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天总是以一副这样的面孔出现在我眼前,时间仿佛衰老了,改变了原来的节奏,一天接一天往慢里走,到最后卡在生锈的齿轮上,不动了,像老电影里某样落满了灰尘的物件。
早上起来,我搬张凳子,坐在房间里的老窗前看雪,以前,我也这样做过,坐在凳子上看雨像松子一样洒落,阳光从山顶铺向山脚,依次梳理着听话的草木,春天把花一朵接一朵扔上枝头。只不过都是匆匆一瞥,那些东西在我眼前一晃而过,而这一次,没有了时间的穷追猛赶,我可以跷着腿不慌不忙地看个够。雪还是老样子,丢下咖啡色的天空,无忧无虑地飘向大地,盖过满地的落叶,光秃秃的田垄,长着青苔的茅草屋。树上慢慢挂上了雪条儿,雪条儿一点点长胖,憨态可掬,让人想起刚出生的婴儿向这个陌生的世界炫耀他胖嘟嘟的小手。事实上,这是冬天早已准备好的经幡,几个夜晚过去,会有一双无形的手把它们雕塑成银光闪烁的冰条,刻上晦涩难懂的经文,这些经文只有风认识,它一遍又一遍地唱诵,把众生带往慈悲和光明。
这是冬天的仪式,一个冬天,是不能没有仪式的。
黃昏,厅屋里的老方桌上多了盏煤油灯,风钻进屋来逗弄灯盏上的火苗,把它弄得东倒西歪,刚刚倒下,眼看着快要熄灭了,又被恶作剧般扶了起来。这个无聊的游戏时断时续,最后双方都厌倦了,光晕便趁机镀在屋檐下长长的冰挂上,折射回幽微的暖意。灶膛里,火焰从劈柴上升起,一丝丝的烟结着伴儿,从高高的烟囱里爬出来后,似乎是累了,不想动了,懒洋洋地趴着。
鸟雀不再叫了,把自己关在巢里,叫了一年,也累了,正好趁着这个当儿歇口气,它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不停地消耗仓库里囤积的粮食。狗也不叫了,在窝里做一个很长的梦,从梦里醒来,主人已经为它们准备好了食物。狗知道,这个时候是不会有陌生者闯进来的,即使酝酿一场阴谋,也要等到这个冬天过去。外出打猎的人也回来了,两手空空,拖着雪地上那个笨拙的影子,喝醉了酒似的穿过田间小路,向一座亮着灯的泥巴屋走去。肩膀上的火铳跟着一摇一晃,长筒雨靴触地的那一刹那,传来咕的一声。
这是我用想象勾勒的冬天,那时候我什么也做不了,只能试图用想象擦亮我的日子,我的日子已经积了一层灰尘。我从未向别人说起过这些,说与不说都一样,没有人在乎我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我身上贴着一枚与众不同的标签,一个刚刚辍学的少年。这枚标签像狗皮膏药一样,一时半会儿撕不下来。整个村庄找不出第二个像我这样吃饱了想闲事的人,都在一门心思想着如何熬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雪从头天夜里就开始落了,没有预兆,没有前奏,比任何一年都来得早,来得大,也来得直接。以往在下雪之前,总有一段序曲,那是一场大风,海浪似的,把天吹得很低,浮云散尽,天空像贴了块肮脏的兽皮,这时候的村庄,成了一个巨大的扬声器,放出各种奇怪的声音,连石头似乎都在尖叫。这时候,祖父望一眼天,低下头说,这天该落雪了。而这一次,一点风也没有,头天下午,整个村庄还沐浴在缤纷的阳光中。
等到早上起来,才看到屋坪里的火堆消失了,木马遁入雪中,西山上的楠竹十有八九被拦腰折断,门前的老雪梨树也被压倒了半边,剩下的一半杵在灰蒙蒙的天空下,一副茫然无措的样子,像一个一夜之间失去了伴侣的老人。雪把沟沟壑壑都填平了,往日看上去很远的山,好像突然推到了眼前,一伸手就能摸到。风穿过身体,毫不费力就弄疼你一块肌肉,一根骨头。老屋被雪死死围住,成了一座孤岛,想要出门,必须穿上长筒靴子,再在靴子底上绑两根防滑的草绳,拿镰刀清理路坳上倒伏下来的杂木和竹子,再用锄头把冰雪刨开,这是一件程序复杂又特别费力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去做的。
