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高教育质量”是“十三五”期间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把教育质量提到了国家发展的高度。具体到义务教育阶段,如何抓好提高质量,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积极探索和不断实践。2015年,省教育厅在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四项活动,分别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要求·大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大视导”活动、学校文化建设“新体系·大构建”活动及学校管理“新标准·大规范”活动,正是着眼于提高义务教育提高质量与内涵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要求·大实践”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新任务,而是德育传统经验的延续和发展,与传统不同的是更系统、更全面、更具有时代性,是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和纲领。师生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而实践也不能盲目随意,必须有一定的计划和规范才能让核心价值观教育显现成效。“新要求·大实践”正是倡导中小学通过实践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性主题。2014年“六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看望少年儿童时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新要求”正是根据这一精神提出的,主要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以及“三爱”教育(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和“三节”教育(节粮、节水、节电)的内容。关于“大实践”活动,我们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环境教育五大主题教育,并提出中小学从五个方面开展德育实践活动。1.课堂延伸实践活动,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开展课外文体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学校文化氛围等。2.走进经典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经典诵读、经典赏析、民俗体验、传统节日、艺术赏评等,强化实践效果。3.志愿服务实践活动,通过学习雷锋、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理想教育、公益活动等,提升实践作用。4.研学旅行实践活动,通过红色旅行、走进博物馆、走进实践基地等活动,深化实践作用。5.自强自立实践活动,通过生存技能培养、感恩教育、生命教育、节俭品德养成、家政服务体验、科技活动探索等,升华实践作用。中小学按照“新要求·大实践”主题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要注意活动的系统性,把这些主题活动有序地安排到教育教学计划中。在省教育厅的推动下,全省各地中小学积极落实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主动实践的灵魂。宝鸡市“德润宝鸡·书香陈仓”德育行动、西安惠安中学的“好人教育”等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影响广泛的品牌活动。
二、义务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大视导”活动,巩固课程改革成果
从2001年试点,2002年全面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5年,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深刻变化,广大的中小学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但是,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看,课改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封闭、单一的课堂状况依然存在,先进理念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普遍;另一方面一些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探索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没有根本减轻,在实践层面针对要不要传统教学的优秀成分产生严重分歧。新时期,必须让课堂教学回归理性,回归常态。课堂教学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必须通过不断的碰撞、交流、诊断逐步提升。“新常态·大视导”活动就是从行政推动层面提供这种交流、诊断平台。通过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视导活动,推动基层学校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完善课程改革的保障机制。同时组织专业视导,通过示范课、点评课,让大家充分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形式,去伪存真,回归常态。这一活动覆盖的学校不分城市乡村、优质薄弱,从全省范围内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状况,从而体现指导的精准性。2015年,先后在宜君、临渭、略阳、城固、石泉、旬阳等县区进行视导,对行政重视课改、教研关注课改、教师践行课改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临渭区课改校校有特色,旬阳县联片教研推课改等都得到不断深化。
三、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新标准·大规范”活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增进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政府简政放权,学校如何“接”权,需要从改进学校管理做起。2014年教育部制定出台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确定了22项管理任务和92条管理要求,基本涵盖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的主要方面,为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提供了指南。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任务。但是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极大改善的情况下,择校现象依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的不均衡。开展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新标准·大规范”活动,就是要在中小学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缩小学校之间管理水平的差距,实现规范办学。“新标准·大规范”活动确立了五项工作任务。一是修订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对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空白进行弥补,对内容陈旧、操作性不强、与教育法规政策抵触的规章制度及工作方案进行修订完善,确保学校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二是制定学校章程,章程是学校办学的基本遵循,义务教育学校要按照“一校一章程”的要求,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建立起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提高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三是规范办学行为,这是加强管理的落脚点,通过活动让学校自觉遵守教育政策法规,在招生、收费、分班、教学、“减负”方面都要落实相关规定。四是建立家校沟通机制,现代学校制度的关键就是让家长参与、监督学校的管理,发挥好家长委员会支持学校工作的积极作用。五是确立试点学校,《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落实不可能整齐划一,需要通过试点逐步引领,所以我们要求每个县区要确定3-5所义务教育学校作为试点学校,从试点学校做起,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最终实现所有学校的标准化管理。当然,学校管理也不能僵化死板,还要从服务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出发,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人文性,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义务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新体系·大构建”活动,注重内涵发展
学校是育人场所,也是文化场域,学校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的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往往被片面的理解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只是外在的、显性的文化载体,学校文化应该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了引领学校文化坚持正确的方向,省教育厅专门制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注重学校文化的正确导向性、体系完整性、发展继承性、特色地域性。通过开展“新体系·大构建”活动,引导义务教育学校在构建学校文化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把学校的管理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班级文化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整体构建。当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注重继承和发展,充分发掘学校文化的历史积淀,避免换一任校长,提一套文化体系的现象。通过这一活动,推动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力争形成富有鲜明个性的学校特色文化,避免简单“照搬移植”和“千校一面”。我们还倡导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体现共同价值,让师生全面参与,共同建设,并能够通过学校文化的影响力,影响家长、社区提高文化品味,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还要开展创建示范校的活动,通过这一激励机制,让学校普遍重视起文化的影响力。
