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点在于关注问题和预防矫正,忽略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而积极心理学不仅强调研究各种心理问题发生发展的机制,更重要的是强调培养人的积极品质、积极力量和积极潜力,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21-02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大量的研究及统计结果表明,高校学生群体中,约20%左右的学生呈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不良,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与以往相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数沿袭了过往以研究各类心理问题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矫正,忽视了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品质的开发,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树立了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重新定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拓宽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内容和途径,对于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特点——以某外国语学院为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相关政策颁布实施以来,高校全面加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诸如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个性与人格缺陷等问题反而日益突出,并呈现出普遍性、扩展性、多样性和道德素质多元化等特点。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只是表面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学生价值感和存在感的缺失,没有深刻的幸福感和快乐体验。我们以往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注重问题的预防和矫正解决,缺少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开发和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以某外国语学院为例,近十年来,学校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颁发了相关文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工作机构、队伍建设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在人员、场地和经费等方面给予充足的保障。同时,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了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和实践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和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但以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分析,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不平衡性。学校积极推进心理素质教育进课堂,开设了一系列健康教育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共开设5门心理选修课程,包括《心理学与生活》《异常心理学》《心理素质教育》等。《心理素质教育》是新生的必修课程,开设在《思想道德修养》之后,主要分专题为大学生讲解相关心理学知识;《心理学与生活》、《异常心理学》、《女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形象设计》、《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等课程为公共选修课,主要针对大二、大三学生。
由此可见,大三和大四有针对性的课程开设较少,同时以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动和体验为主,突出品质教育和潜能发展等)为主题的课程较少。已有课程的开设,时间上有了保证,但在组织形式上,以大班为主(120至220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堂内容积极性的一面,缺少通过活动实践使学生获得全面、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投射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的建设不够系统和完善,以及课程门类不能相互呼应辅助,更好的优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学校心理咨询方面的滞后性和不平衡性。学校心理健康教与咨询中心,设有专门的办公室、面谈咨询室、箱庭治疗室、团体辅导室、小型阅览室等,提供个体(团体)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服务。通过近五年咨询相关活动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校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是以心理咨询服务为主(47%),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宣传(28%),再其次是各位讲座与培训(8%),由此,可以发现,学校心理咨询主要还是以问题解决为主,侧重于消除目标,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为主要任务;而在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结合实际的、以预防为主的实践活动方面,略显不足。同时,心理辅导(咨询)的对象不应仅针对于问题学生,而应把心理咨询服务拓展覆盖到其他学生,在促进其潜能和品质开发培养等方面发挥作用,促进其人格和个性成长与完善。
(3)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的不完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实行以学生工作职能部门为主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和各院系相配合和、专兼职相结合工作体制。然而,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心理潜能和品质的挖掘与培养,不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就能达到的目标,而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良好的综合教育环境,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各学科的相互协调,以及家庭、社会的全面渗透。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有效的支持系统。
三、积极心理学观点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和思路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它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优点与价值,倾向于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和发展人的潜力和创造力,致力于构建一个积极的支持环境。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观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塑造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增加学生的幸福感为主要目标,应该包括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帮助个别学生消除心理问题两个方面,而以往的教育模式定位于消除各种心理问题,它关注的是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而积极心理,强调幸福感的教育,强调在良好的组织氛围下,通过幸福感的体验,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形成良性的循环。
2.构建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层面交融。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在考虑不同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差异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和完善,使他们自己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促进者;同时,不仅要关注压力、焦虑等问题,更重要的还要关注幸福感、满意度、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通过多层面布局,多途径引导,多样化教育,问题和素质并重,才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心理积极健康发展。
3.规划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的多样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认为每个都有其解决问题和发展的支持资源,拥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和成长能力。这种理念,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教育、积极的认知方式教育、积极的意志品质教育、适应性教育、人际技能教育、职业发展以及心理疾病教育等,这样,构建一个立体化的心理教育内容体系,从不同的角度来培养和磨炼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总之,积极心理学开拓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和新思路,如何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层次和内容的基础上,构建多元、立体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对于促进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22-24.
