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如何实现高效“协调与合作”已经成为制约数字校园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强数字校园协同,促使数字校园产生协同效应,将会是提升数字校园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很多学校已经潜意识或有意识地逐步开始强化数字校园协同,以提升数字校园价值。文中以分析具体的数字校园建设案例为切入点,归纳了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了促进数字校园协同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 数字校园;协同;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9—458x(2011)09—0071—06
目前,数字校园已经从以前的独立建设、数据分布、信息孤立,逐渐走向了合作建设、数据整合、信息共享的阶段。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存在以下现象:信息中心的地位不高,部门之间协调合作困难;业务部门对数字校园的认可度不高;建设参与人员互相推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数字校园建设愿景难以有效落实,执行难度大;基础设施和各类信息系统建设容易实现,深入应用推进困难等。由此“协调与合作”成为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必需面对的问题。
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如何突破“协调与合作”困难的障碍,成为数字校园研究者与实践者亟须关注的问题。“协同学被誉为协调合作之学”,我们有必要运用“协同学”的协同理论指导数字校园建设,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采取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协同以促使数字校园产生协同效应,通过促进数字校园协同,提升数字校园协同效应,提升数字校园的价值。
目前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很多数字校园建设者已经潜意识或有意识地逐步开始强化数字校园协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般来说,建设与应用水平较高的数字校园协同较好,并产生了良好的协同效应;而建设与应用水平较低的数字校园协同较差,尚未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
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的数字校园建设发展迅速,引起了很多高校与媒体的关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与好评。2010年1月,被评为北京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短短几年之内,如何获得如此快速的发展,值得我们探索,以为其它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提供参考。以下将以北师大的数字校园为例,对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一、数字校园发展概况
(一)校园网发展历程
北师大校园网建设具有起步早、发展快的特点。1995年,作为首批建设并接入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的十家单位之一,第一期投资478万元启动了计算机校园网建设。1999年至2000年,投资450万元进行了校园网的升级、改造和扩展工程。2003年至2004年,通过了“211工程”二期建设,对校园网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改造,将校园网的核心拓扑结构从星形改为环形,校园主干网络带宽从千兆升级为双万兆,校园网出口带宽从百兆提升为千兆。2005年4月,在教学科研区、学生区同时开通IPv6网络服务,成为国内首家开通IPv6的高校。2008年3月,完成校园网无线网一期工程,开通教学科研区无线校园网;2009年6月,进行了无线网二期工程建设,无线网覆盖了所有楼宇及学生宿舍。目前,校园网已实现“万兆核心,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支持IPv4和IPv6网络双协议及无线接入方式。教育网出口带宽为1000M,公网出口带宽为400M,校园网用户愈3万人。
(二)数字校园组织机构建设
20世纪80年代,学校设立了计算中心,主要负责科研计算和计算机公共服务与教学。1995年学校成立了网络中心,负责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1999年网络中心与计算中心合并成立教育信息网络技术中心,2000年更名为教育信息与网络技术研究院。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和管理能力,2004年5月由网络中心、MIS中心等信息化建设队伍组建成新的信息网络中心,挂靠学校办公室,全面负责和协调学校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信息网络中心下设网络部、信息系统部、校园卡管理与数字注册中心、学生区网络管理中心和办公室。
为解决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管理体制与关系不畅等原因,2003年11月学校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主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2006年4月和2009年5月,分别对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
(三)数字校园相关规章制度文件
为了加强数字校园管理,促进数字校园应用,2004-2010年相继制定了《关于成立信息网络中心的决定》(师设[2004]15号)、关于办公自动化(OA)系统试运行的通知(师校办发[2005]19号)等30多个规章制度文件。除了学校层面的规章制度文件外,信息网络中心还先后制定了《网络机房安全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中心人员管理办法》、《信息网络中心印章管理办法》等10多个规章制度文件。
2004-2010年,校办发和校发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文件的年度分布如图1。从“师校办发”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文件数量看,2006年最多为5个,2008年和2010年均未发布;从“师校发”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文件数量看,2004年最多为7个,2010年未发布;从年度分布数量看,2004年发布的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文件数量最多为9个,2010年未发布。从文件的类型看,关于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调整或会议纪要的文件有6个,关于办公自动化的文件有6个,关于网络信息安全和网络资费的文件各3个,关于电子邮件的文件2个,关于成立信息网络中心、启用印章各1个,关于启动数字博物馆、开通信息门户、开通互联网国际出口、启用校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文件各1个,关于校园网管理、内外网信息分离管理、信息共享管理的文件各1个,其它关于服务器和IP地址普查、“一卡通”、管理信息标准、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意见的文件各1个。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2004年最关注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文件建设,随着各类规章制度文件的逐渐健全,对此关注度降低,2010年关注度最低,没有发布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文件。从文件内容来看,信息化领导小组建设、办公自动化、网络信息安全、网络资费等是关注的重点。
(四)信息系统应用与数字化资源