晚饭过后,火塘里的火烧起来了,柴是白天才从山上的雪堆里费尽周折扒出来的,往年这时候才开始准备,这回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谁知道雪会来得这么早呢?在雪堆里埋了一夜的柴,刚开始烧时滴着水珠,白色的烟很快把屋子填得满满的,像是村里人熏黄鼠狼一样,呛得人眼泪直流。黄鼠狼就得这样熏,有时还会撒上些辣椒粉,丢几粒胡椒,一边熏一边用扇子对准洞口扇,不到一碗茶的工夫,黄鼠狼认输了,吱的一声蹦了出来,成了笼子里的猎物。过一阵子柴堆上吐出火苗,越来越大,呼呼地叫着,像是一池被大风搅动的水,凹凸不平,有棱角、波峰、浪谷、旋涡,有飞溅的水花、落下的雨点。火与水一样,柔软,有韧性,能无限度地伸展,小小的一点,一旦爆发起来,便有了毁灭的能量。很难想象,这两样老死不相融的东西,在形神上竟有如此多的共性。
火塘上面吊着一把铜壶,这是一把老铜壶,传了好几代了。往年在烧火之前,会拿一把稻草擦得通体闪亮,周身透出温暖的光。这回还没来得及,还是去年那种烟熏火燎的颜色,只是用开水草草烫了一下里面,灌了满满的一壶水。火舌蹿起来的时候,在铜壶底上舔一下,像一道恶毒的闪电在黑夜里炸开,丢下数不清的痉挛的线条。铜壶像被吓坏了,两边冒出细密的汗珠,偶尔有一滴大的,惊惶不定地从眼前逃窜。
我家十三口人围坐在一起,要赶在往年,这是最热闹的时候,一家老小有说有笑,商量着过年时要准备些什么,什么时候去榨油,炸多少玉兰片、红薯皮,哪天熬红薯糖,二十几杀年猪,留多少肉自己吃,卖出去多少,哪个孩子要添件新衣、买双新鞋,哪床棉絮要翻弹一下。一个十三口之家,大大小小的事情多如牛毛,平时没有闲工夫去管,只有年底围炉向火的时候,才能从容地做出安排。若有遗漏了的,谁都可以插上一嘴,没有什么禁忌。
但这一次,没有一个人说起这些,好像这是一个禁区。都只是把双手伸向火苗,被烫到时又猛地缩了回来,抖抖索索地搓着,像是被烫着了,又像是冷得太难受,不这样反复搓不行。其实并不是非得这样,这一连串带着表演性的动作,目的是为沉默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
三天前,还没有谁想到很快会有一场大雪到来。一大早,我表叔踩着新鲜的阳光上我家来了。他还不到四十岁,穿一双解放鞋,一身草绿色的衣服,一顶草绿色的帽子扣在后脑勺上,露出前面那撮像被火烧过的头发。他脸瘦,如两片倒挂的柳叶,颧骨高高耸起,像是皮下包着两块尖锐的石头。他是我祖父嫡亲的外甥,也就是我姑奶奶的儿子,以往每年正月都要上我家来拜年,带上一瓶酒、一块肉。但自从当了大队治保主任以后,就没有来过了。 到了窑边,我缩着脖子围着窑转了几圈,幸好土夯得实,没有发现裂缝。
封窑靠的是经验,封早了,柴的两头燃烧不充分,用我们的土话说,尽是“玛瑙”。到时候往火盆里一放,不停地冒烟,熏得人眼泪直流,这种炭没人买。封迟了,好好的炭就化掉了,有可能能出三百斤炭的窑,最后变成了百来斤或者几十斤,前面的力气白用了。我喊祖父帮我去看火,还隔老远他就说,烟吊三寸脚了,可以封了。我一看,还真是这样,从烟囱口起那三寸高的地方空空的,看不到烟的影子,三寸往上的地方,依然有烟在翻滚着往上走。我用一块板石把烟囱盖了,再敷上一层稀泥,用脚踩紧。最后把原先烧火口留下的那个小孔也紧紧封住。
出窑那天,祖父说你要提些水去,万一是红窑也不会慌了阵脚。红窑就是说火还没灭,或者有一点火星,一旦把封窑门的石头搬开,立马就成燎原之势,眨眼之间,整个窑都是红的。碰到这种情况,就得赶紧泼水,把窑门封好继续等待。
