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基层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准确。主要表现为未制定科学严谨的定额标准,未按实际需求编制预算,预算编制数与实际执行数偏离等。
(2)财务制度执行控制不严格。主要表现为会计科目使用不正确、支出凭证审核不严格、公务卡强制结算规定执行不到位、硬性调账及其他资金弥补公用经费的现象。
(3)资产与采购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为附属用房、公有住房无房产证或土地证,未经货物验收程序支付货款,采购合同内容不全面等问题。
(4)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不全面。主要表现为预算编制的绩效导向不清晰、绩效目标缺失、部分定额标准制定不科学、预算执行的绩效监控及绩效评价不到位等问题。
2.基层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一是现行预算管理体制原则刚性与实际需要差异弹性存在客观矛盾。基层单位预算编制和审批沿用“基数+增长”的传统方法,与基层单位的实际需要有一定差异。二是由于预算编制按“定额标准+实际需求”,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汇总,而预算分配则按“定额标准”“自上而下”逐级分解,上级单位分配数与基层单位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三是由于预算指标下达时间滞后、且年底一般有较大调整,基层单位为保证完成预算指任务,年底常出现会计科目使用不正确、科目调账等现象直接影响预算绩效管理的效果。四是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尚不健全。由于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正处于建立完善阶段,各基层单位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依据主要是上级单位工作通知,在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和绩效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存在等待心理。
(2)主观原因。一是基础性工作重视不够。以传统的习惯性做法替代规章制度,对现行财务制度规定掌握不够全面、理解不透彻,工作粗心大意,导致部分基础性工作欠规范,造成支出审核不严等问题。二是财务会计制度执行不严。主要是由于内控环节简化或缺失、逆程序操作,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够强。三是预算绩效管理意识不强。较多会计财务人员仍把预算绩效管理归类为单纯的会计财务绩效管理,未将其作为促进自身履职的有效手段给予充分的重视。
3.基层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的风险分析
(1)预算编制科学性不足,易造成预算管理风险。一是预算编制作为预算分配的参考依据不足,导致预算分配与实际需求脱节,从而出现经费挤占、串科目列支等情况。二是财务预算核批时间滞后,操作性不够强。上级单位一般在上半年下达初次核批额度,年底下达追加分配额度,易导致集中采购程序简化或倒置、先付款后组织验收等问题。
(2)财务制度执行控制不严格,易造成操作风险和资产风险。一是审批责任人不清晰,易造成审批流程舞弊,导致资金或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二是费用支出审批不严格,未使用公务卡结算、缺少附件清单等引发操作风险,导致业务或者支出不合规。三是年底集中列支各类费用,预算执行难度加大,难以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可能引发投标或中标单位投诉、追究违约责任等,从而造成法律风险和资产风险。
(3)采购管理不规范,易引发资产风险与法律风险。一是未经验收程序即支付货款。如付款后发现货物质量问题,将无法保证资产受到保护,易引发资产风险。二是采购合同内容不全面。如对外签订的购货合同均未约定交货时间,如遇到销货方不及时或拖沓发货事件,难以依靠必要条款来维护利益,易引发法律风险。
(4)预算执行的绩效管理不充分,易引发效率风险和资产风险。一是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效果弱化。如绩效评分未达到目标值,未向相关部门反馈评价结果和整改建议,易造成相关部门对执行进度不清楚,导致低效率的可能性。二是绩效监控频次较低。审计发现基层单位并未开展常态化的绩效监控活动,过低的监控频次不利于监控作用的发挥,无法达到及时纠偏的工作目的,易造成资源浪費或低效率风险。
4.对完善预算管理的建议
(1)提高预算编制精细化水平。一是建立科学严谨、适用各分支机构的预算定额标准,提高预算编制、审批与分配环节的严谨性,合理进行预算分配与年终预算调增调减,确保预算调整依据充分、程序规范。二是充分发挥会计部门和各业务部门在预算编制阶段的主体责任,客观反映预算需求,提升预算编制质量。三是进一步加强对预算执行进度的监测、分析和管理,促进预算指标的均衡、合理使用。
(2)提高预算管理规范性。一是加强业务学习培训,深化预算全过程管理和绩效管理理念。尤其是要强化相关人员政策、制度以及业务培训,正确理解预算管理各相关规定的要求。二是基层单位应按照财务预算有关法规、规章的要求,加强会计核算管理,认真编制并严格执行财务预算,正确使用会计科目,杜绝预提、虚列现象的发生。三是强化采购合同管理意识,严格按合同要求履约付款,完善采购合同要素,约定采购物品交货时间,切实保障自身利益。
(3)规范内部控制管理。一方面,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督氛围,加强财权部门、事权部门和监督部门的组织协调,增强全体的参与意识,形成上下统一的预算监督管理的氛围。另一方面,强化落实问题整改。根据近几年各类检查发现问题,举一反三,从源头上促进彻底整改,进一步加大对问题多发、屡查屡犯部门和单位的关注力度。
(4)推进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一是突出预算编制的绩效导向,前移绩效关口,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二是加强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监控力度,提高监控频次和质量,增强预算执行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三是落实预算绩效管理主体责任,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及时将评价结果及整改建议反馈给相关部门,促进绩效目标如期实现,形成反馈、整改、提高绩效的良性循环。
