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音乐治疗作为一种系统的心理干预技术和手段,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应用更加广泛。治疗师运用各种形式的音乐体验和动力治疗关系来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健康的目的。儿童期孤独症是发生在婴幼儿期一种特殊的精神障碍,其发病原因复杂,包括遗传生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其症状多起病于3岁前,涉及智力、社会交往、语言等方面。音乐治疗技术通过运用共情、反应、表达等作用方式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个体或团体治疗,运用聆听、歌曲演唱、即兴演奏等手段帮助患儿在情感认知、语言发展、人格塑造上得到康复训练。
[关 键 词] 音乐治疗;孤独症;情绪;语言;人格
[中图分类号] R395.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4-0046-02
一、音乐治疗技术
(一)音乐治疗技术的定义
美国Temple大学教授布鲁夏博士在《定义音乐治疗》(1989)中对音乐治疗有如下定义:“音乐治疗是一种系统的专业的心理干预手段,治疗师运用各种形式以音乐体验的方式方法来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的。”音乐治疗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特别是对孤独症儿童,正常的语言交流存在障碍,能起到较好的沟通效果。音乐治疗的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单纯通过聆听得到放松,而是注重参与的方式,包括器乐演奏、歌唱、即兴创作、旋律和歌词创作等。
(二)音樂治疗技术干预的基本方式方法
根据布鲁夏(1989)提出的音乐治疗干预方法可大致分为以下10类:共情、调整、联系、表达、沟通、反应、探究、影响、动机、肯定。在音乐治疗中音乐治疗的方式是指音乐治疗师工作的具体场所、治疗对象的人群、工作目的或治疗途径。
二、儿童期孤独症
1.儿童期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也称自闭症)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医生Kanner提出并描述孤独症儿童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一种自我封闭的行为刻板、固执的倾向,导致认知语言水平受阻,对周围事物的变化产生强烈的心理抵抗。大多数孤独症儿童的智力水平偏低;有少数在某发面能力超常。儿童期孤独症是心因性的心理发育障碍,3岁之前容易发病。
2.儿童期孤独症的临床特征:语言发育障碍,患儿的主要表现为语言发育比正常人晚,50%患儿完全无口语形成,约20%~80%的患儿含有语言发育倒退。社会交往障碍,不同时期表现不同,婴儿早期为眼神接触回避,占孤独症儿童的一半以上,无法与亲人、熟悉人建立依恋的关系,无明显分离焦虑特征。儿童期表现为言行举止冷淡孤僻,不依恋、依赖任何人,对别人或者周围事物表现出不关心、不感兴趣的样子。兴趣范围狭窄、行为刻板,如对个别物体或活动特别依恋,重复某一单一动作或复述某一句话,拒绝生活规律、生活环境改变,伴有自伤行为。智力发育不健全,个别患儿智力发育呈“岛状”成熟现象,对优美的音乐、动手绘画、算数,甚至对不需要理解的文字记忆有超常能力,表现为所谓的“白痴学者”。
三、音乐治疗技术对儿童期孤独症的心理治疗
(一)孤独症儿童认知情感的特点以及音乐疗法对其的影响
很多孤独症儿童对人或事物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接收无法消化,不是主动搜索采集信息,而是被动接受。他们认为外部世界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认知的方式都是通过人的感知器官来认识的,他们知道的事物不是事物本身的意义,是自己赋予事物意义的。他们兴趣的侧重点在于物体的某一特征,喜欢光滑的东西,反复欣赏和触摸,比如光滑的墙面、圆石、柔软的毛发等,有的患儿严重产生依恋心理,但对自己的亲人却视若无睹。孤独症儿童想象力缺乏,容易做重复、单一、刻板的事情或动作,很多患儿的行为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动机,有的出现自伤自残行为。大多数儿童智力低下,个别患儿有可能有超常天赋,比如超常的记忆力,但是无法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总结、归纳和整理。但是有研究证明,孤独症儿童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学方法很重要,决定了他们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孤独症儿童早期的认知情感教育。在儿童的感知运动阶段(0~2岁)阶段,音乐是刺激儿童学习的理想媒介和最佳手段。通过音乐刺激,让儿童产生一定的情感,初步建立起与亲人的情感联结,为以后的一系列发展任务做准备。而前运算阶段(2~7岁),对正常儿童来说是语言和概念快速发展的阶段,音乐疗法有助于培养孤独症儿童的积极情感,缓解消极情绪,使其逐步具备生活自理能力,为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奠定基础。具体运算阶段(7~1l岁),是儿童语言能力全面快速发展的时期,音乐疗法促进孤独症儿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有助于同伴交流。形式运算阶段(11~成年),儿童难以形成抽象逻辑思维,音乐疗法无法开展。
