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玉米粗缩病在苗期、中期、末期三阶段时的发病症状,同时,根据不同阶段的发病状态,实施农业防治、化学防治、播期调整等相应的防治技术,给予玉米提供更好的生长条件。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发病症状;防治技术
实现玉米的高产,需要解决玉米病症,而玉米缩病通常是因灰飞虱的传播所引发的,杂草与病株未及时得到清除也会导致二次感染。由此可见,科学的运用防治技术,避免病虫害的发生,为当下的首要任务。
1 玉米粗缩病发病症
1.1 苗期
玉米在苗期时最为敏感,在此期间的发病率占总发病率的一半左右。而此病症通常依靠飞虱进行传播,灰飞虱在每年间会产出4~5代,而5~9月基本每月就会出一代。晚春时播种玉米幼苗,会在5月底~6月初成长到5叶,与灰飞虱越冬一、二代带成虫的盛发期重合。又因玉苗弱小且抗性极差,此时的症状表现为病株矮化严重,仅是健康植株高的1/3~1/2左右,叶色呈现深绿色,宽短质变硬是对生状,叶背面的侧脉上会有白色杂物凸起,触摸时会出现明显的粗糙感[1]。
1.2 中期
在玉米进入抽雄期时,发病率会降低到总发病率的25%左右,而此时的灰飞虱的第三代盛发期。植株在中期时,通常表现为叶质厚硬,叶色为墨绿颜色,整个植株的节间缩短,增粗不外显,最严重时可导致无雄穗苞叶扭曲弱小。
1.3 末期
末期的玉米粗缩病在8月份的吐丝期频发,而发病率依旧占总发病率的25%左右,是灰飞虱第四代的盛发期。已患病的植株前期生长时,几乎看不出异常,在末期时会出现明显的变化,雌穗弱小裸露在外且苞叶极度扭曲,雄穗无法正常吸收养分而导致营养缺乏,花丝易折不坚韧,致使产量下降或绝收[2]。
2 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治技术
2.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通常在选种上,会选择抗病性和免疫力强的品种,结合当地的生产环境进行适时播种,合理布局,在面积较大的种植范围内选取不同品种,避免种植品种单一。也可在播种期时适当进行调节,改进栽培管理工作的不足,并完善工作细节,调整播种期数,避免出苗期与灰飞虱的传播高峰期重合,以降低患病几率。同时,还需避免与插花或其他差别较大的作物一起种植,以减少灰飞虱与玉米植株间的接触。若发现已患病且较为严重的植被,要及时做好清除工作,确保植株健康成长,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工作,促进幼苗健康成长,强化幼苗自身的免疫力与抗病性。
2.2 化学防治
五叶期是玉米抗病性最差的时期,极易患病。可利用3%啶虫脒乳油1000倍、10%吡虫啉湿性粉剂2000倍液、灭多威20%的1500倍液,于玉米苗2叶1心期起喷洒。或可用10%吡虫啉10g/667m2与20%病毒混合喷雾,来防治灰飞虱侵害,连续2~3次每次间隔7d,确保水沟、田间等地均被喷洒。若发现玉米粗缩病仅在初期时,可喷洒20%的病毒A500倍液、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连续喷洒2次,且保证每7d1次。也可运用内吸杀虫剂对玉米幼种实施曝包衣、拌种,不仅可以防治粗缩病,也可降低粗缩病的传播几率。在播种时使用2%的种衣剂进行拌种,能防治灰飞虱的侵害,还可提高玉米抗病性帮助玉米健康成长。
2.3 播期调整
根据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及自身特性,在病害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调整播期,将玉米成长中最为敏感的生长阶段,错开灰飞虱及害虫的盛发期,进而减少害病几率。进行春播、晚春播及夏播时,晚春播的病发率最高,而后为春播,最后为夏播。其中,春播的时间最好控制在4月末前播种,在6月初进行下播,晚春播需避开5月中旬~6月末,进行播种即可。
2.4 田间管理
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利用科学、合理的肥水管理法,有效的缩减患病期,帮助植株快速的恢复,可以提升土壤的透气性、锁水量以降低病毒传播的机率,给玉米健康、茁壮的成长做好前提工作。另一方面,需增强巡田工作,频繁巡逻可及时发现病株,而后快速进行处理。将清除后的病株或植被进行焚烧、掩埋,避免病毒进行二次扩散,实施后需定期追肥、浇灌,保证土壤中的营养、水分充足。
2.5 清理杂草
田间、路边等地的杂草,不仅会成为后一年农田杂草的重要基地,也会成为玉米粗缩病感染的毒介体灰飞虱的越冬、越夏的媒介。针对田间杂草可进行人工除草、喷药,其除草效率可达到95%左右。将杂草或已清除的病株进行焚烧处理,保证无法与玉米幼苗进行共生,并给予健康幼苗充足的生长空间及营养分配,从而达成减少灰飞虱病虫害与病毒传播几率的目的的同时,减少经济损失,保证产量。
2.6 种衣剂拌种
种衣剂可在幼种间形成一层保护屏障,不仅可防治地下害虫的侵害,也可使种子的出土剂进行健康的吸收,例如:针对灰飞虱、蚜虫等害虫进行有效的防治,其种衣剂的有效时长通常在35d左右。
3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玉米缩病的发病特征、规律进行分析总结,而后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以减少发病率与灰飞虱传播病毒造成的影响,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性、免疫力,保证产量与质量,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廷杰.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8(15):154-154.