数字校园的应用系统主要有办公自动化(OA)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研究生)、学生管理系统(本科生)、资产管理系统、数字化迎新系统、学生收发费系统、留学生管理系统、学生就业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校园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IPv6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等。
建设了大量的数字化资源。截至2010年,在数字博物馆方面,文博馆有数字化文物65件,资源近500G,文字32万字;民俗馆有数字故事藏品17322条,数据量50G;启功馆有数字化书画300余件;动植物馆有动物类图片564张,植物类图片1566张,视频50个,三维模型10个;顾明远馆已初步建成足迹馆、著述馆、荣誉馆框架,文字50万余字,图片约200张。在数字图书馆方面,拥有中外文数据库244个,中外文电子期刊6万种,学位论文全文264.4万篇,中外文电子图书242万册,学校特色馆藏资源数据库25个。Blackboard教学平台拥有课程1746门,资源量达585G;精品课程282门,资源量达128G;IPv6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303门,资源量8600G;网络教育课程294门,资源量1000G。网络电视(IPTV)扩容到61路网络电视直播,新增了16路卫星电视和高清数字节目。此外还建设了哲学社会科学数字科研数据资源库,以及大量的校园文化资源等。
在服务器总数量方面,截至2010年数据中心服务器总数量达到了197台,其中学校公共服务器数量为130台,各单位托管服务器数量为67台。
(五)数字校园的应用情况
数字校园的应用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反映:一是数字校园应用过程中生成的能反映使用情况的各种统计数据;二是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等各类用户的直接体验。数字校园应用的各类统计数据能够从整体上反映数字校园的使用情况,但是不能反映某个用户对数字校园的直接体验。数字校园用户自身具有很大的个性化差异,因而对数字校园使用的体验也会具有较大的差异。即使数字校园为广大用户提供了很多优质的服务,也难以使所有用户都能获得最满意的服务。在数字校园应用推广过程中,用户不断地挖掘数字校园的服务价值,同时又会激发新的服务需求。
1. 数字校园应用的数据统计
数字校园的应用情况具体可以体现在校务管理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系统、电子邮件、校园卡、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方面。它们的具体应用情况如下:
在校务管理系统访问方面,2007、2008、2009、2010年的访问量分别是106,086人次、134,154人次、178,515人次、241,727人次。在OA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方面,2005年至2010年的发文数量分别达到了211篇、550篇、794篇、1010篇、1707篇、2080篇。在应用系统访问量方面,2009年应用系统访问量最高月份(9月)达到了69,060人次,平均每月24,834人次;2010年应用系统访问量最高月份(3月)达到了52,499人次,平均每月20,143人次。2
在电子邮件方面,2010年电子邮件系统升级以来,教师邮件系统用户数4,266人,每月平均收信数目为141万封邮件,其中过滤的垃圾邮件占88.3%,每人每天收取邮件为4.7封,发送邮件为1.4封;学生邮件系统用户数25,749人。
在校园卡应用方面,校园卡的功能主要有身份识别、机房上机、补助代缴费、就医、餐饮水控、购物、网上自助缴费等。校园卡子系统逐年增多,2006年至2010年校园卡子系统数量分别是43个、58个、68个、81个、86个。校园卡刷卡交易额逐年提高,2008、2009、2010年校园卡刷卡交易总额分别达到了4615万元、5502万元、6012万元。2008、2009、2010年银行自助转账日均金额分别达到了6.36万元、9.53万元、10.7万元。
建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基本上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以IPv6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上的数字化资源为例,截止2011年3月24日,建成课程数342门,公开课程数44门,资源个数12,090个,用户数53,707,运行半年总点击数达573,406次,其中点击数排前3名的课程分别是“计算机应用基础”6,031次、“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3,844次、“计算机应用基础”(另一位教师开设)3,018次;建成附属学校的视频观摩课303节次(学前19节次,小学73节次,初中64节次,高中146节次,高等教育1节次),运行半年视频观摩课点击数达到了3,240次,其中点击数前3名的视频观摩课分别是“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206次、“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69次、“魔法抱抱”123次。
2. 数字校园应用的用户体验
数字校园用户的群体有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等,以下将以研究生的身份描述3年来对数字校园的使用感受。
2008年6月,研究生收到入学通知书时,同时收到一张银联卡,如果需要在学校住宿或者缴纳学费,则可以向银联卡预存一些住宿费或学费,以便于学校直接转账,节省了学生开学时排队缴费的时间。2008年9月份开学时,先到院系报到,可以领到一张校园卡,然后到主楼大厅下临时设置的学生注册处刷一下校园卡,则完成了报到注册任务。“数字迎新”系统简化了报到注册手续,给学生和教育管理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随后,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可以利用校园卡完成图书馆借阅书籍、自助打印复印、餐厅用餐消费、超市购物、机房上机、校医院就医、银行转账、缴纳网络费等活动。研究生可以在校园信息门户网站查阅学校新闻、学术活动信息、论文抽检信息、论文答辩信息等;可以在Blackboard教学平台、WebCL协作学习平台、IPv6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等学习课程、提交作业、进行讨论;可以在“师悦网”观看网络电视,以及校内的毕业生晚会、合唱团专场演出、健美操大赛、校园服饰大赛,享用失物招领、跳蚤市场等生活服务;可以在“京师心晴”进行心灵的沟通;可以在数字图书馆查看图书借阅信息、期刊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等、报纸全文数据库;可以在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查看课程成绩和奖学金信息、对教师评教、提交科研成果信息、提交论文答辩申请等;可以在就业管理系统查看就业信息、提交就业信息等。
尤其是2010年以来,明显感觉到数字校园的智能化程度在逐渐提高。例如:2010年10月,图书馆尝试了新的服务方式,结合无线射频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与合作厂家联合推出了智能全自助借还书一体机,可以实现24小时借还书、预约书等多种服务;2011年3月,面向师生开通了网络漫游自助打印系统,师生可以在校园网任意电脑上按照打印服务客户端软件,提交打印作业,通过就近的自助漫游打印机刷卡完成打印任务。数字校园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支持。但也偶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无线网络掉线频率高;有的网页出现空连接现象;有的应用系统功能完善不够,如在信息提交处,缺乏排版功能或限制的字符数太少。
二、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的分析
近几年,北师大数字校园发展迅速,向外界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形象:“高度整合和共享的信息门户、覆盖全校的无线网、超前规划的数字资源门户”;在一高校信息建设会议上,一位资深的信息化工作者评价说:“北师大信息化已经今非昔比了”。[1] 纵览数字校园推进的过程,其成功的经验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数字校园战略的高度协同
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战略协同非常重要,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数字校园战略协同主要表现为数字校园内涵理解共识的达成、战略规划与相关政策标准的协调一致、战略规划与教育热点问题的相互关照、战略规划的本地化特色彰显等。
