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才多艺的父亲印象
现年47岁的陈鹏军和他的八旬老父陈芸生活在河南洛阳市嵩县车村镇,这里层层山峦,每条山路都九曲十八弯。小时候,陈鹏军常常被父亲架在脖子上,跟着父亲翻山越岭上班去。父子俩饿了就吃用玉米面和野菜做的窝窝头,渴了就喝山脚下的溪水。
父亲陈芸有文化,多才多艺。陈鹏军4岁那年,第一次见到了照相机。那天,陈鹏军正和村里的孩子玩,二姐跑过来对他说,“爹要给咱们照相啦!”陈鹏军和二姐跑进院子,看见父亲在摆弄着一个黑色方匣子。听从父亲的指挥,姐弟俩在蓝布前坐好,父亲按下了快门,陈鹏军一直盯着那个方匣子……
十多年后,陈鹏军在父亲工作的嵩县文化馆里又见到了一模一样的方匣子。他问爹:“这是不是在咱家第一次照相用的相机?”父亲很惊讶,说就是这种120相机,你居然还记得!陈鹏军觉得,这大概是受父亲的潜移默化,或者说自己和镜头有缘。
少年时期,陈鹏军看过电影《闪闪的红星》后,就从厨房里拿了一个馒头顶在头上,跟小伙伴玩耍当军帽用。父亲见后虎着脸说:“可不能糟蹋粮食!”几天后,陈鹏军就有了一顶红军帽,那是父亲用一块灰布做的,还有一颗从塑料笔记本上剪下的红星。有了父亲做的这顶“军帽”,陈鹏军在一帮小伙伴中自豪了好一阵子。
在陈鹏军的记忆中,父亲除了工作外,就在自家院子里忙忙碌碌。土坯墙围出的十米见方的院子里,除了种了各种蔬菜外,还放有漂亮的盆景,那都是父亲摆弄出来的。父亲聪明手巧,平常左邻右舍有什么坏的家具电器,父亲都能修补。父亲还写得一笔好书法,懂美工,擅乐器,一手二胡如泣如诉,还能拉板胡,弹电子琴……
少年时代的陈鹏军,最喜欢和父亲在一起。他的小书包上绣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字,也是父亲缝的。每天放学回家,父亲在油灯下帮他温习功课。父亲一直很希望陈鹏军能考上大学,可这个愿望,最终他没能实现。
上中学时,陈鹏军受父亲的影响,也迷上了摄影,说什么也不愿意再读书。他给同学写信,问:“想照相不?只要买一卷胶卷来,就能帮你们拍照……”一年后,父亲眼看着他每天琢磨拍照,从牙缝里挤出来的钱,也都用在冲照片和药水上时,父亲终于忍不住了,说:“我帮你开个照相馆吧,你以商养艺。”陈鹏军喜出望外。
照相馆选在车村镇最繁华的街边,父子俩一起建起了房子,添了设备。照相馆里的道具都是父亲做的,还有三十多幅高三米、占了整面墙的幕布背景,也都是父亲在以后十多年里一一画出来的。再后来,陈鹏军还开了个婚纱影楼。
大概在2011年时,年过八旬的父亲听说影楼里缺拍古装照时使用的古筝,儿子想买一个,父亲心疼那几千块钱,坚持非要帮儿子做一架。结果两个多月后,父亲真的给陈鹏军做成了一架古筝。父亲弹奏了一曲,弹出的音符竟一如专业店里的婉转动听。
儿子成人了,事业有成。父亲老了,从县文化馆退休在家。父子俩的关系还是那样的融洽。闲暇时,陈鹏军到父亲家吃饭,父亲就会对母亲说:“儿子回来了,你给做点儿好吃的吧。”父亲乐呵呵地生火烧水,母亲洗菜,做烙饼。火烧得那么旺,母亲的面还没揉好呢……
在陈鹏军眼中,父亲跟农民没有什么区别。锄地、喂鸡、砍柴,在地里种菜,等玉米、土豆种好以后,母亲会一一打包好,然后父亲就骑着电动车,给陈鹏军姊妹六个一家家地送……
用十年时间记录父亲
2004年,父亲陈芸患了一场大病,身体每况愈下,后又查出患有心肌梗死。有一段时间,父亲的腿疼得厉害,去医院检查,竟然说是骨癌(后来发现是误诊),一听到骨癌这个词,陈鹏军当时就蒙了,快满四十的他才真正意识到,年过古稀的父亲,随时都可能离开。
在积极给父亲治疗的同时,陈鹏军也在思考着父亲还能坚持多久。陈鹏军是传统的中国农民,连对父亲说声谢谢都羞于启齿。陈鹏军想用视频记录父亲晚年的时光,把老人的音容笑貌记录下来,他决定买台DV摄像机。于是,他跟父亲商量这事儿,但老人不愿意:“给我拍录像有啥用?”
