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快速发展,博物馆事业呈现出了上升的发展趋势,为了让公众更加了解和欣赏文物,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人员必须要转变观念,融合数字化和个性化内容,让公众在参观过程中了解知识、拉近与文物的距离,以传播文物自身的艺术性。文章对此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包头博物馆;通俗化;知识化,融合策略
博物馆免费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与外界的交流,拉近了文物与公众的距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也逐渐重视了品味生活,现如今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休闲和文化生活之一,所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公众、让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相关博物馆必须要将通俗化与知识化进行融合,同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为博物馆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1 通俗化融合进知识化的主要方式探究
历经千百年时光洗礼的文物对大多数公众来说是陌生和神秘的。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公众仅仅用看的方式无法感受到文物散发的魅力,所以博物馆要安排专人进行讲解,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减少公众对文物的疏离感和陌生感,拉近与文物的距离,了解文物的历史知识,同时要改进、优化讲解方式,赋予文物生命力,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具体内容如下:
1.1 提高陈列展览内容的高雅和科学性
想要让博物馆陈列展览通俗化,那么首先博物馆就要朝着科学、规范的方向进行改变,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使展览的方式获得公众的喜爱。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眼界及审美标准,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展览的方式逐渐增加,所以博物馆要将观众的体验和感受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为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在陈列展览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根据人们的审美需求及观赏舒适度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改变传统展览依靠图片和文字的单一性,使用网络技术进行辅助,通过图片、视频等提升公众的兴趣,让其直观地了解文物背后的知识。
1.2 展示文物通俗化处理,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公众参观博物馆就是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和环境中,感受文物、观赏文物、了解文物的一个过程,所以只有切实地进入展厅中才能感受文物和博物馆带来的魅力。目前来看在博物馆进行陈列展览时,相关人员要将消除公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感作为目标,打开、展示文物神秘和陌生的一面,以便更好地普及历史文化,宣传文物知识。在实际展览准备过程中相关人员要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文物面向的群体、公众参观文物的需求等,做好调研工作,并根据调研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设定方案,让历史进入公众的视野、文物进入公众的心中。如包头博物馆展出的两件坎肩(图1),上件为蒙古族已婚妇女的衣服,下件为清代土默特蒙古族已婚妇女的衣服,通过这样的对比让公众了解了文物,消除文物在人们心中的神秘感和对文物的陌生感,更好地掌握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1.3 充分融合先进的信息技术
时代的快速发展,各类技术逐渐兴起,博物馆在陈列展览设计时相关人员要转变观念,积极使用新时代下的先进技术,与上级博物馆进行接轨和融合,以此满足社会公众的参观需求。首先相关博物馆要重视发扬当地的地域文化,吸引更多的观众,同时创建智能讲解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增加公众号关注人数),在此过程中要设定多种语言,以便面对外国友人,以上方式能有效改进传统博物馆多个讲解员同时讲解带来的噪音,优化公众参观感受。其次相关博物馆也要使用信息技术创建观影室,通过数字、VR、视频等方式让观众参与其中,切实感受文物的历史背景,拉近观众和文物之间的距离,此外也要使用近年来火爆的短视频平台,植入连接,宣传博物馆的文物,让观众自由点击连接阅读展品的扩展内容。通过以上方式能有效地提升博物馆的服务水平,为其自身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1.4 增强与观众的互动
想要让博物馆陈列改变现状,首先就是要改变其内容,让陈列的展品符合时代的发展参观需求,具体来说就是其不仅要具备科学性、标准型、规范性,还要兼顾通俗性和专业性。在实际陈列展览中,博物馆要将公众的参观体验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合理地开展博物馆陈列参观讲解工作。如我国某博物馆历史性较强,其在馆内设置了交流区域、互动区域,公众除了能参观基础的文物图片,还能进入小剧场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及发掘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公众深入了解文物。
