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地方的夏天来得很晚。
像羞于见人的少女,到了六月,嫩绿的叶子才不得不在树枝丫上露出脸来。
这地方人对这绿已经有七八个月没见了,一场接一场的雪迷茫了他们的双眼,还有春天里的风,刮得满天满地的干黄,街边的树们挺着一枝枝光秃秃的干树杈子,像枯死了一般。“五一”都过了,午阳下的雪地上开始一片泥泞。老人说,这不只是阳光的事,地温也热了。可这时地面上还是没有点滴的绿模样。有人就在房屋墙边挡风向阳的边角处撒摸有没有哪一块钻出来的嫩绿小草,或者干脆到郊野河边寻找红毛柳枝上有没有泛绿了的“毛毛狗”。
在内地,嫩绿的树叶与草芽是春天的讯息,而在大兴安岭中脊地处风口的这个地方,这嫩绿却是六月里送给人们的一个新生命似的大礼。
绿是绿了,街市里的夏意来得并不热烈,不温不火,上了点年纪的人棉衣棉裤还捂在身上。
真正有了夏天的意思是伏天到了的时候,大中午,在没有荫凉的阳光烈日下,人们的后背像烤着个火炉子,额头也能沁出汗珠了。人们脱了长衣褂,穿着二箍筋的背心吃飯。爱美的女子在家里悄悄换上了裙装,屋里院里扭扭地走,但是不敢穿着到街上去。这地方六七十年代,大街上很少见到穿裙子的,一律都是“文革蓝”或“文革绿”的长衣长裤。到了傍晚,太阳一落地儿,暑气很快就消散了,晚上盖着厚棉被睡觉,一点都不觉得热。
伏天里,饮食也有了变化。夏天了,怎么也要吃顿“过水面”。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白面,用水和了,一片片擀出来,一刀刀切出来,煮好了用凉水过了,浇上炸酱,拌了炖好的土豆丁或者豆角丁,就是一顿一年到头吃不到几顿的美餐了。多数人家吃“过水面”时是舍不得放黄瓜丝、茄子丁的,那是牙克石这地方所不能生长的细菜(那时候没有塑料大棚,黄瓜西红柿茄子芹菜都不生长),这类细菜从岭南那边运进来,价格高,人们一年到头只是买点尝个鲜儿,老百姓家平常吃不起。人们在这个季节里,吃的最多的是水捞玉米碴子饭,就是把玉米碴子蒸熟了,用凉水过了,再佐以生白菜生野菜或者大葱蘸着自家酿制的臭大酱,嘿,吃得那个香。
这地方也不产西瓜和香瓜。人们一个夏天也就是买个一两次,全家人围在一起,像过年似的饱吃一顿。啃得溜薄的西瓜皮舍不得扔,用刀刮了绿皮,洗洗切成小块腌咸菜吃。
夏天里人们往野外跑得多。每逢星期礼拜,男人们都要骑着自行车跑到很远的地方采野菜,一麻袋一麻袋地往回驮,女人就一大锅一大锅地煮,再加点麦麸子,圈里的猪就一天天地见大见肥了。郊外的自留地也总要去伺弄,白菜土豆卜留克是家家户户过冬的当家菜。
半大小子和姑娘们喜欢往野外跑,除了跟着大人干活外,还有野外的好风景勾引着他们。一簇簇黄的紫的蓝的红的白的不知名的小花静悄悄地绽放着,把大片大片的绿草甸子妆扮得如织锦一般。鲜艳的草花引来了蜂蝶莺虫,塔头甸子下的水洼招来了扑棱着翅膀的野鸭。宽阔的河水哗哗啦啦地流淌,清亮亮的水流下望得见大大小小圆扁不一的卵石。半大小子们甩掉衣裳光着腚扑通扑通地往河里跳。激流中,他们打个激灵,用手抹把脸上的水说,操!光是水皮子热,底下还是冰得慌,轧骨头!