我提着木桶去池塘里打水,池塘里结了厚厚的冰,我用镰刀砸,一刀下去,震得虎口发麻,冰面上留下一个白色的印子。再用力砸几刀,冰嚓的一声裂开了,水花溅到我脸上,像是有人拿着针朝我狠狠地扎。窟窿周围,出现一道道白色的裂纹,如干燥的霜风日复一日在谁脸上划过时留下的杰作。木桶笨拙,我个子不高,提着踉踉跄跄往山上走,半桶水在里面晃晃荡荡。拆开窑门,好在不是红窑,我像狗一样爬进去,把木炭一根根拿出来,每拿一根,灰尘像长了翅膀一样,不要命地四处乱飞。里面温度奇高,氧气稀薄,让人感到随时都会窒息,拿两三根得爬出来换口气。拿出最后一根木炭,全身已没有一根干纱,衣服上、鼻子里、嘴巴里、眉毛上,到处都是灰尘。我站在窑边,似乎头顶仍在飘来漫天的灰尘,这漫天的灰尘好像突然有了重量,冰雹般一齐向我砸来。
这些木炭,是我分六次挑回家的,过秤称刚好三百斤,这是我用八天的起早贪黑换来的。它们堆在屋角,闪着乌黑的光,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它们有木头的味道,也有火的味道,但它们不是木头,也不是火。它们将在一个谁也无法确定的火盆里燃烧,吐出蓝色的火舌,咝咝地叫着。火舌上,酒已温热,满屋子都是酒香。桌子上菜已摆好,炊烟还盘在屋顶不肯散去。外面,雪簌簌地落,像落了满地的梨花。河流停止,众鸟归巢,夜一天比一天悠长,黑暗啃食着群山,亲人都在,不幸的消息远在天涯。寺庙里的钟当当地敲着,宏阔的尾音,飘向那永恒的时光深处,这是一个冬天最好的归宿。想起这些,再看看自己划得到处是伤口的手,我忽然感到一阵悲伤,这些,并不归我,只属于那些熟悉或陌生的买炭人。
这场雪整整下了十天。第十一天,雪停了,天还是灰蒙蒙的,风像牛一样吼叫。第十二天,太阳出来。远远近近的山上,传来雪融化的哗啦啦的声音,融化的雪从枝丫上落到地上,腾起一团雪雾。满山的树木像从一场漫长的梦里醒来,擦擦眼睛,又直起了身子,昂起了头颅,黝黑的颜色,像是后来我在一本画报上看到的黑森林。眼前的事物又回到了那场雪到来之前的样子,近在眼前的渐渐后退,遥远的继续遥远。屋坪里布满了肮脏的脚印,被冻得坚硬的雪化作一条条浊流,向着低洼的地方流去。来不及融化的雪盘踞在枝条、山窝、草甸、泥坑,如一团冻僵的忧郁的云。
大清早,墙上的广播响了。先是《南泥湾》,再是《我的祖国》《歌唱祖国》,这些听得烂熟的歌曲,每一首都铿锵有力,声嘶力竭,震得广播的扬声器沙沙地响,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正好用来驱赶寒冷的余威。
歌声停时,我们正在吃饭。队长在广播里喊,今天到打石湾修坝,带镰刀锄头。另外安排了两个人带炮钎和炮锤。打石湾那个坝早该修了,那个坝一直管到保管室门口,有好几里,那一块是村庄里最好的田,地肥,光照足,产量高。每年五月,稻子扬花,花粉儿在风中飘飘洒洒,像是一场绵绵无尽的雨水,路过的人,仿佛也跟着那些粉末儿飘飘悠悠。六月,稻子黄了,在风里,在阳光里,在鸡鸣狗吠与鸟雀声中,泛起一片金光,把远山近水和人的心都照亮了。时间一年一年地流走,这种土地上最寻常的庄稼,一直在无声地传递着一个简单的道理,不用害怕,是花到了时候就会开,是果到了时候就会结。生活再荒谬,庄稼人照样活得坦然自信,是因为脚下这片土地。土地无欺,滴一滴汗下去,就是种子,就能开出花来,结出果来。
夏天的时候,一场洪水把这个坝冲垮了,派了好几拨人去修过,水太大了,刚修好又沖垮了,影响了那一片地的收成。那段日子,队长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结,憋了一肚子的火,却不知道该冲谁发。吃过饭,家里的主要劳力操起家伙去修坝了,既然准备放炮炸石头,看样子这个冬天,村庄里的劳力都要耗在这个坝上了。我才十四岁,不是主要劳力,用不着去修坝,可以继续烧我的木炭。
中午回来听哥哥说,这次队上下了血本,准备用洋泥(水泥)。洋泥这个词我是从姑父嘴里听来的,我姑父这样一个老实巴交的人,都把它说得神乎其神,看来非同一般。后来才知道,那确实是个稀罕物,有钱都难买,平时谁家想弄一点堵老鼠洞,削尖了脑壳都弄不到。要真用上了洋泥,再也不用担心被水冲垮了。
等到这个坝修好,快到年底了。果真用了洋泥,一些人光着脚坐在上面抽烟,说这洋泥真好,硬得锄头都挖不进,光滑得像石板一样,要是以后能用这个打个晒谷场就好了。一旁的人笑起来,说他们是大白天做梦。
