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以崭新的教学思想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改革后的新教材特点就知识而言,难度要求降低了,而与社会生活联系更加密切了,某些课文如童话、神话和寓言,具有较多的趣味性,但课文后边“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练习题增加了。这就是重视了训练,相对来说,对语文能力的要求提高了。我根据新教材特点,在语文教学中,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线,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读、说、听、写”的能力。
1.培养阅读能力。在指导学生阅读中,要提出明确的要求,通过查字(词)典,记下关键词语→勾画→摘录→理解词义;揣摩词义→推断词义,让学生在阅读分析中,勾画关键词语,并用准备好的各种带颜色的笔,用不同符号画出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讲记叙性的文章,就让学生标画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对人物描写,让学生标画出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等。散文则让学生标画出文章线索,好的精讲作品,情节结构和艺术网络别具特色的文章,叫他们仿照《教学参考》那样,在书旁边加以批注分析、评价。所以凡是预习提示中规定的生字、词、注音,完全由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评点查字典去解决,这样也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2.培养朗读能力。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气连贯,在朗读中教给学生要领,标点符号的用法,掌握梗概,学生很快就会朗读、背诵。我规定,凡是课文后边习题规定的朗读、背诵部分,学生一律都要会,这样学生日积月累,名作家的名作品篇章都会背了,语言运用起来也丰富了。如学《皇帝的新装》这课,我就根据学生特点,将《皇帝的新装》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排练,全班同学积极参与,老师点拨,演出效果很好,对课文理解也较深刻。学生们兴趣盎然,当堂讨论这篇课文出场人物,骗子为什么能行骗?小孩子为什么说真话?学生讨论兴致勃勃。
3.培养对重点语段分析能力。重点语段的分析,既是分析课文的重点、难点,也是学生在期末考试、中考的重点、难点,它是对学生分析問题能力、理解问题能力的一个综合考察。何谓重点段,文章是由一个一个段落组成的,古人说:“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古人所说的“章”,就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段,一般称之为段落。文章里的一个段落,一般都是由若干句话组成的,句与句之间合理关系,是段落构成的基础。每一段有一个中心,就是这个段的中心句,中心句可以放在段首(起句),可以放在段尾(结句),也可以出现在段中(腰句),也可以首尾呼应。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①根据句与句之间关系来理解。②根据文章表现特点来理解。③根据段与段之间关系来理解。④根据作者思路来理解,重点词语的运用,关联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前边写的是植物,后边写的动物,用“单是”一转折,把动植物分开,前总后分,突出了静景和动景,描写了夏季百草园趣味无穷是“我的乐园”。那么这段分析显然是关联词语起的作用,看得很清楚是分两个层次,凡是讲读课文里的重点段都教给学生一个方法,这样不断练习,揣摩运用,如《背影》、《咏柳》、《小桔灯》、《春》、《大自然的语言》、《纪念白求恩》等重点语段分析,基本上都在老师点拨、指导下分析的,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4.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是语文教学重要环节。现代社会的高社交化,要求学会文明社会的交际用语,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化,要求人们讲话清晰、简洁、易懂。现代社会的高信息化,要求人们讲话准确,有条理,语言规范(语音、语法)。而我们的学生正在面临现代社会生活的挑战,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说话训练,培养学生良好说话能力,也正是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初一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然而求知欲强烈,又喜欢在人们面前表现自己,为适应新教材大纲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就利用课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开学初,我教新初一两个班,互相都不熟悉,我叫他们到讲台前进行“自我介绍”,有的同学介绍自己喜爱小动物,有的喜欢逗蛐蛐、捉蜻蜓,有的喜欢看故事书、看电视。有的同学口语表达得很好,就当众给打分;不太好的,也不全盘否定,而是因势利导,这样激发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还有课前一分钟小作文训练,动词的连用、联想等片段练习,每个同学准备一个成语故事,每个同学都轮流讲,或者准备一个笑话。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既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写作能力。除了传统的写作训练方式、方法外,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叫学生课外练笔,即写日记。日记可以锻炼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可以养成拿起笔就写的习惯,以及写真事、说真话的好习惯。叫学生一周两篇日记,多者不限。写日记前作了指导,念了很多有关日记的范文,使他们有材料可依,有范文可仿,学生也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学生都愿意写,经常检查,好的日记到班级念,及时反馈信息。在日记写作中能达到师生之间互相交流。练习写作。如:学《背影》一课,就作《背影》片断练习,抓住特定环境具有特征的地方,作剪影式的描述。
