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木县第七中学 陕西 神木 719300)
【摘 要】新课标积极倡导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语言实践活动全面开展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是通过小组学习和任务型活动的合作学习、互助性学习,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在形成合作意识和行为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它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突出了教学要求的层次性等思想,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小组合作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多样的小组活动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了学习英语的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有效的应用这一形式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 课前准备
1.1 合理分组。 首先是如何分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能力,兴趣,学习成绩等因素或以座位临近来排座位进行合理搭配划分学习小组。但每组最好控制在2-4人为宜 ,每个小组都应包括学业成绩高、中、低等的学生,并要使各小组的学生平均成绩大致相同。这种方式可以保证组内各成员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以及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自身情况合理的临时调换座位,以便能畅所欲言;其次是如何分工。在小组活动时,明确分工,学生才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潜能,所以,每组应由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检查员等成员构成,并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另外,责任要落实到位,组长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进程,掌握合作学习的时间。记录员负责用简洁语言记录每位发言人的讲话要点,然后拟成提纲交给报告员。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搜集。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向全班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1.2 合作目标与任务呈现。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事先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并布置给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有目的地预习。在小组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教师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辨明是非,培养能力。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前就对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和准备,以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感性的认识和深入探究的欲望。
2. 课堂实施
2.1 讨论、交流、报告。 在一个主题下,学生可以通过集体讨论,查找资料,总结、归纳来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以高一新教材 Unit 13 Healthy Eating一课为例,如在Warming up 中,可以设计让每组学生通过讨论,列出一张日常生活饮食表,并查出各自的营养价值,辨明是healthy food 还是junk food,并为家人设计出一份营养合理搭配的美餐。然后口头发表观点,根据“I think …is healthy food ,because it contains ……”练习运用英语的能力。这就要求各小组课前做好信息的查询、整合,讨论。在活动结束后,选出代表,报告各组的活动结果,分析和评价自我表现。这样的教学活动任务,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充分地操练学生的口语表达,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
2.2 活动评价策略。 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新课标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促进了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以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为主,在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的同时,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交技能、问题意识、情感态度及社会性发展、小组活动方式、课堂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和学习气氛等因素。且定期由小组长讨论出“最佳合作学习小组” “最佳小组进步奖” “最佳个人进步奖” 等奖项,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合作学习不仅要进行教师评价,而且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组内互评,尽量使评价全面公正。
3. 课后的总结 小组活动式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为保证教学的延续性,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一起做份全面地学习总结(体现知识和技能)和错题的分析。难以解决的问题由组长汇报给老师,老师选出有共性的问题集体讨论解决,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会学习总结的同时也提升自己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应用、分析、判断,表达等综合能力。逐步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识。
4. 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教师的作用。教师应是决策者(决定小组的质和量,决定教学的总体规划,考虑如何评价学生的过程和结果)、指挥者(安排活动空间、分派职责、指挥组间合作)、解释者(解释学习任务、成功的标准以及期望行为)、监督者(监督学生的行为,并提供帮助)和评价者(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及合作情况)。 教师应从主宰课堂的绝对权威变成组织和参与学生探讨知识的一员。
4.2 小组长的作用。各组的组长由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他们的组织和示范作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在小组合作中他们又肩负着帮助全组的同学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或达到共同目标的责任。所以,培养和重视小组长是可以推动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当的选择“轮流执政”,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4.3 注意“弱势群体”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符合“学困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话题,创造机会(如在汇报结果时可由“学困生”来担当,简单的作业由“学困生”来给全组批改)并对他们做出适当的公正的定期评判,让“学困生”展示其优势,并在群体中得到认可,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使其不断取得进步。
4.4 规则明确。小组活动时课堂中经常出现表面上的“假热闹”现象,有的小组抢着发言,有的小组默不做声,有的小组互相推诿,有的小组各行其是。教师在让学生活动前先应明确活动的规则,避免出现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的现象。
4.5 合作形式的多样性。固定使用一种形式,时间久了学生会厌烦,所以教师应就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开展话题讨论、游戏、辩论、角色扮演、猜谜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共同学习研究,学到知识,培养技能。
