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了从识字教学向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转换,从而转换为知识,理解运用的具体过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上好一堂小学阅读十分关键,现就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创新思维,将会带来教学史上的巨大革命,带给教师和学生以全新的理念。灌输式的教学,专制的传授模式必须打破。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第一,激疑促思。“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疑问是创新思维的火种。激疑与促思是孪生兄弟。“思”以“疑”为起点,有“疑”才有“思”,无“思”就不能释“疑”。激疑促思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一种方法,体现了“教”与“学”的关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该怎么激疑促思呢?首先是引导。如从横向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广泛联想,认识此事物与彼事物的联系,从纵向引导学生溯古探今,思前想后,由表及里,从浅入深,寻根究底;从逆向引导学生从事物的反面另辟蹊境等等,促使学生思维从多方面发散。其次是分析比较,辩别异同。阅读教学中从横向、纵向比较中激疑,让学生辩别异同,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发掘他们求知的内动力。
第二,讨论立异。英国哲学家培根指出:“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刀,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锐利。”有讨论可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锻炼学生对问题寻求尽可能多的答案,以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讨论中要让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要给学生自信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和划一的标准,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严肃的课堂气氛。讨论中还应鼓励学生发表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讨论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由的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有好差生间讨论,还有师生间的共同研讨。课上人人是质疑者,人人也是解疑者。有人说,两人交换一个苹果,每人就有两种思想。这种师生间、学生间互相研讨交流,每个学生获得的又是多少种思想呢?其中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改变了“作者主体论”的狭隘理解,代之以“读者主体论”的广阔思考,改变了教师单方面控制课堂的预设式教学现状,代之以学生自主参与、师生平等对话的自然情境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
二、在阅读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和学生观,还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
第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教材的钻研和处理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核心理念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人性、人格,尊重学生的需求、选择、爱好,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指引学生走向成功。教材的处理上应该“求活、求实、求新、求放”。求活,指正视学生的差异,找到每一个学生自身的发展点,教材的处理要灵活化、层次化、趣味化,能直接辐射到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其有所思、有所学、有所发展。求实,指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要实实在在,不求花样,不追时髦。教材处理设计的目标应导向在教学的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是否能体现学生实实在在的“获得”,教材处理的密度,效度是否科学等。求新,指教师处理教材的观念要新,要有前瞻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教材,看学生,看课堂教学中师生围绕教材、围绕教学的设计共同进行的“三度创造”。求放,指处理教材时,教学框架的搭建要灵活、要开放,吞吐量要大,能便于教师在课堂中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的随即处理,教学过程能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对学习的热爱,形成积极追求的心理倾向,教学境界旨在达到“放得开收得拢”,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第二,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柳斌在“21世纪中小学语文教学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靠教师对词法、语法、学法的讲解,也不能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学生在自身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特级教师周一贯也曾指出:“按汉字、汉语的特点来指导语文课堂教学。”“要在反复的语言实践中通过领悟来掌握语言规律。”“要把语言的规律与语言蕴含的文化、思想、情感融合一体让学生感受、认识、发现,还语文教学以本来面目。”小学阶段是学生习得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因此阅读教学的关键是为学生语言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教材的处理和对教学的设计都应具体地体现出学生语言的过程和有效性。把说话、朗读、默读、背诵等作为教学目标来追求,而并不只是理解课文的一种手段:把感悟、体会、欣赏、想像等融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当中;把语言训练和学生的思考、想象、质疑、答疑、探究等活动统一起来,使学生在不断地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相象等思维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三、正确处理教材的方法
潜心会文,感性体验,获取语言的积淀。语言表达的灵气,其实主要来源于学生文化的积淀。有了文化的积淀,才有语言的积淀。第一学期的阅读这样写的“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感受语言优美,关心自然和生命。”这些要求都集中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上,并从情感的层面上促进学生对于语文工具的需求。因此,我们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直觉思维,感性体验,吸收精妙语言,逐步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阅读不仅在于对文本的理解、接受,而且还在于对文本的质疑、挑战,以至于对文本的再创造。”(摘自《人生平台上的语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我们的教学,要努力满打满算学生的思维,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对语言规律及语言素材(字、词、句、篇)的真切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不自觉的“内在知识”,并获得精神文化的丰富与提升。