这时候,买木炭的人借着夜色偷偷进了村,只是没想到木炭那么不好卖,他们挑三拣四,清水里找骨头,—会儿说有“玛瑙”,一会儿说掺了水,一会儿又说材质不行,价钱一天比一天贱。这些人都是二道贩子,并非最后的买家,只是冒着风险赚几个辛苦的脚力钱,我们也不好跟人家斤斤计较。价贱的原因是这一年刚好宁乡人来三元洞烧炭,这些烧炭的宁乡人有好几十个,属于当时的副业队,专门出来抓副业的,买了好几个生产队的杂木。三元洞离我的村庄就四五里的路程,走山路也就半个钟头,翻两座山就到了。木炭源源不断地从三元洞挑出来,一部分就地消化,卖不完的装上手扶拖拉机,经过那条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不知运到哪里去了。 我弄不懂宁乡人为什么一个冬天能烧出这么多木炭来,后来我特意抽了个空去那里看。这一看简直把我吓到了。他们打的是钻山窑,就着一个山坳挖进去,然后把里面掏空,中心位置有两丈高,比我后来看到的延安人住的窑洞还高大。然后再在周围用石头砌四个烟囱,窑门有一米多高,人可以直着腰进进出出。砍下来的柴不用锯成一截一截,直接背进窑里竖起来就行了,一窑能烧三四千斤木炭。这些专业烧炭人的出现,对我们这个家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不是加了一层,而是一下加了好几层。
由于炭价一跌再跌,这个年过得十分特别。十几口人就买了两斤肉,一些该买的东西都没有买。祖父特地跑到李家大屋,请我—个书读得好的远房伯父写了副对联,回来时又买了挂长长的爆竹。他说,大过年的,再寒酸也不能让别人看笑话。除夕那顿饭是拼凑出来的,祖父亲手酿的红薯酒,塘里捞的鱼,田里挖的泥鳅,山上挖的冬笋,宰了家里那只做种的大公鸡,加上菜园里的萝卜白菜,照样满满十大碗。吃晚饭时,红对联一贴,爆竹一点,噼里啪啦,爆竹屑高高飞起,拖着青烟飘下。饭后,我帮妹妹找没有炸开的爆竹,妹妹手里拿着一根点燃的香,每找到一个,就高兴得大叫起来。我半蹲在地上往前走,看到星星点点的爆竹屑,像极了满地细碎的花苞。夜色升起来,渐渐模糊了屋坪,淹没了我的半截身子,恍惚中,那些爆竹屑被一阵杨柳风扔上了枝头,带着羞涩和惊喜。
晚上弟妹和侄女照样分到了红包,虽然红包里只有一张2分的毛票,还是高兴得满屋子乱跑。火炉房里照样烧起火来,柴堆成一个尖塔,火烧得比任何一晚都旺,火光把一家人的影子打在老墙上,有喝茶的,有抽烟的,也有什么也不干的,像是电影里的一段日常。这些影子在长夜結束之前就会消失,然后被时间重重覆盖,成为往事的一部分,很久以后,记忆之网捕捞起来的,也只是一些爬上了锈蚀的生活残骸。就像一对情深缘浅分手后几十年从未见过面的恋人,风烛之年在街头偶遇,依稀中辨出对方的轮廓,简单拉几句家常道一声珍重后,各自继续往前走,把对方丢进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曾经那些背叛、尖锐、遗憾、怨怼,那么多的不堪忍受不可谅解,都滑落在岁月的轨道之外随风而去,只留下嘴角那丝淡如雏菊的笑容。
世事真如唱戏一样,一出一出从日子里晃过,戏码频繁地更换。第二年,土地承包到户,紧接着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村。对于和平大队这个名称,村庄的人叫了那么久,早已叫顺了口,突然之间要改过来,嘴巴里像长了什么东西,疙里疙瘩的。他们出村的时候,仍是相互招呼着,走,到大队上去咯。但并不是坚持这么叫便不会改变,它已经成了历史,代替它的是一个新名字——楼西村。我那个表叔不再当治保主任,草绿色的衣服换成了蓝衣黑裤,只有那顶帽子还是这样扣着,像在怀想他那段辉煌的岁月。
