紧密结合,成为参与市场交易的主体之一,寻求使自己收益最大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二是将农业机械化、产业化作为职业目标,力求农业生产的长期化、稳定化、标准化;三是具有较高的知识、技术、经营水平,具有职业责任感,注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四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综合素质较高,且具有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从范围上看,可以涵盖种养大户、专业大户、农产品经纪人以及小型农业企业家、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等新型职业农民,随着时代发展该范围也会相应得以扩展。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困境
(一)培育对象受训意识不强,能力层次不齐。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人才流失严重。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到城市,“农二代”大都不愿意继续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而留守的大部分农民年龄较大,各方面素质跟不上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二是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大部分农民群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对于文化知识的掌握不够,对新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的接受难度较大,培育成长期较为缓慢;三是年龄结构不合理,从目前愿意长期从事农业的人群来看,年轻人非常少,年龄大些的农民群体较为守旧,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遵循传统的习俗与习惯,年龄小一些的农民群体缺乏实践经验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往往容易半途而废。
(二)培育体系不完善,培育空间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培育主体有限,培训资源不足。培育主体主要包括农业类大专院校、职业中专、技术学院以及广播电视大学,农委、人社等单位系统,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和不完备,部分地区部分人群依然存在受训机会少,培养难度大,速度慢,质量不高等问题。二是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由于对新型职业农民界定不清晰,方向把握不精准,导致了培训内容出现偏差,培训效果打折扣等问题。部分培训机构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时不够等问题,理论课程太多,而实践课程较少等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培训模式单一。为了降低组织培训的人力、物力成本,培训机构往往将培训班规模扩大,很难做到培训模式的多样化。四是培训职业化、长效化效果不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在于要培养产期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人群,具有较强的职业性。但是部分培训机构为了完成培训任务而盲目开展培训,对于培训对象的筛选和再继续教育的关注不够,导致了培训缺乏连续性和持久性。
(三)配套政策亟待完善。一是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中的户籍制度,将人口分为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传统理念中,对于农民身份,不是一个职业的概念,社会地位和收入都不太高,这也是促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涌向城市而不愿意成为职业农民的内在原因,他们需要身份的认同,需要社会地位的提升,更需要子女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与受教育权利。二是培训资金不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一个长期工程,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但是培训取得成效缓慢,效果显现不充分,社会资金与其他资金没有广泛参与进来,主要靠财政支持很难做大做强做精。三是培训师资短缺。要培养出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有高质量的培训师资,目前基层存在师资严重短缺的现象,在师资的培养上下功夫还不够。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培训对象,优化生源结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必须要精准化,才可能高效化。首先要把握好生源关,因为培训资源的有限性,在对参训学员的选择上要更加的精细化,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要对报名农民的实际生产情况、经营规模、学历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合适,避免凑人数等问题发生;加强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招生前期的考核制度,设置招生标准,优化生源结构。
(二)进一步规范培训流程,丰富培训内容。要不断壮大专业性强、实用性强的培训机构,加强培训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了解培训对象的基本需求,提升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引入多种易于接受和转化的教学模式,把培训办出特色,办出效果。制定长期培养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增强培训实效。
(三)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强化身份认可。要进一步探索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考核制度,强化培训过程管理和结果导向,督促学员在培训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经历,认真学习专研,通过学习考核,给予认定和认可。并且在人才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激励更多的人志愿加入到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去,形成良好的人才培育体系。
(四)进一步完善政策配套,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投资体系,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助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工资指导标准,让新型职业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管理工作,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监管,实现信息存档,信息检索、信息统计等大数据库功能,让信息管理系统真正发挥大数据库作用。并通过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对参训的学员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
参考文献:
[1]华芳英.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趋向与培育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6
[2] 丛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程中政府服务功能及其完善[J].农业经济,2015.6
[3] 覃扬庆.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2016.8
关键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传统农业发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已然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然而,农村人口的流动,农村人才的流失,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界定
2017年1月29日,农业部出台“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職业农民队伍。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着力点还在于如何准确界定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有效精准开展培育工作。
