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动国家海洋战略的出台,成为84岁的张海峰余生的最大心愿。近两年,他召集了一些人,准备申请一个研究海洋战略的项目。这位国家海洋局前政治部主任说,这个事不能再等了,“越等越被动”。
在过去的很多年,中国已经错过了一些机会。国家海洋局原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许森安说,如果当年在永济礁修建了机场,或者在西沙海战和赤瓜礁海战后能恢复更多的岛礁,“目前在南沙的格局就会大不相同。”
在过去的几十年,在外国所占据的南沙岛礁上,逐渐完成了从占领到占有再到经营的转变,而中国实际控制的岛礁依然鲜见民事的踪影。在2009年提交“外大陆架划界案”热潮中,越南、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陆续提出了7个划界案,个个都挑战中国在南沙的主权。
虽然中国多年来实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然而,争议搁置之时,周边国家却未停止开发的脚步。如今,在南沙密密匝匝的油井中,没有一口是中国的。
中国的海洋法律,近些年虽成果不菲,但多为部门立法,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也缺少更高阶位的法律。《宪法》里至今没有“海洋”的字眼,《海洋基本法》也迟迟难以出台。这让中国的海洋法律体系,缺少统领全局的顶级食物链。而法律的出台,又遭遇管理体制的藩篱。
中国对海洋的开发,一方面综合开发力度不够,开发的盲点很多,产业之间比例失调;另一方面,局部海域又开采过度,海水养殖遍地开花,近海的生态遭到破坏。海洋的开发缺少一个全局的考量。
以上问题,每个追问下去,都能追到海洋战略上。许森安说,中国的海洋缺少一个战略层面的考量,它应该有几个层面的内容组成:首先,你得知道海洋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是非常重要,还是可有可无?如果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是因为它的产值占GDP的10%,还是它承载着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张海峰有个判断,他认为再过50年,中国的经济就要以海洋为核心。“看这个问题,要往后看很多年。”
弄清楚海洋的地位,接下来是下一个层次:端正对海洋的态度。一是要保护好海洋,另一个是要开发好海洋。前者的含义是“不能让海洋受到侵犯与破坏”,后者则是“我从海洋中要什么”。
接下来要进入制度层面:怎么保护海洋,怎么开发海洋。要把这些内容都写进法规中。比如维权怎么做,由谁来做,谁来配合,海岸带怎么开发,远海怎么开发,国际海底区域怎么开发,要有一个怎样的体制,这些都要用一个有体系的法律加以保障。这一系列法律包涵的内容,一是宪法,二要有海洋基本法,三要有海域法和部门立法,四要有相应的法律配套。总之,一要让法律有权威,二要让法律落地。在立法尚不成熟的领域,可以先用政策替代,但一定要明确。
而接下来,就是执法的问题。法律需明了,执法则“执法必严”。
这样,从上到下,海洋问题就融汇贯通。而其中的关键环节,是中央能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有决心和力度。这是个“顶层设计”问题。
近些年,至少从中央的重要文件上,可以看到海洋的地位正在提升: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实施海洋开发”;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应重视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2006年的“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要“促进海洋经济发展”;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用了整整一段专门介绍海洋,不仅提出要“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还提出了“陆海统筹”的概念。
许森安说,“海洋发展战略”与“海洋战略”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前者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后者则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的全局考量。
在过去的很多年,中国已经错过了一些机会。国家海洋局原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许森安说,如果当年在永济礁修建了机场,或者在西沙海战和赤瓜礁海战后能恢复更多的岛礁,“目前在南沙的格局就会大不相同。”
在过去的几十年,在外国所占据的南沙岛礁上,逐渐完成了从占领到占有再到经营的转变,而中国实际控制的岛礁依然鲜见民事的踪影。在2009年提交“外大陆架划界案”热潮中,越南、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陆续提出了7个划界案,个个都挑战中国在南沙的主权。
虽然中国多年来实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然而,争议搁置之时,周边国家却未停止开发的脚步。如今,在南沙密密匝匝的油井中,没有一口是中国的。
中国的海洋法律,近些年虽成果不菲,但多为部门立法,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也缺少更高阶位的法律。《宪法》里至今没有“海洋”的字眼,《海洋基本法》也迟迟难以出台。这让中国的海洋法律体系,缺少统领全局的顶级食物链。而法律的出台,又遭遇管理体制的藩篱。
中国对海洋的开发,一方面综合开发力度不够,开发的盲点很多,产业之间比例失调;另一方面,局部海域又开采过度,海水养殖遍地开花,近海的生态遭到破坏。海洋的开发缺少一个全局的考量。
以上问题,每个追问下去,都能追到海洋战略上。许森安说,中国的海洋缺少一个战略层面的考量,它应该有几个层面的内容组成:首先,你得知道海洋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是非常重要,还是可有可无?如果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是因为它的产值占GDP的10%,还是它承载着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张海峰有个判断,他认为再过50年,中国的经济就要以海洋为核心。“看这个问题,要往后看很多年。”
弄清楚海洋的地位,接下来是下一个层次:端正对海洋的态度。一是要保护好海洋,另一个是要开发好海洋。前者的含义是“不能让海洋受到侵犯与破坏”,后者则是“我从海洋中要什么”。
接下来要进入制度层面:怎么保护海洋,怎么开发海洋。要把这些内容都写进法规中。比如维权怎么做,由谁来做,谁来配合,海岸带怎么开发,远海怎么开发,国际海底区域怎么开发,要有一个怎样的体制,这些都要用一个有体系的法律加以保障。这一系列法律包涵的内容,一是宪法,二要有海洋基本法,三要有海域法和部门立法,四要有相应的法律配套。总之,一要让法律有权威,二要让法律落地。在立法尚不成熟的领域,可以先用政策替代,但一定要明确。
而接下来,就是执法的问题。法律需明了,执法则“执法必严”。
这样,从上到下,海洋问题就融汇贯通。而其中的关键环节,是中央能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有决心和力度。这是个“顶层设计”问题。
近些年,至少从中央的重要文件上,可以看到海洋的地位正在提升: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实施海洋开发”;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应重视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2006年的“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要“促进海洋经济发展”;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用了整整一段专门介绍海洋,不仅提出要“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还提出了“陆海统筹”的概念。
许森安说,“海洋发展战略”与“海洋战略”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前者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后者则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的全局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