由于专业与工作背景的差异,每个人对数字校园均会存在自以为最理想的理解。数字校园建设的参与者是否对数字校园有较为统一的认识,对于推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深化数字校园建设实践者和研究者对数字校园的认识,达成数字校园建设的共识,有必要采取举办讲座、集体学习、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提高信息化人员的业务能力。数字校园建设不只是信息网络中心,或其它某些部门的事情,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全校力量积极参与,促进业务部门间的合作。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部门之间的战略协同,获取业务部门的支持,信息网络中心需要主动与业务部门沟通。
数字校园战略规划紧密结合国家、省市的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教师专业发展政策、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教育信息化相关技术与标准等,使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与国家政策的导向保持高度一致;紧密关注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如免费师范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资源共享、创新与变革学习方式等;以“基本建成优质、安全、和谐的智慧型数字校园,为学校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提供有力支撑”[2]为目标,强化数字校园“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彰显数字校园的本地化特色。
(二)数字校园建设的有效协调合作
协调合作困难是大多数学校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的重要障碍,北师大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这方面的障碍。北师大的信息化工作在国内起步很早,但在一段时间里,步履维艰,各方协调困难。为了促进数字校园建设的有效协调合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以重组信息化领导机构增强统筹协调能力
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机构先后经历计算中心、网络中心、教育信息网络技术中心、教育信息与网络技术研究院、信息网络中心的变更。尤其是2004年,“学校领导从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高度出发,为了实现信息化资源的整合、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的目的,改变了原有的体制,将研究院人员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人归到教育技术学院,另外一部分人成立了信息网络中心”[3]。这次机构重组,改变了当时教育信息与网络技术研究院主要承担教学任务、属于教学科研和技术保障部门、统筹协调能力较弱的状况。
2. 以创新用人机制强化信息化队伍建设
优质的信息化队伍是建设高质量数字校园的重要保障。2004年成立信息网络中心时仅仅几个人,目前人数增加到了20多人。在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三种措施:一是增加编制名额;二是建立合同制的用人机制;三是招聘学生作为兼职网络管理员。2005年11月首次招聘了14名学生作为兼职网络管理员。
此外,还注重借用校外信息化专家的智慧,为数字校园的未来发展把关。如2010年10月17日召开了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校外专家咨询会,邀请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化处、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信息化专家为数字校园的发展出谋划策。
3. 以校级领导牵头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
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服务的最高管理和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宏观规划和政策、监督和审批学校大型信息化项目、平衡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投入、协调校内外资源,以及指导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部门的工作。[4]从分别于2006和2009年成立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看,均以副校长任组长,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及其成员具有较高的行政级别,能够方便统筹调配学校各种资源。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一直强调“一把手”工程,由校级领导统一协调,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一卡通”的建设是统筹协调工作的典型例子,为了保证“一卡通”工程的顺利实施,主管副校长亲自召开多次协调会,仅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就建设完成。
4. 以创新业务提高效率获取部门的认同
在数字校园建设之初,信息化协调工作困难重重,各部门有各部门的难题,为此,信息网络中心想了很多办法引导和帮助各部门创新,让各部门尝尝信息化创新业务提高效率的甜头。[5]数字校园推进的过程,最理想的途径就是业务部门牵头提出业务需求,技术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在业务部门尚不能很好地提出其信息化支持需求时,预先让业务部门尝试信息化给业务创新带来的便利,这也正符合创新变革的基本规律。这就是如果想让个人或组织发生变革,必须先让其知晓或体验变革所能带来的益处。
(三)数字校园建设的技术整合与资源共享
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比较注重校内外技术力量的整合,以促进高质量部署网络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应用系统和数字化资源。善于借助知名企业的技术力量共建应用系统及各种资源。2005年5月24日,教育部科技司、中国惠普公司及北师大签署合作协议决定联合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系统;2005年10月28日,学校与IBM代表团就人才培养与数字校园研发等多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2006年11月,学校与IBM公司正式签署了“数字校园研发联合实验室建设”合作协议;2007年5月,学校与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共建SuperMap GIS开放实验室协议。
在校内外技术整合与资源共享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IPv6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的研发。该系统是“下一代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应用示范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该系统的研发主要依托教育技术学院完成,在系统需求调研、设计、开发过程中,项目组充分考虑了四所师范大学及部分附属学校的校园网络环境、已有的教学平台和课程资源、师范生的学习需求等,四所师范大学及部分附属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或视频观摩课。该系统的研发与资源的共建,充分调动了四所师范大学及部分附属学校的信息网络中心、教务处、院系或年级组等部门领导、技术人员、教师的积极参与。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汇集了众多领导、专家学者、教师、技术人员的智慧,可以说是跨校、跨部门协调与合作的一次重要尝试,技术整合与资源共享的典范。