可陈鹏军决定这一次不听父亲的。他花掉了不少钱,去郑州买了一台摄像机。买回摄像机的第二天,陈鹏军就扛着它回到了父母家里。那天,父亲正在村后的田里干活。陈鹏军想试试新机器,他扛起这个大家伙,手就不由自主地晃悠了起来,摇摇晃晃的镜头对准了正在干农活的父亲,老爷子的动作也不自觉地僵硬起来,讲话都不在平常的调上。陈鹏军都快笑出来了,他把机器一关,对父亲说:“爹,您老就当我不存在就成啦,该干啥就干啥。”
重拍的时候,陈鹏军的手还是晃悠,父亲却学会了不看镜头。时间久了,儿子手里的玩意儿对老人家不再是个障碍,老人家也逐渐地视镜头为无物。
再后来,只要有空闲,陈鹏军就会扛着摄像机回父母家,把爹娘的一言一行拍下来,即使有时候没带摄像机,也会用手机去拍一段,这一拍就是将近十年。镜头里,父亲在自家地里锄地,在院里喂鸡,在厨房捣蒜,在病床上拉二胡……这些都是最平凡的生活点滴。
镜头很多。大哥家修鸡舍,父亲在院子里劈砖头;弟弟摔断了腿,需要小板车方便活动,父亲就找来俩小车轮,乒乒乓乓地把车轱辘锯短了再接上。干活间隙父亲喝水,一仰头,脖子瘦骨嶙峋……
更多的是一家人欢聚的时光。逢年过节,孙子孙女们都回到爷爷家一起吃团圆饭。小孩子们嘻嘻哈哈地闹成一团,老父亲往往在旁边微笑地看着,西斜的阳光打在他脸上,暖暖的。只是,不同的年份里,父亲的皱纹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瘦,他在渐渐地老去。
有几个镜头陈鹏军永远不能忘。
——2004年2月,父亲首次进入镜头。他在田里干农活,穿着一身灰不溜秋的旧衣裳,挥舞着锄头,偶尔停下来,挠挠灰白的头发,跟母亲说两句话。那时,老人家身子骨硬朗,挑着扁担下坡,腰挺得可直了。
——2010年9月,父亲的头发明显白了,他坐在院子里捣鼓小轮子和木板,想做一辆木板车。一样是挠着头的父亲,若有所思,脖子上已经是褶皱分明。 ——2013年1月,父亲最后一次拉起二胡。躺在床上的老人,脸颊微微地凹下去,瘦骨嶙峋的手上贴着输液留下的胶布,脸上却满是笑容。
将近十年光景,陈鹏军电脑里存了一段又一段父母亲的视频,生活的点点滴滴被浓缩成18盘DV带、装满了20G储存卡。
而父亲想留下的太多。他写得一手好字,儿子陈鹏民跟着父亲学书法,在父亲的帮助下,开了一家刻字的门店;父亲拉得一手好二胡,可陈鹏军兄弟几个谁都不喜欢二胡。2012年,陈鹏军忍不住松了口,说想学。老爷子大喜过望,认真地翻乐谱,找简单的曲子给儿子练习。陈鹏军不大情愿地拿着琴弓,拉着。后来,二胡就放在陈鹏军的卧室里,他生意很忙,从来没有正经练习过,但他知道学会二胡是父亲的心愿……
圆父亲最后的心愿
2012年7月,陈芸的病情再度恶化,并被查出食道癌晚期。医生说,老人的生命还能延续半年,陈鹏军兄妹六人抱头痛哭。那时,陈鹏军立刻决定,带父亲去一趟山东日照,圆父亲的看海梦。以前父亲常对他说:这辈子最遗憾的是没有见过大海。此前,老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伏牛山区,有时县里组织旅游,因为老伴晕车不能离家,他便也在家守着。后来患上了心脏病,就更不愿长途旅行了。
听说要去山东看大海,老人没有拒绝。在日照的沙滩边,老人面朝大海凝望了很久。他与儿子在岸边散步,后来脱了鞋子,挽起裤腿,在海滩上走来走去。他甚至跳进水里,踩着浪花一路走去。陈鹏军想扶着父亲,但老人放开儿子的手,说要自己走。突然间,老人家童心大起,跟海水亲密接触,一弯腰,用手蘸了海水,再舔舔手指,惊喜地说:“海水真是咸的!”