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推进义务教育从办学条件的均衡向质量的均衡转变是一个紧迫的任务。通过“四新四大”活动的开展,让中小学重视德育、关注课堂、规范管理、丰富文化,应该为义务教育整体质量提升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要求·大实践”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新任务,而是德育传统经验的延续和发展,与传统不同的是更系统、更全面、更具有时代性,是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和纲领。师生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而实践也不能盲目随意,必须有一定的计划和规范才能让核心价值观教育显现成效。“新要求·大实践”正是倡导中小学通过实践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性主题。2014年“六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看望少年儿童时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新要求”正是根据这一精神提出的,主要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以及“三爱”教育(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和“三节”教育(节粮、节水、节电)的内容。关于“大实践”活动,我们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环境教育五大主题教育,并提出中小学从五个方面开展德育实践活动。1.课堂延伸实践活动,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开展课外文体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学校文化氛围等。2.走进经典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经典诵读、经典赏析、民俗体验、传统节日、艺术赏评等,强化实践效果。3.志愿服务实践活动,通过学习雷锋、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理想教育、公益活动等,提升实践作用。4.研学旅行实践活动,通过红色旅行、走进博物馆、走进实践基地等活动,深化实践作用。5.自强自立实践活动,通过生存技能培养、感恩教育、生命教育、节俭品德养成、家政服务体验、科技活动探索等,升华实践作用。中小学按照“新要求·大实践”主题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要注意活动的系统性,把这些主题活动有序地安排到教育教学计划中。在省教育厅的推动下,全省各地中小学积极落实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主动实践的灵魂。宝鸡市“德润宝鸡·书香陈仓”德育行动、西安惠安中学的“好人教育”等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影响广泛的品牌活动。
二、义务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大视导”活动,巩固课程改革成果
从2001年试点,2002年全面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5年,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深刻变化,广大的中小学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但是,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看,课改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封闭、单一的课堂状况依然存在,先进理念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普遍;另一方面一些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探索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没有根本减轻,在实践层面针对要不要传统教学的优秀成分产生严重分歧。新时期,必须让课堂教学回归理性,回归常态。课堂教学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必须通过不断的碰撞、交流、诊断逐步提升。“新常态·大视导”活动就是从行政推动层面提供这种交流、诊断平台。通过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视导活动,推动基层学校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完善课程改革的保障机制。同时组织专业视导,通过示范课、点评课,让大家充分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形式,去伪存真,回归常态。这一活动覆盖的学校不分城市乡村、优质薄弱,从全省范围内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状况,从而体现指导的精准性。2015年,先后在宜君、临渭、略阳、城固、石泉、旬阳等县区进行视导,对行政重视课改、教研关注课改、教师践行课改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临渭区课改校校有特色,旬阳县联片教研推课改等都得到不断深化。
三、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新标准·大规范”活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增进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政府简政放权,学校如何“接”权,需要从改进学校管理做起。2014年教育部制定出台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确定了22项管理任务和92条管理要求,基本涵盖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的主要方面,为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提供了指南。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任务。但是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极大改善的情况下,择校现象依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的不均衡。开展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新标准·大规范”活动,就是要在中小学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缩小学校之间管理水平的差距,实现规范办学。“新标准·大规范”活动确立了五项工作任务。一是修订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对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空白进行弥补,对内容陈旧、操作性不强、与教育法规政策抵触的规章制度及工作方案进行修订完善,确保学校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二是制定学校章程,章程是学校办学的基本遵循,义务教育学校要按照“一校一章程”的要求,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建立起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提高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三是规范办学行为,这是加强管理的落脚点,通过活动让学校自觉遵守教育政策法规,在招生、收费、分班、教学、“减负”方面都要落实相关规定。四是建立家校沟通机制,现代学校制度的关键就是让家长参与、监督学校的管理,发挥好家长委员会支持学校工作的积极作用。五是确立试点学校,《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落实不可能整齐划一,需要通过试点逐步引领,所以我们要求每个县区要确定3-5所义务教育学校作为试点学校,从试点学校做起,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最终实现所有学校的标准化管理。当然,学校管理也不能僵化死板,还要从服务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出发,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人文性,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义务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新体系·大构建”活动,注重内涵发展
学校是育人场所,也是文化场域,学校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的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往往被片面的理解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只是外在的、显性的文化载体,学校文化应该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了引领学校文化坚持正确的方向,省教育厅专门制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注重学校文化的正确导向性、体系完整性、发展继承性、特色地域性。通过开展“新体系·大构建”活动,引导义务教育学校在构建学校文化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把学校的管理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班级文化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整体构建。当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注重继承和发展,充分发掘学校文化的历史积淀,避免换一任校长,提一套文化体系的现象。通过这一活动,推动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力争形成富有鲜明个性的学校特色文化,避免简单“照搬移植”和“千校一面”。我们还倡导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体现共同价值,让师生全面参与,共同建设,并能够通过学校文化的影响力,影响家长、社区提高文化品味,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还要开展创建示范校的活动,通过这一激励机制,让学校普遍重视起文化的影响力。
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推进义务教育从办学条件的均衡向质量的均衡转变是一个紧迫的任务。通过“四新四大”活动的开展,让中小学重视德育、关注课堂、规范管理、丰富文化,应该为义务教育整体质量提升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