此外,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强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各部门的“私有”资源公开化。2006年,在学校内部进行了数字化资源普查,调查了数字教学资源、数字科研资源、数字文献资源、数字文化资源、生活服务资源等,了解已建资源、重复建设情况、共享和公共化程度的情况等,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数字资源统筹规划蓝图”,建成数字资源门户,力推“资源共建共享”模式。[6]除了重视校内资源的共建共享外,还重视与其它学校资源的共建共享。例如:利用视频会议系统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大学共同开设一门课程;拟在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的支持下,实现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之间的优质课程共享。
(四)完善的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文件
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各种规章制度文件是促使数字校园顺利实施的保障,也是促进各种机制形成的重要手段。2004-2010年期间,仅校级层面的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文件就多达33个,内容涉及组织机构建设、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网络安全、信息资源共享、网络资费管理等;信息网络中心也制定了关于网络机房安全管理、信息网络中心人员管理、网络设备管理、服务器空间共享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文件。这些规章制度文件涉及数字校园协同效应实现的作用机制中的领导机制、保障机制、安全机制、管理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服务机制,但是尚未涉及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
以安全机制的建立为例。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的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中办发[2007]16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意见》(教电[2007]399号)的有关精神,学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通知》(师校发[2007]42号);针对重点时期,重点关注信息网络安全,如2008年奥运会和2009年国庆期间分别制定了《关于加强奥运会期间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师校发[2008]38号)和《关于加强国庆期间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通知》(师校发[2009]42号);信息网络中心还制定了《网络机房安全管理条例》等。此外,还采取了内外网信息分离的管理方式,在数字校园安全管理中逐渐形成了“预防为主,应急为辅,主动防御强于被动防守”的理念,在建立安全评估机制的基础上,部署多层病毒防线,融合“云安全”新技术。[7]
数字校园建设中各种机制的建立,主要依靠管理体制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在数字校园管理体制方面,学校多次调整信息化组织机构,实时变更了校园网络环境的扩建与改建项目负责人,并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两次调整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强化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设。在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方面,具有较为完善、内容涉及面广的特点。顺畅的数字校园管理体制和较为完善的数字校园规章制度,为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有助于使数字校园产生协同效应。
三、数字校园协同发展的启示
北师大数字校园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信息化工作中“协调与合作”困难的现实问题。在以往的教育信息化阶段,学校中各部门是“单干户”,彼此独立建设应用系统和资源,而数字校园最大的特点则是“整合与共享”,将应用系统和资源整合在一起,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使之能够互通有无。正是由于各部门从“单干”走向“合作”,引发了信息化工作协调困难。然而一旦跨越了这个困境,数字校园系统将会进入良性循环,形成良好的协同机制,促使数字校园产生协同效应,实现数字校园的协同发展。
北师大数字校园已经初步发挥了协同效应,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进一步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提升数字校园协同效应,使数字校园的价值最大化。这也是当前跨越了“协调与合作”困境的大部分数字校园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纵览北师大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具有以下四方面的显著特点:①数字校园战略目标的高度协同,同时关注数字校园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如强化服务精细化,以人为本、绿色、和谐等理念。②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数字校园建设的有效协调与合作。③强调数字校园建设中的技术整合与资源整合。④完善的各种规章制度。这四方面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协同理论视域中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的理念。
数字校园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是能否持续性地彰显数字校园以上四方面的特点,使数字校园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此外,为更好地促进数字校园协同发展,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①强化数字校园的校际协同,促进资源的校际共建共享,增强数字校园的社会服务功能。②继续完善数字校园规章制度。如:制定激励制度以鼓励和引导数字校园的创新应用,激励全校所有人员积极参与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促进数字校园建设团队的协调与合作;制定评估制度以更好地诊断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数字校园用户与建设者之间的良好互动。③增强数字校园资源的智能推送功能,使用户能够个性化地获取所需的资源。④强化数字校园建设中协同机会的识别,利用一切潜在的机会,促进数字校园协同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1][6][7] 傅宇凡. 融合与创新 服务与公平 高校信息化需抓住两个关键点——访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主任刘臻[J]. 中国教育网络,2009,(6):38-39.
[2] 信息网络中心与图书馆共同研讨信息化规划[EB/OL]. [2010-09-30]. http://info.bnu.edu.cn/zxhd/27230.htm.
[3] 萨日娜. “行者”刘臻[N]. 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11-19(Z14).
[4] 刘臻,樊秀萍.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集中管理模式探索[J]. 教育信息化,2006,10(增):75-78.
[5] 张瑞. 北京师范大学构筑校园网防毒围城[J]. 中国教育网络,2010,(6):47-48.