见儿子拿出手机拍摄,老人说“等等呀”,然后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掏出一副墨镜戴上。在海边,80多岁的父亲第一次戴了墨镜,第一次尝了海水,第一次在沙滩上捡贝壳,开心得像个孩子……看到父亲开心的样子,陈鹏军的心在流泪。虽然大家一直对老父亲隐瞒着病情,但陈鹏军猜测,老人可能早就知道了一切。
从日照看海归来,父亲入院接受治疗。孩子们注意到,每天深夜,借着手机光,老人家总在病床上孜孜不倦地写着什么。子女们并不知道,黑暗中,老人已经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
此后几个月里,老人的病情日渐加重,反复入院和出院。2013年4月24日,老人与世长辞,陈鹏军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从柜子里翻出一本名为《忆今生》的手稿。手稿写在病历纸的反面,字迹有些涂抹,但装订得整整齐齐。那是父亲的字——
“我家祖居张槐杨家岭……我于1930年十一月初七生于张槐沟平地娘舅家……和张氏跟前,共生四男二女。目前都住在车村,姊妹们四方为邻,亲密无间,有事相商,有难同当,和睦有加。我已八十三岁,四世同堂,妻贤子孝,一家康乐无比……
我一生的工作鉴定是:工作积极,勤奋业务,为人正派,团结同志。长音乐,有书法、美术特长,被编入《厚重车村》一书……
大海是我最想见到的地方。今有幸已过八十三岁,对死亡已有充分思想准备,唯独没见到大海而遗憾……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我心里兴奋、激动,感叹人生的短暂。即将与世长辞,我留恋而不遗憾……孩子们圆了我的心愿,我不能辜负孩子们的孝心……”
5分钟视频感动无数网友
父亲走后,陈鹏军翻箱倒柜,找出了18盒录影带和20G的记忆卡,坐在摄像机前一边看,一边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陈鹏军说,父亲生前他一个月能回家五六次,现在回头去看,才觉得少得可怜,陪老人的时间太少了。如今能做的,就是多回家看看母亲,再多给母亲拍些DV。
2013年5月27日,父亲去世一个月后,为了让亲友再看看父亲,陈鹏军整理了电脑中的影像,剪辑出一个5分28秒的视频,发到了网上的“嵩县吧”。视频里,没有老人家的声音,背景音乐是老人生前最喜欢的歌曲《我的父亲和母亲》。
5分28秒,浓缩的是老人十年生活的点滴。视频里,老人家戴着帽子,手拿锄头在田里锄地,累了停下来摘掉帽子抓抓头发,头上一片花白;锄完地回家,肩头挑着扁担,背影高瘦,步步走得让人心疼;老人家在病床上看着乐谱,陶醉地拉着二胡,青筋突暴的左手,手腕上刚输完液体的胶带清晰可见……每一帧镜头闪过,都直击人心,看似琐碎的一个个镜头却让人落泪。
陈鹏军的视频“父亲的最后十年”经网友转发,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视频感动了无数网友,也引来国内多家媒体报道,陈鹏军的故事也走上了中央台的新闻节目。
网友们纷纷留言,发表感悟:“看到视频,想起自己在老家的父母,心里酸酸的”“视频虽然简单但感动得我热泪盈眶,我今天就决定回家看看。”“生活里这些最简单的场景才是最温馨的回忆,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健康长寿。”……
陈鹏军为此被人称为“洛阳孝子”。陈鹏军说,我把视频传上网,是想提醒不认识的网友,趁着父母还在身边,多多关怀他们。但面对铺天盖地的“孝子”称谓,让陈鹏军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痛。他说:“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操碎了心,现在想想,我们作为子女确实没让老人省一天心。我知道我不是孝子,我做得远远不够,我根本称不起孝子……”
