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静海
【籍贯】寿阳县安公村
【生卒时间】1916-2002.3.19
【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职级】副大军区级
【军旅生涯】1936年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胶东军区第五支队六十四团副营长、第五旅十五团营长、第十四团参谋长、第十五团代团长兼代政治委员,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警备第五旅参谋处长、参谋长,五师参谋长,参加了胶东反投降战斗、围困发城、数次反“扫荡”战斗和南海游击战。解放战争期间,任华东野战军九纵队二十五师副师长,第三野战军二十七军七十九师师长,先后参加组织指挥了南麻、孟良崮、临朐、周村、潍县、汶河、济南、淮海、渡江、战上海等战役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七军七十九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柳潭里、咸兴追击战、五次战役、阳江突破、阳江南岸阻击战等战役战斗,1953年回国。之后,任华东军区司令部军训处处长等职。1954年赴苏联伏罗希洛夫最高军事学院学习。1957回国后,历任军事科学院战役研究部研究员、战役理论部副部长、外军部研究副部长、部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
李懋之
【籍贯】襄垣县王椁镇五阳村
【生卒时间】
1907.12.25-2009.2.11
【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
【职级】副大军区级
【军旅生涯】1938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纵队游击大队副大队长,游击第一团副营长、代营长,第二一六旅参谋主任,太岳纵队第二十五团参谋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教育长。曾参加了百团大战。后任太岳军区决死一旅二十五团参谋长、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二十八团参谋长,参加了太岳抗日根据地历次反“扫荡”作战,担任总指挥领导了“沁源围困战”并取得最后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司令部参谋处处长,豫陕鄂军区参谋长,豫西军区司令部参谋长,河南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参加了上党、晋南、吕梁、汾孝等战役,指挥了伏牛山剿匪战斗并取得完全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续任河南军区副参谋长。
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部副参谋长。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参与指挥了上甘岭战役。在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率兵团担任西线中央突击任务,并突破“三八线”,前出至自逸里、富坪里地区。战役第二阶段,兵团主力挥师东移至春川、勿老里一线,担负割裂美军同南朝鲜军联系和阻击美军第十军东援的作战任务,歼灭美军第二师第三十八团团部及第一、第二营大部。战役第三阶段后,兵团主力参加了粉碎敌人1951年秋季攻势作战,修建阳德、谷山至伊川运输线和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指挥第十五军、第十二军主力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坚守阵地43昼夜,歼敌2.5万余人。
回国后,历任军事工程学院副教育长兼物资保障部部长、教育長、副院长,第二炮兵副司令员,是军事工工程学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杨文安
【籍贯】芮城县刘堡村
【生卒时间】1912-1967.6.17
【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职级】副军级
【军旅生涯】1936年考入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学兵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抗日游击第一路纵队第三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山西保安第二区第一支队三营营长,山西新军暂编第一师三十六团三营营长、副团长,参加百团大战后任山西新军教导大队大队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第二大队大队长、抗大第七分校大队长,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参谋长等职。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多次反“扫荡”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吕梁军区第八军分区参谋长、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三五八旅参谋长、纵队副参谋长兼教导团团长。参加了沙家店、岔口、延清、宜川、荔北等战役。后任第一野战军1军副参谋长,参加了陕中、扶眉、兰州等战役。西宁解放后,任第一军兼青海省军区副参谋长、第一军参谋长等。1953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军参谋长。主要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停战后,参加了朝鲜的经济恢复和建设,维护了停战协定,胜利完成了任务。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高射炮指挥部参谋长、副司令员,空军技术部副部长,空军高射炮兵指挥部副司令员兼党委副书记。
谷景生
【籍贯】猗氏(今属临猗)县
【生卒时间】
1913.7-2004.11.28
【军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朝鲜一级国旗勋章、三级国旗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职级】正大军区级
【军旅生涯】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在太原参加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1931年在北平参加“左联”、社联和反帝大同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任共青团河北省委机关报《反帝青年》编辑,1933年任河北反帝大同盟机关报《反帝新闻》主编、《群众日报》编辑兼记者,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吉鸿昌领导的)第五师政治部宣传科长、第五师一团政治委员,北平左翼文化总同盟书记兼左联书记、《泡沫》社社长,共青团北平市委书记,中共北平临时委员会书记,北平学联党团成员。是一二九运动领导人之一。1936年3月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入狱,同年底被营救出狱。1937年后,任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总干事,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委员,山西军政训练班政治指导员,山西决死第一纵队连队政治指导员、纵队民运部部长,太行区党委宣传部干教科长,太行区第三地委委员兼城工部部长,太行区第三地委榆武祁工委书记兼决死队第九团政治委员,太行区第七地委委员兼林县县委书记、林县独立团政委,太行第七地委书记兼第七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共洛阳市委书记,中共郑州市委书记兼郑州警备司令部政委,第二野战军十五军政治委员,参加了淮海、渡江、广东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任第十五军政委兼中共昆明市委书记,云南省军政委员会委员。