(作者单位:162850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旗民族实验小学
一、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创新思维,将会带来教学史上的巨大革命,带给教师和学生以全新的理念。灌输式的教学,专制的传授模式必须打破。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第一,激疑促思。“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疑问是创新思维的火种。激疑与促思是孪生兄弟。“思”以“疑”为起点,有“疑”才有“思”,无“思”就不能释“疑”。激疑促思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一种方法,体现了“教”与“学”的关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该怎么激疑促思呢?首先是引导。如从横向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广泛联想,认识此事物与彼事物的联系,从纵向引导学生溯古探今,思前想后,由表及里,从浅入深,寻根究底;从逆向引导学生从事物的反面另辟蹊境等等,促使学生思维从多方面发散。其次是分析比较,辩别异同。阅读教学中从横向、纵向比较中激疑,让学生辩别异同,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发掘他们求知的内动力。
第二,讨论立异。英国哲学家培根指出:“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刀,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锐利。”有讨论可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锻炼学生对问题寻求尽可能多的答案,以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讨论中要让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要给学生自信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和划一的标准,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严肃的课堂气氛。讨论中还应鼓励学生发表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讨论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由的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有好差生间讨论,还有师生间的共同研讨。课上人人是质疑者,人人也是解疑者。有人说,两人交换一个苹果,每人就有两种思想。这种师生间、学生间互相研讨交流,每个学生获得的又是多少种思想呢?其中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改变了“作者主体论”的狭隘理解,代之以“读者主体论”的广阔思考,改变了教师单方面控制课堂的预设式教学现状,代之以学生自主参与、师生平等对话的自然情境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
二、在阅读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和学生观,还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
第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教材的钻研和处理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核心理念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人性、人格,尊重学生的需求、选择、爱好,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指引学生走向成功。教材的处理上应该“求活、求实、求新、求放”。求活,指正视学生的差异,找到每一个学生自身的发展点,教材的处理要灵活化、层次化、趣味化,能直接辐射到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其有所思、有所学、有所发展。求实,指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要实实在在,不求花样,不追时髦。教材处理设计的目标应导向在教学的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是否能体现学生实实在在的“获得”,教材处理的密度,效度是否科学等。求新,指教师处理教材的观念要新,要有前瞻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教材,看学生,看课堂教学中师生围绕教材、围绕教学的设计共同进行的“三度创造”。求放,指处理教材时,教学框架的搭建要灵活、要开放,吞吐量要大,能便于教师在课堂中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的随即处理,教学过程能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对学习的热爱,形成积极追求的心理倾向,教学境界旨在达到“放得开收得拢”,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第二,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柳斌在“21世纪中小学语文教学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靠教师对词法、语法、学法的讲解,也不能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学生在自身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特级教师周一贯也曾指出:“按汉字、汉语的特点来指导语文课堂教学。”“要在反复的语言实践中通过领悟来掌握语言规律。”“要把语言的规律与语言蕴含的文化、思想、情感融合一体让学生感受、认识、发现,还语文教学以本来面目。”小学阶段是学生习得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因此阅读教学的关键是为学生语言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教材的处理和对教学的设计都应具体地体现出学生语言的过程和有效性。把说话、朗读、默读、背诵等作为教学目标来追求,而并不只是理解课文的一种手段:把感悟、体会、欣赏、想像等融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当中;把语言训练和学生的思考、想象、质疑、答疑、探究等活动统一起来,使学生在不断地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相象等思维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三、正确处理教材的方法
潜心会文,感性体验,获取语言的积淀。语言表达的灵气,其实主要来源于学生文化的积淀。有了文化的积淀,才有语言的积淀。第一学期的阅读这样写的“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感受语言优美,关心自然和生命。”这些要求都集中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上,并从情感的层面上促进学生对于语文工具的需求。因此,我们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直觉思维,感性体验,吸收精妙语言,逐步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阅读不仅在于对文本的理解、接受,而且还在于对文本的质疑、挑战,以至于对文本的再创造。”(摘自《人生平台上的语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我们的教学,要努力满打满算学生的思维,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对语言规律及语言素材(字、词、句、篇)的真切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不自觉的“内在知识”,并获得精神文化的丰富与提升。
(作者单位:162850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旗民族实验小学