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该不该拆掉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iajun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中村问题的由来
  走在中国的大都市,你会在市中心或者郊区看到一些密密麻麻、挤挤挨挨、只有几层楼高的建筑,这些建筑被人们称为“城中村”。不过,这些“城中村”并不是突然从城中冒出来的,它们原本是远离城市的“自然村”。在中国空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耕地被政府征收,只留下宅基地,农民在宅基地盖上自己居住的楼房。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楼房被周围高大上的城市建筑逐渐包围起来,“自然村”就逐渐变成了“城中村”。所以,“城中村”虽身处城市,却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城市土地,同时,“城中村”的居民也仍然是农村户籍。这两点原因导致中国的“城中村”出现了一些典型问题。
  由于“城中村”的居民仍然是农村户籍,他们无法享受政府给予城市居民的福利,而且,这些村民也很难在城市中找到较好的工作。于是,失去耕地之后,“城中村”的村民只得把多余的房间租给农民工和外地人,租金很快成为了“城中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为了最大限度提升这笔收入,村民开始在宅基地上疯狂地建房。考虑到“城中村”的宅基地不属于城市,所以城市规划限定的道路宽度、建筑高度等限制对于“城中村”往往没有作用。这使得“城中村”变得越来越拥挤、杂乱、缺乏规划。
  在我国华南地区的一些大城市,比如广州和深圳,许多“城中村”里的建筑密度超过了70%。走进这些“城中村”,你感觉就像是走进了迷宫一样。密集的“握手楼”(即,城中村里相距很近的农民房,楼与楼之间相距很近,两楼里的人可以握手,也叫做“接吻楼”或者“连体楼”)和蜘蛛网般的电线网组成了这个迷宫的墙壁,以致于行人在曲折狭窄的岔道里常常迷路。同时,城中村的很多住房异常阴暗潮湿,即使在白天也要开灯,因为那里只能见到来自”一线天”的少许阳光。
  “城中村”的住房条件虽差,但随着农民工和外来打工者不断涌入城市,这种非正规的租房市场一直很火爆。由于户籍制度,农民工没有资格申请政府提供的住房补贴,很多外来打工者短时间内也无法承受正规商品房的租金,这些人的居住需求进一步巩固了“城中村”的发展。这种情况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尤为明显,比如根据2015年的统计,广州的城中村已经占据了该市城市建成区的22%,这里安置了600多万人,其中外来人口就占到了近500万。
  但是,这让“城中村”在很多人眼中成为了混乱不堪、乌烟瘴气的地方。因为这里不仅低收入人群多,外来人口多,有时候还会藏污纳垢,招来一些流氓混混和坐台小姐。现在,许多大都市的“城中村”成为了滋生卖淫、吸毒、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地方,“城中村”的治理也成为城市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
  拆除需谨慎
  由于“城中村”有碍市容,藏污纳垢,许多城市管理工作者将“城中村”视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障碍,欲拆之而后快。但是,人们应该注意到,“城中村”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它的包容性恰恰也是一个最大的优点。毫无疑问,“城中村”对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有积极作用的。
  所谓的“城市化”,本质上就是农民进城的过程,因此,这一定是一个外地人移入、低收入阶层进城的过程。但是按照中国的户籍制度,政府在城市中主要还是为城里人提供公共服务,这就存在一个“政府缺位”的问题。“城中村”作为一种廉价的城市空间(既然城中村缺少城市土地的法律地位,也就缺乏了本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所以它的成本要比其他城市土地要低很多),可以由村集体为外地人提供公共服务,这缓解了政府的压力。
  比如,“城中村”空间的低成本和极高的居住密度会催生一些低成本产业,比如小商品杂货店、居民服务(理发、修理等)、餐饮、小食品加工厂等。这些小企业可以让村民和外地人变得更加富裕,它们通过各种经济活动,让“城中村”成为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系统,给城市卸下了不少包袱。
  又比如,“城中村”为低收入阶层(这仍然是当前城市人口的主体)提供了低廉的住房和生活条件。这些人有了房子住,就可以在城市里安居乐业,继而发展。他们的房租低,就可以使工业企业、服务业的劳动成本较低,不仅保证城市有充足的、成本较低的劳动力供给,使城市可以持续地发展起来,而且在事实上降低了城市的生活成本和通货膨胀率,有利于城市整体的安定。如果现在就不加思考地消灭城中村,农民工和外来打工者都走了,城市的发展势必陷入停滞。
  所以,对于“城中村”的问题,我们不妨学习一下欧美,用改造的方法加以对待。在欧美的一些著名城市中,也曾经出现过脏乱差的城中村,比如纽约的西村和巴塞罗那的格雷西亚,但这些城中村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演变,现在反倒成为了那些现代化城市中最有味道、最有文化的部分,吸引着世界范围内大量的游客。如果借鉴这一点,我们同样可以对中国的“城中村”做卫生、安全、消防等方面的改造,并且用现代建筑学的方法对“城中村”进行美化,使其形成有特色的步行街、酒吧街等。这才是解决“城中村”问题的最佳方案。