正月,他又上我家来,一口一声舅舅地叫着,和祖父喝酒,喝得醉醺醺的,舌头打卷,说酒话。我原以为祖父会趁酒后教训他一顿,出一口心中的恶气,可是祖父什么都没说,自始至终笑眯眯的,好像那件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早上起来,我搬张凳子,坐在房间里的老窗前看雪,以前,我也这样做过,坐在凳子上看雨像松子一样洒落,阳光从山顶铺向山脚,依次梳理着听话的草木,春天把花一朵接一朵扔上枝头。只不过都是匆匆一瞥,那些东西在我眼前一晃而过,而这一次,没有了时间的穷追猛赶,我可以跷着腿不慌不忙地看个够。雪还是老样子,丢下咖啡色的天空,无忧无虑地飘向大地,盖过满地的落叶,光秃秃的田垄,长着青苔的茅草屋。树上慢慢挂上了雪条儿,雪条儿一点点长胖,憨态可掬,让人想起刚出生的婴儿向这个陌生的世界炫耀他胖嘟嘟的小手。事实上,这是冬天早已准备好的经幡,几个夜晚过去,会有一双无形的手把它们雕塑成银光闪烁的冰条,刻上晦涩难懂的经文,这些经文只有风认识,它一遍又一遍地唱诵,把众生带往慈悲和光明。
这是冬天的仪式,一个冬天,是不能没有仪式的。
黃昏,厅屋里的老方桌上多了盏煤油灯,风钻进屋来逗弄灯盏上的火苗,把它弄得东倒西歪,刚刚倒下,眼看着快要熄灭了,又被恶作剧般扶了起来。这个无聊的游戏时断时续,最后双方都厌倦了,光晕便趁机镀在屋檐下长长的冰挂上,折射回幽微的暖意。灶膛里,火焰从劈柴上升起,一丝丝的烟结着伴儿,从高高的烟囱里爬出来后,似乎是累了,不想动了,懒洋洋地趴着。
鸟雀不再叫了,把自己关在巢里,叫了一年,也累了,正好趁着这个当儿歇口气,它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不停地消耗仓库里囤积的粮食。狗也不叫了,在窝里做一个很长的梦,从梦里醒来,主人已经为它们准备好了食物。狗知道,这个时候是不会有陌生者闯进来的,即使酝酿一场阴谋,也要等到这个冬天过去。外出打猎的人也回来了,两手空空,拖着雪地上那个笨拙的影子,喝醉了酒似的穿过田间小路,向一座亮着灯的泥巴屋走去。肩膀上的火铳跟着一摇一晃,长筒雨靴触地的那一刹那,传来咕的一声。
这是我用想象勾勒的冬天,那时候我什么也做不了,只能试图用想象擦亮我的日子,我的日子已经积了一层灰尘。我从未向别人说起过这些,说与不说都一样,没有人在乎我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我身上贴着一枚与众不同的标签,一个刚刚辍学的少年。这枚标签像狗皮膏药一样,一时半会儿撕不下来。整个村庄找不出第二个像我这样吃饱了想闲事的人,都在一门心思想着如何熬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雪从头天夜里就开始落了,没有预兆,没有前奏,比任何一年都来得早,来得大,也来得直接。以往在下雪之前,总有一段序曲,那是一场大风,海浪似的,把天吹得很低,浮云散尽,天空像贴了块肮脏的兽皮,这时候的村庄,成了一个巨大的扬声器,放出各种奇怪的声音,连石头似乎都在尖叫。这时候,祖父望一眼天,低下头说,这天该落雪了。而这一次,一点风也没有,头天下午,整个村庄还沐浴在缤纷的阳光中。
等到早上起来,才看到屋坪里的火堆消失了,木马遁入雪中,西山上的楠竹十有八九被拦腰折断,门前的老雪梨树也被压倒了半边,剩下的一半杵在灰蒙蒙的天空下,一副茫然无措的样子,像一个一夜之间失去了伴侣的老人。雪把沟沟壑壑都填平了,往日看上去很远的山,好像突然推到了眼前,一伸手就能摸到。风穿过身体,毫不费力就弄疼你一块肌肉,一根骨头。老屋被雪死死围住,成了一座孤岛,想要出门,必须穿上长筒靴子,再在靴子底上绑两根防滑的草绳,拿镰刀清理路坳上倒伏下来的杂木和竹子,再用锄头把冰雪刨开,这是一件程序复杂又特别费力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去做的。