1.培养阅读能力。在指导学生阅读中,要提出明确的要求,通过查字(词)典,记下关键词语→勾画→摘录→理解词义;揣摩词义→推断词义,让学生在阅读分析中,勾画关键词语,并用准备好的各种带颜色的笔,用不同符号画出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讲记叙性的文章,就让学生标画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对人物描写,让学生标画出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等。散文则让学生标画出文章线索,好的精讲作品,情节结构和艺术网络别具特色的文章,叫他们仿照《教学参考》那样,在书旁边加以批注分析、评价。所以凡是预习提示中规定的生字、词、注音,完全由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评点查字典去解决,这样也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2.培养朗读能力。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气连贯,在朗读中教给学生要领,标点符号的用法,掌握梗概,学生很快就会朗读、背诵。我规定,凡是课文后边习题规定的朗读、背诵部分,学生一律都要会,这样学生日积月累,名作家的名作品篇章都会背了,语言运用起来也丰富了。如学《皇帝的新装》这课,我就根据学生特点,将《皇帝的新装》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排练,全班同学积极参与,老师点拨,演出效果很好,对课文理解也较深刻。学生们兴趣盎然,当堂讨论这篇课文出场人物,骗子为什么能行骗?小孩子为什么说真话?学生讨论兴致勃勃。
3.培养对重点语段分析能力。重点语段的分析,既是分析课文的重点、难点,也是学生在期末考试、中考的重点、难点,它是对学生分析問题能力、理解问题能力的一个综合考察。何谓重点段,文章是由一个一个段落组成的,古人说:“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古人所说的“章”,就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段,一般称之为段落。文章里的一个段落,一般都是由若干句话组成的,句与句之间合理关系,是段落构成的基础。每一段有一个中心,就是这个段的中心句,中心句可以放在段首(起句),可以放在段尾(结句),也可以出现在段中(腰句),也可以首尾呼应。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①根据句与句之间关系来理解。②根据文章表现特点来理解。③根据段与段之间关系来理解。④根据作者思路来理解,重点词语的运用,关联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前边写的是植物,后边写的动物,用“单是”一转折,把动植物分开,前总后分,突出了静景和动景,描写了夏季百草园趣味无穷是“我的乐园”。那么这段分析显然是关联词语起的作用,看得很清楚是分两个层次,凡是讲读课文里的重点段都教给学生一个方法,这样不断练习,揣摩运用,如《背影》、《咏柳》、《小桔灯》、《春》、《大自然的语言》、《纪念白求恩》等重点语段分析,基本上都在老师点拨、指导下分析的,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4.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是语文教学重要环节。现代社会的高社交化,要求学会文明社会的交际用语,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化,要求人们讲话清晰、简洁、易懂。现代社会的高信息化,要求人们讲话准确,有条理,语言规范(语音、语法)。而我们的学生正在面临现代社会生活的挑战,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说话训练,培养学生良好说话能力,也正是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初一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然而求知欲强烈,又喜欢在人们面前表现自己,为适应新教材大纲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就利用课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开学初,我教新初一两个班,互相都不熟悉,我叫他们到讲台前进行“自我介绍”,有的同学介绍自己喜爱小动物,有的喜欢逗蛐蛐、捉蜻蜓,有的喜欢看故事书、看电视。有的同学口语表达得很好,就当众给打分;不太好的,也不全盘否定,而是因势利导,这样激发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还有课前一分钟小作文训练,动词的连用、联想等片段练习,每个同学准备一个成语故事,每个同学都轮流讲,或者准备一个笑话。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既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写作能力。除了传统的写作训练方式、方法外,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叫学生课外练笔,即写日记。日记可以锻炼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可以养成拿起笔就写的习惯,以及写真事、说真话的好习惯。叫学生一周两篇日记,多者不限。写日记前作了指导,念了很多有关日记的范文,使他们有材料可依,有范文可仿,学生也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学生都愿意写,经常检查,好的日记到班级念,及时反馈信息。在日记写作中能达到师生之间互相交流。练习写作。如:学《背影》一课,就作《背影》片断练习,抓住特定环境具有特征的地方,作剪影式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