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了题目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关对外政策理念,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也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本文尝试探讨习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渊源出处,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以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有关观点去认识。并且建议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广出去,并给出几点推广的建议,以此来打破西方的不实看法,真正将理念在全球建立起来。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共同体;一带一路
一、人类共同体思想的渊源
进入到21世纪,一体化发展的趋势逐渐加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也面临着越来越难以以个人力量解决的难题,正是因为希望能够解决这些全球性的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才会被我国所提出来。近年来,习总书记曾多次在重要外交场合讲话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并在十八大上正式提出。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出处或者说渊源,那么可以说即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其中也包含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和延伸,除此之外,也借鉴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精华,对于指导当今世界构建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源自中华传统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和合”文化一直被人们所推崇且源远流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则将中华和合文化加以引用和阐发的。“和”指的就是和谐,而“合”就可以理解为合作。“和合”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与自然乃至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在百家争鸣的文化格局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是孔子以“和”作为精神核心儒家文化。《论语·学而》记载曰:“礼之用,和为贵。”这就是儒家思想的观点之一,即认为大到国家内部或国家之间治国处事,小到人与人相处的礼仪制度,都要以“和”为价值标准。整体来看,“和合”是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核心,强调事物在不同的基础上进行调和达到稳定的状态,事物调和之后可以通过相互之间交往,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人类命运共同体观点的基础就是中国一直以来崇尚和平的传统文化,它也是中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但如今的国际格局下则是在资本主义掌控之下,并不容易获得其他国家的认同,甚至可能被冠以“意识形态输出”的污名。国际社会也正是基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积淀,才能逐渐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习总书记经常在国际场合对中国“和合主义”精粹思想进行阐释,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天人合一”“重义轻利”“天下大同”的思想,也包括中国国际交往所彰显出来的大国责任担当。
(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
共同体的概念,尤其是人类在社会意义和全球意义上的共同体概念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才逐渐所形成的。原始时代,人类就出现过类似共同体的形式,但这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最为原始的共同体,这样做的原因是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就要与自然不断地进行对抗,而这些对抗都是以自身的生存为目的的。就如同原始社会,人们为了共同抵抗自然或来自野生动物和其他群落的威胁一样,血缘相近的人群居在一起,这种原始的共同体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求生存的手段和途径。这种血缘关系的共同体不会有太强的社会意义,在这种共同体中,人们并非在追求自身的利益,而是为了某种共同的利益对抗自然得以存活。
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个人的特殊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也开始呈现出相互解体的苗头。在这个时候,一个新的共同体就出现了,即所谓的政治共同体。政治共同体以国家的形式表现出来,事实上,国家所代表的共同利益是由放弃其部分特殊利益的国家的每个成员组成的。马克思指出,“原始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比较来说,其实血缘共同体所不具有这种自由概念,政治共同体的自由本质上也不是一种真实的自由。它本质上是一个阶级为了对另一个阶级进行统治而形成的联合体,它本质上是与个人的特殊利益相对立的。
马克思认为,在公共利益与特殊利益一致基础上形成的共同体,才是真正自由的共同体。这就要求既要顾全大局,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重,但同时也必须注重个人价值,也就是个人的特殊利益。习总书记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是指人类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命运牢牢连结在一起,人类应该团结合作,实现国家间的共同发展。
(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借鉴
习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来自于中国儒家的传统文化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其中也包含着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借鉴。虽说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所倡导的外交理念存在较大差异,但不得不说,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价值与概念值得我们借鉴。本文主要从权力相互依赖以及共同利益观念两个角度进行挖掘。
1.现实主义的国际权力观
西方现实主义思想有很长的历史发展脉络,“权力”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谋求阐释的是世界的现实情况,对现实主义者来说,政治就是在一个缺少资源的世界上,群体间为了权力、声望、安全不间断的进行斗争。”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为争夺国际权力发生了数不清的战争与冲突。但在国际局势缓和作用下,国际权力观也演化出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态势,因此也就逐渐演化出了权力相互依赖理论。在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的国际背景下,资本、技术、信息和人员流动等因素,使各国处于相互依存的境况之中。一个国家的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与其他国家的发展与经济波动密切相关。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尤其是在经济方面的加深合作,有助于紧张的国际局势走向缓和。通过国际体系和机制维护,进而维护共同利益,是当今世界各国应该共同考虑的主要渠道。
人类社会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并且早已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共同体,这点已经被普通大众所接受。近二十年来,使共同体之间加深相互依存现象时有发生,例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等事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的危机可以通过全球化的传播迅速蔓延到全世界,危及整个国际社会。想象一下,如果各国不相互合作,通过嫁祸他国的方法来走出危机,这些危机可能会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样重演,带来不和以及冲突甚至战争,给整个人类家园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正是认识到这种人类所面临的的共同威胁,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借鉴了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的现实分析,也符合现实主义国际权力观的未来发展方向。 2.共同利益观
