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的人对保障房有不同的需求,如何分类满足这些需求,不是简单地一勺烩就能大功告成的。
2009年刚刚过去,全国普遍存在的保障房建设进度缓慢,成为饱受公众诟病的话题之一。而作为全国保障房(廉租房、限价房、经济适用房)需求最大的城市,北京保障房建设进度却令人意外地呈“一枝独秀”之势。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是,截至2009年11月30日,北京市新开和收购保障性住房项目924.5万平方米。其中,已竣工225.2万平方米,水、电、气、热等市政配套设施也同步完成建设,达到交付使用条件,已陆续开始办理居民入住手续。而据北京市2009年的计划,保障性住房建设将开工850万平方米,其中竣工200万平方米,也就是说,北京仅用了11个月就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任务。
何以超额
“目前我们正在筹划制定2010年的保障房建设规划,新的规划会在2010年北京两会期间讨论确定。”北京市住建委的一位人士表示。
2009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和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各地的数据均显示保障房建设进度缓慢,绝大多数城市都被预警“难以完成保障房建设计划”。2009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发布调研报告指出,2009年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缓慢,截至8月底,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仅为23.6%。
2009年10月底,北京市则宣布完成了保障房开工63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达到175万平方米,分别完成计划的75%和88%。“这个数据在同期全国的水平来看,也是遥遥领先。”北京市住建委的相关负责人当时表示。
有人对北京市“超额完成”的提法提出质疑。2009年11月,北京市政府曾公开表示,“为了补偿开发商因原材料成本增加所造成的损失”,已经将从回龙观、翠城、朝阳新城经济适用房项目中,划拨部分房源调整成商品房出售。
质疑者认为,虽然不知道调整的具体数字,但是在原本就数量有限的前提下,一部分转为商品房,也就自然降低了保障性住房的实际绝对数。
北京市住建委对此的回应是,回龙观、翠城、朝阳新城经济适用房项目因建设时间跨度长、征地拆迁费用和材料价格提高等因素,造成建设成本和销售价格倒挂,导致项目亏损。而被调整的住房数量相比较850万平方米的开工面积,也只是很小的比例。
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北京要建的保障性住房,要占同时期总的住房总量的24.4%,在今后几年,北京每新建4平方米的住宅中,就有1平方米保障性住房。而1999年到2006年北京市累积建设经济适用房总量仅为2000万平方米。
这也就意味着北京用3年时间完成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总和相当于过去10年的总量。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有关部门将各种带有保障性质的住房加总的算法表示质疑。“不同的人群对保障房有不同的需求,如何分类满足这些需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一勺烩就能大功告成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房地产开发商表示。
劣质嫌疑
2009年8月底,北京首个限价房项目——北京海淀区西三旗瑞旗家园两业主装修时,发现两家阳台之间的墙壁酥脆,碎墙块用手一捏便成散沙状。参与鉴定的昌平区建委两名工作人员,在随后的鉴定过程中,对着阳台墙壁踢了几下,墙上的土便“哗哗”往下掉。另一鉴定人员摇了摇露出的钢筋,发现钢筋与主体墙壁和天花板都没勾连上。
这起后来被媒体称为“墙脆脆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保障性住房质量问题的担忧。
据北京市住建委专门成立的保障房监督组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鉴于“墙脆脆事件”的恶劣影响,“在这一个月的督察中,上面要求我们在对住宅工程项目的检查中,各区县监管单位从是否按规定验收、是否提供虚假材料及是否违反施工技术标准、降低住宅质量的违法违规现象的排查方面一点都不敢马虎,生怕再出现质量问题。”
在这次排查中,北京市区两级建委对全市410个在施工程,970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进行了巡回检查。检查中发现三项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工程,有四家负责监测建材质量的监测机构存在弄虚作假。
