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动态的课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随时都可能提出挑战。要打造动态高效课堂,教学设计要从“老套陈旧”走向“生动新颖”,教学过程要从“按部就班”走向“灵活变通”,教学手段要从“单向传授”走向“引导探究”,教学空间要从“狭隘课堂”走向“内外结合”。
关键词:动态课堂;新颖灵活;引导探究;内外结合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教师绝对权威的课堂已经越来越少,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在逐步提升。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化感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主探究、生生合作、师生协作,课堂的学生本位地位和课堂有效动态生成成为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之一。但鉴于语文课堂的复杂性和开放性,仍有很多教师对生成性教学虽有认知却难以在日常教学中落实,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组织学生难。课堂一旦开放,一些基础、自制力比较薄弱的学生会因为课堂上呈现的“七嘴八舌”的热闹现象而人云亦云,懒得动脑,或者趁热闹而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甚至说闲话、做小动作。教师想要在课堂上调动并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发展有一定难度。
其次,控制课堂难。教师把新课堂的学生主人公地位和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在课堂的自主感悟和习得增多了,但也使得教师难以把握课堂教学进度及内容,甚至出现偏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情况,造成课堂低效,在课堂开放尺度的把握上,对教师提出了挑战。
再次,坚持放手难。开放的课堂生成良莠不齐,当学生感悟理解不到位或不准确时,是继续提交课堂讨论,还是教师介入点拨?教师该以何种方式进行点拨?突发性的甚至使课堂陷入僵局的“意外”出现后怎么办?这些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是造成许多教师课堂不敢放手的重要原因。
笔者曾做过一份有关教师调控动态教学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是:一堂课上学生主动向教师提问的情况偶尔有过的占42.7%,1—3次的仅占29.2%;当教学过程中产生失误时,巧妙处理,把失误变成教育学生提高认识的契机的仅占30.6%;在课堂中,发现学生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及时修改教学计划的仅占22.9%;当学生提出另类的观点时,延伸至课后讨论的占29.7%,让学生充分表达观点,课堂上展开讨论,最后达成共识的仅占32.4%。
怎样才能把握好动态课堂,让课堂动起来呢?本文就此提出如下策略:
一、教学设计从“老套陈旧”走向“生动新颖”
要打造高效课堂,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充分解读,对知识脉络、学生的认知状况等需作周密预设,如此课堂转换为切实有效的课堂生成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很多老教师依据经验,课堂教学设计基本按照“初步感知——精读文本——体验探究”的模式,使得课堂一成不变,缺乏吸引力。要让课堂绽放魅力,设计就必须生动新颖起来。
1.优化问题设计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学目标中重、难点的落实,需要借助课堂提问去完成,因而恰当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过大,容易造成课堂“放羊”式散漫、低效;问题过于琐碎,又容易造成学生在教师的问题设计中亦步亦趋,缺乏个人体验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预设时应以教学目标的重、难点为切入点,设计语言准确、指向明确、有梯度的宏观性问题,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考空间,充分尊重各个层次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教学《台阶》时,教师设置了如下问题:
(1)父亲为什么要造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是怎样造起高台阶的新屋?
(2)新屋造好了,父亲怎样了?
(3)你觉得父亲这一生这样做值吗?
反思:问题(1)是结合故事情节“踏上台阶,感悟父亲”,属于整体感知,是文本的重点。问题(2)是“凝望台阶,敬爱父亲”,要求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刻画,感悟父亲勤劳节俭的优秀品质以及要强、自尊的内心世界。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分析问题角度和个人体悟不同,因而解读层次也有差距。问题(3)是“体味台阶,人生父亲”,挖掘“台阶”的象征意义,从而感受父亲形象的意蕴,是文本的难点。鉴于问题解决有一定难度,在这一环节设置了一个仿句(示例:台阶是父亲的理想;台阶是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既紧扣文本的重、难点,又有一定的指向性和开放性,尊重学生个性体悟,发展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2.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是教给学生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握文本精髓,这样才可能把握住课堂脉搏;其次,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对教材进行整合,突出重点难点。如《孤独之旅》是一篇描写人物细节描写的极好范文,在教学中可把重点定位为对人物描写的揣摩学习,通过经典范例方式,争取一课一得;第三,对较为单薄的教材,补充相关的课外资料以增加教材的厚度,并积极地将生活素材引入课堂,引领学生去探求广阔斑斓的语文世界。例如《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教学重点是感悟女娲形象,领会神话的奇特想象与大胆夸张手法的应用。在教学时,教师可将《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与课文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感悟女娲形象的母性和神性,再归结出神话特点,可谓水到渠成。90后学生个个朝气蓬勃,求知欲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能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又能拓展课堂的深度,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3.巧用师生资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不同的体验和知识结构等形成他们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师在预设时如能充分挖掘潜在资源,很可能会在学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生成精彩。每个教师的优点不一,教师要善于在课堂发挥自己的长处,或用饱满的激情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或用优美的语言给学生以美好熏陶;或用开阔的视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创设了条件。
而每个教师的优点不一,教师要善于在课堂发挥自己的长处,或用饱满的激情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或用优美的语言给学生以美好熏陶;或用开阔的视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如在教学平实性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时,教师曾这样过渡:“这些古桥以它弯曲的身姿,厚重的身躯承载着岁月的流转和磨砺。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杨柳依依、清风明月相随过的古桥。”教师极具美感的语言引领,给课堂创设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消除了说明文课堂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走入文本,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学生乐学的兴趣,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创设了条件。