收稿日期:2011-05-15
作者简介:王运武,博士研究生,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
(221009);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100875)。
责任编辑 三川
当前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如何实现高效“协调与合作”已经成为制约数字校园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强数字校园协同,促使数字校园产生协同效应,将会是提升数字校园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很多学校已经潜意识或有意识地逐步开始强化数字校园协同,以提升数字校园价值。文中以分析具体的数字校园建设案例为切入点,归纳了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了促进数字校园协同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 数字校园;协同;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9—458x(2011)09—0071—06
目前,数字校园已经从以前的独立建设、数据分布、信息孤立,逐渐走向了合作建设、数据整合、信息共享的阶段。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存在以下现象:信息中心的地位不高,部门之间协调合作困难;业务部门对数字校园的认可度不高;建设参与人员互相推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数字校园建设愿景难以有效落实,执行难度大;基础设施和各类信息系统建设容易实现,深入应用推进困难等。由此“协调与合作”成为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必需面对的问题。
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如何突破“协调与合作”困难的障碍,成为数字校园研究者与实践者亟须关注的问题。“协同学被誉为协调合作之学”,我们有必要运用“协同学”的协同理论指导数字校园建设,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采取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协同以促使数字校园产生协同效应,通过促进数字校园协同,提升数字校园协同效应,提升数字校园的价值。
目前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很多数字校园建设者已经潜意识或有意识地逐步开始强化数字校园协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般来说,建设与应用水平较高的数字校园协同较好,并产生了良好的协同效应;而建设与应用水平较低的数字校园协同较差,尚未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
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的数字校园建设发展迅速,引起了很多高校与媒体的关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与好评。2010年1月,被评为北京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短短几年之内,如何获得如此快速的发展,值得我们探索,以为其它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提供参考。以下将以北师大的数字校园为例,对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一、数字校园发展概况
(一)校园网发展历程
北师大校园网建设具有起步早、发展快的特点。1995年,作为首批建设并接入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的十家单位之一,第一期投资478万元启动了计算机校园网建设。1999年至2000年,投资450万元进行了校园网的升级、改造和扩展工程。2003年至2004年,通过了“211工程”二期建设,对校园网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改造,将校园网的核心拓扑结构从星形改为环形,校园主干网络带宽从千兆升级为双万兆,校园网出口带宽从百兆提升为千兆。2005年4月,在教学科研区、学生区同时开通IPv6网络服务,成为国内首家开通IPv6的高校。2008年3月,完成校园网无线网一期工程,开通教学科研区无线校园网;2009年6月,进行了无线网二期工程建设,无线网覆盖了所有楼宇及学生宿舍。目前,校园网已实现“万兆核心,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支持IPv4和IPv6网络双协议及无线接入方式。教育网出口带宽为1000M,公网出口带宽为400M,校园网用户愈3万人。
(二)数字校园组织机构建设
20世纪80年代,学校设立了计算中心,主要负责科研计算和计算机公共服务与教学。1995年学校成立了网络中心,负责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1999年网络中心与计算中心合并成立教育信息网络技术中心,2000年更名为教育信息与网络技术研究院。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和管理能力,2004年5月由网络中心、MIS中心等信息化建设队伍组建成新的信息网络中心,挂靠学校办公室,全面负责和协调学校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信息网络中心下设网络部、信息系统部、校园卡管理与数字注册中心、学生区网络管理中心和办公室。
为解决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管理体制与关系不畅等原因,2003年11月学校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主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2006年4月和2009年5月,分别对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
(三)数字校园相关规章制度文件
为了加强数字校园管理,促进数字校园应用,2004-2010年相继制定了《关于成立信息网络中心的决定》(师设[2004]15号)、关于办公自动化(OA)系统试运行的通知(师校办发[2005]19号)等30多个规章制度文件。除了学校层面的规章制度文件外,信息网络中心还先后制定了《网络机房安全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中心人员管理办法》、《信息网络中心印章管理办法》等10多个规章制度文件。
2004-2010年,校办发和校发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文件的年度分布如图1。从“师校办发”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文件数量看,2006年最多为5个,2008年和2010年均未发布;从“师校发”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文件数量看,2004年最多为7个,2010年未发布;从年度分布数量看,2004年发布的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文件数量最多为9个,2010年未发布。从文件的类型看,关于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调整或会议纪要的文件有6个,关于办公自动化的文件有6个,关于网络信息安全和网络资费的文件各3个,关于电子邮件的文件2个,关于成立信息网络中心、启用印章各1个,关于启动数字博物馆、开通信息门户、开通互联网国际出口、启用校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文件各1个,关于校园网管理、内外网信息分离管理、信息共享管理的文件各1个,其它关于服务器和IP地址普查、“一卡通”、管理信息标准、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意见的文件各1个。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2004年最关注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文件建设,随着各类规章制度文件的逐渐健全,对此关注度降低,2010年关注度最低,没有发布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文件。从文件内容来看,信息化领导小组建设、办公自动化、网络信息安全、网络资费等是关注的重点。
(四)信息系统应用与数字化资源