(二)音乐治疗技术对孤独症儿童语言的影响
音乐疗法可以激发孤独症儿童学习语言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前面讲过,孤独症儿童的动作固定、刻板、单一,所以我们要给他创造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多接触音乐,用耳听,用心感受,歌曲形式可以灵活多变,比如老师弹唱或者反复录音。刚开始可能只是被动去做、去听、去看,但是习惯以后,可能会主动去做,甚至模仿。
孤独症儿童对感兴趣的事会长时间关注,注意力不容易转移,但是对学习的知识容易厌倦。如果不注重方法的灵活,儿童的训练难以取得进步。把音乐作为“正向强化”来调动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学习兴趣。要注意音乐的歌词内容要新鲜、实用,符合儿童生活,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当他情绪激动、亢奋难以平静的时候,我们播放他喜欢的音乐,当他消极情绪得以宣泄、情绪安稳之后,以恰当灵活的方式辅助教学,然后再重复音乐,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就可以强化并巩固所学习的内容,如此的练习也会有效果和特色。 孤独症儿童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低,就连沟通中的基本语言都无法理解,他们很少对别人的微笑、点头示意做出回应,正常孩子会被狗叫声吓到,但他们充耳不闻,无动于衷,他们对身体的疼痛或者冷热反应也不敏锐,常喜欢独自一人。音乐疗法,尤其音乐游戏有助于儿童同伴之间语言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以游戏的方式教儿童唱歌,让儿童在快乐的氛围、跳跳唱唱中感悟音乐,参与与其他小朋友的互动。让儿童直接参与表演活动,感受各种音乐的表现手段。
(三)音乐治疗技术对孤独症儿童人格塑造的影响
“对患儿,只有那些可触摸的、物理上存在的东西才能生发兴奋。而记忆、表象、幻觉和思维都是无法触摸的,由于缺乏记忆和表象,想象力就会受损,而想象力水平是游戏的关键。”(Tustin 1990)音乐治疗可以重塑触觉世界和想象力之间的联系。那些3到8岁的孩子们,通过音乐疗法,可以使他们通过自己在乐器上制造的声音而得到满足。他们大多数的探索是用自己的方式完成的,自己领导自己,而治疗师只是作为一个辅助者帮助他们编织建造脆弱的交流网络。很多孤独症儿童都会经历一个阶段——害怕流动的水声。根据水元素心理能量理论,流动的水声是与腹部相对的。与此同时患儿也会对水产生兴趣下意识地想知道这是什么,这对他们而言具有治愈作用。他們会不停地冲厕所以观察水是怎样消失的。在音乐治疗室“旋流”对找到患儿所需要的声音十分有用。很长一段时间(可能是一年)中,患儿无论何时都习惯性跟随听到的雨棒声走路,并不断调整它以便听到水流声。经过不停地反复,患儿最终能够摆脱这种模式。这种感觉可能预示着我们需要更多的流畅感和活力,需要去除一些障碍,增加一些循环力。
四、音乐治疗技术治疗儿童期孤独症过程中的问题和注意点
(一)人们缺乏对音乐以及音乐治疗法的科学认识和积极态度
音乐治疗是一门专业的学科,运用这种治疗手段对孤独症儿童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对音乐治疗学研究至今才二十年左右,而用在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治疗时间则更短,参与的人力、物力、财力都非常有限,因此,影响力也很有限。
(二)缺乏可借鉴的、系统的、规范的操作模式
音乐治疗不像一般的行为干预,目前还没有一套相对明确具体的模式,特别是要求治疗师对每个孩子要具体观察、分析采取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即要寻求针对性强、操作适度、步骤有效的途径,又要有些“法无定法”的意味。
(三)缺乏专业治疗师及经过筛选的有效的音乐素材
一方面,有的音乐治疗师是学科细分程度很高的专业化模式;另一方面,音乐治疗师个人的能力优势往往也只能集中在一两个方面。为了让更多的孤独症儿童在音乐治疗中受益,还需要有更多的音乐治疗师来参与。
(四)缺乏对音乐治疗法及其效果的评估标准
音乐疗法效果的评估与其他疗法效果的评估标准不同,音乐属于艺术类学科,相对而言,科学评估音乐疗法的量表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制定。由于每个人领悟音乐的角度不一样,孤独症儿童感悟音乐也有自己的出发点和欣赏点。笔者认为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英]朱丽叶·阿尔文奥瑞尔·沃里克,[美]张鸿懿.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治疗[M].高多,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陈莞.儿童音乐治疗理论与应用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5.
[3]王璟,张旭亚,张金丽.音乐疗法对儿童孤独症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2009(2).
[4]刘凤琴.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社交障碍的改善作用[J].中国音乐教育,2009(7).
