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童话里成长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gangw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个停电的夜晚,女儿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听故事:“微微的风在窗棂上荡漾,一只萤火虫在风的秋千上荡漾……”女儿问:“为什么萤火虫会发光呢?”“因为那样它就不会迷路了。”妻子告诉女儿说,刚出生的萤火虫是没有亮光的,所以总是找不到回家的路。于是萤火虫妈妈就把自己心上的火苗拔出来一些,为孩子做了一盏小灯笼。这样,萤火虫就能找到回家的路,不会再迷路了。
  “萤火虫妈妈拔掉心上的火苗是不是很疼呀?”
  “是的,很疼,而且那样她会老得更快。但是为了她的孩子,她甘心情愿那样做。”
  女儿认真地听着,忽然煞有其事地心疼起妈妈来:“妈妈,等我上学了,我自己会找到家,不用你为我做小灯笼,我不做迷路的小萤火虫。”
  我很赞赏妻子的教育方式,她通过一个童话故事,无意中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灌输了美好的理念。受妻子的启发,我尝试着用童话来应对女儿的问题,没想到真的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女儿发烧生病了,得吊针。女儿说害怕,哭闹着死活不肯打针。我对女儿说:“你知道感冒是怎么回事吗?”女儿摇了摇头。
  “你现在的身体里啊,有几个小妖怪在兴风作浪,它们是趁你睡觉不盖被子的时候偷偷闯进去的。现在,它们在里面做坏事呢,得意得很,你想不想把它们消灭掉呢?”女儿擦了擦眼泪,将信将疑地点了点头。
  “那好,你说我们派谁去捉妖怪呢?”
  “派齐天大圣孙悟空!”女儿渐渐兴奋起来。
  “好,可是他要进你的身体里去才能把妖怪抓住啊,我们把他变成药水,装进这个针管里,让他顺着你的血管进去抓妖怪好不好?”
  “嗯。”孩子点了点头,没有一点含糊。
  于是,女儿很顺从地打了针。
  女儿上幼儿园后,我们要求她一个人睡。她说怕黑,不肯一个人睡。于是,我告诉她说,夜晚的世界宛如另一个井井有条的社会,由一个叫夜游神的掌管大权。他手下有很多精灵,各自都有自己的工作,为迎接清晨的到来忙碌奔波。为什么早晨起床睡眼惺忪时发现头发总是乱糟糟的?因为有三个“梳头精灵”在设计发型,她们甚至会激烈地讨论谁的点子更加新奇;为什么总是找不到袜子?是因为有“拣袜精灵”将它们悄悄地收走;窗户为什么会砰砰作响、暖气里为什么会发出嘭嘭的声音?那是精灵们的交响音乐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那为什么有时候睡不着觉?”女儿睁着好奇的大眼睛问道,俨然对我的童话充满了强烈的兴趣。“那是因为每一只猫都管理着一个小朋友的睡眠,而照顾你的那只猫太懒了,自己先去睡了。”
  从此以后,女儿再也不害怕黑夜了,她固执地认为,那深深的夜里有很多很多的玩伴,在和她玩着捉迷藏的游戏。
  在对女儿讲童话时,我细心地观察到孩子的表情在随着故事情节发生变化。她是那么认真,那么易于被感染。有心的父母如果能把自己的教育方向和思想编成童话,培养孩子对童话的兴趣,那么孩子就会跟着父母的思路一步步地成长起来。这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关怀,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为孩子编织一些童话,其实就是在为孩子设置成长的路径,让孩子顺着那些美好的指引,走向一个个快乐、健康的城堡。
其他文献
儿子小炜从小长得虎头虎脑,很讨人喜欢,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家的开心果。小炜在幼儿园里的表现也很优秀,再加上他嘴甜,老师都很喜欢他。可以说,他是在大家的赞美声中长大,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中度过。  可自从升入小学后,小炜却不似从前那么活泼开朗了,有时候还会将郁闷的表情挂在脸上。我和先生同他沟通后,他告诉我们说班上谁谁得了第一名,谁谁又得了小红花,而他却没有份。看着儿子不服气的样子,我们却觉得很欣慰,因为无论
提起程菲,人们怎么也不会忘记北京奥运会上令人心酸的一幕:当身为中国女子体操队队长的她率领队员们获得女子团体体操冠军后,在表演自己的拿手绝技“程菲跳”时,身体重心发生倾斜,竟一下跪在了垫子上……在此后的日子里,是爸爸程立高的关爱和循循善诱的启发,才使她重新走上体坛,不断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北京奥运,跌倒在“程菲跳”上  2008年8月17日,北京国家体育馆内,人声鼎沸,气氛热烈。连续获得
