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脊柱外科一种多发疾病,在检查确诊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现阶段临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微创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微创治疗成为脊柱外科腰间盘突出的发展趋势,具有损伤小、效果佳及恢复快等优势。微创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方法有经皮腰椎间盘化学溶核术、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腹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等。本文综述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旨在为临床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研究进展
1、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导致腰腿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传统保守治疗虽然实现了松解神经根的效果,但是对机体肌肉软组织造成严重创伤,术中时间长及出血多,严重影响了术后恢复及正常生活[1]。微创手术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了大量经验,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治疗技术越来越成熟。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作进一步综述。
2、经皮腰椎间盘化学溶核术
上世纪六十年代首次提出了经皮腰椎间盘化学溶核术,经过临床实践研究活动证明存在确切疗效。其主要作用原理是通过注入腰间盘内木瓜凝乳蛋白酶,发挥出蛋白酶的水解疗效,溶解掉病变的髓核组织,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实现治疗的目的。根据郑昊龙,孙莹杰等[2]人通过动物实验运用该原理,注入动物椎间隙蛋白酶,证实木瓜凝乳蛋白酶具有很好的溶解效果。但是由于其作用的特异性比较低,对于腰间盘邻近组织产生毒副作用,引起有关并发症等,例如过敏反应、脑及脊髓损伤及椎间盘炎症等,虽然相对少见,但是一旦发生会带来恶劣后果,严重时蛋白酶进入椎管内会造成截瘫。因此丁永国,孙建民[3]提到必须正确选择规范性操作流程及适应证,避免并发症的出现,利用CT及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手段作为保障。
3、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
Hijikata首次于1975年报道了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通过开窗摘除髓核组织,有效降低了椎间盘内压力,减轻了对痛觉感知的敏感度,使得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甚至消失,起到了治疗的目的。由于适应症存在局限性,因此只适用于单纯性或者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赵学军,左玲等[4]人运用经皮腰椎间盘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性质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分别进行术后3个月与6个月随访,临床疗效优良率分别达到84.0%和87.5%,且未出现并发症。相关学者专家总结分析了采取腰椎间盘摘除术加以治疗的910例患者,观察其治疗后的远期效果,优良率达到79.36%,中期优良率值得期待,达到85.24%,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虽然这项技术具有较多局限性,但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恢复周期短,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一种有效
4、腹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
腹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于1991年被Obenchain首次提出[5]。详细操作流程将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后采取合适的体位,在腹腔镜辅助下显露出腹壁各个组织,分离出来,在明确具体位置后缜密操作,避免损伤到大血管。腹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王方文章中提到[6],并且和其他微创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可以在不干扰椎管内部结构的前提下直接打到达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是一种理想的途径。但是由于进入椎管后无法有效减压,因此会损伤到输尿管或者肠道,需要行腹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配置对应的脊柱手术器械,且要求骨科医师具备精湛的操作技术和积累成熟的经验,因此在临床推广中受到限制[7],但这种新的治疗思路不同于其它微创方法,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经成为脊柱源性疾病的发展趋势,其临床疗效确切,受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认可和青睐,具有传统手术所不具备的优点[8-9]。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着更加光明的前途,如何在众多微创治疗技术中挑选出最为适合、最有效的方案,尚需要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掌握各项技术的适应症,以便为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技术。
参考文献:
[1]徐奎, 覃正仕, 赵权. 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5(1):109-112.
[2]郑昊龙, 孙莹杰, 陈克研,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研究进展[J].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5, 3(4):252- 256.
[3]丁永国, 孙建民, 张骋,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原因分析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3, 19(4):237-240.
[4]赵学军, 左玲, 傅志儉,等.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3, 19(1):8-12.
[5]杜瑞杰, 何仕诚. 单纯臭氧及联合其他微创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1):166-169.
[6]王方. 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 11(7):70-71.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研究进展
1、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导致腰腿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传统保守治疗虽然实现了松解神经根的效果,但是对机体肌肉软组织造成严重创伤,术中时间长及出血多,严重影响了术后恢复及正常生活[1]。微创手术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了大量经验,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治疗技术越来越成熟。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作进一步综述。
2、经皮腰椎间盘化学溶核术
上世纪六十年代首次提出了经皮腰椎间盘化学溶核术,经过临床实践研究活动证明存在确切疗效。其主要作用原理是通过注入腰间盘内木瓜凝乳蛋白酶,发挥出蛋白酶的水解疗效,溶解掉病变的髓核组织,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实现治疗的目的。根据郑昊龙,孙莹杰等[2]人通过动物实验运用该原理,注入动物椎间隙蛋白酶,证实木瓜凝乳蛋白酶具有很好的溶解效果。但是由于其作用的特异性比较低,对于腰间盘邻近组织产生毒副作用,引起有关并发症等,例如过敏反应、脑及脊髓损伤及椎间盘炎症等,虽然相对少见,但是一旦发生会带来恶劣后果,严重时蛋白酶进入椎管内会造成截瘫。因此丁永国,孙建民[3]提到必须正确选择规范性操作流程及适应证,避免并发症的出现,利用CT及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手段作为保障。
3、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
Hijikata首次于1975年报道了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通过开窗摘除髓核组织,有效降低了椎间盘内压力,减轻了对痛觉感知的敏感度,使得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甚至消失,起到了治疗的目的。由于适应症存在局限性,因此只适用于单纯性或者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赵学军,左玲等[4]人运用经皮腰椎间盘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性质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分别进行术后3个月与6个月随访,临床疗效优良率分别达到84.0%和87.5%,且未出现并发症。相关学者专家总结分析了采取腰椎间盘摘除术加以治疗的910例患者,观察其治疗后的远期效果,优良率达到79.36%,中期优良率值得期待,达到85.24%,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虽然这项技术具有较多局限性,但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恢复周期短,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一种有效
4、腹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
腹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于1991年被Obenchain首次提出[5]。详细操作流程将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后采取合适的体位,在腹腔镜辅助下显露出腹壁各个组织,分离出来,在明确具体位置后缜密操作,避免损伤到大血管。腹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王方文章中提到[6],并且和其他微创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可以在不干扰椎管内部结构的前提下直接打到达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是一种理想的途径。但是由于进入椎管后无法有效减压,因此会损伤到输尿管或者肠道,需要行腹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配置对应的脊柱手术器械,且要求骨科医师具备精湛的操作技术和积累成熟的经验,因此在临床推广中受到限制[7],但这种新的治疗思路不同于其它微创方法,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经成为脊柱源性疾病的发展趋势,其临床疗效确切,受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认可和青睐,具有传统手术所不具备的优点[8-9]。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着更加光明的前途,如何在众多微创治疗技术中挑选出最为适合、最有效的方案,尚需要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掌握各项技术的适应症,以便为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技术。
参考文献:
[1]徐奎, 覃正仕, 赵权. 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5(1):109-112.
[2]郑昊龙, 孙莹杰, 陈克研,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研究进展[J].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5, 3(4):252- 256.
[3]丁永国, 孙建民, 张骋,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原因分析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3, 19(4):237-240.
[4]赵学军, 左玲, 傅志儉,等.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3, 19(1):8-12.
[5]杜瑞杰, 何仕诚. 单纯臭氧及联合其他微创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1):166-169.
[6]王方. 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 11(7):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