2 知识化融合进通俗化的主要方式探究
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展品可以分为几个类型:非实体展览和实体展览。非实体展览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文物的故事、历史及文化信息,同时还原文物的时代背景,具体来说此类型大多叫作辅助展览,也是较为重要的展览之一,如果缺少了此类展览将无法带给参观者良好的参观体验,从而对展品失去兴趣;实体展览就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从大自然获取的展品,代表类型有青花瓷、各类标本书画等,此类展品大多历史价值较高。
2.1 注重博物馆相关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
想要切实地做到知识化融入通俗化,那么博物馆就要将提升工作人员综合能力作为主要的融入点。现如今在开展节日、季度、年度陈列展览时,大多数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较低,讲解水平不高,甚至有的讲解人员语言不通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让公众听得一头雾水,无法更好地掌握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所以怎样让参观者对博物馆和文物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博物馆就需要做好前期準备工作,如在举办陈列展览前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展览的文物进行了解,整理其历史背景、蕴含的知识、其中的小故事等,有针对性地制定讲解方案,且在举办陈列展览前,相关博物馆要定期对讲解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综合能力,让其成为评判展览的专家。此外相关人员要根据展览文物的不同,设定面对的年龄群体,使用多元化的讲解方式:面对年龄较小的群体要使用故事带入讲解法,面对学历较高的就要使用专业性较强的知识讲解法等,拉近博物馆、文物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2.2 加强对陈列展品的宣传 在传统的展览中,博物馆主要是以宣传知识为主,忽视了群众的了解程度,随着时代的发展,此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参观展览的需求,所以怎样开展陈列展览教育、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宣传文物的背景是目前博物馆工作中的重点。首先博物馆工作人员要对参观人员进行引导,以提升其对于文物了解的兴趣为主要的方向,让公众从传统的倾听者变为探究者和学习者,主动挖掘文物的历史故事和知识,全面地了解文物,加深记忆。
此外公众年龄的不同对于文物的知識讲解、研究点都不相同,但其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比较喜欢通过故事和情景带入来了解文物的内容。所以在博物馆开展陈列展览过程中,要使用多元化的表达方式,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进行讲解,提升其对文物的感受能力,同时让其在感性的情况下主动获取和探究文物的知识。在此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尽量少使用专业性较强的语言,应挖掘文物的亮点,摘选重难点用口语化语言表达,让公众在参观文物的过程中,提升自己思维转变力及对于历史的兴趣。
2.3 转变陈列展品自身的通俗性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有了一定转变,与传统参观、灌输式讲解相比,公众更喜欢故事引导、启发式讲解方式,所以将被动转变为主动更容易提升公众对于文物知识及历史的兴趣。在实际参观过程中讲解人员要充分了解文物的知识、历史等,同时要根据听众的年龄段使用不同的讲解方式,如学生群体参观时,使用故事引导更容易满足其好奇心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对于国外友人,因其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仅仅依靠一腔热血和兴趣,所以使用情景带入的方式能让其有切实的感受。公众的知识累积、受教育程度都是不同的,为了照顾多数公众的知识文化程度,讲解人员要在确保文物知识真实性的同时保持一定的通俗性,且在此过程中也可以使用起网络信息化技术来进行音乐熏陶,特别是在欣赏字画类文物的过程中,音乐的带入可以让公众在欣赏过程中加深对文物故事的记忆,充分地发挥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作用。
2.4 注重博物馆知识性的提升
博物馆在举办陈列展览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如十一等节假日,让更多的公众能够在博物馆参观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了解文物自身的历史背景和价值。此外在我国传统节日期间博物馆也要举办特别陈列展览活动,延伸活动的内容,如在端午节,博物馆可以在游客中选择十几名人员参与特别活动,共同包粽子、制作平安符等,同时要带领其参观对应的文物,在此过程中会有一些公众自发的发布朋友圈进行宣传,以此加强外界对文物的了解及对于历史的探索,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特别活动中。