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政治委员,与老战友、军长秦基伟再次搭档(解放战争中二人搭档统领刘邓大军中原野战军九纵队从中原打到西南,后来这支部队改编为第十五军,两人分别任军长和政委),参加了第五次战役、粉碎敌人1951年秋季攻势作战、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上甘岭战役。期间,他在部队的政治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强有力的革命精神贯注、培养部队。他突出地宣传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亲自到阵地、坑道前沿与战士促膝交谈。在他的带领下,部队的政治工作搞得生气勃勃,坚强有力,部队里充满了昂扬士气和一股革命精神。正因如此,十五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打得十分英勇,是著名的上甘岭战役的主力部队,打下了上甘岭,打出了威风。十五军因此被称为长胜军。十五军也成为抗美援朝战场上出英模最多的一个军,涌现了黄继光、邱少云这样两位杰出的战斗英雄,他们至今仍名列我军着力宣扬的七大英模之中。仅凭这一点,他这个军政委就当得很了不起。当时他亲自编报树立了黄继光、邱少云和孙占元(王成原形)的英雄典型。谷景生后来对薄一波回忆起抗美援朝战争往事时曾经感慨地说:“在上甘岭战役中,第一三五团七连排长孙占元表现也非常英勇,在双腿被炸断的情况下,仍坚持指挥,夺取敌方两个火力点,最后在敌人反扑时,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可惜后来总结、宣传得不够,虽然也把他评为一级英雄,但不如黄继光、邱少云那样家喻户晓。作为一名政委,部队有没有士气和革命精神,我感到责任重大,而部队出了英雄模范人物,能不能及时地总结、宣传出去,以教育更多的人,我同样感到责无旁贷。”
1953年回国后,谷景生历任军委防空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政治委员,总政治部群工部部长等职。“文革”中遭迫害被监禁八年。1978年底平反后,历任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乌鲁木齐军区政治委员,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兼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书记、第一政治委员,辽宁省、华北五省市整党组组长。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张政
【籍贯】阳曲县北乡赤泥社村
【生卒时间】1915-2005.8.22
【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职级】副军级
【军旅生涯】1936年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陕北公学二十四队副主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干事,八路军第一纵队政治部组织股股长、组织科副科长,陇海南进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41年任新四军第三师九旅二十六团政治处主任、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等。参加了淮北地区1942年冬季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师九旅二十五团政治委员,后任山东野战军第五纵队九旅二十五团、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六师十七团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津浦路阻击战和宿北、莱芜、南麻、临朐、胶河、高密、莱阳、济南、淮海等战役战斗。1949年3月,任第三野战军直属政治部主任。参加渡江战役后,随部队进军江南,追歼逃敌,解放杭州和浙江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浙江省军区第八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二十一军六十三师政治委员。1953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一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主要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停战后,参加了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维护停战协定。胜利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1955年回国后,历任解放军政治学院组织部部长、完成系主任、第二大队大队长。1966年任福州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后来任福州军区后勤部顾问等职。
张子明
【籍贯】离石县
【生卒时间】1918-1991.6.23
【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职级】副大军区级
【军旅生涯】1933年在北平参加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1934年被捕入狱。1935年在狱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出狱后被党组织派回山西,任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政训干事,1937年入太原军政训练班。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决死一纵队第二总队政治部民运股股长,纵队政委办公室秘书长,第三总队政治部宣教股股长,后任组织股股长。1940年1月任决死队第二十五团二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太行区历次反“扫荡”作战。1943年起,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七七二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太岳军区三八六旅七七二团、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旅二十八团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上党、吕梁、晋南等战役战斗和强渡黄河,开辟豫西解放区的斗争。1948年任西北民主联军第十七师副师长,次年3月任第十四军四十二师政治委员。参加了淮海、渡江、广东和广西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师政治委员兼中共云南省丽江地委书记。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主要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战略防御阶段作战,进行了上甘岭战役。期间,他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深入第一线部队调查研究,了解部队作战情况,圆满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1954年回国。之后任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教育部副部长、教育长、副政治委员。1967年5月任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1975年8月任铁道兵副政治委员。
