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之香,世界因吃而改变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fr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妇、山泉、有点田”,是许多现代人的梦想。但就算有机会回归乡野,也不是每个人都有俯身泥土、成为农夫和农妇的勇气。但清华大学的博士后石嫣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做了十年农妇,并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小麦色的肌肤和沉甸甸的幸福。
  舌尖上的幸福感直抵灵魂
  石嫣永远也忘不了她在美国农场吃蔬菜时的感受:“清甜而鲜润,滋味明明很淡但足以让味蕾惊艳,吃到嘴巴里整个人都觉得特别舒服,我第一次发现青菜原来可以这么好吃。”
  200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士的石嫣偶然获得了去美国考察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的机会,考察地点是美国一个远郊的小型农场。
  石嫣要在这里待足半年,对农场的运营模式进行研究,撰写相关的分析报告。她每天和农场的员工一起拔草、种菜、喂鸡,去附近小镇给农场会员送菜。大风吹粗了她的皮肤,从未拿过农具的双手也被草根和镰刀磨得生疼,最开始的那段日子她烦躁不堪,不停问自己:放着国内重要的研究课题不做,跑到这儿当农民,是不是有点傻?
  农场提供的食物很简单,都是自产的粮食和蔬菜。番茄甘美、土豆粉糯,青菜水灵灵甜滋滋,随便煮一下就很美味。石嫣偶尔会下厨做几道中国菜:白灼青菜、土豆丝、番茄鸡蛋汤。只是随便一炒,饭菜就像施了魔法般香甜,端上桌就被吃得精光。石嫣第一次感觉到,原来吃饭能给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在这种幸福感的滋养下,石嫣逐渐适应了单调的农场生活。每天干完活吃饱饭,再美美睡上一觉,她便觉得一整天都圆满了。
  农场一直采用手工作业的方式耕种粮食和蔬菜,种植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剂,因此需要员工们用双手拔除杂草。刚开始,石嫣觉得这很无聊,但慢慢地竟然拔出了味道。她说:“拔草是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我有大量的时间跟自己相处,可以慢慢想明白很多事。以前我不太明白为什么有人说扫地就是修行,现在我明白了,扫地确实是在扫心地,拔草也是一样的,你得慢慢拔掉内心的杂草,才能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半年后,石嫣带着生态农耕的理念回到国内继续学业。吃惯了农场里的自种蔬菜,石嫣开始觉得学校食堂的饭菜难以下咽,总觉得茄子不像茄子、黄瓜不像黄瓜。每到饭点,她都热烈地怀念美国农场餐桌上的饭菜。吃纯粹的蔬菜、过简单的生活,重拾农场生活的幸福感,成了石嫣心头最大的念想。
  用双手连接泥土大地
  博士毕业后,石嫣考取了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博士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自己的导师、知名农业专家温铁军在北京凤凰岭下租了一块试验田,便主动请缨前去耕种。劳作间,她突发灵感:既然自己一直怀念美国的农场生活,何不将那儿的农业模式复制过来,也打造一个CSA农场,招募一批铁杆会员,在农场和消费者之间建立直销、互信友好的关系,让种植者专心生产,让消费者吃到更健康的食物,同时也圆自己的农耕梦?