[5]林萍.运用音乐背景训练孤独症儿童言语的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06(5).
[6]桂莉娜.自闭症儿童语言认知发展理论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5(Z1).
[7]周念丽,方俊明.自闭症幼儿的情感认知特点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3(3).
编辑 马燕萍
[关 键 词] 音乐治疗;孤独症;情绪;语言;人格
[中图分类号] R395.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4-0046-02
一、音乐治疗技术
(一)音乐治疗技术的定义
美国Temple大学教授布鲁夏博士在《定义音乐治疗》(1989)中对音乐治疗有如下定义:“音乐治疗是一种系统的专业的心理干预手段,治疗师运用各种形式以音乐体验的方式方法来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的。”音乐治疗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特别是对孤独症儿童,正常的语言交流存在障碍,能起到较好的沟通效果。音乐治疗的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单纯通过聆听得到放松,而是注重参与的方式,包括器乐演奏、歌唱、即兴创作、旋律和歌词创作等。
(二)音樂治疗技术干预的基本方式方法
根据布鲁夏(1989)提出的音乐治疗干预方法可大致分为以下10类:共情、调整、联系、表达、沟通、反应、探究、影响、动机、肯定。在音乐治疗中音乐治疗的方式是指音乐治疗师工作的具体场所、治疗对象的人群、工作目的或治疗途径。
二、儿童期孤独症
1.儿童期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也称自闭症)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医生Kanner提出并描述孤独症儿童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一种自我封闭的行为刻板、固执的倾向,导致认知语言水平受阻,对周围事物的变化产生强烈的心理抵抗。大多数孤独症儿童的智力水平偏低;有少数在某发面能力超常。儿童期孤独症是心因性的心理发育障碍,3岁之前容易发病。
2.儿童期孤独症的临床特征:语言发育障碍,患儿的主要表现为语言发育比正常人晚,50%患儿完全无口语形成,约20%~80%的患儿含有语言发育倒退。社会交往障碍,不同时期表现不同,婴儿早期为眼神接触回避,占孤独症儿童的一半以上,无法与亲人、熟悉人建立依恋的关系,无明显分离焦虑特征。儿童期表现为言行举止冷淡孤僻,不依恋、依赖任何人,对别人或者周围事物表现出不关心、不感兴趣的样子。兴趣范围狭窄、行为刻板,如对个别物体或活动特别依恋,重复某一单一动作或复述某一句话,拒绝生活规律、生活环境改变,伴有自伤行为。智力发育不健全,个别患儿智力发育呈“岛状”成熟现象,对优美的音乐、动手绘画、算数,甚至对不需要理解的文字记忆有超常能力,表现为所谓的“白痴学者”。
三、音乐治疗技术对儿童期孤独症的心理治疗
(一)孤独症儿童认知情感的特点以及音乐疗法对其的影响
很多孤独症儿童对人或事物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接收无法消化,不是主动搜索采集信息,而是被动接受。他们认为外部世界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认知的方式都是通过人的感知器官来认识的,他们知道的事物不是事物本身的意义,是自己赋予事物意义的。他们兴趣的侧重点在于物体的某一特征,喜欢光滑的东西,反复欣赏和触摸,比如光滑的墙面、圆石、柔软的毛发等,有的患儿严重产生依恋心理,但对自己的亲人却视若无睹。孤独症儿童想象力缺乏,容易做重复、单一、刻板的事情或动作,很多患儿的行为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动机,有的出现自伤自残行为。大多数儿童智力低下,个别患儿有可能有超常天赋,比如超常的记忆力,但是无法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总结、归纳和整理。但是有研究证明,孤独症儿童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学方法很重要,决定了他们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孤独症儿童早期的认知情感教育。在儿童的感知运动阶段(0~2岁)阶段,音乐是刺激儿童学习的理想媒介和最佳手段。通过音乐刺激,让儿童产生一定的情感,初步建立起与亲人的情感联结,为以后的一系列发展任务做准备。而前运算阶段(2~7岁),对正常儿童来说是语言和概念快速发展的阶段,音乐疗法有助于培养孤独症儿童的积极情感,缓解消极情绪,使其逐步具备生活自理能力,为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奠定基础。具体运算阶段(7~1l岁),是儿童语言能力全面快速发展的时期,音乐疗法促进孤独症儿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有助于同伴交流。形式运算阶段(11~成年),儿童难以形成抽象逻辑思维,音乐疗法无法开展。
(二)音乐治疗技术对孤独症儿童语言的影响
音乐疗法可以激发孤独症儿童学习语言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前面讲过,孤独症儿童的动作固定、刻板、单一,所以我们要给他创造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多接触音乐,用耳听,用心感受,歌曲形式可以灵活多变,比如老师弹唱或者反复录音。刚开始可能只是被动去做、去听、去看,但是习惯以后,可能会主动去做,甚至模仿。