张文舟
【籍贯】沁县郭村镇郭村
【生卒时间】1912-1986.1.2
【军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朝鲜一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职级】副大军区级
【军旅生涯】1931年参加晋绥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和东北军中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第二十六军连长,中共陕北省委军事部参谋科科长、参谋长,红二十九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军参谋长等职。参加了陕北反“围剿”和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参谋处处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三旅参谋长、副旅长,联防军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曾任西北野战军参谋长,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参谋长,第一野戰军四军参谋长,第二兵团参谋长等。参与指挥了保卫延安和宜川、扶眉、兰州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装甲兵参谋长。1952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代理参谋长,参与指挥了1952年春夏季巩固阵地作战,金城反击战和上甘岭战役。1952年底回国后,任解放军军事学院装甲兵系主任、装甲兵学院第一副院长、装甲兵副司令员兼装甲兵学院院长等职。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张世珍
【籍贯】闻喜县
【生卒时间】1902-1956.12.26
【军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职级】副军级
【军旅生涯】1925年入国民军第二军第六混成旅当兵。1927年进太原北方军官学校学习,并集体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毕业后,在傅作义部队任参谋、连长、营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一零一师参谋主任,第二一八师参谋长,第三十二师九十五团团长,第八战区干部训练团教育处处长,第三十二师副师长。1947年在察哈尔任国民党军第七师师长。1949年9月,率部随董其武在绥远起义,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三兵团第三十七军军长。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任军长。1951年9月7日,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兵团第三十七军军长。率所部与第三十六军共同完成泰川、院里、南市三个机场修建任务后,于同年11月底回国。后任第六十九军第二副军长。(待续)
(责编任志)
【籍贯】寿阳县安公村
【生卒时间】1916-2002.3.19
【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职级】副大军区级
【军旅生涯】1936年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胶东军区第五支队六十四团副营长、第五旅十五团营长、第十四团参谋长、第十五团代团长兼代政治委员,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警备第五旅参谋处长、参谋长,五师参谋长,参加了胶东反投降战斗、围困发城、数次反“扫荡”战斗和南海游击战。解放战争期间,任华东野战军九纵队二十五师副师长,第三野战军二十七军七十九师师长,先后参加组织指挥了南麻、孟良崮、临朐、周村、潍县、汶河、济南、淮海、渡江、战上海等战役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七军七十九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柳潭里、咸兴追击战、五次战役、阳江突破、阳江南岸阻击战等战役战斗,1953年回国。之后,任华东军区司令部军训处处长等职。1954年赴苏联伏罗希洛夫最高军事学院学习。1957回国后,历任军事科学院战役研究部研究员、战役理论部副部长、外军部研究副部长、部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
李懋之
【籍贯】襄垣县王椁镇五阳村
【生卒时间】
1907.12.25-2009.2.11
【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
【职级】副大军区级
【军旅生涯】1938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纵队游击大队副大队长,游击第一团副营长、代营长,第二一六旅参谋主任,太岳纵队第二十五团参谋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教育长。曾参加了百团大战。后任太岳军区决死一旅二十五团参谋长、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二十八团参谋长,参加了太岳抗日根据地历次反“扫荡”作战,担任总指挥领导了“沁源围困战”并取得最后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司令部参谋处处长,豫陕鄂军区参谋长,豫西军区司令部参谋长,河南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参加了上党、晋南、吕梁、汾孝等战役,指挥了伏牛山剿匪战斗并取得完全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续任河南军区副参谋长。
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部副参谋长。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参与指挥了上甘岭战役。在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率兵团担任西线中央突击任务,并突破“三八线”,前出至自逸里、富坪里地区。战役第二阶段,兵团主力挥师东移至春川、勿老里一线,担负割裂美军同南朝鲜军联系和阻击美军第十军东援的作战任务,歼灭美军第二师第三十八团团部及第一、第二营大部。战役第三阶段后,兵团主力参加了粉碎敌人1951年秋季攻势作战,修建阳德、谷山至伊川运输线和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指挥第十五军、第十二军主力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坚守阵地43昼夜,歼敌2.5万余人。
回国后,历任军事工程学院副教育长兼物资保障部部长、教育長、副院长,第二炮兵副司令员,是军事工工程学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杨文安
