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2014年工业利润基本情况
(一)重化工业对利润降幅影响最大
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5万亿,增长3.3%,增速比2013年回落8.9个百分点。在这8.9个百分点里,重化工业利润减速的影响最大,其中采矿业利润增速下滑贡献了近0.8个百分点,电力、钢铁、建材3个行业分别下拉利润增速1.49个、1.2个、0.89个百分点。受产能过剩影响,行业投资和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目前尚无市场出清迹象,行业“增产不增收”问题突出。
(二)装备制造和高技术行业利润增长明显
作为资本密集型和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综合性产业,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相对较快,装备制造业增长12.4%,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5.5%,增速比全部制造业分别高5.9和9个百分点。如果没有这些行业的加速发展,2014年工业利润跌幅将会更大。
(三)去库存延续,但企业运营效率没有明显改观
2014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05168亿元,同比增长10%,应收账款增速超过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近3个百分点。此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率连续第3年下降,由2011年的2.85次降为2014年的2.44次。2014年工业亏损企业数累计增长12.2%,增幅比2013年高8个百分点,企业运营效率持续下降。
二、各财务指标与利润的敏感度分析
跟踪企业利润变动情况就是抓住两头,一是销售收入,二是总成本。企业利润的计算公式为:企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和固定资产折旧等)-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三项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根据利润核算公式,影响利润的财务指标为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利润对各项财务指标变动的敏感度是不同的,通过计算2013—2014年月度指标的弹性系数,取平均值后发现,主营业务收入每增加1%,企业利润增加2.5%;主营业务成本每增加1%,将导致企业利润下降2.4%;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每增加1%,将分别导致企业利润下降2.2%、2.4%、2.6%和2.8%。从敏感度看,利润对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三项费用的敏感程度差别不大,但敏感度都较高。
三、收入下降、成本费用上升拖累整个工业利润增速
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对工业上中游行业利润改善具有积极作用。但受销售收入放缓、其他成本费用上涨的双重因素影响,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带来的利润改善效应被快速上升的其他成本和费用侵蚀,整个工业利润情况并没有因为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而改观。
(一)内生需求乏力销售收入放缓
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 7% ,增速比 2013年 回落 4.2 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已连续15年放缓。1996—2002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均值为12.1%,2003—2008年为27.3%,2009—2014年为12.7%。2013年9月份以来,库存快速上升,增速已持续11个月高出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反映出需求乏力。
(二)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带来的利润效应被其他成本抵消
2014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阶梯式暴跌,受此影响,铁矿石、原油、铜矿砂、成品油、煤炭的进口平均价格比2013年分别降低了23.4%、6.1%、6.1%、4.6%和15.2%,创5年以来新低。以2013年价格为基准,按2014年进口量计算,铁矿石、煤、原油的进口金额分别下降了1754亿元、242亿元和909亿元,五种大宗商品进口金额比2013年降低了约3064亿元。
尽管大宗商品价格下降降低了下游企业使用原材料的成本,但这种利好很快就被其他成本上升掩盖。2014年,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比2013年增加5.9万亿元,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三项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比2013年增长了6000亿元,完全淹没掉了由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带来的利润改善。此外,2014年从工业企业的利润总体情况看,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三项费用的增幅明显超过了销售收入增速,除材料成本之外的其他成本和费用增加侵蚀了利润的增长。以财务费用为例,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银行风险偏好收缩,货币传导机制受阻,财务费用高企,降息后实际利率不降反升。
(三)主营业务成本上升
主营业务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一是人工工资成本增幅快,2014年工业工资总额约为3.7万亿元,占整个主营业务成本的4%左右, 2013年该比重为3.5%。2005年以来工业工资总额年平均增速为21%,高于销售收入和现价工业增加值增速。二是企业社保等刚性支出大。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各项费用为上一年度平均工资的比例为:养老保险21%,医疗保险9%,失业保险2%,工伤保险1.5%,生育保险1%,住房公积金6%。以此计算,企业为职工缴纳的“五险一金”合计约为平均工资的40%。保守估算,2014年,工业企业用于“五险一金”支出大约在1.5万亿左右,占利润总额的20%以上。
(四)产能过剩是制约企业利润增长的主要因素
在中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的换挡过程中,产能过剩呈现出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等特点,成为经济的重要风险点。前期大幅扩张的产能造成了供大于求的困扰,导致相关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挤压企业生存空间。我国PPI已经连续36个月负增长,这种情况即便在金融危机期间也没有出现过,危机期间美、欧、日等经济体也没有出现这么严重的情况。这种局面很难在短期内根本扭转,工业企业盈利趋缓的状况将会持续较长时间。