此外就是要增强博物馆自身的知识性,在选择展览讲解员时博物馆要注意选用经验及知识累积较多的人员,讲解员要热爱探究历史、热爱文物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讲解时更好地帮助公众了解文物的背景和知识。最后在博物馆进行陈列文物研究时也要重视文物的历史背景、所处的环境及使用情况等,提升对人类生产、发展及生活的掌握情况,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信息,提升公众对于文物知识的感受。
2.5 加强与公众互动
现如今大多数公众认为博物馆存在的作用和意义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古代知识,同时通过博物馆的文物来了解历史,和历史进行沟通,提升自己的知识累积程度,所以博物馆要考虑公众的想法。因我国文物涉及的历史朝代较多、较为复杂,所以博物馆要创建一个大规模的时代背景,如对于长城来说,其是较为标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物,此时如果没有创建时代背景盲目的进行分析,那么就无法切实感受长城存在的意义以及长城自身所要表达的历史含义等。
公众在博物馆参观展览前,讲解人员要使用简单的语言对公众介绍文物的背景和历史等,随后对介绍的内容进行扩展。博物馆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和设计人员的沟通交流,制作文物手册,分发给公众,让公众在参观前了解这些特别的物品,为之后的展览做好铺垫。对待学生参观,博物馆工作人员要积极帮助其了解馆内文物,扩展学生的知识,提升其对文物及历史探究的积极性,让其保持新鲜感,从而有利于自身的兴趣发展。
3 结束语
博物馆是宣传我国历史文化、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在陈列展览中融合通俗化和知识化能有效地提升展览效果,带给公众不同的观展体验,切实了解文物的历史和故事,所以博物馆要转变观念,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创新展览方式,以此实现面向社会的宣传、提升到访游客的体验,为其自身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夏天.基于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传播学研究[J].文物世界,2020(5):63-67.
[2]黄湘舒.博物馆陈列中展览设计技巧分析[J].艺术品鉴,2020(26):115-116.
[3]张欣.博物馆陈列展览如何更好地发挥宣教作用[J].中国民族博览,2020(16):211-212.
[4]郭蕾.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学术性与趣味性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5):146-147.
[5]赵雷军.地市级博物馆陈列展览中通俗化与知识化的融合初探[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9):116-117.
[6]沈晓峰,朱文强.“博物馆智慧化之路—数据知识化和呈现方式”学术研讨会举办[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6(1):27.
关键词:包头博物馆;通俗化;知识化,融合策略
博物馆免费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与外界的交流,拉近了文物与公众的距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也逐渐重视了品味生活,现如今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休闲和文化生活之一,所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公众、让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相关博物馆必须要将通俗化与知识化进行融合,同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为博物馆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1 通俗化融合进知识化的主要方式探究
历经千百年时光洗礼的文物对大多数公众来说是陌生和神秘的。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公众仅仅用看的方式无法感受到文物散发的魅力,所以博物馆要安排专人进行讲解,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减少公众对文物的疏离感和陌生感,拉近与文物的距离,了解文物的历史知识,同时要改进、优化讲解方式,赋予文物生命力,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具体内容如下:
1.1 提高陈列展览内容的高雅和科学性
想要让博物馆陈列展览通俗化,那么首先博物馆就要朝着科学、规范的方向进行改变,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使展览的方式获得公众的喜爱。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眼界及审美标准,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展览的方式逐渐增加,所以博物馆要将观众的体验和感受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为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在陈列展览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根据人们的审美需求及观赏舒适度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改变传统展览依靠图片和文字的单一性,使用网络技术进行辅助,通过图片、视频等提升公众的兴趣,让其直观地了解文物背后的知识。
