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关键在于中央银行的声誉,要想建立起中央银行良好的声誉,就必须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进而保证公众对货币政策预期的一致性,将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从而保证通货膨胀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基础上实现对经济波动的调控,兼顾稳定物价和稳定产出波动双重目标。
【关键词】 动态不一致性;声誉;透明度
一、问题的提出——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
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领域。如果决策主体在当前做出的关于未来政策的决策,从后来执行时看,即使没有新的相关信息出现,也不再是最优的了,这时该政策便是动态不一致。动态不一致性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如何消除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就成为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对中央银行而言,社会性的最优是实施永久的零通货膨胀率,并使失业率维持在其自然失业率上。传统经济理论在分析货币政策问题时,通常忽略了政策制定者与政策调节对象的决策行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实际上货币政策行为及效应是政策制定者与政策调节对象在主、客观条件制约下进行的一种博弈行为。于是,具有理性和完全信息的公众不会被其欺骗,最后结果必然是被预期到的或更高的通货膨胀,而对真实产出和就业却无实际影响。为追求最优的结果,欺骗的行动可能导致比单一规则政策效果更差,从而欺骗所带来的恶果使得单一规则更具有吸引力。
二、动态不一致性的消除——声誉模型
在宏观金融博弈中,政策制定者声誉通常被定义为政策制定者对通货膨胀的态度和行为。对于公众来说,总是希望中央银行能够遵守承诺,保持货币政策的一致性,就能保证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一致,避免因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可能造成的损失。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处于一种矛盾的境地,一方面希望通过制造意外的通货膨胀来获得额外收益,违背承诺,另一方面中央银行为了保证政权的稳定性,取得公众政治上的支持,保持良好的政策聲誉,必须信守承诺,中央银行必须权衡得失。对于中央银行来说,不论公众的预期怎么变,都会选择零通货膨胀率,这就类似于货币政策以固定的通货膨胀率为目标的制度,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通货膨胀水平而不顾产出的波动,这使得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中央银行在某一时期选择不合作策略的短期收益大于该期之后合作策略所带来的长期收益现值之和,他就会放弃承诺;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在该期短期收益不足以弥补损失掉的长期收益,他会一直模仿强硬中央银行,执行零通货膨胀策略直到最后一期,声誉已经不能再带来任何收益,他会一次毁掉长期建立起来的声誉,追求最大的短期利益。当经济主体对相关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的实际运行存在着信息不完全时,公众会更多地依赖于对中央银行政策声誉的判断,声誉越高,即中央银行的通货膨胀目标越可信,公众关于通货膨胀的预期也随之不断降低,这使得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也越来越有效可行。从博弈论的行为主体的策略选择上看,只有提高中央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透明性,才可以稳定公众对货币政策的预期,使得公众对货币政策的预期具有一致性,进而可能达到政策的目标,最终保证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三、对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一个分析说明
1995年,中央银行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并且中央银行1995年开始试行、1996年开始正式启用以货币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这一规定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实现了从双重目标到确定币值稳定为单一目标、从相机抉择到遵守规则的转变,这也显示着中央银行转变为偏好低通货膨胀率的强硬类型。从模型结论来讲,这一转变是一种改进,公众与中央银行之间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中央银行放弃短期利益将通货膨胀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货币政策有效运行,物价稳定。这不仅仅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技术要求很高,更重要的是建立在中央银行有着良好声誉的基础上,要让公众相信中央银行是强硬的,会信守承诺,从而形成较低的通货膨胀预期和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1997年成立了货币政策委员会,每个季度召开一次例会,从2001年一季度开始按季公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公众可通过《金融时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等获得各种经济与金融信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仍有进一步增强的空间。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是总结分析以往情况的报告,是货币政策执行结果的报告,而不是货币政策决策报告。我国目前还缺少这样的报告,以及这样报告的披露,这些正是中央银行引导公众预期最实质的东西。人民银行应当建立货币政策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透明度,通过信息公开,提高公众对政策的信任,尽量避免动态不一致的问题,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卫江.《动态不一致性及政府声誉与通货膨胀防范》.现代财经 .2002