虽然这三项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工程当时就被叫停,另外四家监测机构也被吊销了监测资格,“但排查中暴露出的问题证明‘墻脆脆事件’并不是孤立的个案,保障性住房关乎民生和政府信誉,尤其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北京市住建委保障房监督组的一位负责人坦言。
2009年12月22日,在北京市宋家庄保障房“工地开放日”中,前来看房的未来业主们带着尺子、相机、户型图,专门对即将交付的房子进行勘验,“有业主甚至拼命地用拳头砸墙,试图验证墙壁的结实程度。‘墙脆脆事件’让人对保障性住房质量担忧的阴影依旧大啊!”一位参与勘验的业主在博客上写道。
分配难题
有限房源的分配是当前民众最为关注的问题,虽然北京没有发生类似于武汉等地的离奇连号分配结果,但分配程序公平与透明,以及居民申请资格的真实性审核等,一直也是异常敏感的话题,一些申请多时没有得到分配机会的中低收入者,抱怨声一直不断。
对此,北京市住建委主任隋振江表示,将通过完善住房保障资格审核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住房保障资格审核系统与房屋交易、权属和住房公积金系统的对接。
通过管理系统数据比对,北京市有关部门在2009年先后查处了700余户隐瞒住房情况的申请人。为此,北京市财政、科技部门拨付专项资金,搭建市、区县、街乡三级的住房保障信息平台,建立住房保障综合数据库,全面推行“三级审核,两级公示”的审核机制。
“只有基本掌握了保障性住房实际需求底数,才能为统筹安排建设和分配计划、平衡供需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北京市财政局相关人士表示。
可能的变化或许在2010年逐步实现。眼下,北京等大城市的房价正在寒冬中继续上升,更多居民的购房梦变得更为遥远,对保障房的关注与申请因此将更趋火热。
有业内人士表示,楼市已经在国家调控下全面紧缩。北京市大举兴建保障房,并提出把土地出让金的一半投向保障房,在国内树立了一个榜样。未来各地可能会效仿北京的做法,削弱地方政府土地买卖的利益,提高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硬指标,将土地出让金的较大份额,投入到保障房的建设中。该人士认为,对新加坡等地的由政府提供50%以上城市住房的政策,可采取“拿来主义”。
2009年刚刚过去,全国普遍存在的保障房建设进度缓慢,成为饱受公众诟病的话题之一。而作为全国保障房(廉租房、限价房、经济适用房)需求最大的城市,北京保障房建设进度却令人意外地呈“一枝独秀”之势。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是,截至2009年11月30日,北京市新开和收购保障性住房项目924.5万平方米。其中,已竣工225.2万平方米,水、电、气、热等市政配套设施也同步完成建设,达到交付使用条件,已陆续开始办理居民入住手续。而据北京市2009年的计划,保障性住房建设将开工850万平方米,其中竣工200万平方米,也就是说,北京仅用了11个月就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任务。
何以超额
“目前我们正在筹划制定2010年的保障房建设规划,新的规划会在2010年北京两会期间讨论确定。”北京市住建委的一位人士表示。
2009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和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各地的数据均显示保障房建设进度缓慢,绝大多数城市都被预警“难以完成保障房建设计划”。2009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发布调研报告指出,2009年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缓慢,截至8月底,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仅为23.6%。
2009年10月底,北京市则宣布完成了保障房开工63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达到175万平方米,分别完成计划的75%和88%。“这个数据在同期全国的水平来看,也是遥遥领先。”北京市住建委的相关负责人当时表示。
有人对北京市“超额完成”的提法提出质疑。2009年11月,北京市政府曾公开表示,“为了补偿开发商因原材料成本增加所造成的损失”,已经将从回龙观、翠城、朝阳新城经济适用房项目中,划拨部分房源调整成商品房出售。
质疑者认为,虽然不知道调整的具体数字,但是在原本就数量有限的前提下,一部分转为商品房,也就自然降低了保障性住房的实际绝对数。