1.2 展示文物通俗化处理,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公众参观博物馆就是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和环境中,感受文物、观赏文物、了解文物的一个过程,所以只有切实地进入展厅中才能感受文物和博物馆带来的魅力。目前来看在博物馆进行陈列展览时,相关人员要将消除公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感作为目标,打开、展示文物神秘和陌生的一面,以便更好地普及历史文化,宣传文物知识。在实际展览准备过程中相关人员要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文物面向的群体、公众参观文物的需求等,做好调研工作,并根据调研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设定方案,让历史进入公众的视野、文物进入公众的心中。如包头博物馆展出的两件坎肩(图1),上件为蒙古族已婚妇女的衣服,下件为清代土默特蒙古族已婚妇女的衣服,通过这样的对比让公众了解了文物,消除文物在人们心中的神秘感和对文物的陌生感,更好地掌握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1.3 充分融合先进的信息技术
时代的快速发展,各类技术逐渐兴起,博物馆在陈列展览设计时相关人员要转变观念,积极使用新时代下的先进技术,与上级博物馆进行接轨和融合,以此满足社会公众的参观需求。首先相关博物馆要重视发扬当地的地域文化,吸引更多的观众,同时创建智能讲解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增加公众号关注人数),在此过程中要设定多种语言,以便面对外国友人,以上方式能有效改进传统博物馆多个讲解员同时讲解带来的噪音,优化公众参观感受。其次相关博物馆也要使用信息技术创建观影室,通过数字、VR、视频等方式让观众参与其中,切实感受文物的历史背景,拉近观众和文物之间的距离,此外也要使用近年来火爆的短视频平台,植入连接,宣传博物馆的文物,让观众自由点击连接阅读展品的扩展内容。通过以上方式能有效地提升博物馆的服务水平,为其自身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1.4 增强与观众的互动
想要让博物馆陈列改变现状,首先就是要改变其内容,让陈列的展品符合时代的发展参观需求,具体来说就是其不仅要具备科学性、标准型、规范性,还要兼顾通俗性和专业性。在实际陈列展览中,博物馆要将公众的参观体验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合理地开展博物馆陈列参观讲解工作。如我国某博物馆历史性较强,其在馆内设置了交流区域、互动区域,公众除了能参观基础的文物图片,还能进入小剧场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及发掘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公众深入了解文物。
2 知识化融合进通俗化的主要方式探究
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展品可以分为几个类型:非实体展览和实体展览。非实体展览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文物的故事、历史及文化信息,同时还原文物的时代背景,具体来说此类型大多叫作辅助展览,也是较为重要的展览之一,如果缺少了此类展览将无法带给参观者良好的参观体验,从而对展品失去兴趣;实体展览就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从大自然获取的展品,代表类型有青花瓷、各类标本书画等,此类展品大多历史价值较高。
2.1 注重博物馆相关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
想要切实地做到知识化融入通俗化,那么博物馆就要将提升工作人员综合能力作为主要的融入点。现如今在开展节日、季度、年度陈列展览时,大多数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较低,讲解水平不高,甚至有的讲解人员语言不通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让公众听得一头雾水,无法更好地掌握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所以怎样让参观者对博物馆和文物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博物馆就需要做好前期準备工作,如在举办陈列展览前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展览的文物进行了解,整理其历史背景、蕴含的知识、其中的小故事等,有针对性地制定讲解方案,且在举办陈列展览前,相关博物馆要定期对讲解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综合能力,让其成为评判展览的专家。此外相关人员要根据展览文物的不同,设定面对的年龄群体,使用多元化的讲解方式:面对年龄较小的群体要使用故事带入讲解法,面对学历较高的就要使用专业性较强的知识讲解法等,拉近博物馆、文物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2.2 加强对陈列展品的宣传 在传统的展览中,博物馆主要是以宣传知识为主,忽视了群众的了解程度,随着时代的发展,此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参观展览的需求,所以怎样开展陈列展览教育、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宣传文物的背景是目前博物馆工作中的重点。首先博物馆工作人员要对参观人员进行引导,以提升其对于文物了解的兴趣为主要的方向,让公众从传统的倾听者变为探究者和学习者,主动挖掘文物的历史故事和知识,全面地了解文物,加深记忆。