2014年春节,全家人的除夕夜团圆饭桌上,陈鹏军的父亲注定缺席了。接受本刊特约记者采访时,陈鹏军说:“这个春节父亲真的不在了,父亲亲手为照相馆制作的道具还在使用,我总觉得父亲还活在我身边的某个地方。”陈鹏军说,如今他在制作另一个短片,要用手中积攒十年的影像资料,把父亲的《忆今生》也做成视频。
“孝心经不起等待,抽空常回家看看吧。”陈鹏军说。
编辑/纤手暖
现年47岁的陈鹏军和他的八旬老父陈芸生活在河南洛阳市嵩县车村镇,这里层层山峦,每条山路都九曲十八弯。小时候,陈鹏军常常被父亲架在脖子上,跟着父亲翻山越岭上班去。父子俩饿了就吃用玉米面和野菜做的窝窝头,渴了就喝山脚下的溪水。
父亲陈芸有文化,多才多艺。陈鹏军4岁那年,第一次见到了照相机。那天,陈鹏军正和村里的孩子玩,二姐跑过来对他说,“爹要给咱们照相啦!”陈鹏军和二姐跑进院子,看见父亲在摆弄着一个黑色方匣子。听从父亲的指挥,姐弟俩在蓝布前坐好,父亲按下了快门,陈鹏军一直盯着那个方匣子……
十多年后,陈鹏军在父亲工作的嵩县文化馆里又见到了一模一样的方匣子。他问爹:“这是不是在咱家第一次照相用的相机?”父亲很惊讶,说就是这种120相机,你居然还记得!陈鹏军觉得,这大概是受父亲的潜移默化,或者说自己和镜头有缘。
少年时期,陈鹏军看过电影《闪闪的红星》后,就从厨房里拿了一个馒头顶在头上,跟小伙伴玩耍当军帽用。父亲见后虎着脸说:“可不能糟蹋粮食!”几天后,陈鹏军就有了一顶红军帽,那是父亲用一块灰布做的,还有一颗从塑料笔记本上剪下的红星。有了父亲做的这顶“军帽”,陈鹏军在一帮小伙伴中自豪了好一阵子。
在陈鹏军的记忆中,父亲除了工作外,就在自家院子里忙忙碌碌。土坯墙围出的十米见方的院子里,除了种了各种蔬菜外,还放有漂亮的盆景,那都是父亲摆弄出来的。父亲聪明手巧,平常左邻右舍有什么坏的家具电器,父亲都能修补。父亲还写得一笔好书法,懂美工,擅乐器,一手二胡如泣如诉,还能拉板胡,弹电子琴……
少年时代的陈鹏军,最喜欢和父亲在一起。他的小书包上绣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字,也是父亲缝的。每天放学回家,父亲在油灯下帮他温习功课。父亲一直很希望陈鹏军能考上大学,可这个愿望,最终他没能实现。
上中学时,陈鹏军受父亲的影响,也迷上了摄影,说什么也不愿意再读书。他给同学写信,问:“想照相不?只要买一卷胶卷来,就能帮你们拍照……”一年后,父亲眼看着他每天琢磨拍照,从牙缝里挤出来的钱,也都用在冲照片和药水上时,父亲终于忍不住了,说:“我帮你开个照相馆吧,你以商养艺。”陈鹏军喜出望外。
照相馆选在车村镇最繁华的街边,父子俩一起建起了房子,添了设备。照相馆里的道具都是父亲做的,还有三十多幅高三米、占了整面墙的幕布背景,也都是父亲在以后十多年里一一画出来的。再后来,陈鹏军还开了个婚纱影楼。
大概在2011年时,年过八旬的父亲听说影楼里缺拍古装照时使用的古筝,儿子想买一个,父亲心疼那几千块钱,坚持非要帮儿子做一架。结果两个多月后,父亲真的给陈鹏军做成了一架古筝。父亲弹奏了一曲,弹出的音符竟一如专业店里的婉转动听。
儿子成人了,事业有成。父亲老了,从县文化馆退休在家。父子俩的关系还是那样的融洽。闲暇时,陈鹏军到父亲家吃饭,父亲就会对母亲说:“儿子回来了,你给做点儿好吃的吧。”父亲乐呵呵地生火烧水,母亲洗菜,做烙饼。火烧得那么旺,母亲的面还没揉好呢……
在陈鹏军眼中,父亲跟农民没有什么区别。锄地、喂鸡、砍柴,在地里种菜,等玉米、土豆种好以后,母亲会一一打包好,然后父亲就骑着电动车,给陈鹏军姊妹六个一家家地送……
用十年时间记录父亲
2004年,父亲陈芸患了一场大病,身体每况愈下,后又查出患有心肌梗死。有一段时间,父亲的腿疼得厉害,去医院检查,竟然说是骨癌(后来发现是误诊),一听到骨癌这个词,陈鹏军当时就蒙了,快满四十的他才真正意识到,年过古稀的父亲,随时都可能离开。
在积极给父亲治疗的同时,陈鹏军也在思考着父亲还能坚持多久。陈鹏军是传统的中国农民,连对父亲说声谢谢都羞于启齿。陈鹏军想用视频记录父亲晚年的时光,把老人的音容笑貌记录下来,他决定买台DV摄像机。于是,他跟父亲商量这事儿,但老人不愿意:“给我拍录像有啥用?”