四、改善企业盈利状况的对策建议
(一)多管齐下,减轻企业负担 财税政策的重点应从扩大投资转向减轻企业税负。一是彻底清除不合理收费,加紧对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清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将中央对企业减负的政策落到实处,严禁“以贷转存”、“存贷挂钩”等变相提高利率、加重企业负担的行为。二是适当降低社会保险总费率,减少企业社保费用支出。现阶段的缴费水平偏高,“五险一金”已占到工资总额的40%左右,企业负担过重,建议尽快启动降低企业社保费率的改革,社保当期收入的下降,可考虑通过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弥补缺口。
(二)标本兼治,化解过剩产能
一是综合施策,坚持“消化、转移、整合、淘汰”多管齐下:通过扩大和创造内需消化一批产能;通过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向境外转移一批产能;通过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经济战略性重组整合一批产能;通过关停并转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二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防止和减少过剩产能的长效机制,综合运用税收和提高环保标准等手段引导过剩产能退出市场,强化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倒逼机制,更多运用市场手段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三)完善供给,培育新增长点
一是加强对过剩行业的供给管理。避免再铺新摊子,对存量项目进行分类,根据情况对在建违规项目和建成违规项目分别勒令停建或给予处罚。二是发挥产业创投基金对新兴行业的杠杆带动作用,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市场释放新供给。三是通过转变传统盈利模式实现动力机制转变,弱化企业对优惠政策的过度依赖,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创新和品牌建设。
(四)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一是研究以中央财政资金或中央基本建设资金设立融资担保公司,为制造业关键领域建设和布局调整重大项目提供定向贷款担保;二是加大中央财政用于支持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工艺等关键技术领域创新突破的力度;三是以灾后重建和地质敏感地区农村住房防灾为切入点,重点支持钢材、铝材、建材下乡。
(五)精准定位准许加速折旧的领域
一是改善制造业投资结构,遏制过剩产能扩张。二是加速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对传统行业来说,只允许研发设备加速折旧,鼓励传统行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升级;对高端制造等新兴行业,不管是研发投资还是新增产能都可以加速折旧。
(六)加大制造业技术设备升级改造投资力度
一是提升技术改造投资在工业投资中的比重,重点支持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技术改造。二是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发展符合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一)重化工业对利润降幅影响最大
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5万亿,增长3.3%,增速比2013年回落8.9个百分点。在这8.9个百分点里,重化工业利润减速的影响最大,其中采矿业利润增速下滑贡献了近0.8个百分点,电力、钢铁、建材3个行业分别下拉利润增速1.49个、1.2个、0.89个百分点。受产能过剩影响,行业投资和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目前尚无市场出清迹象,行业“增产不增收”问题突出。
(二)装备制造和高技术行业利润增长明显
作为资本密集型和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综合性产业,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相对较快,装备制造业增长12.4%,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5.5%,增速比全部制造业分别高5.9和9个百分点。如果没有这些行业的加速发展,2014年工业利润跌幅将会更大。
(三)去库存延续,但企业运营效率没有明显改观
2014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05168亿元,同比增长10%,应收账款增速超过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近3个百分点。此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率连续第3年下降,由2011年的2.85次降为2014年的2.44次。2014年工业亏损企业数累计增长12.2%,增幅比2013年高8个百分点,企业运营效率持续下降。
二、各财务指标与利润的敏感度分析
跟踪企业利润变动情况就是抓住两头,一是销售收入,二是总成本。企业利润的计算公式为:企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和固定资产折旧等)-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三项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根据利润核算公式,影响利润的财务指标为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利润对各项财务指标变动的敏感度是不同的,通过计算2013—2014年月度指标的弹性系数,取平均值后发现,主营业务收入每增加1%,企业利润增加2.5%;主营业务成本每增加1%,将导致企业利润下降2.4%;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每增加1%,将分别导致企业利润下降2.2%、2.4%、2.6%和2.8%。从敏感度看,利润对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三项费用的敏感程度差别不大,但敏感度都较高。
三、收入下降、成本费用上升拖累整个工业利润增速
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对工业上中游行业利润改善具有积极作用。但受销售收入放缓、其他成本费用上涨的双重因素影响,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带来的利润改善效应被快速上升的其他成本和费用侵蚀,整个工业利润情况并没有因为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而改观。
(一)内生需求乏力销售收入放缓