关键词:动态课堂;新颖灵活;引导探究;内外结合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教师绝对权威的课堂已经越来越少,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在逐步提升。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化感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主探究、生生合作、师生协作,课堂的学生本位地位和课堂有效动态生成成为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之一。但鉴于语文课堂的复杂性和开放性,仍有很多教师对生成性教学虽有认知却难以在日常教学中落实,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组织学生难。课堂一旦开放,一些基础、自制力比较薄弱的学生会因为课堂上呈现的“七嘴八舌”的热闹现象而人云亦云,懒得动脑,或者趁热闹而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甚至说闲话、做小动作。教师想要在课堂上调动并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发展有一定难度。
其次,控制课堂难。教师把新课堂的学生主人公地位和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在课堂的自主感悟和习得增多了,但也使得教师难以把握课堂教学进度及内容,甚至出现偏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情况,造成课堂低效,在课堂开放尺度的把握上,对教师提出了挑战。
再次,坚持放手难。开放的课堂生成良莠不齐,当学生感悟理解不到位或不准确时,是继续提交课堂讨论,还是教师介入点拨?教师该以何种方式进行点拨?突发性的甚至使课堂陷入僵局的“意外”出现后怎么办?这些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是造成许多教师课堂不敢放手的重要原因。
笔者曾做过一份有关教师调控动态教学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是:一堂课上学生主动向教师提问的情况偶尔有过的占42.7%,1—3次的仅占29.2%;当教学过程中产生失误时,巧妙处理,把失误变成教育学生提高认识的契机的仅占30.6%;在课堂中,发现学生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及时修改教学计划的仅占22.9%;当学生提出另类的观点时,延伸至课后讨论的占29.7%,让学生充分表达观点,课堂上展开讨论,最后达成共识的仅占32.4%。
怎样才能把握好动态课堂,让课堂动起来呢?本文就此提出如下策略:
一、教学设计从“老套陈旧”走向“生动新颖”
要打造高效课堂,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充分解读,对知识脉络、学生的认知状况等需作周密预设,如此课堂转换为切实有效的课堂生成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很多老教师依据经验,课堂教学设计基本按照“初步感知——精读文本——体验探究”的模式,使得课堂一成不变,缺乏吸引力。要让课堂绽放魅力,设计就必须生动新颖起来。
1.优化问题设计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学目标中重、难点的落实,需要借助课堂提问去完成,因而恰当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过大,容易造成课堂“放羊”式散漫、低效;问题过于琐碎,又容易造成学生在教师的问题设计中亦步亦趋,缺乏个人体验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预设时应以教学目标的重、难点为切入点,设计语言准确、指向明确、有梯度的宏观性问题,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考空间,充分尊重各个层次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教学《台阶》时,教师设置了如下问题:
(1)父亲为什么要造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是怎样造起高台阶的新屋?
(2)新屋造好了,父亲怎样了?
(3)你觉得父亲这一生这样做值吗?
反思:问题(1)是结合故事情节“踏上台阶,感悟父亲”,属于整体感知,是文本的重点。问题(2)是“凝望台阶,敬爱父亲”,要求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刻画,感悟父亲勤劳节俭的优秀品质以及要强、自尊的内心世界。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分析问题角度和个人体悟不同,因而解读层次也有差距。问题(3)是“体味台阶,人生父亲”,挖掘“台阶”的象征意义,从而感受父亲形象的意蕴,是文本的难点。鉴于问题解决有一定难度,在这一环节设置了一个仿句(示例:台阶是父亲的理想;台阶是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既紧扣文本的重、难点,又有一定的指向性和开放性,尊重学生个性体悟,发展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2.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是教给学生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握文本精髓,这样才可能把握住课堂脉搏;其次,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对教材进行整合,突出重点难点。如《孤独之旅》是一篇描写人物细节描写的极好范文,在教学中可把重点定位为对人物描写的揣摩学习,通过经典范例方式,争取一课一得;第三,对较为单薄的教材,补充相关的课外资料以增加教材的厚度,并积极地将生活素材引入课堂,引领学生去探求广阔斑斓的语文世界。例如《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教学重点是感悟女娲形象,领会神话的奇特想象与大胆夸张手法的应用。在教学时,教师可将《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与课文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感悟女娲形象的母性和神性,再归结出神话特点,可谓水到渠成。90后学生个个朝气蓬勃,求知欲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能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又能拓展课堂的深度,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3.巧用师生资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不同的体验和知识结构等形成他们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师在预设时如能充分挖掘潜在资源,很可能会在学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生成精彩。每个教师的优点不一,教师要善于在课堂发挥自己的长处,或用饱满的激情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或用优美的语言给学生以美好熏陶;或用开阔的视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创设了条件。
而每个教师的优点不一,教师要善于在课堂发挥自己的长处,或用饱满的激情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或用优美的语言给学生以美好熏陶;或用开阔的视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如在教学平实性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时,教师曾这样过渡:“这些古桥以它弯曲的身姿,厚重的身躯承载着岁月的流转和磨砺。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杨柳依依、清风明月相随过的古桥。”教师极具美感的语言引领,给课堂创设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消除了说明文课堂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走入文本,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学生乐学的兴趣,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创设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