可陈鹏军决定这一次不听父亲的。他花掉了不少钱,去郑州买了一台摄像机。买回摄像机的第二天,陈鹏军就扛着它回到了父母家里。那天,父亲正在村后的田里干活。陈鹏军想试试新机器,他扛起这个大家伙,手就不由自主地晃悠了起来,摇摇晃晃的镜头对准了正在干农活的父亲,老爷子的动作也不自觉地僵硬起来,讲话都不在平常的调上。陈鹏军都快笑出来了,他把机器一关,对父亲说:“爹,您老就当我不存在就成啦,该干啥就干啥。”
重拍的时候,陈鹏军的手还是晃悠,父亲却学会了不看镜头。时间久了,儿子手里的玩意儿对老人家不再是个障碍,老人家也逐渐地视镜头为无物。
再后来,只要有空闲,陈鹏军就会扛着摄像机回父母家,把爹娘的一言一行拍下来,即使有时候没带摄像机,也会用手机去拍一段,这一拍就是将近十年。镜头里,父亲在自家地里锄地,在院里喂鸡,在厨房捣蒜,在病床上拉二胡……这些都是最平凡的生活点滴。
镜头很多。大哥家修鸡舍,父亲在院子里劈砖头;弟弟摔断了腿,需要小板车方便活动,父亲就找来俩小车轮,乒乒乓乓地把车轱辘锯短了再接上。干活间隙父亲喝水,一仰头,脖子瘦骨嶙峋……
更多的是一家人欢聚的时光。逢年过节,孙子孙女们都回到爷爷家一起吃团圆饭。小孩子们嘻嘻哈哈地闹成一团,老父亲往往在旁边微笑地看着,西斜的阳光打在他脸上,暖暖的。只是,不同的年份里,父亲的皱纹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瘦,他在渐渐地老去。
有几个镜头陈鹏军永远不能忘。
——2004年2月,父亲首次进入镜头。他在田里干农活,穿着一身灰不溜秋的旧衣裳,挥舞着锄头,偶尔停下来,挠挠灰白的头发,跟母亲说两句话。那时,老人家身子骨硬朗,挑着扁担下坡,腰挺得可直了。
——2010年9月,父亲的头发明显白了,他坐在院子里捣鼓小轮子和木板,想做一辆木板车。一样是挠着头的父亲,若有所思,脖子上已经是褶皱分明。 ——2013年1月,父亲最后一次拉起二胡。躺在床上的老人,脸颊微微地凹下去,瘦骨嶙峋的手上贴着输液留下的胶布,脸上却满是笑容。
将近十年光景,陈鹏军电脑里存了一段又一段父母亲的视频,生活的点点滴滴被浓缩成18盘DV带、装满了20G储存卡。
而父亲想留下的太多。他写得一手好字,儿子陈鹏民跟着父亲学书法,在父亲的帮助下,开了一家刻字的门店;父亲拉得一手好二胡,可陈鹏军兄弟几个谁都不喜欢二胡。2012年,陈鹏军忍不住松了口,说想学。老爷子大喜过望,认真地翻乐谱,找简单的曲子给儿子练习。陈鹏军不大情愿地拿着琴弓,拉着。后来,二胡就放在陈鹏军的卧室里,他生意很忙,从来没有正经练习过,但他知道学会二胡是父亲的心愿……
圆父亲最后的心愿
2012年7月,陈芸的病情再度恶化,并被查出食道癌晚期。医生说,老人的生命还能延续半年,陈鹏军兄妹六人抱头痛哭。那时,陈鹏军立刻决定,带父亲去一趟山东日照,圆父亲的看海梦。以前父亲常对他说:这辈子最遗憾的是没有见过大海。此前,老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伏牛山区,有时县里组织旅游,因为老伴晕车不能离家,他便也在家守着。后来患上了心脏病,就更不愿长途旅行了。
听说要去山东看大海,老人没有拒绝。在日照的沙滩边,老人面朝大海凝望了很久。他与儿子在岸边散步,后来脱了鞋子,挽起裤腿,在海滩上走来走去。他甚至跳进水里,踩着浪花一路走去。陈鹏军想扶着父亲,但老人放开儿子的手,说要自己走。突然间,老人家童心大起,跟海水亲密接触,一弯腰,用手蘸了海水,再舔舔手指,惊喜地说:“海水真是咸的!”