新型职业农民相较于传统农民而言,具备不一样的特征。传统农民长期居住于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付出体力劳动为主,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与经营,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相对单一、落后。新型职业农民一般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注重与市场紧密结合,成为参与市场交易的主体之一,寻求使自己收益最大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二是将农业机械化、产业化作为职业目标,力求农业生产的长期化、稳定化、标准化;三是具有较高的知识、技术、经营水平,具有职业责任感,注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四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综合素质较高,且具有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从范围上看,可以涵盖种养大户、专业大户、农产品经纪人以及小型农业企业家、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等新型职业农民,随着时代发展该范围也会相应得以扩展。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困境
(一)培育对象受训意识不强,能力层次不齐。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人才流失严重。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到城市,“农二代”大都不愿意继续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而留守的大部分农民年龄较大,各方面素质跟不上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二是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大部分农民群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对于文化知识的掌握不够,对新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的接受难度较大,培育成长期较为缓慢;三是年龄结构不合理,从目前愿意长期从事农业的人群来看,年轻人非常少,年龄大些的农民群体较为守旧,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遵循传统的习俗与习惯,年龄小一些的农民群体缺乏实践经验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往往容易半途而废。
(二)培育体系不完善,培育空间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培育主体有限,培训资源不足。培育主体主要包括农业类大专院校、职业中专、技术学院以及广播电视大学,农委、人社等单位系统,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和不完备,部分地区部分人群依然存在受训机会少,培养难度大,速度慢,质量不高等问题。二是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由于对新型职业农民界定不清晰,方向把握不精准,导致了培训内容出现偏差,培训效果打折扣等问题。部分培训机构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时不够等问题,理论课程太多,而实践课程较少等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培训模式单一。为了降低组织培训的人力、物力成本,培训机构往往将培训班规模扩大,很难做到培训模式的多样化。四是培训职业化、长效化效果不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在于要培养产期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人群,具有较强的职业性。但是部分培训机构为了完成培训任务而盲目开展培训,对于培训对象的筛选和再继续教育的关注不够,导致了培训缺乏连续性和持久性。
(三)配套政策亟待完善。一是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中的户籍制度,将人口分为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传统理念中,对于农民身份,不是一个职业的概念,社会地位和收入都不太高,这也是促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涌向城市而不愿意成为职业农民的内在原因,他们需要身份的认同,需要社会地位的提升,更需要子女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与受教育权利。二是培训资金不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一个长期工程,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但是培训取得成效缓慢,效果显现不充分,社会资金与其他资金没有广泛参与进来,主要靠财政支持很难做大做强做精。三是培训师资短缺。要培养出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有高质量的培训师资,目前基层存在师资严重短缺的现象,在师资的培养上下功夫还不够。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培训对象,优化生源结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必须要精准化,才可能高效化。首先要把握好生源关,因为培训资源的有限性,在对参训学员的选择上要更加的精细化,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要对报名农民的实际生产情况、经营规模、学历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合适,避免凑人数等问题发生;加强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招生前期的考核制度,设置招生标准,优化生源结构。
(二)进一步规范培训流程,丰富培训内容。要不断壮大专业性强、实用性强的培训机构,加强培训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了解培训对象的基本需求,提升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引入多种易于接受和转化的教学模式,把培训办出特色,办出效果。制定长期培养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增强培训实效。
(三)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强化身份认可。要进一步探索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考核制度,强化培训过程管理和结果导向,督促学员在培训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经历,认真学习专研,通过学习考核,给予认定和认可。并且在人才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激励更多的人志愿加入到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去,形成良好的人才培育体系。
(四)进一步完善政策配套,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投资体系,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助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工资指导标准,让新型职业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管理工作,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监管,实现信息存档,信息检索、信息统计等大数据库功能,让信息管理系统真正发挥大数据库作用。并通过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对参训的学员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
参考文献:
[1]华芳英.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趋向与培育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6
[2] 丛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程中政府服务功能及其完善[J].农业经济,2015.6
[3] 覃扬庆.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