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幼儿时期各种能力习惯的培养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性,但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盼子成才的迫切需求,开始将小学的学习内容提前到幼儿园进行学习,如提前把汉语拼音、书写汉字、数学运算等小学一年级的部分教学内容纳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占据了幼儿的大部分游戏时间,这种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倾向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教育的规律,超出了幼儿所能接受教育的适宜度,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和幼儿教育的发展。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错误教育倾向,怎样防止和纠正这种倾向?我觉得关键是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回归幼儿教育本位,正确衔接小学教育。下面我就幼儿教育小学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淡淡自己的看法: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产生的原因
(一)幼儿园的不正当市场竞争诱发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产生
由于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错误理解,希望孩子快成才,早成才,他们不时地把自己的这种心理转嫁到学前教育之中。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为了在众多的幼儿园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相当部分的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自负盈亏或承包性质的公办幼儿园,他们把盈利作为首要目的,一味迎合家长,只要家长掏腰包,就是她的上帝。许多被家长叫好的幼儿园的办园“秘诀”就是多凸显孩子的外显行为,如语言、识字、英语、速算、早期阅读等,因为这些方面周期短,在孩子身上见效快,家长能看得见,摸得着。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兴趣、智力潜能等方面的培养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易在孩子身上迅速体现,因而幼儿园就“避重就轻”,以博得家长的满意。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更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在教育方式上更趋于“小学化”,更注重教育的即时效应,这是造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内在因素。
(二)教师自身素质不足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形成
幼儿教师素质不高也是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重要因素。在幼儿园的师资要求上,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指导、监督力度不足,特别是民办幼儿园很多无办园许可证,教师无教师资格证。这些幼儿园的教师,缺乏专业的幼儿教育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因为自身因素不足或缺少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农村乡镇小学把过剩的年老体弱教师安排到了幼儿园任教,由于她们缺乏新的教育理念,只会凭经验机械重复地进行教学。具体表现一是幼儿对老师要言听计从,形成了教师规范幼儿行为“小学化”倾向。二是教师对幼儿的教学为填鸭式灌输,缺少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形成了教师对幼儿教学形式的“小学化”倾向。三是教师对幼儿的教学内容指向明确,那就是以孩子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多少为出发点,迎合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错误认识心理,形成了教师对幼儿教育内容“小学化”倾向。薄弱的师资力量扼杀了幼儿的天性,降低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幼儿家长的压力深化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发展
当前“应试教育”的阴影笼罩着家长盼子成才的心理,这种压力如影随形。因而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急功近利,恨不得“一步登天”,许多家长的错误需求是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多学知识。他们对孩子的评价不是“你今天在幼儿园快乐吗?开心吗?”而最关心的是:“你今天在幼儿园吃没吃饱?认识了什么字?背了几首诗?……如此询问,好像我们教师没教孩子识字、算术和古诗,我们一天的辛苦就要被否认。当家长把这些方面作为考察幼儿的主要发展时,它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幼儿的自我为中心和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之路。被迫无奈,很多知识能力训练的项目在家长的呼声中开展得轰轰烈烈,孩子的游戏活动只能成为一种无力点缀,“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的危害
儿童发展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揭示: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有着不可逆的顺序性和发展进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应试教育前移的表现,是一种“拔苗助长”、“小马拉大车”的体现,其危害是多方面的,甚至是永久性的,无法弥补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有损于幼儿的身心健康
孩子的身心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是第一重要的。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一样,不加以遵循就要付出昂贵的代价,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还在发育之中,非常脆弱,易受伤害。如果长时间注意力太集中,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坐的时间过长或坐姿不正确都会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并引起心理上的变化,如表情呆板等。过早、过多的规范性学习还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易使幼儿缺失最重要的早期经验
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强调全面发展和均衡学习,如果孩子们过早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研究表明,三四岁是幼儿发展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建立自信心的重要年龄,要多给孩子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鼓励他们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会在不断的学习做事和感受到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四五岁是儿童发展友谊和伙伴关系的关键年龄。此时,父母应该关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和进行活动,他有没有好朋友,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美国一项长达40年的追踪研究证实:儿童早期积累的社会性经验更具有长效性,早期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后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就业率高、生活水平高、离婚率低、犯罪率低等。
(三)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不利于孩子小学阶段的学习
相关经验表明,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提前学习了小学低年级的内容,进入小学阶段的重复学习会让一些孩子感觉到:小学的学习没有挑战性,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由于重复教育,使这些儿童养成了不动脑、不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当他们升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学习难度加大时,一下子不能适应,这部分孩子会出现为难和厌烦情绪,结果学习成绩下降,不仅会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对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对策
为了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蔓延,最终摆脱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束缚,让孩子真正“赢在起跑线上”,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种对策:
依法办园,科学施教
正确的幼儿教育是以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我国已经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幼儿教育领域制定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纲要》等,明确规定了幼儿教育的目标、任务、原则,为幼儿教育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多年来我园坚持依法施教,树立正确的办园理念,自觉维护幼儿的权益,尊重和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取得令人称道的效果,从我园毕业的许多孩子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成为小学、中学、大学的优秀学生,有的孩子考上了清华、人大等高校。此外,我园还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幼儿成长与教育的科学知识。特别重视家长学校的开办,利用专题讲座、家园联系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掌握各个阶段幼儿发展的不同目标以及应该怎样科学地开发幼儿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引导社会正确看待幼儿教育的作用,树立科学教育的理念,纠正幼儿上幼儿园就是学知识的错误认识,调整对幼儿的评价标准,从而淡化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功利心态。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错误教育倾向,怎样防止和纠正这种倾向?我觉得关键是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回归幼儿教育本位,正确衔接小学教育。下面我就幼儿教育小学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淡淡自己的看法: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产生的原因