北京市住建委对此的回应是,回龙观、翠城、朝阳新城经济适用房项目因建设时间跨度长、征地拆迁费用和材料价格提高等因素,造成建设成本和销售价格倒挂,导致项目亏损。而被调整的住房数量相比较850万平方米的开工面积,也只是很小的比例。
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北京要建的保障性住房,要占同时期总的住房总量的24.4%,在今后几年,北京每新建4平方米的住宅中,就有1平方米保障性住房。而1999年到2006年北京市累积建设经济适用房总量仅为2000万平方米。
这也就意味着北京用3年时间完成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总和相当于过去10年的总量。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有关部门将各种带有保障性质的住房加总的算法表示质疑。“不同的人群对保障房有不同的需求,如何分类满足这些需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一勺烩就能大功告成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房地产开发商表示。
劣质嫌疑
2009年8月底,北京首个限价房项目——北京海淀区西三旗瑞旗家园两业主装修时,发现两家阳台之间的墙壁酥脆,碎墙块用手一捏便成散沙状。参与鉴定的昌平区建委两名工作人员,在随后的鉴定过程中,对着阳台墙壁踢了几下,墙上的土便“哗哗”往下掉。另一鉴定人员摇了摇露出的钢筋,发现钢筋与主体墙壁和天花板都没勾连上。
这起后来被媒体称为“墙脆脆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保障性住房质量问题的担忧。
据北京市住建委专门成立的保障房监督组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鉴于“墙脆脆事件”的恶劣影响,“在这一个月的督察中,上面要求我们在对住宅工程项目的检查中,各区县监管单位从是否按规定验收、是否提供虚假材料及是否违反施工技术标准、降低住宅质量的违法违规现象的排查方面一点都不敢马虎,生怕再出现质量问题。”
在这次排查中,北京市区两级建委对全市410个在施工程,970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进行了巡回检查。检查中发现三项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工程,有四家负责监测建材质量的监测机构存在弄虚作假。
虽然这三项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工程当时就被叫停,另外四家监测机构也被吊销了监测资格,“但排查中暴露出的问题证明‘墻脆脆事件’并不是孤立的个案,保障性住房关乎民生和政府信誉,尤其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北京市住建委保障房监督组的一位负责人坦言。
2009年12月22日,在北京市宋家庄保障房“工地开放日”中,前来看房的未来业主们带着尺子、相机、户型图,专门对即将交付的房子进行勘验,“有业主甚至拼命地用拳头砸墙,试图验证墙壁的结实程度。‘墙脆脆事件’让人对保障性住房质量担忧的阴影依旧大啊!”一位参与勘验的业主在博客上写道。
分配难题
有限房源的分配是当前民众最为关注的问题,虽然北京没有发生类似于武汉等地的离奇连号分配结果,但分配程序公平与透明,以及居民申请资格的真实性审核等,一直也是异常敏感的话题,一些申请多时没有得到分配机会的中低收入者,抱怨声一直不断。
对此,北京市住建委主任隋振江表示,将通过完善住房保障资格审核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住房保障资格审核系统与房屋交易、权属和住房公积金系统的对接。
通过管理系统数据比对,北京市有关部门在2009年先后查处了700余户隐瞒住房情况的申请人。为此,北京市财政、科技部门拨付专项资金,搭建市、区县、街乡三级的住房保障信息平台,建立住房保障综合数据库,全面推行“三级审核,两级公示”的审核机制。
“只有基本掌握了保障性住房实际需求底数,才能为统筹安排建设和分配计划、平衡供需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北京市财政局相关人士表示。
可能的变化或许在2010年逐步实现。眼下,北京等大城市的房价正在寒冬中继续上升,更多居民的购房梦变得更为遥远,对保障房的关注与申请因此将更趋火热。
有业内人士表示,楼市已经在国家调控下全面紧缩。北京市大举兴建保障房,并提出把土地出让金的一半投向保障房,在国内树立了一个榜样。未来各地可能会效仿北京的做法,削弱地方政府土地买卖的利益,提高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硬指标,将土地出让金的较大份额,投入到保障房的建设中。该人士认为,对新加坡等地的由政府提供50%以上城市住房的政策,可采取“拿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