  就这样,石嫣在导师的支持下打造了中国第一个CSA模式的农场——小毛驴市民农园,并首次招募了20名会员。大家对石嫣的称呼,逐渐从“石博士”变成了“石掌柜”。而她则爱上了“农民”这个称谓,去银行办业务时,她会不假思索地在申请单上写下“农民”二字,内心充满自豪。
  终日和泥土大地打交道,石嫣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她种出的有机西红柿色泽鲜红、内瓤沙软,心室丰满,很快成了农场会员们的最爱。一晚,石嫣收到一名会员发来的照片,照片上,孩子睡得香甜,怀中还抱着一个圆圆的西红柿。对方告诉石嫣:“宝宝很喜欢你们的西红柿,睡前吃了两个还意犹未尽,于是又抱着一个入睡了。”那一晚,石嫣睡得又暖又甜。
  蔬菜是不是有机,眼睛很难分辨,靠的是彼此间的信任。石嫣除了为会员提供配送服务,还租了不少耕地,设计出“劳动份额”,让消费者深度参与到耕种当中,与耕种者形成互动。很多会员亲眼见证了她宁可颗粒无收也不肯使用化肥农药的过程,逐渐对农场的耕种模式产生了信任。有时因为自然灾害,果实无法按时收成,会员们就默默等待下一批次的成熟。不知不觉间,耕种方和消费方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一起承担风险,一起分享收获的甜蜜。
  随着“小毛驴”的会员从最初的几十家变成了几百家、几千家,石嫣又开辟出350亩耕地,在北京的郊区打造了名为“分享收获”的有机农场。她说:“通过与会员们分享食物,可以感觉到,一个家庭所有的饮食,都是从我这儿来的。这种信任不是一般的关系。”
  世界会因吃而发生改变
  转眼,最初的一批会员已经跟着石嫣走过了十个年头。有一位女士,从结婚起便在石嫣的农场里订购蔬菜,随后她做了妈妈,大宝和二宝都是吃石嫣种的有机蔬果长大的。“让宝宝从小就品尝到食物该有的味道,长大后味觉才不容易迷失,沉醉于那些肥甘厚腻的重口味。”天气晴好的周末,那位妈妈也会带着孩子们到农场劳作,除草、堆肥、捉虫,任两个孩子在草堆上打滚,满头满身都是草屑与泥土。“我小时候就是这样长大的,现在看到孩子们还能这样玩耍,真好。”
  而与大地连接得更加紧密的,则是石嫣本人。从事有机农业后,她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持续的劳作让她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健康,手臂上甚至练出了肌肉。她依然爱美,但对美的定义更宽泛了:从前她会画鲜亮的彩妆,穿时装和舍友们去逛街,以此来调剂紧张的学习,现在她更喜欢随便梳个马尾,戴一顶遮阳帽,在鬓角插朵野花,美美地在田间地头劳作。
  因为务农,石嫣还邂逅了爱情。爱人名叫程存旺,是一名支农志愿者。他和石嫣有着同样的事业,也心怀同样的理想。在农场共同劳作三年后,两人决定结为夫妻。结婚那日,石嫣身着淡粉色旗袍,头上戴着自制的花环,手捧一颗西蓝花,坐在程存旺的自行车后面驶向农场,简简单单就嫁掉了。
  婚后,石嫣夫妇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个清晨,程存旺都亲手摘下最新鲜的蔬菜给石嫣做早餐,石嫣则会隔三差五用新磨的面粉给丈夫做手擀面。偶尔拍一张合影,照片里的两人都晒得黑里带红,但石嫣乐滋滋地发到朋友圈,配文说:做了农民,很幸福的一件事就是每天都能有很长的时间跟家人在一起,一起生活还一起工作,雖然吵架也难免,但和好也很迅速。这辈子很短,我想和你一起待很久。
  日子越久,石嫣越是对农民这个身份安之若素。去韩国首尔大学开会,一位大学教授轻蔑地问她:“你做农民收入能维持吗?”她笑了:“跟做老师差不多,但我得到的幸福更多。”而她在食物安全领域的努力,还为其赢得了“2016年全球青年领袖”“2017年全球40岁以下影响食物系统的20名领袖之一”等称号。参加达沃斯论坛时,她还同一起参会的姚晨成了好友。后来,姚晨经常带着孩子去她的农场体验生活。看到笑容在姚晨和其他妈妈们的脸上绽放,石嫣感受到了同等的快乐。
  “很多人想要改变世界,但我只想为餐桌上的食物负责。我尝过青菜的甜,嗅过泥土的香,想把这份快乐分享给更多人。”这是石嫣一直以来的心愿。并且她一直深信,如果每个人都肯为自己的餐盘负责,这个世界就会因为吃而发生改变。
  (编辑 张秀格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恩爱老夫妻两地分离  今年70岁的刘刚和吴晶都是吉林省长春市人,刘刚是化工系统的干部,吴晶是企业工人。两人育有两儿一女。1994年,大儿子刘星大学毕业后去了深圳,在一家通讯公司做工程师。女儿刘娜在长春市一所职业学院做老师。小儿子刘森在长春市一家机关单位做公务员。  2004年,33岁的刘星结婚。次年,刘森也成了家,而那时刘刚和吴晶都已退休,刘娜7岁的女儿就是他们带大的。2006年初,小儿媳生下一名
期刊
在江苏省海洋渔业指挥部,有10位不让须眉的女职工。虽然她们人数不多,但指挥部为她们参与海洋强省建设、服务沿海大开发积极搭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女职工争先创优的热情被大大激发。  指挥部先后组织女职工参加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执法人员培训、技能考试,以及海指杯“依法行政知识竞赛”“廉政建设知识竞赛”等,让女性有机会一展身手。指挥部还注重以党建带妇建,开展“学典型·见行动”结对助学活动、“传扬好家风·争创