(一)幼儿园的不正当市场竞争诱发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产生
由于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错误理解,希望孩子快成才,早成才,他们不时地把自己的这种心理转嫁到学前教育之中。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为了在众多的幼儿园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相当部分的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自负盈亏或承包性质的公办幼儿园,他们把盈利作为首要目的,一味迎合家长,只要家长掏腰包,就是她的上帝。许多被家长叫好的幼儿园的办园“秘诀”就是多凸显孩子的外显行为,如语言、识字、英语、速算、早期阅读等,因为这些方面周期短,在孩子身上见效快,家长能看得见,摸得着。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兴趣、智力潜能等方面的培养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易在孩子身上迅速体现,因而幼儿园就“避重就轻”,以博得家长的满意。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更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在教育方式上更趋于“小学化”,更注重教育的即时效应,这是造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内在因素。
(二)教师自身素质不足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形成
幼儿教师素质不高也是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重要因素。在幼儿园的师资要求上,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指导、监督力度不足,特别是民办幼儿园很多无办园许可证,教师无教师资格证。这些幼儿园的教师,缺乏专业的幼儿教育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因为自身因素不足或缺少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农村乡镇小学把过剩的年老体弱教师安排到了幼儿园任教,由于她们缺乏新的教育理念,只会凭经验机械重复地进行教学。具体表现一是幼儿对老师要言听计从,形成了教师规范幼儿行为“小学化”倾向。二是教师对幼儿的教学为填鸭式灌输,缺少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形成了教师对幼儿教学形式的“小学化”倾向。三是教师对幼儿的教学内容指向明确,那就是以孩子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多少为出发点,迎合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错误认识心理,形成了教师对幼儿教育内容“小学化”倾向。薄弱的师资力量扼杀了幼儿的天性,降低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幼儿家长的压力深化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发展
当前“应试教育”的阴影笼罩着家长盼子成才的心理,这种压力如影随形。因而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急功近利,恨不得“一步登天”,许多家长的错误需求是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多学知识。他们对孩子的评价不是“你今天在幼儿园快乐吗?开心吗?”而最关心的是:“你今天在幼儿园吃没吃饱?认识了什么字?背了几首诗?……如此询问,好像我们教师没教孩子识字、算术和古诗,我们一天的辛苦就要被否认。当家长把这些方面作为考察幼儿的主要发展时,它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幼儿的自我为中心和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之路。被迫无奈,很多知识能力训练的项目在家长的呼声中开展得轰轰烈烈,孩子的游戏活动只能成为一种无力点缀,“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的危害
儿童发展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揭示: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有着不可逆的顺序性和发展进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应试教育前移的表现,是一种“拔苗助长”、“小马拉大车”的体现,其危害是多方面的,甚至是永久性的,无法弥补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有损于幼儿的身心健康
孩子的身心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是第一重要的。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一样,不加以遵循就要付出昂贵的代价,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还在发育之中,非常脆弱,易受伤害。如果长时间注意力太集中,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坐的时间过长或坐姿不正确都会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并引起心理上的变化,如表情呆板等。过早、过多的规范性学习还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易使幼儿缺失最重要的早期经验
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强调全面发展和均衡学习,如果孩子们过早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研究表明,三四岁是幼儿发展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建立自信心的重要年龄,要多给孩子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鼓励他们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会在不断的学习做事和感受到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四五岁是儿童发展友谊和伙伴关系的关键年龄。此时,父母应该关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和进行活动,他有没有好朋友,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美国一项长达40年的追踪研究证实:儿童早期积累的社会性经验更具有长效性,早期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后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就业率高、生活水平高、离婚率低、犯罪率低等。
(三)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不利于孩子小学阶段的学习
相关经验表明,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提前学习了小学低年级的内容,进入小学阶段的重复学习会让一些孩子感觉到:小学的学习没有挑战性,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由于重复教育,使这些儿童养成了不动脑、不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当他们升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学习难度加大时,一下子不能适应,这部分孩子会出现为难和厌烦情绪,结果学习成绩下降,不仅会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对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对策
为了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蔓延,最终摆脱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束缚,让孩子真正“赢在起跑线上”,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种对策:
依法办园,科学施教
正确的幼儿教育是以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我国已经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幼儿教育领域制定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纲要》等,明确规定了幼儿教育的目标、任务、原则,为幼儿教育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多年来我园坚持依法施教,树立正确的办园理念,自觉维护幼儿的权益,尊重和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取得令人称道的效果,从我园毕业的许多孩子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成为小学、中学、大学的优秀学生,有的孩子考上了清华、人大等高校。此外,我园还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幼儿成长与教育的科学知识。特别重视家长学校的开办,利用专题讲座、家园联系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掌握各个阶段幼儿发展的不同目标以及应该怎样科学地开发幼儿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引导社会正确看待幼儿教育的作用,树立科学教育的理念,纠正幼儿上幼儿园就是学知识的错误认识,调整对幼儿的评价标准,从而淡化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功利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