背诵诗文,可以帮助孩子丰富语言、陶冶情趣、锻炼思维,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大有裨益。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名家的成功就是受益于幼年时期对诗文的背诵。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所以,家长应该抓住这一时期,让孩子尽可能多地背诵一些诗文。那么,如何引导孩子轻松背诵,实现“量”的积累呢?     1、听读法  所谓听读法,就是在背诵的过程中,将“家长读”与“孩子背”结合起来,反复进行,从而达到背诵的
有一次,妹妹一家来我家吃饭。在饭桌上,妹妹家的女儿桐桐吃饭不挑食,而且吃得又多又快,见惯了嘉嘉吃饭磨蹭的我,情不自禁地表扬了桐桐,批评了嘉嘉。结果嘉嘉生气地放下筷子,噘着嘴巴说:“哼,你就知道表扬桐桐,批评我。”  说实话,就她那当时的表现,确实该批评,反正她是跟我杠上了。  我一直主张赏识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赏识教育确实能让孩子的心灵健康、增强自信心,但相反的效果是,听惯了表扬、鼓励的话后,
温家宝总理今年发出的关于推进教育改革、探索多种办学模式的指示可谓振奋人心。  这意味着办学模式可以多样化,以孩子为本,根据孩子的需求来实施教育。“在家教育”虽然在国外已经流行多年并且越来越盛行,而在国内尚属于“创新、实验、探索”阶段。前有郑渊洁第一个吃螃蟹,现在杜马斯然的案例又昭示于媒体,这些实验者会激励和鼓舞更多的家长勇于脱离主流教育的僵化模式,走出更加适合孩子发展的创新道路。  纵观杜马斯然的
办法一:陪着读  家长应该清楚地知道这一点,要让孩子爱上读书,我们自己得爱上读书,特别是要读孩子们爱读的那些童书。在我家,我就经常读童书,从图画书《哪吒传奇》、《西游记》到注音本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再到纯文字的《窗边的小豆豆》、《小鹿斑比》、《柳林风声》。这样陪着读不但提高了儿子读书的积极性,而且我自己也获益不少,最重要的是越来越了解孩子,使儿子和我更亲近了。    办法二:随处读  
孩子对外界事物总是十分好奇,一个个“为什么”从他们的嘴里连珠炮似地脱口而出,常常让爸爸妈妈措手不及,难以回答,甚至感到窘迫。于是,常常见到不少家长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爱理不理,甚至厉声呵斥、粗暴批评,结果,孩子渐渐变得沉默起来,不爱说了,不爱问了,对爸爸妈妈的亲近之情随之也少了。这些家长也许还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自己对孩子这种爱理不理、厉声喝斥与粗暴批评的态度,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阻碍了孩子的
从小我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回回年级第一。这个“别人家的孩子”还会做饭,会做家务,会八门外语,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要400元生活费还嫌多。长大后,“别人家的孩子”有个有钱的对象,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个月七千元工资……妈妈都恨不得生的是“别人家的孩子”。  大家对这个帖子一定不陌生。没错,这就是今年网络上盛极一
“盼望着下课,盼望着放学,盼望着游戏的童年……”一首《童年》,几多未了之心愿,年复一年的“六一”,父母关爱下的快乐成长是如此相同而又不同。当你计划在节日里带孩子享受欢乐的时候,是否更多地关注到孩子心灵的渴求?    讲讲故事  恬恬的美丽世界  恬恬今年5岁了,妈妈经常接到老师的投诉:“她总是不能全神贯注地参与游戏,常常摆弄自己的衣服,如果哪天穿的衣服漂亮一点则情况更甚。”妈妈听后没有急于批评孩子
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德国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是作为著名剧作家、诗人、思想家而被熟识的。其实,文学成就只是歌德诸多成就的一个方面,他还是一个卓有成效的教育家。德国人对歌德的另一个称呼是“魏玛的孔夫子”。把歌德与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相提并论,从此可以看出歌德教育思想的影响力和人们对他教育思想的崇敬。  歌德有个儿子,受他的影响,也十分喜欢诗歌。有一次,他看到儿子捧着一本纪念册陶醉地念着,就走过去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