晚饭过后,火塘里的火烧起来了,柴是白天才从山上的雪堆里费尽周折扒出来的,往年这时候才开始准备,这回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谁知道雪会来得这么早呢?在雪堆里埋了一夜的柴,刚开始烧时滴着水珠,白色的烟很快把屋子填得满满的,像是村里人熏黄鼠狼一样,呛得人眼泪直流。黄鼠狼就得这样熏,有时还会撒上些辣椒粉,丢几粒胡椒,一边熏一边用扇子对准洞口扇,不到一碗茶的工夫,黄鼠狼认输了,吱的一声蹦了出来,成了笼子里的猎物。过一阵子柴堆上吐出火苗,越来越大,呼呼地叫着,像是一池被大风搅动的水,凹凸不平,有棱角、波峰、浪谷、旋涡,有飞溅的水花、落下的雨点。火与水一样,柔软,有韧性,能无限度地伸展,小小的一点,一旦爆发起来,便有了毁灭的能量。很难想象,这两样老死不相融的东西,在形神上竟有如此多的共性。
火塘上面吊着一把铜壶,这是一把老铜壶,传了好几代了。往年在烧火之前,会拿一把稻草擦得通体闪亮,周身透出温暖的光。这回还没来得及,还是去年那种烟熏火燎的颜色,只是用开水草草烫了一下里面,灌了满满的一壶水。火舌蹿起来的时候,在铜壶底上舔一下,像一道恶毒的闪电在黑夜里炸开,丢下数不清的痉挛的线条。铜壶像被吓坏了,两边冒出细密的汗珠,偶尔有一滴大的,惊惶不定地从眼前逃窜。
我家十三口人围坐在一起,要赶在往年,这是最热闹的时候,一家老小有说有笑,商量着过年时要准备些什么,什么时候去榨油,炸多少玉兰片、红薯皮,哪天熬红薯糖,二十几杀年猪,留多少肉自己吃,卖出去多少,哪个孩子要添件新衣、买双新鞋,哪床棉絮要翻弹一下。一个十三口之家,大大小小的事情多如牛毛,平时没有闲工夫去管,只有年底围炉向火的时候,才能从容地做出安排。若有遗漏了的,谁都可以插上一嘴,没有什么禁忌。
但这一次,没有一个人说起这些,好像这是一个禁区。都只是把双手伸向火苗,被烫到时又猛地缩了回来,抖抖索索地搓着,像是被烫着了,又像是冷得太难受,不这样反复搓不行。其实并不是非得这样,这一连串带着表演性的动作,目的是为沉默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
三天前,还没有谁想到很快会有一场大雪到来。一大早,我表叔踩着新鲜的阳光上我家来了。他还不到四十岁,穿一双解放鞋,一身草绿色的衣服,一顶草绿色的帽子扣在后脑勺上,露出前面那撮像被火烧过的头发。他脸瘦,如两片倒挂的柳叶,颧骨高高耸起,像是皮下包着两块尖锐的石头。他是我祖父嫡亲的外甥,也就是我姑奶奶的儿子,以往每年正月都要上我家来拜年,带上一瓶酒、一块肉。但自从当了大队治保主任以后,就没有来过了。 到了窑边,我缩着脖子围着窑转了几圈,幸好土夯得实,没有发现裂缝。
封窑靠的是经验,封早了,柴的两头燃烧不充分,用我们的土话说,尽是“玛瑙”。到时候往火盆里一放,不停地冒烟,熏得人眼泪直流,这种炭没人买。封迟了,好好的炭就化掉了,有可能能出三百斤炭的窑,最后变成了百来斤或者几十斤,前面的力气白用了。我喊祖父帮我去看火,还隔老远他就说,烟吊三寸脚了,可以封了。我一看,还真是这样,从烟囱口起那三寸高的地方空空的,看不到烟的影子,三寸往上的地方,依然有烟在翻滚着往上走。我用一块板石把烟囱盖了,再敷上一层稀泥,用脚踩紧。最后把原先烧火口留下的那个小孔也紧紧封住。
出窑那天,祖父说你要提些水去,万一是红窑也不会慌了阵脚。红窑就是说火还没灭,或者有一点火星,一旦把封窑门的石头搬开,立马就成燎原之势,眨眼之间,整个窑都是红的。碰到这种情况,就得赶紧泼水,把窑门封好继续等待。
我提着木桶去池塘里打水,池塘里结了厚厚的冰,我用镰刀砸,一刀下去,震得虎口发麻,冰面上留下一个白色的印子。再用力砸几刀,冰嚓的一声裂开了,水花溅到我脸上,像是有人拿着针朝我狠狠地扎。窟窿周围,出现一道道白色的裂纹,如干燥的霜风日复一日在谁脸上划过时留下的杰作。木桶笨拙,我个子不高,提着踉踉跄跄往山上走,半桶水在里面晃晃荡荡。拆开窑门,好在不是红窑,我像狗一样爬进去,把木炭一根根拿出来,每拿一根,灰尘像长了翅膀一样,不要命地四处乱飞。里面温度奇高,氧气稀薄,让人感到随时都会窒息,拿两三根得爬出来换口气。拿出最后一根木炭,全身已没有一根干纱,衣服上、鼻子里、嘴巴里、眉毛上,到处都是灰尘。我站在窑边,似乎头顶仍在飘来漫天的灰尘,这漫天的灰尘好像突然有了重量,冰雹般一齐向我砸来。