数字校园的应用系统主要有办公自动化(OA)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研究生)、学生管理系统(本科生)、资产管理系统、数字化迎新系统、学生收发费系统、留学生管理系统、学生就业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校园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IPv6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等。
建设了大量的数字化资源。截至2010年,在数字博物馆方面,文博馆有数字化文物65件,资源近500G,文字32万字;民俗馆有数字故事藏品17322条,数据量50G;启功馆有数字化书画300余件;动植物馆有动物类图片564张,植物类图片1566张,视频50个,三维模型10个;顾明远馆已初步建成足迹馆、著述馆、荣誉馆框架,文字50万余字,图片约200张。在数字图书馆方面,拥有中外文数据库244个,中外文电子期刊6万种,学位论文全文264.4万篇,中外文电子图书242万册,学校特色馆藏资源数据库25个。Blackboard教学平台拥有课程1746门,资源量达585G;精品课程282门,资源量达128G;IPv6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303门,资源量8600G;网络教育课程294门,资源量1000G。网络电视(IPTV)扩容到61路网络电视直播,新增了16路卫星电视和高清数字节目。此外还建设了哲学社会科学数字科研数据资源库,以及大量的校园文化资源等。
在服务器总数量方面,截至2010年数据中心服务器总数量达到了197台,其中学校公共服务器数量为130台,各单位托管服务器数量为67台。
(五)数字校园的应用情况
数字校园的应用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反映:一是数字校园应用过程中生成的能反映使用情况的各种统计数据;二是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等各类用户的直接体验。数字校园应用的各类统计数据能够从整体上反映数字校园的使用情况,但是不能反映某个用户对数字校园的直接体验。数字校园用户自身具有很大的个性化差异,因而对数字校园使用的体验也会具有较大的差异。即使数字校园为广大用户提供了很多优质的服务,也难以使所有用户都能获得最满意的服务。在数字校园应用推广过程中,用户不断地挖掘数字校园的服务价值,同时又会激发新的服务需求。
1. 数字校园应用的数据统计
数字校园的应用情况具体可以体现在校务管理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系统、电子邮件、校园卡、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方面。它们的具体应用情况如下:
在校务管理系统访问方面,2007、2008、2009、2010年的访问量分别是106,086人次、134,154人次、178,515人次、241,727人次。在OA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方面,2005年至2010年的发文数量分别达到了211篇、550篇、794篇、1010篇、1707篇、2080篇。在应用系统访问量方面,2009年应用系统访问量最高月份(9月)达到了69,060人次,平均每月24,834人次;2010年应用系统访问量最高月份(3月)达到了52,499人次,平均每月20,143人次。2
在电子邮件方面,2010年电子邮件系统升级以来,教师邮件系统用户数4,266人,每月平均收信数目为141万封邮件,其中过滤的垃圾邮件占88.3%,每人每天收取邮件为4.7封,发送邮件为1.4封;学生邮件系统用户数25,749人。
在校园卡应用方面,校园卡的功能主要有身份识别、机房上机、补助代缴费、就医、餐饮水控、购物、网上自助缴费等。校园卡子系统逐年增多,2006年至2010年校园卡子系统数量分别是43个、58个、68个、81个、86个。校园卡刷卡交易额逐年提高,2008、2009、2010年校园卡刷卡交易总额分别达到了4615万元、5502万元、6012万元。2008、2009、2010年银行自助转账日均金额分别达到了6.36万元、9.53万元、10.7万元。
建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基本上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以IPv6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上的数字化资源为例,截止2011年3月24日,建成课程数342门,公开课程数44门,资源个数12,090个,用户数53,707,运行半年总点击数达573,406次,其中点击数排前3名的课程分别是“计算机应用基础”6,031次、“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3,844次、“计算机应用基础”(另一位教师开设)3,018次;建成附属学校的视频观摩课303节次(学前19节次,小学73节次,初中64节次,高中146节次,高等教育1节次),运行半年视频观摩课点击数达到了3,240次,其中点击数前3名的视频观摩课分别是“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206次、“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69次、“魔法抱抱”123次。
2. 数字校园应用的用户体验
数字校园用户的群体有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等,以下将以研究生的身份描述3年来对数字校园的使用感受。
2008年6月,研究生收到入学通知书时,同时收到一张银联卡,如果需要在学校住宿或者缴纳学费,则可以向银联卡预存一些住宿费或学费,以便于学校直接转账,节省了学生开学时排队缴费的时间。2008年9月份开学时,先到院系报到,可以领到一张校园卡,然后到主楼大厅下临时设置的学生注册处刷一下校园卡,则完成了报到注册任务。“数字迎新”系统简化了报到注册手续,给学生和教育管理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随后,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可以利用校园卡完成图书馆借阅书籍、自助打印复印、餐厅用餐消费、超市购物、机房上机、校医院就医、银行转账、缴纳网络费等活动。研究生可以在校园信息门户网站查阅学校新闻、学术活动信息、论文抽检信息、论文答辩信息等;可以在Blackboard教学平台、WebCL协作学习平台、IPv6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等学习课程、提交作业、进行讨论;可以在“师悦网”观看网络电视,以及校内的毕业生晚会、合唱团专场演出、健美操大赛、校园服饰大赛,享用失物招领、跳蚤市场等生活服务;可以在“京师心晴”进行心灵的沟通;可以在数字图书馆查看图书借阅信息、期刊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等、报纸全文数据库;可以在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查看课程成绩和奖学金信息、对教师评教、提交科研成果信息、提交论文答辩申请等;可以在就业管理系统查看就业信息、提交就业信息等。
尤其是2010年以来,明显感觉到数字校园的智能化程度在逐渐提高。例如:2010年10月,图书馆尝试了新的服务方式,结合无线射频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与合作厂家联合推出了智能全自助借还书一体机,可以实现24小时借还书、预约书等多种服务;2011年3月,面向师生开通了网络漫游自助打印系统,师生可以在校园网任意电脑上按照打印服务客户端软件,提交打印作业,通过就近的自助漫游打印机刷卡完成打印任务。数字校园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支持。但也偶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无线网络掉线频率高;有的网页出现空连接现象;有的应用系统功能完善不够,如在信息提交处,缺乏排版功能或限制的字符数太少。
二、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的分析
近几年,北师大数字校园发展迅速,向外界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形象:“高度整合和共享的信息门户、覆盖全校的无线网、超前规划的数字资源门户”;在一高校信息建设会议上,一位资深的信息化工作者评价说:“北师大信息化已经今非昔比了”。[1] 纵览数字校园推进的过程,其成功的经验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数字校园战略的高度协同
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战略协同非常重要,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数字校园战略协同主要表现为数字校园内涵理解共识的达成、战略规划与相关政策标准的协调一致、战略规划与教育热点问题的相互关照、战略规划的本地化特色彰显等。