孤独症儿童对感兴趣的事会长时间关注,注意力不容易转移,但是对学习的知识容易厌倦。如果不注重方法的灵活,儿童的训练难以取得进步。把音乐作为“正向强化”来调动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学习兴趣。要注意音乐的歌词内容要新鲜、实用,符合儿童生活,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当他情绪激动、亢奋难以平静的时候,我们播放他喜欢的音乐,当他消极情绪得以宣泄、情绪安稳之后,以恰当灵活的方式辅助教学,然后再重复音乐,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就可以强化并巩固所学习的内容,如此的练习也会有效果和特色。 孤独症儿童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低,就连沟通中的基本语言都无法理解,他们很少对别人的微笑、点头示意做出回应,正常孩子会被狗叫声吓到,但他们充耳不闻,无动于衷,他们对身体的疼痛或者冷热反应也不敏锐,常喜欢独自一人。音乐疗法,尤其音乐游戏有助于儿童同伴之间语言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以游戏的方式教儿童唱歌,让儿童在快乐的氛围、跳跳唱唱中感悟音乐,参与与其他小朋友的互动。让儿童直接参与表演活动,感受各种音乐的表现手段。
(三)音乐治疗技术对孤独症儿童人格塑造的影响
“对患儿,只有那些可触摸的、物理上存在的东西才能生发兴奋。而记忆、表象、幻觉和思维都是无法触摸的,由于缺乏记忆和表象,想象力就会受损,而想象力水平是游戏的关键。”(Tustin 1990)音乐治疗可以重塑触觉世界和想象力之间的联系。那些3到8岁的孩子们,通过音乐疗法,可以使他们通过自己在乐器上制造的声音而得到满足。他们大多数的探索是用自己的方式完成的,自己领导自己,而治疗师只是作为一个辅助者帮助他们编织建造脆弱的交流网络。很多孤独症儿童都会经历一个阶段——害怕流动的水声。根据水元素心理能量理论,流动的水声是与腹部相对的。与此同时患儿也会对水产生兴趣下意识地想知道这是什么,这对他们而言具有治愈作用。他們会不停地冲厕所以观察水是怎样消失的。在音乐治疗室“旋流”对找到患儿所需要的声音十分有用。很长一段时间(可能是一年)中,患儿无论何时都习惯性跟随听到的雨棒声走路,并不断调整它以便听到水流声。经过不停地反复,患儿最终能够摆脱这种模式。这种感觉可能预示着我们需要更多的流畅感和活力,需要去除一些障碍,增加一些循环力。
四、音乐治疗技术治疗儿童期孤独症过程中的问题和注意点
(一)人们缺乏对音乐以及音乐治疗法的科学认识和积极态度
音乐治疗是一门专业的学科,运用这种治疗手段对孤独症儿童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对音乐治疗学研究至今才二十年左右,而用在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治疗时间则更短,参与的人力、物力、财力都非常有限,因此,影响力也很有限。
(二)缺乏可借鉴的、系统的、规范的操作模式
音乐治疗不像一般的行为干预,目前还没有一套相对明确具体的模式,特别是要求治疗师对每个孩子要具体观察、分析采取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即要寻求针对性强、操作适度、步骤有效的途径,又要有些“法无定法”的意味。
(三)缺乏专业治疗师及经过筛选的有效的音乐素材
一方面,有的音乐治疗师是学科细分程度很高的专业化模式;另一方面,音乐治疗师个人的能力优势往往也只能集中在一两个方面。为了让更多的孤独症儿童在音乐治疗中受益,还需要有更多的音乐治疗师来参与。
(四)缺乏对音乐治疗法及其效果的评估标准
音乐疗法效果的评估与其他疗法效果的评估标准不同,音乐属于艺术类学科,相对而言,科学评估音乐疗法的量表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制定。由于每个人领悟音乐的角度不一样,孤独症儿童感悟音乐也有自己的出发点和欣赏点。笔者认为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英]朱丽叶·阿尔文奥瑞尔·沃里克,[美]张鸿懿.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治疗[M].高多,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陈莞.儿童音乐治疗理论与应用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5.
[3]王璟,张旭亚,张金丽.音乐疗法对儿童孤独症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2009(2).
[4]刘凤琴.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社交障碍的改善作用[J].中国音乐教育,2009(7).
[5]林萍.运用音乐背景训练孤独症儿童言语的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06(5).
[6]桂莉娜.自闭症儿童语言认知发展理论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5(Z1).
[7]周念丽,方俊明.自闭症幼儿的情感认知特点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3(3).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