此外公众年龄的不同对于文物的知識讲解、研究点都不相同,但其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比较喜欢通过故事和情景带入来了解文物的内容。所以在博物馆开展陈列展览过程中,要使用多元化的表达方式,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进行讲解,提升其对文物的感受能力,同时让其在感性的情况下主动获取和探究文物的知识。在此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尽量少使用专业性较强的语言,应挖掘文物的亮点,摘选重难点用口语化语言表达,让公众在参观文物的过程中,提升自己思维转变力及对于历史的兴趣。
2.3 转变陈列展品自身的通俗性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有了一定转变,与传统参观、灌输式讲解相比,公众更喜欢故事引导、启发式讲解方式,所以将被动转变为主动更容易提升公众对于文物知识及历史的兴趣。在实际参观过程中讲解人员要充分了解文物的知识、历史等,同时要根据听众的年龄段使用不同的讲解方式,如学生群体参观时,使用故事引导更容易满足其好奇心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对于国外友人,因其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仅仅依靠一腔热血和兴趣,所以使用情景带入的方式能让其有切实的感受。公众的知识累积、受教育程度都是不同的,为了照顾多数公众的知识文化程度,讲解人员要在确保文物知识真实性的同时保持一定的通俗性,且在此过程中也可以使用起网络信息化技术来进行音乐熏陶,特别是在欣赏字画类文物的过程中,音乐的带入可以让公众在欣赏过程中加深对文物故事的记忆,充分地发挥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作用。
2.4 注重博物馆知识性的提升
博物馆在举办陈列展览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如十一等节假日,让更多的公众能够在博物馆参观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了解文物自身的历史背景和价值。此外在我国传统节日期间博物馆也要举办特别陈列展览活动,延伸活动的内容,如在端午节,博物馆可以在游客中选择十几名人员参与特别活动,共同包粽子、制作平安符等,同时要带领其参观对应的文物,在此过程中会有一些公众自发的发布朋友圈进行宣传,以此加强外界对文物的了解及对于历史的探索,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特别活动中。
此外就是要增强博物馆自身的知识性,在选择展览讲解员时博物馆要注意选用经验及知识累积较多的人员,讲解员要热爱探究历史、热爱文物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讲解时更好地帮助公众了解文物的背景和知识。最后在博物馆进行陈列文物研究时也要重视文物的历史背景、所处的环境及使用情况等,提升对人类生产、发展及生活的掌握情况,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信息,提升公众对于文物知识的感受。
2.5 加强与公众互动
现如今大多数公众认为博物馆存在的作用和意义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古代知识,同时通过博物馆的文物来了解历史,和历史进行沟通,提升自己的知识累积程度,所以博物馆要考虑公众的想法。因我国文物涉及的历史朝代较多、较为复杂,所以博物馆要创建一个大规模的时代背景,如对于长城来说,其是较为标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物,此时如果没有创建时代背景盲目的进行分析,那么就无法切实感受长城存在的意义以及长城自身所要表达的历史含义等。
公众在博物馆参观展览前,讲解人员要使用简单的语言对公众介绍文物的背景和历史等,随后对介绍的内容进行扩展。博物馆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和设计人员的沟通交流,制作文物手册,分发给公众,让公众在参观前了解这些特别的物品,为之后的展览做好铺垫。对待学生参观,博物馆工作人员要积极帮助其了解馆内文物,扩展学生的知识,提升其对文物及历史探究的积极性,让其保持新鲜感,从而有利于自身的兴趣发展。
3 结束语
博物馆是宣传我国历史文化、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在陈列展览中融合通俗化和知识化能有效地提升展览效果,带给公众不同的观展体验,切实了解文物的历史和故事,所以博物馆要转变观念,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创新展览方式,以此实现面向社会的宣传、提升到访游客的体验,为其自身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夏天.基于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传播学研究[J].文物世界,2020(5):63-67.
[2]黄湘舒.博物馆陈列中展览设计技巧分析[J].艺术品鉴,2020(26):115-116.
[3]张欣.博物馆陈列展览如何更好地发挥宣教作用[J].中国民族博览,2020(16):211-212.
[4]郭蕾.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学术性与趣味性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5):146-147.
[5]赵雷军.地市级博物馆陈列展览中通俗化与知识化的融合初探[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9):116-117.
[6]沈晓峰,朱文强.“博物馆智慧化之路—数据知识化和呈现方式”学术研讨会举办[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