见儿子拿出手机拍摄,老人说“等等呀”,然后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掏出一副墨镜戴上。在海边,80多岁的父亲第一次戴了墨镜,第一次尝了海水,第一次在沙滩上捡贝壳,开心得像个孩子……看到父亲开心的样子,陈鹏军的心在流泪。虽然大家一直对老父亲隐瞒着病情,但陈鹏军猜测,老人可能早就知道了一切。
从日照看海归来,父亲入院接受治疗。孩子们注意到,每天深夜,借着手机光,老人家总在病床上孜孜不倦地写着什么。子女们并不知道,黑暗中,老人已经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
此后几个月里,老人的病情日渐加重,反复入院和出院。2013年4月24日,老人与世长辞,陈鹏军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从柜子里翻出一本名为《忆今生》的手稿。手稿写在病历纸的反面,字迹有些涂抹,但装订得整整齐齐。那是父亲的字——
“我家祖居张槐杨家岭……我于1930年十一月初七生于张槐沟平地娘舅家……和张氏跟前,共生四男二女。目前都住在车村,姊妹们四方为邻,亲密无间,有事相商,有难同当,和睦有加。我已八十三岁,四世同堂,妻贤子孝,一家康乐无比……
我一生的工作鉴定是:工作积极,勤奋业务,为人正派,团结同志。长音乐,有书法、美术特长,被编入《厚重车村》一书……
大海是我最想见到的地方。今有幸已过八十三岁,对死亡已有充分思想准备,唯独没见到大海而遗憾……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我心里兴奋、激动,感叹人生的短暂。即将与世长辞,我留恋而不遗憾……孩子们圆了我的心愿,我不能辜负孩子们的孝心……”
5分钟视频感动无数网友
父亲走后,陈鹏军翻箱倒柜,找出了18盒录影带和20G的记忆卡,坐在摄像机前一边看,一边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陈鹏军说,父亲生前他一个月能回家五六次,现在回头去看,才觉得少得可怜,陪老人的时间太少了。如今能做的,就是多回家看看母亲,再多给母亲拍些DV。
2013年5月27日,父亲去世一个月后,为了让亲友再看看父亲,陈鹏军整理了电脑中的影像,剪辑出一个5分28秒的视频,发到了网上的“嵩县吧”。视频里,没有老人家的声音,背景音乐是老人生前最喜欢的歌曲《我的父亲和母亲》。
5分28秒,浓缩的是老人十年生活的点滴。视频里,老人家戴着帽子,手拿锄头在田里锄地,累了停下来摘掉帽子抓抓头发,头上一片花白;锄完地回家,肩头挑着扁担,背影高瘦,步步走得让人心疼;老人家在病床上看着乐谱,陶醉地拉着二胡,青筋突暴的左手,手腕上刚输完液体的胶带清晰可见……每一帧镜头闪过,都直击人心,看似琐碎的一个个镜头却让人落泪。
陈鹏军的视频“父亲的最后十年”经网友转发,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视频感动了无数网友,也引来国内多家媒体报道,陈鹏军的故事也走上了中央台的新闻节目。
网友们纷纷留言,发表感悟:“看到视频,想起自己在老家的父母,心里酸酸的”“视频虽然简单但感动得我热泪盈眶,我今天就决定回家看看。”“生活里这些最简单的场景才是最温馨的回忆,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健康长寿。”……
陈鹏军为此被人称为“洛阳孝子”。陈鹏军说,我把视频传上网,是想提醒不认识的网友,趁着父母还在身边,多多关怀他们。但面对铺天盖地的“孝子”称谓,让陈鹏军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痛。他说:“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操碎了心,现在想想,我们作为子女确实没让老人省一天心。我知道我不是孝子,我做得远远不够,我根本称不起孝子……”
2014年春节,全家人的除夕夜团圆饭桌上,陈鹏军的父亲注定缺席了。接受本刊特约记者采访时,陈鹏军说:“这个春节父亲真的不在了,父亲亲手为照相馆制作的道具还在使用,我总觉得父亲还活在我身边的某个地方。”陈鹏军说,如今他在制作另一个短片,要用手中积攒十年的影像资料,把父亲的《忆今生》也做成视频。
“孝心经不起等待,抽空常回家看看吧。”陈鹏军说。
编辑/纤手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