期刊
无巢女人,我亦飘零久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九月 乌耕  《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无巢女人,我亦飘零久  女性的身体内,有个孕育生命的“小房子”——子宫,从生命的萌芽到成熟到出生,都给予了全部心血凝结的呵护与温暖。但一部分女性因为生活奔波等种种原因被迫离家,而成了无巢女人。她们在各地劳作、迁徙,像只永不停息的鸟,在天空飞来飞去,却没有一根可以停留的树枝,更没有一个可以栖息的暖巢。她们在生
期刊
提起民谣,你耳边会响起哪段旋律?是前两年火遍大江南北的《董小姐》《南山南》,还是最近让无数游子落泪的《成都》?  和以上相比,有支民谣乐队恐怕挺另类,听听他们的歌名,《腰椎间盘突出症》《甲亢》……这些民谣诞生于八位医学博士之手。主唱曲音音干脆将乐队取名“青光眼”。  博士乐队,蓄势待发“青光眼”  在乐队里,曲音音还兼吉他手。她现在是北医三院麻醉科医生。  其他乐队成员也都从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毕业
期刊
周尹然是一名青年艺术家,不久前刚刚入围本年度的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而在她工作室的墙壁上,挂着许多款式各异的针织帽。这些帽子大部分都是绿色的,每一顶都出自她母亲之手。  母亲织的帽子挂满墙  2015年,周尹然去成都商讨开展览的细节,顺便回了一趟老家泸州。她想给父母一个惊喜,没有提前透露要回家的消息。到家时,她刚好遇见小贩在向母亲收购帽子,整整两麻袋的帽子只换来几百元。  周尹然非常诧异,问母
期刊
读者问:今年是《中华人名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颁布25周年。3月底的纪念大会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提到,要进一步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保障妇女权益的重要意义;要全面有效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使广大妇女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对照之前的一些社会事件,如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多地女大学生受害等,这番讲话给我很大鼓舞。如何给撑起“半边天”的女性以充分尊重和关爱,值得全社会
期刊
塞雷娜·威廉姆斯曾累计获得过23个大满贯冠军奖杯,是网球公开赛时代迄今为止,夺得大满贯次数最多的女子选手,被球迷们亲昵地称作“小威”。威廉姆斯不单是网坛的传奇,也是时尚圈的宠儿,经常为顶级媒体拍摄写真。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美女,黝黑的肌肤、丰满的身材、粗壮的大腿和手臂并不符合主流的审美观,但她周身充满着力量,这种力量感使她如黑珍珠般耀眼夺目。  新网球散发出醉人的香气  1985年,美国密歇根州一处
期刊
作为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关门弟子,郭黛姮在建筑学界大名鼎鼎。  杭州重修雷峰塔,她是总设计师。她主持维修的六和塔,被视作文物建筑保护的范例。但献身建筑半生,她最大的梦想是守护圆明园。“我对这里一草一木都深有感情,希望恩师以我为傲。”  摸索中,被遗忘的圆明园一点点展现  郭黛姮生长于北京的四合院,自小便对满眼的青砖灰瓦兴致盎然。高中毕业,她如愿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建筑大师梁思成。  郭黛姮对圆明园
期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大学里被众多学生认为是“用来发呆”的课,却被复旦大学的陈果老师上活了,她把一堂选修课讲成了人生必修课。  关于爱与爱情  2008年6月的一天,陈果第一次走上讲台时,吸引台下四十多双眼睛的,是她的颜值——1.72米的身高、优雅的步态和一双明眸。  第一堂课,陈果跟学生们讲爱情。“《爱的艺术》一书曾在咱们复旦非常流行,几乎人手一本,本书开篇就说,爱啊,是一门学问。我深受这
期刊
2017年年初,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火遍大江南北。文物修复者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无数人肃然起敬。在辽宁朝阳市,也有这样一个女孩,20岁的面孔,60岁的手。经过她手的古瓷器,即使由仪器检测,也查找不出丝毫修复的痕迹。这样一个牛人,有着怎样的故事?  别样梦想,立志做一个文物医生  今年28岁的蒋晓娜对旧物的爱源远流长。  小时候,她常去表哥家玩。表哥家有很多古董,虽然看不懂都是什么,但蒋晓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