这些木炭,是我分六次挑回家的,过秤称刚好三百斤,这是我用八天的起早贪黑换来的。它们堆在屋角,闪着乌黑的光,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它们有木头的味道,也有火的味道,但它们不是木头,也不是火。它们将在一个谁也无法确定的火盆里燃烧,吐出蓝色的火舌,咝咝地叫着。火舌上,酒已温热,满屋子都是酒香。桌子上菜已摆好,炊烟还盘在屋顶不肯散去。外面,雪簌簌地落,像落了满地的梨花。河流停止,众鸟归巢,夜一天比一天悠长,黑暗啃食着群山,亲人都在,不幸的消息远在天涯。寺庙里的钟当当地敲着,宏阔的尾音,飘向那永恒的时光深处,这是一个冬天最好的归宿。想起这些,再看看自己划得到处是伤口的手,我忽然感到一阵悲伤,这些,并不归我,只属于那些熟悉或陌生的买炭人。
这场雪整整下了十天。第十一天,雪停了,天还是灰蒙蒙的,风像牛一样吼叫。第十二天,太阳出来。远远近近的山上,传来雪融化的哗啦啦的声音,融化的雪从枝丫上落到地上,腾起一团雪雾。满山的树木像从一场漫长的梦里醒来,擦擦眼睛,又直起了身子,昂起了头颅,黝黑的颜色,像是后来我在一本画报上看到的黑森林。眼前的事物又回到了那场雪到来之前的样子,近在眼前的渐渐后退,遥远的继续遥远。屋坪里布满了肮脏的脚印,被冻得坚硬的雪化作一条条浊流,向着低洼的地方流去。来不及融化的雪盘踞在枝条、山窝、草甸、泥坑,如一团冻僵的忧郁的云。
大清早,墙上的广播响了。先是《南泥湾》,再是《我的祖国》《歌唱祖国》,这些听得烂熟的歌曲,每一首都铿锵有力,声嘶力竭,震得广播的扬声器沙沙地响,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正好用来驱赶寒冷的余威。
歌声停时,我们正在吃饭。队长在广播里喊,今天到打石湾修坝,带镰刀锄头。另外安排了两个人带炮钎和炮锤。打石湾那个坝早该修了,那个坝一直管到保管室门口,有好几里,那一块是村庄里最好的田,地肥,光照足,产量高。每年五月,稻子扬花,花粉儿在风中飘飘洒洒,像是一场绵绵无尽的雨水,路过的人,仿佛也跟着那些粉末儿飘飘悠悠。六月,稻子黄了,在风里,在阳光里,在鸡鸣狗吠与鸟雀声中,泛起一片金光,把远山近水和人的心都照亮了。时间一年一年地流走,这种土地上最寻常的庄稼,一直在无声地传递着一个简单的道理,不用害怕,是花到了时候就会开,是果到了时候就会结。生活再荒谬,庄稼人照样活得坦然自信,是因为脚下这片土地。土地无欺,滴一滴汗下去,就是种子,就能开出花来,结出果来。
夏天的时候,一场洪水把这个坝冲垮了,派了好几拨人去修过,水太大了,刚修好又沖垮了,影响了那一片地的收成。那段日子,队长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结,憋了一肚子的火,却不知道该冲谁发。吃过饭,家里的主要劳力操起家伙去修坝了,既然准备放炮炸石头,看样子这个冬天,村庄里的劳力都要耗在这个坝上了。我才十四岁,不是主要劳力,用不着去修坝,可以继续烧我的木炭。
中午回来听哥哥说,这次队上下了血本,准备用洋泥(水泥)。洋泥这个词我是从姑父嘴里听来的,我姑父这样一个老实巴交的人,都把它说得神乎其神,看来非同一般。后来才知道,那确实是个稀罕物,有钱都难买,平时谁家想弄一点堵老鼠洞,削尖了脑壳都弄不到。要真用上了洋泥,再也不用担心被水冲垮了。
等到这个坝修好,快到年底了。果真用了洋泥,一些人光着脚坐在上面抽烟,说这洋泥真好,硬得锄头都挖不进,光滑得像石板一样,要是以后能用这个打个晒谷场就好了。一旁的人笑起来,说他们是大白天做梦。