(1)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准确。主要表现为未制定科学严谨的定额标准,未按实际需求编制预算,预算编制数与实际执行数偏离等。
(2)财务制度执行控制不严格。主要表现为会计科目使用不正确、支出凭证审核不严格、公务卡强制结算规定执行不到位、硬性调账及其他资金弥补公用经费的现象。
(3)资产与采购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为附属用房、公有住房无房产证或土地证,未经货物验收程序支付货款,采购合同内容不全面等问题。
(4)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不全面。主要表现为预算编制的绩效导向不清晰、绩效目标缺失、部分定额标准制定不科学、预算执行的绩效监控及绩效评价不到位等问题。
2.基层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一是现行预算管理体制原则刚性与实际需要差异弹性存在客观矛盾。基层单位预算编制和审批沿用“基数+增长”的传统方法,与基层单位的实际需要有一定差异。二是由于预算编制按“定额标准+实际需求”,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汇总,而预算分配则按“定额标准”“自上而下”逐级分解,上级单位分配数与基层单位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三是由于预算指标下达时间滞后、且年底一般有较大调整,基层单位为保证完成预算指任务,年底常出现会计科目使用不正确、科目调账等现象直接影响预算绩效管理的效果。四是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尚不健全。由于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正处于建立完善阶段,各基层单位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依据主要是上级单位工作通知,在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和绩效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存在等待心理。
(2)主观原因。一是基础性工作重视不够。以传统的习惯性做法替代规章制度,对现行财务制度规定掌握不够全面、理解不透彻,工作粗心大意,导致部分基础性工作欠规范,造成支出审核不严等问题。二是财务会计制度执行不严。主要是由于内控环节简化或缺失、逆程序操作,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够强。三是预算绩效管理意识不强。较多会计财务人员仍把预算绩效管理归类为单纯的会计财务绩效管理,未将其作为促进自身履职的有效手段给予充分的重视。
3.基层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的风险分析
(1)预算编制科学性不足,易造成预算管理风险。一是预算编制作为预算分配的参考依据不足,导致预算分配与实际需求脱节,从而出现经费挤占、串科目列支等情况。二是财务预算核批时间滞后,操作性不够强。上级单位一般在上半年下达初次核批额度,年底下达追加分配额度,易导致集中采购程序简化或倒置、先付款后组织验收等问题。
(2)财务制度执行控制不严格,易造成操作风险和资产风险。一是审批责任人不清晰,易造成审批流程舞弊,导致资金或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二是费用支出审批不严格,未使用公务卡结算、缺少附件清单等引发操作风险,导致业务或者支出不合规。三是年底集中列支各类费用,预算执行难度加大,难以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可能引发投标或中标单位投诉、追究违约责任等,从而造成法律风险和资产风险。
(3)采购管理不规范,易引发资产风险与法律风险。一是未经验收程序即支付货款。如付款后发现货物质量问题,将无法保证资产受到保护,易引发资产风险。二是采购合同内容不全面。如对外签订的购货合同均未约定交货时间,如遇到销货方不及时或拖沓发货事件,难以依靠必要条款来维护利益,易引发法律风险。
(4)预算执行的绩效管理不充分,易引发效率风险和资产风险。一是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效果弱化。如绩效评分未达到目标值,未向相关部门反馈评价结果和整改建议,易造成相关部门对执行进度不清楚,导致低效率的可能性。二是绩效监控频次较低。审计发现基层单位并未开展常态化的绩效监控活动,过低的监控频次不利于监控作用的发挥,无法达到及时纠偏的工作目的,易造成资源浪費或低效率风险。
4.对完善预算管理的建议
(1)提高预算编制精细化水平。一是建立科学严谨、适用各分支机构的预算定额标准,提高预算编制、审批与分配环节的严谨性,合理进行预算分配与年终预算调增调减,确保预算调整依据充分、程序规范。二是充分发挥会计部门和各业务部门在预算编制阶段的主体责任,客观反映预算需求,提升预算编制质量。三是进一步加强对预算执行进度的监测、分析和管理,促进预算指标的均衡、合理使用。
(2)提高预算管理规范性。一是加强业务学习培训,深化预算全过程管理和绩效管理理念。尤其是要强化相关人员政策、制度以及业务培训,正确理解预算管理各相关规定的要求。二是基层单位应按照财务预算有关法规、规章的要求,加强会计核算管理,认真编制并严格执行财务预算,正确使用会计科目,杜绝预提、虚列现象的发生。三是强化采购合同管理意识,严格按合同要求履约付款,完善采购合同要素,约定采购物品交货时间,切实保障自身利益。
(3)规范内部控制管理。一方面,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督氛围,加强财权部门、事权部门和监督部门的组织协调,增强全体的参与意识,形成上下统一的预算监督管理的氛围。另一方面,强化落实问题整改。根据近几年各类检查发现问题,举一反三,从源头上促进彻底整改,进一步加大对问题多发、屡查屡犯部门和单位的关注力度。
(4)推进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一是突出预算编制的绩效导向,前移绩效关口,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二是加强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监控力度,提高监控频次和质量,增强预算执行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三是落实预算绩效管理主体责任,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及时将评价结果及整改建议反馈给相关部门,促进绩效目标如期实现,形成反馈、整改、提高绩效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