[2] 陈涛.玉米粗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8(4):70.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发病症状;防治技术
实现玉米的高产,需要解决玉米病症,而玉米缩病通常是因灰飞虱的传播所引发的,杂草与病株未及时得到清除也会导致二次感染。由此可见,科学的运用防治技术,避免病虫害的发生,为当下的首要任务。
1 玉米粗缩病发病症
1.1 苗期
玉米在苗期时最为敏感,在此期间的发病率占总发病率的一半左右。而此病症通常依靠飞虱进行传播,灰飞虱在每年间会产出4~5代,而5~9月基本每月就会出一代。晚春时播种玉米幼苗,会在5月底~6月初成长到5叶,与灰飞虱越冬一、二代带成虫的盛发期重合。又因玉苗弱小且抗性极差,此时的症状表现为病株矮化严重,仅是健康植株高的1/3~1/2左右,叶色呈现深绿色,宽短质变硬是对生状,叶背面的侧脉上会有白色杂物凸起,触摸时会出现明显的粗糙感[1]。
1.2 中期
在玉米进入抽雄期时,发病率会降低到总发病率的25%左右,而此时的灰飞虱的第三代盛发期。植株在中期时,通常表现为叶质厚硬,叶色为墨绿颜色,整个植株的节间缩短,增粗不外显,最严重时可导致无雄穗苞叶扭曲弱小。
1.3 末期
末期的玉米粗缩病在8月份的吐丝期频发,而发病率依旧占总发病率的25%左右,是灰飞虱第四代的盛发期。已患病的植株前期生长时,几乎看不出异常,在末期时会出现明显的变化,雌穗弱小裸露在外且苞叶极度扭曲,雄穗无法正常吸收养分而导致营养缺乏,花丝易折不坚韧,致使产量下降或绝收[2]。
2 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治技术
2.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通常在选种上,会选择抗病性和免疫力强的品种,结合当地的生产环境进行适时播种,合理布局,在面积较大的种植范围内选取不同品种,避免种植品种单一。也可在播种期时适当进行调节,改进栽培管理工作的不足,并完善工作细节,调整播种期数,避免出苗期与灰飞虱的传播高峰期重合,以降低患病几率。同时,还需避免与插花或其他差别较大的作物一起种植,以减少灰飞虱与玉米植株间的接触。若发现已患病且较为严重的植被,要及时做好清除工作,确保植株健康成长,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工作,促进幼苗健康成长,强化幼苗自身的免疫力与抗病性。
2.2 化学防治
五叶期是玉米抗病性最差的时期,极易患病。可利用3%啶虫脒乳油1000倍、10%吡虫啉湿性粉剂2000倍液、灭多威20%的1500倍液,于玉米苗2叶1心期起喷洒。或可用10%吡虫啉10g/667m2与20%病毒混合喷雾,来防治灰飞虱侵害,连续2~3次每次间隔7d,确保水沟、田间等地均被喷洒。若发现玉米粗缩病仅在初期时,可喷洒20%的病毒A500倍液、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连续喷洒2次,且保证每7d1次。也可运用内吸杀虫剂对玉米幼种实施曝包衣、拌种,不仅可以防治粗缩病,也可降低粗缩病的传播几率。在播种时使用2%的种衣剂进行拌种,能防治灰飞虱的侵害,还可提高玉米抗病性帮助玉米健康成长。
2.3 播期调整
根据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及自身特性,在病害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调整播期,将玉米成长中最为敏感的生长阶段,错开灰飞虱及害虫的盛发期,进而减少害病几率。进行春播、晚春播及夏播时,晚春播的病发率最高,而后为春播,最后为夏播。其中,春播的时间最好控制在4月末前播种,在6月初进行下播,晚春播需避开5月中旬~6月末,进行播种即可。
2.4 田间管理
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利用科学、合理的肥水管理法,有效的缩减患病期,帮助植株快速的恢复,可以提升土壤的透气性、锁水量以降低病毒传播的机率,给玉米健康、茁壮的成长做好前提工作。另一方面,需增强巡田工作,频繁巡逻可及时发现病株,而后快速进行处理。将清除后的病株或植被进行焚烧、掩埋,避免病毒进行二次扩散,实施后需定期追肥、浇灌,保证土壤中的营养、水分充足。
2.5 清理杂草
田间、路边等地的杂草,不仅会成为后一年农田杂草的重要基地,也会成为玉米粗缩病感染的毒介体灰飞虱的越冬、越夏的媒介。针对田间杂草可进行人工除草、喷药,其除草效率可达到95%左右。将杂草或已清除的病株进行焚烧处理,保证无法与玉米幼苗进行共生,并给予健康幼苗充足的生长空间及营养分配,从而达成减少灰飞虱病虫害与病毒传播几率的目的的同时,减少经济损失,保证产量。
2.6 种衣剂拌种
种衣剂可在幼种间形成一层保护屏障,不仅可防治地下害虫的侵害,也可使种子的出土剂进行健康的吸收,例如:针对灰飞虱、蚜虫等害虫进行有效的防治,其种衣剂的有效时长通常在35d左右。
3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玉米缩病的发病特征、规律进行分析总结,而后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以减少发病率与灰飞虱传播病毒造成的影响,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性、免疫力,保证产量与质量,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廷杰.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8(15):154-154.
[2] 陈涛.玉米粗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8(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