【籍贯】芮城县刘堡村
【生卒时间】1912-1967.6.17
【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职级】副军级
【军旅生涯】1936年考入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学兵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抗日游击第一路纵队第三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山西保安第二区第一支队三营营长,山西新军暂编第一师三十六团三营营长、副团长,参加百团大战后任山西新军教导大队大队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第二大队大队长、抗大第七分校大队长,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参谋长等职。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多次反“扫荡”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吕梁军区第八军分区参谋长、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三五八旅参谋长、纵队副参谋长兼教导团团长。参加了沙家店、岔口、延清、宜川、荔北等战役。后任第一野战军1军副参谋长,参加了陕中、扶眉、兰州等战役。西宁解放后,任第一军兼青海省军区副参谋长、第一军参谋长等。1953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军参谋长。主要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停战后,参加了朝鲜的经济恢复和建设,维护了停战协定,胜利完成了任务。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高射炮指挥部参谋长、副司令员,空军技术部副部长,空军高射炮兵指挥部副司令员兼党委副书记。
谷景生
【籍贯】猗氏(今属临猗)县
【生卒时间】
1913.7-2004.11.28
【军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朝鲜一级国旗勋章、三级国旗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职级】正大军区级
【军旅生涯】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在太原参加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1931年在北平参加“左联”、社联和反帝大同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任共青团河北省委机关报《反帝青年》编辑,1933年任河北反帝大同盟机关报《反帝新闻》主编、《群众日报》编辑兼记者,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吉鸿昌领导的)第五师政治部宣传科长、第五师一团政治委员,北平左翼文化总同盟书记兼左联书记、《泡沫》社社长,共青团北平市委书记,中共北平临时委员会书记,北平学联党团成员。是一二九运动领导人之一。1936年3月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入狱,同年底被营救出狱。1937年后,任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总干事,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委员,山西军政训练班政治指导员,山西决死第一纵队连队政治指导员、纵队民运部部长,太行区党委宣传部干教科长,太行区第三地委委员兼城工部部长,太行区第三地委榆武祁工委书记兼决死队第九团政治委员,太行区第七地委委员兼林县县委书记、林县独立团政委,太行第七地委书记兼第七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共洛阳市委书记,中共郑州市委书记兼郑州警备司令部政委,第二野战军十五军政治委员,参加了淮海、渡江、广东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任第十五军政委兼中共昆明市委书记,云南省军政委员会委员。
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政治委员,与老战友、军长秦基伟再次搭档(解放战争中二人搭档统领刘邓大军中原野战军九纵队从中原打到西南,后来这支部队改编为第十五军,两人分别任军长和政委),参加了第五次战役、粉碎敌人1951年秋季攻势作战、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上甘岭战役。期间,他在部队的政治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强有力的革命精神贯注、培养部队。他突出地宣传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亲自到阵地、坑道前沿与战士促膝交谈。在他的带领下,部队的政治工作搞得生气勃勃,坚强有力,部队里充满了昂扬士气和一股革命精神。正因如此,十五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打得十分英勇,是著名的上甘岭战役的主力部队,打下了上甘岭,打出了威风。十五军因此被称为长胜军。十五军也成为抗美援朝战场上出英模最多的一个军,涌现了黄继光、邱少云这样两位杰出的战斗英雄,他们至今仍名列我军着力宣扬的七大英模之中。仅凭这一点,他这个军政委就当得很了不起。当时他亲自编报树立了黄继光、邱少云和孙占元(王成原形)的英雄典型。谷景生后来对薄一波回忆起抗美援朝战争往事时曾经感慨地说:“在上甘岭战役中,第一三五团七连排长孙占元表现也非常英勇,在双腿被炸断的情况下,仍坚持指挥,夺取敌方两个火力点,最后在敌人反扑时,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可惜后来总结、宣传得不够,虽然也把他评为一级英雄,但不如黄继光、邱少云那样家喻户晓。作为一名政委,部队有没有士气和革命精神,我感到责任重大,而部队出了英雄模范人物,能不能及时地总结、宣传出去,以教育更多的人,我同样感到责无旁贷。”
1953年回国后,谷景生历任军委防空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政治委员,总政治部群工部部长等职。“文革”中遭迫害被监禁八年。1978年底平反后,历任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乌鲁木齐军区政治委员,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兼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书记、第一政治委员,辽宁省、华北五省市整党组组长。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张政
【籍贯】阳曲县北乡赤泥社村
【生卒时间】1915-2005.8.22
【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职级】副军级