这时候,买木炭的人借着夜色偷偷进了村,只是没想到木炭那么不好卖,他们挑三拣四,清水里找骨头,—会儿说有“玛瑙”,一会儿说掺了水,一会儿又说材质不行,价钱一天比一天贱。这些人都是二道贩子,并非最后的买家,只是冒着风险赚几个辛苦的脚力钱,我们也不好跟人家斤斤计较。价贱的原因是这一年刚好宁乡人来三元洞烧炭,这些烧炭的宁乡人有好几十个,属于当时的副业队,专门出来抓副业的,买了好几个生产队的杂木。三元洞离我的村庄就四五里的路程,走山路也就半个钟头,翻两座山就到了。木炭源源不断地从三元洞挑出来,一部分就地消化,卖不完的装上手扶拖拉机,经过那条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不知运到哪里去了。 我弄不懂宁乡人为什么一个冬天能烧出这么多木炭来,后来我特意抽了个空去那里看。这一看简直把我吓到了。他们打的是钻山窑,就着一个山坳挖进去,然后把里面掏空,中心位置有两丈高,比我后来看到的延安人住的窑洞还高大。然后再在周围用石头砌四个烟囱,窑门有一米多高,人可以直着腰进进出出。砍下来的柴不用锯成一截一截,直接背进窑里竖起来就行了,一窑能烧三四千斤木炭。这些专业烧炭人的出现,对我们这个家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不是加了一层,而是一下加了好几层。
由于炭价一跌再跌,这个年过得十分特别。十几口人就买了两斤肉,一些该买的东西都没有买。祖父特地跑到李家大屋,请我—个书读得好的远房伯父写了副对联,回来时又买了挂长长的爆竹。他说,大过年的,再寒酸也不能让别人看笑话。除夕那顿饭是拼凑出来的,祖父亲手酿的红薯酒,塘里捞的鱼,田里挖的泥鳅,山上挖的冬笋,宰了家里那只做种的大公鸡,加上菜园里的萝卜白菜,照样满满十大碗。吃晚饭时,红对联一贴,爆竹一点,噼里啪啦,爆竹屑高高飞起,拖着青烟飘下。饭后,我帮妹妹找没有炸开的爆竹,妹妹手里拿着一根点燃的香,每找到一个,就高兴得大叫起来。我半蹲在地上往前走,看到星星点点的爆竹屑,像极了满地细碎的花苞。夜色升起来,渐渐模糊了屋坪,淹没了我的半截身子,恍惚中,那些爆竹屑被一阵杨柳风扔上了枝头,带着羞涩和惊喜。
晚上弟妹和侄女照样分到了红包,虽然红包里只有一张2分的毛票,还是高兴得满屋子乱跑。火炉房里照样烧起火来,柴堆成一个尖塔,火烧得比任何一晚都旺,火光把一家人的影子打在老墙上,有喝茶的,有抽烟的,也有什么也不干的,像是电影里的一段日常。这些影子在长夜結束之前就会消失,然后被时间重重覆盖,成为往事的一部分,很久以后,记忆之网捕捞起来的,也只是一些爬上了锈蚀的生活残骸。就像一对情深缘浅分手后几十年从未见过面的恋人,风烛之年在街头偶遇,依稀中辨出对方的轮廓,简单拉几句家常道一声珍重后,各自继续往前走,把对方丢进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曾经那些背叛、尖锐、遗憾、怨怼,那么多的不堪忍受不可谅解,都滑落在岁月的轨道之外随风而去,只留下嘴角那丝淡如雏菊的笑容。
世事真如唱戏一样,一出一出从日子里晃过,戏码频繁地更换。第二年,土地承包到户,紧接着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村。对于和平大队这个名称,村庄的人叫了那么久,早已叫顺了口,突然之间要改过来,嘴巴里像长了什么东西,疙里疙瘩的。他们出村的时候,仍是相互招呼着,走,到大队上去咯。但并不是坚持这么叫便不会改变,它已经成了历史,代替它的是一个新名字——楼西村。我那个表叔不再当治保主任,草绿色的衣服换成了蓝衣黑裤,只有那顶帽子还是这样扣着,像在怀想他那段辉煌的岁月。
正月,他又上我家来,一口一声舅舅地叫着,和祖父喝酒,喝得醉醺醺的,舌头打卷,说酒话。我原以为祖父会趁酒后教训他一顿,出一口心中的恶气,可是祖父什么都没说,自始至终笑眯眯的,好像那件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