共同利益的概念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在欧洲封建君主专制时期,君主个人或家族的利益代表的就是国家的利益。王浦劬指出,“进入20世纪,国际社会的利益关系曾被描述为一种排他的零和关系,因此利益争夺引发战争是无法避免的。”
经济全球化提倡人们重新思考传统意义上国家利益的观念。国家利益的高度融合,使每个国家都成为共同利益得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角色,任何环节的任何问题都可能导致全球利益链的断裂。当一个因为粮食安全问题而陷入困难时,饥饿的人们会大量涌向其他国家。交通的进步为难民的流动提供了可能性,而人文主义的进步对境外难民的拒收产生了巨大的道德压力。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融化、降水不平衡和海平面上升,不仅会给小岛国带来灾难,也会使世界上几十个沿海的发达城市陷入万劫不复的毁灭之路。资源和能源的短缺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延续,环境污染导致各种不治之症和奇难杂症频繁发生。全球性问题越来越频发的条件下,没有任何家能够免于其难。任何国家要发展,要生存,那就必须让其他国家也能够得到发展;如果它想要安全,它必须让别人能够安全;如果它想活得好,它也必须让别人活得好。
形象的来讲,当今社会整个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这个村里的“村民”也就是每个国家的公民,生活在这样的村落里,每个村民都会关注村子的发展与未来,这样就形成了人们共同关注的的内容,也就是共同利益。若一个国家采取有利于全球性利益的措施,也就同时服务了自身的利益。正如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那样,“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二、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政策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提出不久后,国家为充分灌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借以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利用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沿线国家加强经济往来,在资金和技术上援助不發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人们共享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成果,真正能够实现全体人类的社会繁荣与发展。“一带一路”的建设也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为基础,借助具体工程项目的实施,也可以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加以推广和传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推动,塑造良好形象
中国必须对“一带一路”积极加以倡导,向各国、各地区必须传播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国际上塑造一种良好的趋向合作环境与氛围。2017年1月,习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指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达到500多亿美元,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开花,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效惠及世界。在全球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渠道渠道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中国主张的深层意义,对关于“一带一路”未来朝什么方向发展,有什么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涉及具体国家的内容阐释,使全世界人民能够更加客观公正的去认识中国的政策。还有一点值得思考的是,中国还应该注重塑造国家形象,彻底消除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担忧,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目标,并坚持共同发展和繁荣的道路。
(二)充分调动各国力量,整合现有发展优势。
这就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保证各个地区的产业链条有序衔接以及稳定运行,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之所以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就是希望尽自身最大的努力,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国家陆续落地一批重点合作项目。近些年来,“一带一路”项目建设除了众所周知在非洲和中亚不断取得突破之外,中国与泰国利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强化彼此合作,与阿联酋深化经贸务实合作,还与拉丁美洲国家包括阿根廷和巴拿马在内的国家签署有关电子商务合作的备忘录等,各方面成就可以说数不胜数。
(三)开展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
我们应该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包容的精神学习借鉴,为将来能够开展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合作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根据周边国家的传统,采取共同协商的方式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合作框架和途径,确保各国合作顺利推进,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互利共赢。
结 论
针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以及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包围与封锁,尤其是特朗普执政以来所提出和推行的“印太战略”,不断从地缘、军事和经济遏制中国的生存空间,对中国国家安全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战略的实施都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而中国依旧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和”为重,以大局为重,对国际发展做出具有前瞻性的指引。习总书记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总结历史以及当代国家社会现状下,站在世界和人民的角度,为未来国际发展提出的美好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即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多重思想观念影响下的结晶,对于指导未来国际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在中国实力增强的大背景下,借助“一带一路”项目,将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推广出去,打破世俗观念的枷锁和中伤,旨在为全人类幸福谋出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2]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5
[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54
[4]人民网:《权威发布:十九大报告全文》[N],2018年3月
[5]陈华明,李畅《展示政治视域下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外传播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
[6]贾晗,《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背景及意义》[J],《大庆社会科学》,2017年6月
[7]朱虹,吴楠《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J],《大连干部学刊》,2018年第11期
[8]何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脉络与现实意义》[J],《法制与社会》,2018年11月
