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守着自家小院,编着铁丝灯笼,刘全富期望前来旅游的游客能更多些。每卖出一个灯笼,就会给予他一丝坚持下去的希望。
十一黄金周前往蔚县游玩,不知不觉走到了南安寺塔。塔下有个农家小院,大门敞开,从里面出来的游客手里提着两个小灯笼,满是欢喜。以往印象中,灯笼都是大红、椭圆,古板单一,而游客手中的小灯笼,却是不规则形状,颜色一个紫、一个蓝,还贴着“福禄寿喜”的剪纸字样,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色彩斑斓。因好奇心的驱使,我也踱步走进大门,有幸见识了蔚县特色工艺——铁丝灯笼。
裸露在外的“骨感”
院里很宽敞,进门就能望见一大堆用铁丝编织成的灯笼骨架,形状各异。有些已经做好的小灯笼,整齐地挂在木制架子上,精致乖巧。七八个游客在院子里四处参观、拍照。还有两三个围着一位戴着鸭舌帽的老人,盯着他手里旋转交织的铁丝,看得目不转睛。停一会,老人抬头看到了我,憨厚一笑操着浓浓的蔚县口音说:“随便看看,喜欢就买个回去,不贵。”
编灯笼的老人叫刘全富,今年57岁,一直住在这个院里。“我编了三十多年灯笼,手艺是父亲传授的。一是喜欢这门手艺,二来可以赚一些糊口钱。”刘全富介绍,这种灯笼叫铁丝灯笼,是蔚县一大特色,同打树花、剪纸一样有名。20厘米高的小灯笼60元一对,90厘米高的大灯笼200元一个。对于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来说,这个价位绝对贴心。
同其他地方的灯笼相比,铁丝灯笼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铁丝骨架是裸露在外的。做这么一个灯笼,先要用细铁丝编出带有花饰图案的灯笼骨架,然后将红色或其他颜色的纱布从灯笼骨架的内侧贴进去,使灯笼看起来“骨感”十足。“其中编织铁丝是最难的。”刘全富边忙边说,“要是编织的过程中有一个地方出错,就只能拆了重编。”当年跟着父亲学艺,他花了半年时间入门,3年后才出师独自做灯笼,有些难编的花样纹饰,还要看个人的悟性和修为。
刘全富接着说,骨架编好后还需要整形。他做了个演示,左手拎起身旁一个编好的骨架,右手拿起小铁锤,伸进骨架中反复捶打,并不停地旋转,伴随着“邦邦邦”的敲打声,骨架越发规整。整好形了再上一层黑漆,晾干后置入纱布。“20厘米的小灯笼还好,1天编上3个没问题,但要编一个大灯笼,少说也要1天或3天。”他自豪地说,铁丝灯笼工艺复杂,让机器加工“望而生畏”,只能纯手工制作。
如今在蔚县做铁丝灯笼的,有100来人,有的还做成了企业,对外出口。刘全富自己不懂营销,只能和做企业的合作,别人接订单,他来做。“记得前几年,我接了一个外国人的订单,要做100个灯笼,据说是用来装饰教堂的。”不过刘全富苦笑了一下,“我就是出劳力的,只能赚个工本费。”因为中间人多了,刘全富拿到手的钱并不多。平均算下来,他每个月靠卖灯笼就赚个一千多元。“虽然不多,不过比起以前,还是不错了。”
留住祖宗的手艺
早在十几年前,刘全富的灯笼卖得并不好,那时蔚县的旅游业没有开发,而且一个小灯笼只能卖到三四元钱。他回忆,那时光编灯笼是活不下去的,所以也种了一亩三分地。因为两岁多的时候得了场病,导致刘全富腿脚上有残疾,干农活不方便,所以他一直期望能坐在凳子上编织灯笼,靠家传的手艺养活自己。
近些年,蔚县旅游业兴旺了,很多游客慕名前来,刘全富也重操旧业,放下了田里的活。曾经有个北京的游客,见到了刘全富的灯笼很是喜欢,之后每次来蔚县游玩,都会买几个回去。有一次刘全富好奇地问:“为什么你要买那么多灯笼呢?”游客笑着说:“你的灯笼很特别,别的地方都见不到,我是买去送人的。”这句话让刘全富美了半天,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了。
之前也有人找到刘全富,给他一张设计图,让他编织个桃心形状的铁丝灯笼。因为与传统造型不同,刘全富费了很大劲才编织出来,“后来我也打算卖桃心灯笼,但回头一想,还是觉得祖传的才是最宝贵的。”也许不愿意改变在每位老手艺人心中都是根深蒂固的,站在他的角度来思考,造型变了寓意也就变了,那么节庆时张灯结彩的那种喜庆还能存在吗?