【摘 要】新课标积极倡导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语言实践活动全面开展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是通过小组学习和任务型活动的合作学习、互助性学习,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在形成合作意识和行为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它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突出了教学要求的层次性等思想,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小组合作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多样的小组活动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了学习英语的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有效的应用这一形式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 课前准备
1.1 合理分组。 首先是如何分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能力,兴趣,学习成绩等因素或以座位临近来排座位进行合理搭配划分学习小组。但每组最好控制在2-4人为宜 ,每个小组都应包括学业成绩高、中、低等的学生,并要使各小组的学生平均成绩大致相同。这种方式可以保证组内各成员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以及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自身情况合理的临时调换座位,以便能畅所欲言;其次是如何分工。在小组活动时,明确分工,学生才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潜能,所以,每组应由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检查员等成员构成,并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另外,责任要落实到位,组长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进程,掌握合作学习的时间。记录员负责用简洁语言记录每位发言人的讲话要点,然后拟成提纲交给报告员。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搜集。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向全班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1.2 合作目标与任务呈现。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事先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并布置给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有目的地预习。在小组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教师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辨明是非,培养能力。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前就对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和准备,以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感性的认识和深入探究的欲望。
2. 课堂实施
2.1 讨论、交流、报告。 在一个主题下,学生可以通过集体讨论,查找资料,总结、归纳来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以高一新教材 Unit 13 Healthy Eating一课为例,如在Warming up 中,可以设计让每组学生通过讨论,列出一张日常生活饮食表,并查出各自的营养价值,辨明是healthy food 还是junk food,并为家人设计出一份营养合理搭配的美餐。然后口头发表观点,根据“I think …is healthy food ,because it contains ……”练习运用英语的能力。这就要求各小组课前做好信息的查询、整合,讨论。在活动结束后,选出代表,报告各组的活动结果,分析和评价自我表现。这样的教学活动任务,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充分地操练学生的口语表达,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
2.2 活动评价策略。 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新课标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促进了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以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为主,在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的同时,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交技能、问题意识、情感态度及社会性发展、小组活动方式、课堂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和学习气氛等因素。且定期由小组长讨论出“最佳合作学习小组” “最佳小组进步奖” “最佳个人进步奖” 等奖项,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合作学习不仅要进行教师评价,而且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组内互评,尽量使评价全面公正。
3. 课后的总结 小组活动式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为保证教学的延续性,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一起做份全面地学习总结(体现知识和技能)和错题的分析。难以解决的问题由组长汇报给老师,老师选出有共性的问题集体讨论解决,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会学习总结的同时也提升自己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应用、分析、判断,表达等综合能力。逐步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识。
4. 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教师的作用。教师应是决策者(决定小组的质和量,决定教学的总体规划,考虑如何评价学生的过程和结果)、指挥者(安排活动空间、分派职责、指挥组间合作)、解释者(解释学习任务、成功的标准以及期望行为)、监督者(监督学生的行为,并提供帮助)和评价者(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及合作情况)。 教师应从主宰课堂的绝对权威变成组织和参与学生探讨知识的一员。
4.2 小组长的作用。各组的组长由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他们的组织和示范作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在小组合作中他们又肩负着帮助全组的同学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或达到共同目标的责任。所以,培养和重视小组长是可以推动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当的选择“轮流执政”,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4.3 注意“弱势群体”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符合“学困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话题,创造机会(如在汇报结果时可由“学困生”来担当,简单的作业由“学困生”来给全组批改)并对他们做出适当的公正的定期评判,让“学困生”展示其优势,并在群体中得到认可,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使其不断取得进步。
4.4 规则明确。小组活动时课堂中经常出现表面上的“假热闹”现象,有的小组抢着发言,有的小组默不做声,有的小组互相推诿,有的小组各行其是。教师在让学生活动前先应明确活动的规则,避免出现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的现象。
4.5 合作形式的多样性。固定使用一种形式,时间久了学生会厌烦,所以教师应就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开展话题讨论、游戏、辩论、角色扮演、猜谜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共同学习研究,学到知识,培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