[2]李金珍等.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23-2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21-02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大量的研究及统计结果表明,高校学生群体中,约20%左右的学生呈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不良,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与以往相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数沿袭了过往以研究各类心理问题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矫正,忽视了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品质的开发,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树立了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重新定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拓宽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内容和途径,对于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特点——以某外国语学院为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相关政策颁布实施以来,高校全面加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诸如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个性与人格缺陷等问题反而日益突出,并呈现出普遍性、扩展性、多样性和道德素质多元化等特点。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只是表面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学生价值感和存在感的缺失,没有深刻的幸福感和快乐体验。我们以往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注重问题的预防和矫正解决,缺少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开发和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以某外国语学院为例,近十年来,学校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颁发了相关文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工作机构、队伍建设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在人员、场地和经费等方面给予充足的保障。同时,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了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和实践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和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但以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分析,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不平衡性。学校积极推进心理素质教育进课堂,开设了一系列健康教育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共开设5门心理选修课程,包括《心理学与生活》《异常心理学》《心理素质教育》等。《心理素质教育》是新生的必修课程,开设在《思想道德修养》之后,主要分专题为大学生讲解相关心理学知识;《心理学与生活》、《异常心理学》、《女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形象设计》、《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等课程为公共选修课,主要针对大二、大三学生。
由此可见,大三和大四有针对性的课程开设较少,同时以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动和体验为主,突出品质教育和潜能发展等)为主题的课程较少。已有课程的开设,时间上有了保证,但在组织形式上,以大班为主(120至220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堂内容积极性的一面,缺少通过活动实践使学生获得全面、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投射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的建设不够系统和完善,以及课程门类不能相互呼应辅助,更好的优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学校心理咨询方面的滞后性和不平衡性。学校心理健康教与咨询中心,设有专门的办公室、面谈咨询室、箱庭治疗室、团体辅导室、小型阅览室等,提供个体(团体)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服务。通过近五年咨询相关活动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校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是以心理咨询服务为主(47%),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宣传(28%),再其次是各位讲座与培训(8%),由此,可以发现,学校心理咨询主要还是以问题解决为主,侧重于消除目标,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为主要任务;而在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结合实际的、以预防为主的实践活动方面,略显不足。同时,心理辅导(咨询)的对象不应仅针对于问题学生,而应把心理咨询服务拓展覆盖到其他学生,在促进其潜能和品质开发培养等方面发挥作用,促进其人格和个性成长与完善。
(3)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的不完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实行以学生工作职能部门为主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和各院系相配合和、专兼职相结合工作体制。然而,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心理潜能和品质的挖掘与培养,不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就能达到的目标,而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良好的综合教育环境,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各学科的相互协调,以及家庭、社会的全面渗透。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有效的支持系统。
三、积极心理学观点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和思路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它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优点与价值,倾向于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和发展人的潜力和创造力,致力于构建一个积极的支持环境。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观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塑造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增加学生的幸福感为主要目标,应该包括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帮助个别学生消除心理问题两个方面,而以往的教育模式定位于消除各种心理问题,它关注的是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而积极心理,强调幸福感的教育,强调在良好的组织氛围下,通过幸福感的体验,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形成良性的循环。
2.构建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层面交融。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在考虑不同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差异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和完善,使他们自己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促进者;同时,不仅要关注压力、焦虑等问题,更重要的还要关注幸福感、满意度、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通过多层面布局,多途径引导,多样化教育,问题和素质并重,才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心理积极健康发展。
3.规划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的多样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认为每个都有其解决问题和发展的支持资源,拥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和成长能力。这种理念,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教育、积极的认知方式教育、积极的意志品质教育、适应性教育、人际技能教育、职业发展以及心理疾病教育等,这样,构建一个立体化的心理教育内容体系,从不同的角度来培养和磨炼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总之,积极心理学开拓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和新思路,如何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层次和内容的基础上,构建多元、立体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对于促进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22-24.
[2]李金珍等.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