【关键词】 动态不一致性;声誉;透明度
一、问题的提出——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
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领域。如果决策主体在当前做出的关于未来政策的决策,从后来执行时看,即使没有新的相关信息出现,也不再是最优的了,这时该政策便是动态不一致。动态不一致性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如何消除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就成为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对中央银行而言,社会性的最优是实施永久的零通货膨胀率,并使失业率维持在其自然失业率上。传统经济理论在分析货币政策问题时,通常忽略了政策制定者与政策调节对象的决策行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实际上货币政策行为及效应是政策制定者与政策调节对象在主、客观条件制约下进行的一种博弈行为。于是,具有理性和完全信息的公众不会被其欺骗,最后结果必然是被预期到的或更高的通货膨胀,而对真实产出和就业却无实际影响。为追求最优的结果,欺骗的行动可能导致比单一规则政策效果更差,从而欺骗所带来的恶果使得单一规则更具有吸引力。
二、动态不一致性的消除——声誉模型
在宏观金融博弈中,政策制定者声誉通常被定义为政策制定者对通货膨胀的态度和行为。对于公众来说,总是希望中央银行能够遵守承诺,保持货币政策的一致性,就能保证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一致,避免因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可能造成的损失。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处于一种矛盾的境地,一方面希望通过制造意外的通货膨胀来获得额外收益,违背承诺,另一方面中央银行为了保证政权的稳定性,取得公众政治上的支持,保持良好的政策聲誉,必须信守承诺,中央银行必须权衡得失。对于中央银行来说,不论公众的预期怎么变,都会选择零通货膨胀率,这就类似于货币政策以固定的通货膨胀率为目标的制度,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通货膨胀水平而不顾产出的波动,这使得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中央银行在某一时期选择不合作策略的短期收益大于该期之后合作策略所带来的长期收益现值之和,他就会放弃承诺;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在该期短期收益不足以弥补损失掉的长期收益,他会一直模仿强硬中央银行,执行零通货膨胀策略直到最后一期,声誉已经不能再带来任何收益,他会一次毁掉长期建立起来的声誉,追求最大的短期利益。当经济主体对相关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的实际运行存在着信息不完全时,公众会更多地依赖于对中央银行政策声誉的判断,声誉越高,即中央银行的通货膨胀目标越可信,公众关于通货膨胀的预期也随之不断降低,这使得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也越来越有效可行。从博弈论的行为主体的策略选择上看,只有提高中央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透明性,才可以稳定公众对货币政策的预期,使得公众对货币政策的预期具有一致性,进而可能达到政策的目标,最终保证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三、对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一个分析说明
1995年,中央银行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并且中央银行1995年开始试行、1996年开始正式启用以货币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这一规定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实现了从双重目标到确定币值稳定为单一目标、从相机抉择到遵守规则的转变,这也显示着中央银行转变为偏好低通货膨胀率的强硬类型。从模型结论来讲,这一转变是一种改进,公众与中央银行之间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中央银行放弃短期利益将通货膨胀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货币政策有效运行,物价稳定。这不仅仅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技术要求很高,更重要的是建立在中央银行有着良好声誉的基础上,要让公众相信中央银行是强硬的,会信守承诺,从而形成较低的通货膨胀预期和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1997年成立了货币政策委员会,每个季度召开一次例会,从2001年一季度开始按季公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公众可通过《金融时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等获得各种经济与金融信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仍有进一步增强的空间。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是总结分析以往情况的报告,是货币政策执行结果的报告,而不是货币政策决策报告。我国目前还缺少这样的报告,以及这样报告的披露,这些正是中央银行引导公众预期最实质的东西。人民银行应当建立货币政策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透明度,通过信息公开,提高公众对政策的信任,尽量避免动态不一致的问题,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卫江.《动态不一致性及政府声誉与通货膨胀防范》.现代财经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