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 7% ,增速比 2013年 回落 4.2 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已连续15年放缓。1996—2002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均值为12.1%,2003—2008年为27.3%,2009—2014年为12.7%。2013年9月份以来,库存快速上升,增速已持续11个月高出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反映出需求乏力。
(二)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带来的利润效应被其他成本抵消
2014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阶梯式暴跌,受此影响,铁矿石、原油、铜矿砂、成品油、煤炭的进口平均价格比2013年分别降低了23.4%、6.1%、6.1%、4.6%和15.2%,创5年以来新低。以2013年价格为基准,按2014年进口量计算,铁矿石、煤、原油的进口金额分别下降了1754亿元、242亿元和909亿元,五种大宗商品进口金额比2013年降低了约3064亿元。
尽管大宗商品价格下降降低了下游企业使用原材料的成本,但这种利好很快就被其他成本上升掩盖。2014年,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比2013年增加5.9万亿元,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三项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比2013年增长了6000亿元,完全淹没掉了由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带来的利润改善。此外,2014年从工业企业的利润总体情况看,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三项费用的增幅明显超过了销售收入增速,除材料成本之外的其他成本和费用增加侵蚀了利润的增长。以财务费用为例,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银行风险偏好收缩,货币传导机制受阻,财务费用高企,降息后实际利率不降反升。
(三)主营业务成本上升
主营业务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一是人工工资成本增幅快,2014年工业工资总额约为3.7万亿元,占整个主营业务成本的4%左右, 2013年该比重为3.5%。2005年以来工业工资总额年平均增速为21%,高于销售收入和现价工业增加值增速。二是企业社保等刚性支出大。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各项费用为上一年度平均工资的比例为:养老保险21%,医疗保险9%,失业保险2%,工伤保险1.5%,生育保险1%,住房公积金6%。以此计算,企业为职工缴纳的“五险一金”合计约为平均工资的40%。保守估算,2014年,工业企业用于“五险一金”支出大约在1.5万亿左右,占利润总额的20%以上。
(四)产能过剩是制约企业利润增长的主要因素
在中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的换挡过程中,产能过剩呈现出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等特点,成为经济的重要风险点。前期大幅扩张的产能造成了供大于求的困扰,导致相关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挤压企业生存空间。我国PPI已经连续36个月负增长,这种情况即便在金融危机期间也没有出现过,危机期间美、欧、日等经济体也没有出现这么严重的情况。这种局面很难在短期内根本扭转,工业企业盈利趋缓的状况将会持续较长时间。
四、改善企业盈利状况的对策建议
(一)多管齐下,减轻企业负担 财税政策的重点应从扩大投资转向减轻企业税负。一是彻底清除不合理收费,加紧对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清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将中央对企业减负的政策落到实处,严禁“以贷转存”、“存贷挂钩”等变相提高利率、加重企业负担的行为。二是适当降低社会保险总费率,减少企业社保费用支出。现阶段的缴费水平偏高,“五险一金”已占到工资总额的40%左右,企业负担过重,建议尽快启动降低企业社保费率的改革,社保当期收入的下降,可考虑通过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弥补缺口。
(二)标本兼治,化解过剩产能
一是综合施策,坚持“消化、转移、整合、淘汰”多管齐下:通过扩大和创造内需消化一批产能;通过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向境外转移一批产能;通过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经济战略性重组整合一批产能;通过关停并转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二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防止和减少过剩产能的长效机制,综合运用税收和提高环保标准等手段引导过剩产能退出市场,强化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倒逼机制,更多运用市场手段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三)完善供给,培育新增长点
一是加强对过剩行业的供给管理。避免再铺新摊子,对存量项目进行分类,根据情况对在建违规项目和建成违规项目分别勒令停建或给予处罚。二是发挥产业创投基金对新兴行业的杠杆带动作用,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市场释放新供给。三是通过转变传统盈利模式实现动力机制转变,弱化企业对优惠政策的过度依赖,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创新和品牌建设。
(四)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一是研究以中央财政资金或中央基本建设资金设立融资担保公司,为制造业关键领域建设和布局调整重大项目提供定向贷款担保;二是加大中央财政用于支持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工艺等关键技术领域创新突破的力度;三是以灾后重建和地质敏感地区农村住房防灾为切入点,重点支持钢材、铝材、建材下乡。
(五)精准定位准许加速折旧的领域
一是改善制造业投资结构,遏制过剩产能扩张。二是加速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对传统行业来说,只允许研发设备加速折旧,鼓励传统行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升级;对高端制造等新兴行业,不管是研发投资还是新增产能都可以加速折旧。
(六)加大制造业技术设备升级改造投资力度
一是提升技术改造投资在工业投资中的比重,重点支持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技术改造。二是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发展符合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