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田是全国重点侨乡,33万华侨分布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青田籍海外华侨人数占浙江省海外华侨人数的1/6,在全县10953名留守少年儿童中“洋娃娃”占比高达60.2%。“农村留守洋娃娃多,外界感知体验少;城市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多,乡土气息体验少”的“两多两少”问题是长期困扰青田城乡少先队员成长成才的突出短板。2017年以来,团青田县委通过精准帮扶、常态组织“城乡手拉手·共圆中国梦”活动,构建“行走的课堂”,打通少先队员学习“双向通道”,植下爱国爱乡的种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至2019年8月已累计投入资金82万元,其中社会资助46万,开展活动50期,共惠及8771名少先队员。
农村少先队员进城:体验城市生活,感受家乡变化
农村少先队员因所在区域交通不便、交流面狭窄等原因,相较县城学生,其在教育资源、家庭关爱和文化认同方面,都相对匮乏。为让每一个乡村孩子心中都有一次到县城游学的记忆,团县委组织了一系列“乡到城”体验式活动。一是开展城市体验。每年暑假期间,团县委组织邀请乡村留守儿童到城区学校参加为期多天的体验课程,通过参观、学习、军训等方式,与城区学生同吃同住,在互助中建立互信,在互学中共同成长,从而建立深厚友谊。二是开展文化体验。每年组织乡村三年级全体少先队员到青少年活动中心、青田石雕博物馆、县革命历史博物馆、图书馆等地体验,让农村孩子触摸现代生活信息,感受侨乡文化,增强建设家乡的使命感。三是开展动车之旅。每年组织没有坐过动车的乡村学生来到火车站,学习铁路知识,体验动车之旅,零距离感受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捷与高效,让每个侨乡少年从小树立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远大志向。
城市少先队员下乡:体验乡土文化,接受红色熏陶
与农村少先队员恰恰相反,城里少先队员因长期居住在城市社区,对农村“土味”的传统文化感到陌生,缺乏革命先辈红色足迹的体验和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磨练。为此,团县委从农耕习俗、红色教育等入手,组织了一系列“城到乡”体验式活动。一是体验农耕文化。组织城市少先队员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等农耕体验点体验乡土风貌,由乡里“洋留守”解说员解说先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耕生活方式,让城里学生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意。二是接受红色教育。追寻革命先辈足迹,以东源镇周恩来总理题词纪念碑、高湖镇内冯村县委旧址、万山乡革命老区等为基地,组织城市少先队员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让其学习党史、国史、青田史,汲取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宝贵力量,提升报效祖国、家乡的责任感。三是领略特色文化。组织学生下乡体验石雕文化、龙舟文化、鱼灯文化等,互动参与人文地理、乡土风情等体验,让学生感受农村“土”味传统,增强文化传承力。
城乡一体关爱观护:体验特定主题,共浴心灵成长
城乡“洋留守”群体还有一个共性特征是知识面狭窄,大多被隔代溺爱,缺乏应有的父母关爱和沟通,“归属感缺失、不知何处是故乡”,大多数内心封闭,行为表现不自信,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为此,团县委立足侨乡实际,为“洋留守”儿童量身定制课程,携手城乡学生共筑“心灵成长”家园。一是连线关爱“双家长”。建立代理家长制,每位老师结对1至3位“洋留守”,同时专门开设了华侨留守儿童“在线团聚室”,让孩子和家长定期视频聊天,增进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同时,开设团宝信箱,通过信箱让少先队员们有渠道倾诉自己的心声,让家长、老师及时有效地掌握少先队员心理情况,帮助养成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二是开展关爱活动。从保障心理健康、人身安全和成长培养三个方面入手,组织开展“情暖童心 · 亲青宝贝”“红领巾科技活动室”“微心愿传大爱”等各类留守儿童关爱活动,联合省人民医院实施“亲青宝贝”华侨留守儿童精准帮扶项目,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三是推出爱心公益课。常年开设小小主持人、我是朗诵家、青少年科技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公益艺术课等爱心课堂,让留守儿童群体受到良好的科学、体育、艺术教育及心理辅导。暑期,开设3-5期夏令营,通过学习、参观、军训等形式,让150名城乡少先队员3天同吃同住,建立深厚友谊。
城乡携手推进:健全长效机制,畅通双向通道
“城乡手拉手·共圆中国梦”活动开展近3年来,学生欢迎、家长喜欢、社会认同、富有成效。展现出旺盛生命力的原因,在于一套有利的推进机制。一是建立各部门协同共建机制。“城乡手拉手·共圆中国梦”活动由团县委牵头,浙江青田之家公益基金會提供部分资金支持,教育局、少工委、石雕局、文广旅体局等单位协同配合,每年均有新思路、新方案,基本实现服务效率最优化、资金利用率最大化、常态活动品牌化。二是建立城乡结对帮扶机制。组织“城乡手拉手·共圆中国梦”友好学校、友好中队结对活动,让城区的学校和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学校结为共建单位,不仅丰富城乡少先队员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世界,更促进了城乡少年手拉手、心连心。充分发挥乡镇团干部、学校老师辅导员的作用,组建关爱留守儿童青年志愿者队伍,开展结对关爱活动,为“洋留守”增补成长“钙片”,弥补缺失的亲情,撑起健康成长的“爱心伞”。三是建立符合当地的课程体系。围绕城市体验、乡土体验和新时代体验3个方面设计课程内容,陆续推出“红色基因课”“传统文化课”“榜样引领课”“华侨文化课”“石雕文化课”等课程,高水平打造具有时代特征、侨乡特点的地方课程体系,打通城乡学生学习体验“双向”通道,使不同环境、不同状况的少年儿童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增强爱国爱乡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