[9]黄永鹏,庞云丽《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外部反应分析》[J],《社会科学》,2018 年第 11 期
作者简介:
张松(1995-)男,汉族,籍贯:河北省承德市,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亚太政治与中国外交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共同体;一带一路
一、人类共同体思想的渊源
进入到21世纪,一体化发展的趋势逐渐加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也面临着越来越难以以个人力量解决的难题,正是因为希望能够解决这些全球性的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才会被我国所提出来。近年来,习总书记曾多次在重要外交场合讲话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并在十八大上正式提出。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出处或者说渊源,那么可以说即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其中也包含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和延伸,除此之外,也借鉴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精华,对于指导当今世界构建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源自中华传统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和合”文化一直被人们所推崇且源远流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则将中华和合文化加以引用和阐发的。“和”指的就是和谐,而“合”就可以理解为合作。“和合”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与自然乃至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在百家争鸣的文化格局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是孔子以“和”作为精神核心儒家文化。《论语·学而》记载曰:“礼之用,和为贵。”这就是儒家思想的观点之一,即认为大到国家内部或国家之间治国处事,小到人与人相处的礼仪制度,都要以“和”为价值标准。整体来看,“和合”是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核心,强调事物在不同的基础上进行调和达到稳定的状态,事物调和之后可以通过相互之间交往,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人类命运共同体观点的基础就是中国一直以来崇尚和平的传统文化,它也是中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但如今的国际格局下则是在资本主义掌控之下,并不容易获得其他国家的认同,甚至可能被冠以“意识形态输出”的污名。国际社会也正是基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积淀,才能逐渐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习总书记经常在国际场合对中国“和合主义”精粹思想进行阐释,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天人合一”“重义轻利”“天下大同”的思想,也包括中国国际交往所彰显出来的大国责任担当。
(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
共同体的概念,尤其是人类在社会意义和全球意义上的共同体概念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才逐渐所形成的。原始时代,人类就出现过类似共同体的形式,但这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最为原始的共同体,这样做的原因是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就要与自然不断地进行对抗,而这些对抗都是以自身的生存为目的的。就如同原始社会,人们为了共同抵抗自然或来自野生动物和其他群落的威胁一样,血缘相近的人群居在一起,这种原始的共同体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求生存的手段和途径。这种血缘关系的共同体不会有太强的社会意义,在这种共同体中,人们并非在追求自身的利益,而是为了某种共同的利益对抗自然得以存活。
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个人的特殊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也开始呈现出相互解体的苗头。在这个时候,一个新的共同体就出现了,即所谓的政治共同体。政治共同体以国家的形式表现出来,事实上,国家所代表的共同利益是由放弃其部分特殊利益的国家的每个成员组成的。马克思指出,“原始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比较来说,其实血缘共同体所不具有这种自由概念,政治共同体的自由本质上也不是一种真实的自由。它本质上是一个阶级为了对另一个阶级进行统治而形成的联合体,它本质上是与个人的特殊利益相对立的。
马克思认为,在公共利益与特殊利益一致基础上形成的共同体,才是真正自由的共同体。这就要求既要顾全大局,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重,但同时也必须注重个人价值,也就是个人的特殊利益。习总书记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是指人类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命运牢牢连结在一起,人类应该团结合作,实现国家间的共同发展。
(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借鉴
习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来自于中国儒家的传统文化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其中也包含着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借鉴。虽说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所倡导的外交理念存在较大差异,但不得不说,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价值与概念值得我们借鉴。本文主要从权力相互依赖以及共同利益观念两个角度进行挖掘。
1.现实主义的国际权力观
西方现实主义思想有很长的历史发展脉络,“权力”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谋求阐释的是世界的现实情况,对现实主义者来说,政治就是在一个缺少资源的世界上,群体间为了权力、声望、安全不间断的进行斗争。”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为争夺国际权力发生了数不清的战争与冲突。但在国际局势缓和作用下,国际权力观也演化出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态势,因此也就逐渐演化出了权力相互依赖理论。在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的国际背景下,资本、技术、信息和人员流动等因素,使各国处于相互依存的境况之中。一个国家的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与其他国家的发展与经济波动密切相关。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尤其是在经济方面的加深合作,有助于紧张的国际局势走向缓和。通过国际体系和机制维护,进而维护共同利益,是当今世界各国应该共同考虑的主要渠道。
人类社会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并且早已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共同体,这点已经被普通大众所接受。近二十年来,使共同体之间加深相互依存现象时有发生,例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等事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的危机可以通过全球化的传播迅速蔓延到全世界,危及整个国际社会。想象一下,如果各国不相互合作,通过嫁祸他国的方法来走出危机,这些危机可能会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样重演,带来不和以及冲突甚至战争,给整个人类家园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正是认识到这种人类所面临的的共同威胁,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借鉴了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的现实分析,也符合现实主义国际权力观的未来发展方向。 2.共同利益观