由于专业与工作背景的差异,每个人对数字校园均会存在自以为最理想的理解。数字校园建设的参与者是否对数字校园有较为统一的认识,对于推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深化数字校园建设实践者和研究者对数字校园的认识,达成数字校园建设的共识,有必要采取举办讲座、集体学习、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提高信息化人员的业务能力。数字校园建设不只是信息网络中心,或其它某些部门的事情,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全校力量积极参与,促进业务部门间的合作。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部门之间的战略协同,获取业务部门的支持,信息网络中心需要主动与业务部门沟通。
数字校园战略规划紧密结合国家、省市的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教师专业发展政策、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教育信息化相关技术与标准等,使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与国家政策的导向保持高度一致;紧密关注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如免费师范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资源共享、创新与变革学习方式等;以“基本建成优质、安全、和谐的智慧型数字校园,为学校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提供有力支撑”[2]为目标,强化数字校园“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彰显数字校园的本地化特色。
(二)数字校园建设的有效协调合作
协调合作困难是大多数学校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的重要障碍,北师大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这方面的障碍。北师大的信息化工作在国内起步很早,但在一段时间里,步履维艰,各方协调困难。为了促进数字校园建设的有效协调合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以重组信息化领导机构增强统筹协调能力
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机构先后经历计算中心、网络中心、教育信息网络技术中心、教育信息与网络技术研究院、信息网络中心的变更。尤其是2004年,“学校领导从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高度出发,为了实现信息化资源的整合、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的目的,改变了原有的体制,将研究院人员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人归到教育技术学院,另外一部分人成立了信息网络中心”[3]。这次机构重组,改变了当时教育信息与网络技术研究院主要承担教学任务、属于教学科研和技术保障部门、统筹协调能力较弱的状况。
2. 以创新用人机制强化信息化队伍建设
优质的信息化队伍是建设高质量数字校园的重要保障。2004年成立信息网络中心时仅仅几个人,目前人数增加到了20多人。在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三种措施:一是增加编制名额;二是建立合同制的用人机制;三是招聘学生作为兼职网络管理员。2005年11月首次招聘了14名学生作为兼职网络管理员。
此外,还注重借用校外信息化专家的智慧,为数字校园的未来发展把关。如2010年10月17日召开了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校外专家咨询会,邀请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化处、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信息化专家为数字校园的发展出谋划策。
3. 以校级领导牵头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
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服务的最高管理和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宏观规划和政策、监督和审批学校大型信息化项目、平衡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投入、协调校内外资源,以及指导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部门的工作。[4]从分别于2006和2009年成立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看,均以副校长任组长,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及其成员具有较高的行政级别,能够方便统筹调配学校各种资源。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一直强调“一把手”工程,由校级领导统一协调,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一卡通”的建设是统筹协调工作的典型例子,为了保证“一卡通”工程的顺利实施,主管副校长亲自召开多次协调会,仅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就建设完成。
4. 以创新业务提高效率获取部门的认同
在数字校园建设之初,信息化协调工作困难重重,各部门有各部门的难题,为此,信息网络中心想了很多办法引导和帮助各部门创新,让各部门尝尝信息化创新业务提高效率的甜头。[5]数字校园推进的过程,最理想的途径就是业务部门牵头提出业务需求,技术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在业务部门尚不能很好地提出其信息化支持需求时,预先让业务部门尝试信息化给业务创新带来的便利,这也正符合创新变革的基本规律。这就是如果想让个人或组织发生变革,必须先让其知晓或体验变革所能带来的益处。
(三)数字校园建设的技术整合与资源共享
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比较注重校内外技术力量的整合,以促进高质量部署网络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应用系统和数字化资源。善于借助知名企业的技术力量共建应用系统及各种资源。2005年5月24日,教育部科技司、中国惠普公司及北师大签署合作协议决定联合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系统;2005年10月28日,学校与IBM代表团就人才培养与数字校园研发等多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2006年11月,学校与IBM公司正式签署了“数字校园研发联合实验室建设”合作协议;2007年5月,学校与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共建SuperMap GIS开放实验室协议。
在校内外技术整合与资源共享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IPv6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的研发。该系统是“下一代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应用示范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该系统的研发主要依托教育技术学院完成,在系统需求调研、设计、开发过程中,项目组充分考虑了四所师范大学及部分附属学校的校园网络环境、已有的教学平台和课程资源、师范生的学习需求等,四所师范大学及部分附属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或视频观摩课。该系统的研发与资源的共建,充分调动了四所师范大学及部分附属学校的信息网络中心、教务处、院系或年级组等部门领导、技术人员、教师的积极参与。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汇集了众多领导、专家学者、教师、技术人员的智慧,可以说是跨校、跨部门协调与合作的一次重要尝试,技术整合与资源共享的典范。