刘全富心底有个愿望,希望有朝一日,更多的人能知晓蔚县的铁丝灯笼,家家户户都能挂着它,度过每一个美满的节庆。
十一黄金周前往蔚县游玩,不知不觉走到了南安寺塔。塔下有个农家小院,大门敞开,从里面出来的游客手里提着两个小灯笼,满是欢喜。以往印象中,灯笼都是大红、椭圆,古板单一,而游客手中的小灯笼,却是不规则形状,颜色一个紫、一个蓝,还贴着“福禄寿喜”的剪纸字样,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色彩斑斓。因好奇心的驱使,我也踱步走进大门,有幸见识了蔚县特色工艺——铁丝灯笼。
裸露在外的“骨感”
院里很宽敞,进门就能望见一大堆用铁丝编织成的灯笼骨架,形状各异。有些已经做好的小灯笼,整齐地挂在木制架子上,精致乖巧。七八个游客在院子里四处参观、拍照。还有两三个围着一位戴着鸭舌帽的老人,盯着他手里旋转交织的铁丝,看得目不转睛。停一会,老人抬头看到了我,憨厚一笑操着浓浓的蔚县口音说:“随便看看,喜欢就买个回去,不贵。”
编灯笼的老人叫刘全富,今年57岁,一直住在这个院里。“我编了三十多年灯笼,手艺是父亲传授的。一是喜欢这门手艺,二来可以赚一些糊口钱。”刘全富介绍,这种灯笼叫铁丝灯笼,是蔚县一大特色,同打树花、剪纸一样有名。20厘米高的小灯笼60元一对,90厘米高的大灯笼200元一个。对于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来说,这个价位绝对贴心。
同其他地方的灯笼相比,铁丝灯笼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铁丝骨架是裸露在外的。做这么一个灯笼,先要用细铁丝编出带有花饰图案的灯笼骨架,然后将红色或其他颜色的纱布从灯笼骨架的内侧贴进去,使灯笼看起来“骨感”十足。“其中编织铁丝是最难的。”刘全富边忙边说,“要是编织的过程中有一个地方出错,就只能拆了重编。”当年跟着父亲学艺,他花了半年时间入门,3年后才出师独自做灯笼,有些难编的花样纹饰,还要看个人的悟性和修为。
刘全富接着说,骨架编好后还需要整形。他做了个演示,左手拎起身旁一个编好的骨架,右手拿起小铁锤,伸进骨架中反复捶打,并不停地旋转,伴随着“邦邦邦”的敲打声,骨架越发规整。整好形了再上一层黑漆,晾干后置入纱布。“20厘米的小灯笼还好,1天编上3个没问题,但要编一个大灯笼,少说也要1天或3天。”他自豪地说,铁丝灯笼工艺复杂,让机器加工“望而生畏”,只能纯手工制作。
如今在蔚县做铁丝灯笼的,有100来人,有的还做成了企业,对外出口。刘全富自己不懂营销,只能和做企业的合作,别人接订单,他来做。“记得前几年,我接了一个外国人的订单,要做100个灯笼,据说是用来装饰教堂的。”不过刘全富苦笑了一下,“我就是出劳力的,只能赚个工本费。”因为中间人多了,刘全富拿到手的钱并不多。平均算下来,他每个月靠卖灯笼就赚个一千多元。“虽然不多,不过比起以前,还是不错了。”
留住祖宗的手艺
早在十几年前,刘全富的灯笼卖得并不好,那时蔚县的旅游业没有开发,而且一个小灯笼只能卖到三四元钱。他回忆,那时光编灯笼是活不下去的,所以也种了一亩三分地。因为两岁多的时候得了场病,导致刘全富腿脚上有残疾,干农活不方便,所以他一直期望能坐在凳子上编织灯笼,靠家传的手艺养活自己。
近些年,蔚县旅游业兴旺了,很多游客慕名前来,刘全富也重操旧业,放下了田里的活。曾经有个北京的游客,见到了刘全富的灯笼很是喜欢,之后每次来蔚县游玩,都会买几个回去。有一次刘全富好奇地问:“为什么你要买那么多灯笼呢?”游客笑着说:“你的灯笼很特别,别的地方都见不到,我是买去送人的。”这句话让刘全富美了半天,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了。
之前也有人找到刘全富,给他一张设计图,让他编织个桃心形状的铁丝灯笼。因为与传统造型不同,刘全富费了很大劲才编织出来,“后来我也打算卖桃心灯笼,但回头一想,还是觉得祖传的才是最宝贵的。”也许不愿意改变在每位老手艺人心中都是根深蒂固的,站在他的角度来思考,造型变了寓意也就变了,那么节庆时张灯结彩的那种喜庆还能存在吗?
刘全富心底有个愿望,希望有朝一日,更多的人能知晓蔚县的铁丝灯笼,家家户户都能挂着它,度过每一个美满的节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