其他文献
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过:“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图书馆仿佛是他们第二个家。在一个安静、庄严的环境中阅读,书中的文字似乎也能多一分重量。  世界上有许多美丽的图书馆,它们或设计独特,或饰有精美图绘,或沉淀着厚重的历史,让我们一同来看看这些美若天堂的图书馆究竟是什么模样。  1、克莱门特图书馆(捷克 布拉格)  克莱门特图书馆创建于1781年,是捷
期刊
几个世纪以来,研究者们一直想要揭开共济会的秘密,以及其密语和内幕真相。要揭开共济会的面纱,不妨从一个特殊的国度——美国寻找答案,因为这个秘密组织和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济会可能是美国最强势的集团。  开国元勋的“俱乐部”  18世纪中期,美国殖民地的共济会定期秘密集会,齐聚在森林小屋、乡村谷仓、酒馆楼上的客房等能够掩人耳目的秘密地方。会员需掌握秘密握手姿势和通关暗号,决不允许出错,否则不可能被
期刊
如果告诉你达芬奇、富兰克林·罗斯福、马克·吐温、亨利·福特等人都是一个秘密组织的成员,你会不会感到惊奇,什么组织能够召集这么多优秀的人才?  共济会(Freemason),字面意思是指“自由石匠”,它是一个神秘的兄弟会组织。尽管共济会并非一个宗教,但是它像宗教一般具有神秘色彩,汇集会员们的力量。很难判断这个组织究竟是善是恶,因为一方面这个组织宣扬博爱和慈善思想,崇尚美德;另一方面,传言他们与许多阴
期刊
对于忙碌的上班族们来说,办公椅的摆放算得上是我们最不关心的事情了。但由于椅子常常被我们移来移去,这样不仅容易丢失,办公室也被弄得一团糟。现在,日本著名的汽车制造商日产公司制作了一种“智能椅子”,可以免去上班族们整理办公室时的一些麻烦。  为什么说这种椅子是“智能”的呢?因为只需轻拍双手,智能椅子就会自动从办公室的各个角落乖乖地回到办公桌下面。是不是很神奇?日产公司表示,这种椅子可以让杂乱无章的办公
期刊
最近几年,“共济会”这个名词频频出现在中文媒体上,马云、赵薇等社会名流就被人扒出是共济会的在华代理人,他们甚至在公开场合摆出特有的“共济会手势”(其实这是谣言)。但几个世纪以来,共济会常常被认为是“全球阴谋的核心中枢”,由罗斯柴尔德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摩根家族把持着,在世界各地制造着各种惊天大阴谋,比如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俄罗斯革命都是共济会一手策划并实施的,甚至连转基因、疫苗、人工病毒都是
期刊
大自然为生存其中的众多动植物设计了许多精妙的图形,图纹和色彩搭配总是令人赏心悦目,堪称最高妙的艺术家。而且,这些图案不仅很美而且很实用。那么,漂亮的图案背后又藏着哪些奥秘呢?  隐藏着生存意义的对称性  对称也许是自然界最为常见的图形了。动物界,镜像对称(左右对称)是动物对称的主要特征,比如从一只蝴蝶,一只老虎身上可以找到一条中轴线,假设一折叠,动物的左右两边可以重合。在植物中,通常是旋转对称,像
期刊
平平淡淡的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特别意外的事情,比如突然中了彩票,竟然跟自己要好的朋友是同一天生日,或者是在一次大马路上,碰到了从来没有联系过的初中同学。不少人会将这些意外归结为运气、缘分、天意等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其实,我们想象中的巧合,有的时候并不真是突然冒出来的。  大数据法则  在统计学理论中,有一个理论叫做大数据法则,指的是随机现象大量重复后,随机事件出现的概率可能会越来越大,最后会近似它
期刊
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使当时许多产业都受到了影响。农业方面,牛奶产量严重过剩,供过于求,价格急剧下滑,一度降到100千克牛奶只值2.18美元的水平,给奶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尽快恢复牛奶的市场价值,奶农不再通过压低价格寻求出路,而是选择将鲜奶倒掉,减少流入市场的牛奶供应,促进市场供求关系趋于平稳。通过这种方式,牛奶的价格逐渐回升,即便倒掉了大量牛奶,出售的奶量减少了,但是奶农
期刊
成功人士往往非常忙碌,每天睡觉时间很少,有时事情多压力大,一夜完整的睡眠几乎成了奢侈品。因此一旦入夜有时间睡觉,他们会尽一切努力排除干扰,使自己酣然而眠。这种努力五花八门,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睡觉习惯。  汤姆·克鲁斯自创隔音“鼾室”  汤姆·克鲁斯是美国好莱坞著名演员,历任《碟中碟》系列电影男主角,还拍摄过多部著名电影,获得过多次奥斯卡奖项。他2015年收入4000万美元,居福布斯全球演员
期刊
弗莱迪·摩克瑞是英国一位著名歌手,被评为“摇滚史上最伟大的艺人之一”,他拥有“所有音乐中最伟大的声音之一”。为什么他的歌声这么美妙,超过了其他歌手?这单单为人们的听觉感受呢,还是存在某种科学道理?  科学家对此进行了分析,发现确实存在一些科学道理。摩克瑞能快速调整自己的声音,使之在温和和粗鲁之间快速而无间歇地转换,甚至当他面临压力时也能做到。  这种现象源于他独特的能力——使用颤音。这是一种能迅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