此外,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强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各部门的“私有”资源公开化。2006年,在学校内部进行了数字化资源普查,调查了数字教学资源、数字科研资源、数字文献资源、数字文化资源、生活服务资源等,了解已建资源、重复建设情况、共享和公共化程度的情况等,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数字资源统筹规划蓝图”,建成数字资源门户,力推“资源共建共享”模式。[6]除了重视校内资源的共建共享外,还重视与其它学校资源的共建共享。例如:利用视频会议系统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大学共同开设一门课程;拟在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的支持下,实现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之间的优质课程共享。
(四)完善的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文件
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各种规章制度文件是促使数字校园顺利实施的保障,也是促进各种机制形成的重要手段。2004-2010年期间,仅校级层面的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文件就多达33个,内容涉及组织机构建设、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网络安全、信息资源共享、网络资费管理等;信息网络中心也制定了关于网络机房安全管理、信息网络中心人员管理、网络设备管理、服务器空间共享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文件。这些规章制度文件涉及数字校园协同效应实现的作用机制中的领导机制、保障机制、安全机制、管理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服务机制,但是尚未涉及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
以安全机制的建立为例。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的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中办发[2007]16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意见》(教电[2007]399号)的有关精神,学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通知》(师校发[2007]42号);针对重点时期,重点关注信息网络安全,如2008年奥运会和2009年国庆期间分别制定了《关于加强奥运会期间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师校发[2008]38号)和《关于加强国庆期间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通知》(师校发[2009]42号);信息网络中心还制定了《网络机房安全管理条例》等。此外,还采取了内外网信息分离的管理方式,在数字校园安全管理中逐渐形成了“预防为主,应急为辅,主动防御强于被动防守”的理念,在建立安全评估机制的基础上,部署多层病毒防线,融合“云安全”新技术。[7]
数字校园建设中各种机制的建立,主要依靠管理体制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在数字校园管理体制方面,学校多次调整信息化组织机构,实时变更了校园网络环境的扩建与改建项目负责人,并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两次调整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强化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设。在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方面,具有较为完善、内容涉及面广的特点。顺畅的数字校园管理体制和较为完善的数字校园规章制度,为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有助于使数字校园产生协同效应。
三、数字校园协同发展的启示
北师大数字校园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信息化工作中“协调与合作”困难的现实问题。在以往的教育信息化阶段,学校中各部门是“单干户”,彼此独立建设应用系统和资源,而数字校园最大的特点则是“整合与共享”,将应用系统和资源整合在一起,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使之能够互通有无。正是由于各部门从“单干”走向“合作”,引发了信息化工作协调困难。然而一旦跨越了这个困境,数字校园系统将会进入良性循环,形成良好的协同机制,促使数字校园产生协同效应,实现数字校园的协同发展。
北师大数字校园已经初步发挥了协同效应,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进一步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提升数字校园协同效应,使数字校园的价值最大化。这也是当前跨越了“协调与合作”困境的大部分数字校园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纵览北师大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具有以下四方面的显著特点:①数字校园战略目标的高度协同,同时关注数字校园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如强化服务精细化,以人为本、绿色、和谐等理念。②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数字校园建设的有效协调与合作。③强调数字校园建设中的技术整合与资源整合。④完善的各种规章制度。这四方面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协同理论视域中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的理念。
数字校园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是能否持续性地彰显数字校园以上四方面的特点,使数字校园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此外,为更好地促进数字校园协同发展,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①强化数字校园的校际协同,促进资源的校际共建共享,增强数字校园的社会服务功能。②继续完善数字校园规章制度。如:制定激励制度以鼓励和引导数字校园的创新应用,激励全校所有人员积极参与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促进数字校园建设团队的协调与合作;制定评估制度以更好地诊断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数字校园用户与建设者之间的良好互动。③增强数字校园资源的智能推送功能,使用户能够个性化地获取所需的资源。④强化数字校园建设中协同机会的识别,利用一切潜在的机会,促进数字校园协同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1][6][7] 傅宇凡. 融合与创新 服务与公平 高校信息化需抓住两个关键点——访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主任刘臻[J]. 中国教育网络,2009,(6):38-39.
[2] 信息网络中心与图书馆共同研讨信息化规划[EB/OL]. [2010-09-30]. http://info.bnu.edu.cn/zxhd/27230.htm.
[3] 萨日娜. “行者”刘臻[N]. 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11-19(Z14).
[4] 刘臻,樊秀萍.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集中管理模式探索[J]. 教育信息化,2006,10(增):75-78.
[5] 张瑞. 北京师范大学构筑校园网防毒围城[J]. 中国教育网络,2010,(6):47-48.
收稿日期:2011-05-15
作者简介:王运武,博士研究生,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
(221009);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100875)。
责任编辑 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