【军旅生涯】1936年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陕北公学二十四队副主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干事,八路军第一纵队政治部组织股股长、组织科副科长,陇海南进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41年任新四军第三师九旅二十六团政治处主任、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等。参加了淮北地区1942年冬季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师九旅二十五团政治委员,后任山东野战军第五纵队九旅二十五团、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六师十七团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津浦路阻击战和宿北、莱芜、南麻、临朐、胶河、高密、莱阳、济南、淮海等战役战斗。1949年3月,任第三野战军直属政治部主任。参加渡江战役后,随部队进军江南,追歼逃敌,解放杭州和浙江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浙江省军区第八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二十一军六十三师政治委员。1953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一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主要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停战后,参加了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维护停战协定。胜利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1955年回国后,历任解放军政治学院组织部部长、完成系主任、第二大队大队长。1966年任福州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后来任福州军区后勤部顾问等职。
张子明
【籍贯】离石县
【生卒时间】1918-1991.6.23
【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职级】副大军区级
【军旅生涯】1933年在北平参加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1934年被捕入狱。1935年在狱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出狱后被党组织派回山西,任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政训干事,1937年入太原军政训练班。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决死一纵队第二总队政治部民运股股长,纵队政委办公室秘书长,第三总队政治部宣教股股长,后任组织股股长。1940年1月任决死队第二十五团二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太行区历次反“扫荡”作战。1943年起,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七七二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太岳军区三八六旅七七二团、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旅二十八团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上党、吕梁、晋南等战役战斗和强渡黄河,开辟豫西解放区的斗争。1948年任西北民主联军第十七师副师长,次年3月任第十四军四十二师政治委员。参加了淮海、渡江、广东和广西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师政治委员兼中共云南省丽江地委书记。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主要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战略防御阶段作战,进行了上甘岭战役。期间,他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深入第一线部队调查研究,了解部队作战情况,圆满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1954年回国。之后任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教育部副部长、教育长、副政治委员。1967年5月任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1975年8月任铁道兵副政治委员。
张文舟
【籍贯】沁县郭村镇郭村
【生卒时间】1912-1986.1.2
【军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朝鲜一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职级】副大军区级
【军旅生涯】1931年参加晋绥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和东北军中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第二十六军连长,中共陕北省委军事部参谋科科长、参谋长,红二十九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军参谋长等职。参加了陕北反“围剿”和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参谋处处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三旅参谋长、副旅长,联防军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曾任西北野战军参谋长,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参谋长,第一野戰军四军参谋长,第二兵团参谋长等。参与指挥了保卫延安和宜川、扶眉、兰州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装甲兵参谋长。1952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代理参谋长,参与指挥了1952年春夏季巩固阵地作战,金城反击战和上甘岭战役。1952年底回国后,任解放军军事学院装甲兵系主任、装甲兵学院第一副院长、装甲兵副司令员兼装甲兵学院院长等职。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张世珍
【籍贯】闻喜县
【生卒时间】1902-1956.12.26
【军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职级】副军级
【军旅生涯】1925年入国民军第二军第六混成旅当兵。1927年进太原北方军官学校学习,并集体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毕业后,在傅作义部队任参谋、连长、营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一零一师参谋主任,第二一八师参谋长,第三十二师九十五团团长,第八战区干部训练团教育处处长,第三十二师副师长。1947年在察哈尔任国民党军第七师师长。1949年9月,率部随董其武在绥远起义,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三兵团第三十七军军长。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任军长。1951年9月7日,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兵团第三十七军军长。率所部与第三十六军共同完成泰川、院里、南市三个机场修建任务后,于同年11月底回国。后任第六十九军第二副军长。(待续)
(责编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