共同利益的概念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在欧洲封建君主专制时期,君主个人或家族的利益代表的就是国家的利益。王浦劬指出,“进入20世纪,国际社会的利益关系曾被描述为一种排他的零和关系,因此利益争夺引发战争是无法避免的。”
经济全球化提倡人们重新思考传统意义上国家利益的观念。国家利益的高度融合,使每个国家都成为共同利益得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角色,任何环节的任何问题都可能导致全球利益链的断裂。当一个因为粮食安全问题而陷入困难时,饥饿的人们会大量涌向其他国家。交通的进步为难民的流动提供了可能性,而人文主义的进步对境外难民的拒收产生了巨大的道德压力。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融化、降水不平衡和海平面上升,不仅会给小岛国带来灾难,也会使世界上几十个沿海的发达城市陷入万劫不复的毁灭之路。资源和能源的短缺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延续,环境污染导致各种不治之症和奇难杂症频繁发生。全球性问题越来越频发的条件下,没有任何家能够免于其难。任何国家要发展,要生存,那就必须让其他国家也能够得到发展;如果它想要安全,它必须让别人能够安全;如果它想活得好,它也必须让别人活得好。
形象的来讲,当今社会整个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这个村里的“村民”也就是每个国家的公民,生活在这样的村落里,每个村民都会关注村子的发展与未来,这样就形成了人们共同关注的的内容,也就是共同利益。若一个国家采取有利于全球性利益的措施,也就同时服务了自身的利益。正如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那样,“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二、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政策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提出不久后,国家为充分灌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借以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利用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沿线国家加强经济往来,在资金和技术上援助不發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人们共享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成果,真正能够实现全体人类的社会繁荣与发展。“一带一路”的建设也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为基础,借助具体工程项目的实施,也可以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加以推广和传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推动,塑造良好形象
中国必须对“一带一路”积极加以倡导,向各国、各地区必须传播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国际上塑造一种良好的趋向合作环境与氛围。2017年1月,习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指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达到500多亿美元,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开花,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效惠及世界。在全球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渠道渠道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中国主张的深层意义,对关于“一带一路”未来朝什么方向发展,有什么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涉及具体国家的内容阐释,使全世界人民能够更加客观公正的去认识中国的政策。还有一点值得思考的是,中国还应该注重塑造国家形象,彻底消除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担忧,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目标,并坚持共同发展和繁荣的道路。
(二)充分调动各国力量,整合现有发展优势。
这就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保证各个地区的产业链条有序衔接以及稳定运行,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之所以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就是希望尽自身最大的努力,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国家陆续落地一批重点合作项目。近些年来,“一带一路”项目建设除了众所周知在非洲和中亚不断取得突破之外,中国与泰国利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强化彼此合作,与阿联酋深化经贸务实合作,还与拉丁美洲国家包括阿根廷和巴拿马在内的国家签署有关电子商务合作的备忘录等,各方面成就可以说数不胜数。
(三)开展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
我们应该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包容的精神学习借鉴,为将来能够开展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合作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根据周边国家的传统,采取共同协商的方式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合作框架和途径,确保各国合作顺利推进,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互利共赢。
结 论
针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以及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包围与封锁,尤其是特朗普执政以来所提出和推行的“印太战略”,不断从地缘、军事和经济遏制中国的生存空间,对中国国家安全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战略的实施都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而中国依旧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和”为重,以大局为重,对国际发展做出具有前瞻性的指引。习总书记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总结历史以及当代国家社会现状下,站在世界和人民的角度,为未来国际发展提出的美好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即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多重思想观念影响下的结晶,对于指导未来国际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在中国实力增强的大背景下,借助“一带一路”项目,将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推广出去,打破世俗观念的枷锁和中伤,旨在为全人类幸福谋出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2]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5
[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54
[4]人民网:《权威发布:十九大报告全文》[N],2018年3月
[5]陈华明,李畅《展示政治视域下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外传播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
[6]贾晗,《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背景及意义》[J],《大庆社会科学》,2017年6月
[7]朱虹,吴楠《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J],《大连干部学刊》,2018年第11期
[8]何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脉络与现实意义》[J],《法制与社会》,2018年11月
[9]黄永鹏,庞云丽《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外部反应分析》[J],《社会科学》,2018 年第 11 期
作者简介:
张松(1995-)男,汉族,籍贯:河北省承德市,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亚太政治与中国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