小一些的孩子们最大的兴趣是逮蝈蝈。牙克石这地方没有“知了”,人们不知“蝉”为何物。草甸子里蝈蝈却很多,草绿色的叫绿蝈蝈,长得小巧秀气。铁锈色的叫铁皮蝈蝈,体型粗壮。还有黄绿相间的叫豆蝈蝈。它们的叫声也不一样,绿蝈蝈叫声尖细、悠长,铁皮蝈蝈叫声有些沙哑,像个男子汉,而豆蝈蝈的叫声则像是京剧里娃娃生的唱腔。蝈蝈们感官很是灵敏,人们稍一靠近,正在放声歌唱的蝈蝈立刻收敛起翅膀,悄悄隐蔽起来。但是“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当它们放松了警惕再次歌唱的那一刻,孩子们用两个弯曲的手掌一下子就把那蝈蝈扣住了。逮了这一只,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到卷起的裤脚里,再去捉另一只。回到家,把它们放进竹皮条编织的小笼子里,里面塞进个窝瓜花,那蝈蝈就在街市间的阳光下歌唱了。这时候孩子高兴,家长也高兴,蝈蝈的叫声不讨人嫌。
大暑过了,刚进八月,这地方的天就见凉了,不等立秋,秋衣秋裤就又回到了人们的身上。没到白露呢,早晨推开门,就能见到地上依稀的白霜了。每年的中秋过后,这地方都要飘下一场清雪,寒凉的秋风很快就把刚绿了三个月的树叶刮落了。树叶飘零,满地凄惶地飞舞。
短暂的夏天在这地方就匆匆忙忙地过去了。
像羞于见人的少女,到了六月,嫩绿的叶子才不得不在树枝丫上露出脸来。
这地方人对这绿已经有七八个月没见了,一场接一场的雪迷茫了他们的双眼,还有春天里的风,刮得满天满地的干黄,街边的树们挺着一枝枝光秃秃的干树杈子,像枯死了一般。“五一”都过了,午阳下的雪地上开始一片泥泞。老人说,这不只是阳光的事,地温也热了。可这时地面上还是没有点滴的绿模样。有人就在房屋墙边挡风向阳的边角处撒摸有没有哪一块钻出来的嫩绿小草,或者干脆到郊野河边寻找红毛柳枝上有没有泛绿了的“毛毛狗”。
在内地,嫩绿的树叶与草芽是春天的讯息,而在大兴安岭中脊地处风口的这个地方,这嫩绿却是六月里送给人们的一个新生命似的大礼。
绿是绿了,街市里的夏意来得并不热烈,不温不火,上了点年纪的人棉衣棉裤还捂在身上。
真正有了夏天的意思是伏天到了的时候,大中午,在没有荫凉的阳光烈日下,人们的后背像烤着个火炉子,额头也能沁出汗珠了。人们脱了长衣褂,穿着二箍筋的背心吃飯。爱美的女子在家里悄悄换上了裙装,屋里院里扭扭地走,但是不敢穿着到街上去。这地方六七十年代,大街上很少见到穿裙子的,一律都是“文革蓝”或“文革绿”的长衣长裤。到了傍晚,太阳一落地儿,暑气很快就消散了,晚上盖着厚棉被睡觉,一点都不觉得热。
伏天里,饮食也有了变化。夏天了,怎么也要吃顿“过水面”。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白面,用水和了,一片片擀出来,一刀刀切出来,煮好了用凉水过了,浇上炸酱,拌了炖好的土豆丁或者豆角丁,就是一顿一年到头吃不到几顿的美餐了。多数人家吃“过水面”时是舍不得放黄瓜丝、茄子丁的,那是牙克石这地方所不能生长的细菜(那时候没有塑料大棚,黄瓜西红柿茄子芹菜都不生长),这类细菜从岭南那边运进来,价格高,人们一年到头只是买点尝个鲜儿,老百姓家平常吃不起。人们在这个季节里,吃的最多的是水捞玉米碴子饭,就是把玉米碴子蒸熟了,用凉水过了,再佐以生白菜生野菜或者大葱蘸着自家酿制的臭大酱,嘿,吃得那个香。
这地方也不产西瓜和香瓜。人们一个夏天也就是买个一两次,全家人围在一起,像过年似的饱吃一顿。啃得溜薄的西瓜皮舍不得扔,用刀刮了绿皮,洗洗切成小块腌咸菜吃。
夏天里人们往野外跑得多。每逢星期礼拜,男人们都要骑着自行车跑到很远的地方采野菜,一麻袋一麻袋地往回驮,女人就一大锅一大锅地煮,再加点麦麸子,圈里的猪就一天天地见大见肥了。郊外的自留地也总要去伺弄,白菜土豆卜留克是家家户户过冬的当家菜。
半大小子和姑娘们喜欢往野外跑,除了跟着大人干活外,还有野外的好风景勾引着他们。一簇簇黄的紫的蓝的红的白的不知名的小花静悄悄地绽放着,把大片大片的绿草甸子妆扮得如织锦一般。鲜艳的草花引来了蜂蝶莺虫,塔头甸子下的水洼招来了扑棱着翅膀的野鸭。宽阔的河水哗哗啦啦地流淌,清亮亮的水流下望得见大大小小圆扁不一的卵石。半大小子们甩掉衣裳光着腚扑通扑通地往河里跳。激流中,他们打个激灵,用手抹把脸上的水说,操!光是水皮子热,底下还是冰得慌,轧骨头!
小一些的孩子们最大的兴趣是逮蝈蝈。牙克石这地方没有“知了”,人们不知“蝉”为何物。草甸子里蝈蝈却很多,草绿色的叫绿蝈蝈,长得小巧秀气。铁锈色的叫铁皮蝈蝈,体型粗壮。还有黄绿相间的叫豆蝈蝈。它们的叫声也不一样,绿蝈蝈叫声尖细、悠长,铁皮蝈蝈叫声有些沙哑,像个男子汉,而豆蝈蝈的叫声则像是京剧里娃娃生的唱腔。蝈蝈们感官很是灵敏,人们稍一靠近,正在放声歌唱的蝈蝈立刻收敛起翅膀,悄悄隐蔽起来。但是“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当它们放松了警惕再次歌唱的那一刻,孩子们用两个弯曲的手掌一下子就把那蝈蝈扣住了。逮了这一只,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到卷起的裤脚里,再去捉另一只。回到家,把它们放进竹皮条编织的小笼子里,里面塞进个窝瓜花,那蝈蝈就在街市间的阳光下歌唱了。这时候孩子高兴,家长也高兴,蝈蝈的叫声不讨人嫌。
大暑过了,刚进八月,这地方的天就见凉了,不等立秋,秋衣秋裤就又回到了人们的身上。没到白露呢,早晨推开门,就能见到地上依稀的白霜了。每年的中秋过后,这地方都要飘下一场清雪,寒凉的秋风很快就把刚绿了三个月的树叶刮落了。树叶飘零,满地凄惶地飞舞。
短暂的夏天在这地方就匆匆忙忙地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